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謂性!》是北京大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伍曉明
基本介紹
- ISBN:9787301154700
- 作者:伍曉明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出版時間:2009年8月
- 頁數:252
- 定價:31.00元
- 叢書:愛智文叢
《天命:之謂性!》是北京大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伍曉明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
《天命:之謂性!》是北京大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伍曉明 內容簡介 《“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分上下兩篇,上篇分析“命”的意義結構以重讀《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下篇則從“誠”這一概念來重讀《中庸》中對誠的系統論述。在儒學史上,《中庸》被視為“孔門傳授心法”。在現代學者看來,它是...
天命之謂性,這是《中庸》的基本命題,意指人性的本質來自天命,天命是人性的本原,天人相通,故“思知人不可以不思天”這個天既有自然的屬性,也有道德的屬性。“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這說的是天的自然屬性,其特徵為高明。“誠者天之道也”,這說的是天的道德屬性。誠...
4、謂天賦。《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鄭玄註:“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明·王守仁 《問》:“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5、猶天年。謂人之自然壽命。漢·枚乘 《上書諫吳王》:“今欲極天命之...
《題天明之謂性示諸兒》是明代詩人楊起元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作品原文 欲識天何處,虛空總是天。欲知天命理,只是自然然。作者簡介 楊起元, 明廣東歸善人,字貞復,號復所。萬曆五年進士。從羅汝芳學王陽明理學。張居正當政,惡講學。適汝芳被劾罷,起元宗王學如常。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啟初追諡文懿。有《...
天命之性,文化術語,拼音是tiānmìngzhīxìng,意思是天所賦予人的道德本性,又稱“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相對。解釋 天所賦予人的道德本性,又稱“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相對。先秦時期即有儒者提出人的道德本性源自於天。宋儒繼承這一觀念,提出了“天命之性”的概念,用以指稱每個人都具有的稟受...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
天命之謂性²,率性之謂道³,修道之謂教⁴。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⁵,恐懼乎其所不聞⁶。莫見乎隱⁷,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⁸。喜怒哀樂之未發⁹,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天命之謂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該交會秀氣在內。‘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樂,即五行之端,而慎獨二字,尤示人節慾以踐形而盡性之要旨也。全書中以‘仁者人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兩‘人’字為樞紐。曰‘人莫不飲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後行’...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荀子·哀公》:“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這裡用為遵循之意。【譯文】成湯把夏桀流放到南巢這個地方,思考自己的作為便慚愧自己的所得。說:“我恐怕後代把我的行為當作話柄。”仲虺於是作誥,說:“嗚呼!思考那上天生育的這些人民都有七情...
《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後又言“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何也?人與天並生於乾元,乾元每生一物,必以全體付之,天得一箇乾元,人也得一箇乾元,其所得於乾元,絕無大小厚薄之差殊。《中庸》後面言:“《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也表述了這種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漢唐儒家的天人觀 董仲舒適應漢代的社會歷史條件,以“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為主導思想,建立了一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體系。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這個天兼有自然之天、意志之天與義理之...
同時,這些竹簡儒書又與《中庸》有不少相通之處,如《性自命出》論及“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這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一致,《尊德義》的體例與《中庸》篇也頗近似。沈約曾說《中庸》取自《子思子》,而竹簡中又有《魯穆公問子思》。因此,這些竹簡儒書肯定都與子思有一定的關聯,同時也...
詩號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道歸一,斷極懸橋。詩號2:一身紫荊洗因果,命性後道皆率衷。初登場:刀戟戡魔錄2第39集(聞聲不見人)正式登場:霹靂奇象第12集 退場:霹靂謎城第9集(死於昭穆尊,霹靂神州第18、19集以靈魂形式出現一戰同修墨塵音之後,被墨塵音帶走安葬,在霹靂神州第23-25集、霹靂...
天地位焉,成語,意思是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出自《禮記·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南宋葉適及一些現代學者對其的解釋為“天地各得其位”。而學者聶文濤將其意思延伸為得道多助,是”天地賦予其位“的意思。出處 《禮記·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卷首)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楚簡《性自命出》第二號簡~第三號簡)《性自命出》的整理者在對“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注釋中指出:“《中庸》‘天命之謂性’,意與此句相似”。這說明在原文整理時,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性自命出》的確...
天的超越性有二義:一方面,天雖包含客觀必然性,但卻不能僅同於客觀必然,這是天作為價值源頭的性質所決定的,如《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另一方面,儘管人道效法天道,天與人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線,但對於人而言,天仍然具有其形而上的、同時也是“超驗”的一面。雖然,一方面《禮記》貫徹了“天人...
二程隨侍太中知漢州,宿一僧寺。明道入門而右,從者皆隨之,先生入門而左,獨行至法堂上相會。先生自謂「此是某不及家兄處」。蓋明道和易,人皆親近,先生嚴重,人不敢近也。明道猶有謔語,嘗聞一名公解《中庸》,至「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有疑,笑曰:「我將謂『天命之謂性』便應疑了!」伊川直...
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謂也。」曰:「生為我說《中庸》。」曰:「不出乎前矣。」曰:「我未明也,敢問何謂『天命之謂性』?」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率性之謂道』何謂也?」曰:「率,循也,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誠者定也,不...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 其所不聞。『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5』...
而且得孔子心傳的曾子,所作的大學,只講「明明德」,「格物致知」,再傳的子思所作的中庸,只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出都未講善惡,足見性無善惡。有善有惡是指「習相遠」的「習」而言,習是習慣。習慣是心的作用,心習於善則善,心習於惡則惡,如尚書太甲篇:「伊尹曰,茲乃不義,習與性成...
王國維有關探討命的理論。認為“命”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所謂人的禍福壽天皆為命中注定的,如“死生有命”的“命”,可稱為定命論(宿命論);一種是所謂人的善惡賢不肖之“命”,一切動作皆由前定的,如天命之謂性,可稱為定業論(決定論)。王國維考察了中國哲學史,認為除墨子以外,都以宿命論的觀點論...
譬如他們說,"天命之謂性",實際上是在說,社會規定了人性;"天縱之將聖",實際上是在說,社會需要我來啟示;"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是說,違抗社會法則必然失敗。如此等等。當然,既然叫做"天",就還有它高高在上的意思,所以叫做"天",也是假其高高在上的餘威;這是本義的社會本來所沒有的,也是當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