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成礦預測自治區重點實驗室
- 目標: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
- 研究方向:中亞造山帶地質礦產信息集成
- 科學目標:有賴於礦產資源的全球配置格局
實驗室簡介,研究方向,科學目標,科學研究,
實驗室簡介
實驗室以新疆資源基地、資源通道建設以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以中國新疆和中亞鄰區主要跨境成礦帶為重點研究區域。以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過程與成礦作用以及中亞造山帶地質礦產信息集成為主要研究內容。其中“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過程與成礦作用”以中亞造山帶增生改造過程中的殼幔作用與大規模成礦為核心,開展基礎研究,建立大陸增生成礦理論框架和成礦預測體系,為國家礦產資源接續基地和西部資源安全通道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中亞造山帶地質礦產信息集成”則以大陸增生成礦理論框架和成礦預測體系理論成果為基礎,從點、面兩個層次開展中亞造山帶地質礦產信息集成工作,面上集成以境內外地質礦產多元信息二維集成為主,為“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和“國家973計畫”提供數據支撐以及信息集成技術支持,服務於國家資源通道和資源基地建設戰略目標;點上集成強調靶區優選與評價為目標,以高效勘查技術集成為手段,實現找礦突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研究方向
1. 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過程與成礦作用
2. 中亞造山帶地質礦產信息集成
3. 大型礦集區高效勘查技術集成
科學目標
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賴於礦產資源的全球配置格局,資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新疆、中亞五國以及與之鄰接的相關地區,在地質上同屬於化石能源和礦產資源巨量賦存的中亞成礦域。橫貫中亞成礦域的第二亞歐大陸橋,不僅是一條十分重要的商貿通道和經濟合作走廊,也是一條安全的陸路資源通道。落實溫家寶總理關於“地質學研究要進行戰略性的調整,既要研究國內的優勢礦種,也要研究中國周邊國家資源的供給能力”的要求,加強中亞成礦域的礦產資源研究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拓展我國西北資源通道,構建我國資源安全體系的西翼,關係著我國未來發展和在當前國際格局中的核心利益。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橫跨五大板塊,擁有多期次、多類型的地質構造單元,世界上三個巨型成礦域中有中亞和特提斯兩大成礦域貫穿新疆,新疆具有得天獨厚的成礦地質條件。中亞造山帶是全球顯生宙陸殼增生與改造最顯著的大陸造山帶,其動力學演化過程經歷了多塊體陸殼增生、塊體匯聚、陸內造山與盆山耦合三個階段,構造體制轉換伴隨大規模岩漿活動,不同演化階段的的殼幔相互作用有鮮明特色,造就了獨特而複雜的大規模金屬成礦系統及大型-超大型礦床。由此,中亞成礦域成為探索大陸增生與改造理論的最佳天然實驗室,成為發展大陸增生成礦理論的首選區域。
新疆西鄰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已發現有世界級特大型金屬礦床32個,其中的銅礦儲量多數在數百萬噸以上,金礦儲量多在100噸以上。新疆東部的蒙古國境內已發現額爾登特、奧尤陶勒蓋超大型斑岩型銅礦和塔林超大型金礦。新疆與鄰國同屬一個成礦域,有相似的成礦環境,含有大型、超大型礦床的成礦帶延伸入新疆,找礦潛力巨大。
按照中央關於新疆的區域功能定位,自治區高度重視礦產資源的研究和勘查,將礦業發展作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對區內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科技工作做了重要部署。《自治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十一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要實現“兩大突破”,即:依靠科技進步和理論創新,實現地質找礦的突破;加快礦業結構調整升級,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實現礦業結構調整的突破,重點為我區建設四大石化基地、五大煤化工基地、黑色和有色金屬基地以及重要非金屬基地提供資源保障。
因此,加強中亞造山帶的地質與礦產資源研究,加快發現一批大型礦產地,是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的國家重大需求,是引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服務於西部礦產基地與資源通道建設的先導性科學工程。而地質礦產信息集成研究則在數據層面和技術層面均構成這一先導工程的數據支撐和技術支撐。對緩解我國礦產資源緊缺形勢具有重要意義;對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新疆成為我國21世紀經濟成長的重要支點、保持區域政治和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和保障邊疆安全將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國家和自治區重大需求,綜合實驗室的區位、國際合作交流優勢以及前期工作積累,形成實驗室的科學目標如下:
以資源基地和資源通道建設以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以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過程與成礦作用以及中亞造山帶地質礦產信息集成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新疆主要跨境成礦帶為重點研究區域,建立大陸增生成礦理論框架和成礦預測體系,為國家礦產資源接續基地和西部資源安全通道的建設提供科學理論依據與指導;從面、點兩個層面開展中亞地質礦產信息集成工作,面上集成以境內外地質礦產多元數據二維集成為主,建立具備邏輯一致性、空間準確性和數據完成性的中亞地質礦產信息集成數據成果,推動中亞地質礦產研究由小比例尺向中大比例尺轉化,服務於國家資源通道和資源基地建設科研目標和戰略目標;點上集成以礦產勘查為目標,以高效勘查技術集成為手段,探索實現各類勘查技術高效集成的關鍵環節以及技術流程,改變各種勘查技術手段和成果數據的離散化現狀,實現找礦突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科學研究
實驗室依託國家305項目辦公室,以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為科研網路平台,於2002年成立了“中亞大型礦集區預測”研究方向科研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規劃研究(973計畫)項目 “中亞型造山與成礦”第9課題“大型礦集區識別與預測”,以優秀成果結題,獲得了基於地質礦產信息集成的系列成果,提出了“中亞地質礦產信息集成”研究方向。基於“大型礦集區識別與預測”成果,團隊於2007年承擔了“973計畫”項目“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過程與成礦作用”兩個課題的相關研究工作,分別從基礎地質和地質信息集成兩個層面開展新疆跨境成礦帶的研究工作,進一步形成了“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成礦作用”研究方向。同年,團隊又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大專項“中國和中亞鄰國礦產資源對比研究與高效勘查技術集成”06課題以及“十一·五”自治區重大專項“新疆和中亞鄰國地質礦產信息集成與成礦預測”04專題,主要承擔中國新疆及中亞鄰區中、小比例尺基礎地質礦產信息集成及相關成礦預測工作,形成“大型礦集區高效勘查技術集成方向”。上述項目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國內最全的中亞地區中比例尺地質礦產資料,建成了基於ArcGIS平台的中亞地質礦產資料庫,實現了同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成礦規律研究和成礦預測模組ArcSDM的集成;建立了“基於空間資料庫的區域地質圖高效成圖”、“基於空間資料庫的各類構造、成礦圖件編制”以及“移動GIS高效勘查技術集成套用”等系列技術流程。為中國新疆-中亞鄰區跨境成礦帶整體研究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數據基礎和信息集成技術基礎。“中亞地質礦產信息集成”研究方向均在逐步走向成熟,成為新疆地質礦產人才培養和本土科研團隊成長的沃土。實驗室已成為科技部在中亞區域實施地質礦產相關的“973計畫”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的數據及信息集成基地。
實驗室承擔的主要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科研項目如下:
1. 973項目“中國西部中亞型造山帶與成礦研究”09課題“大型礦集區的識別與預測”
2. 973項目“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過程與成礦作用”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疆東天山含銅鎳礦岩體物質來源及演化:He及Os同位素示蹤”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層控矽卡岩與鉛鋅成礦關係—以東崑崙維寶鉛鋅礦為例”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塔里木板塊-準噶爾板塊構造關係與俄羅斯板塊-外貝加爾板塊構造關係對比研究”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東天山造山帶康古爾-阿齊克庫都克碰撞縫合帶楔狀擠出構造及動力學研究“
7.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新疆大型礦集區預測與勘查關鍵技術研究”
8.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中國新疆和中亞鄰國礦產資源對比研究與高效勘查技術集成”
9. 自治區“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新疆和中亞鄰國地質礦產信息集成與成礦預測專題”
10. 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東天山岩漿銅鎳硫化物礦床鉑族元素特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