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段氏建國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
段儉魏。唐朝天寶戰爭中,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為
南詔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南詔國王蒙閣羅鳳擢授為
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為幕覽(小府副將),由於武藝超群,才幹出眾被提拔為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當時社會正處變革中,南詔政權走向末路,先後被
鄭買嗣的“大長和國”、
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
楊乾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時間大都很短,相互更迭難免一番殺戮,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南詔尊聖二年(929年),楊乾貞奪趙善政之位,建
大義寧國,改元
興聖。其弟
楊詔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疑懼之下楊乾貞下令追殺段思平,段思平因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啟示,藏匿在自己舅父部族中。會善政臣守
高方和段思平關係密切,派段思平之弟
段思良和軍師董迦羅前來加以保護。南詔興聖元年(930年),楊乾貞的位置被其弟楊詔所篡,楊詔得位後,改元“大明”。
段思平隨即向東方的黑爨三十七蠻部借兵,會於
石城,以董迦羅為軍師進攻南詔,所向皆克,遂進攻大理。當時楊詔等陳兵據橋,段軍不能通過。當晚段思平在夢中得到三個夢境:“人無首;玉瓶無耳;鏡破”,感到大惑不解,軍師董迦羅指段思平的夢境乃吉兆,因為“君乃丈夫,去首為天;玉瓶去耳為王;鏡破則無對者”,因而軍心大振。是日段軍找到一名浣紗婦女,指引段軍渡河地點,曰:“人從我江尾,馬從
三沙矣,爾國名大理。”
段思平大軍按照浣紗婦女的指引,成功渡河,楊詔兵敗自殺,楊乾貞知道兵敗訊息後棄城而逃,為段思平軍所擒,
大義寧國滅亡。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改國號“大理”,建元文德,仍定都
羊苴咩城。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著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國的生產、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鄧川視察農業的時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
兩系相爭
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經。文經二年(946年),段思平之弟
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改元
至治。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
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在位6年,用過一個年號,至治(946—951)。段思良死後,諡號聖慈文武皇帝。段思良死後,子
段思聰立。段思聰時期,迅速膨脹起來的高氏已經取代董氏,成為朝政大權的實際控制者。之後,
段素廉、
段素隆、段素貞諸朝均以高氏為相,高氏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政治集團。段思聰在位17年,用過三個年號,
明德(952—?)、
廣德(?—967)、順德(968)。960年,
宋朝建立,
開寶元年(968年),大理致書宋朝廷,要求通好。
宋太祖開寶二年,段思聰卒,在位十七年,子
段素順立。
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延眾鎮長宗奇、求州首領代連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順派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標,都監三軍、禮樂爽、長駙馬、布燮段彥貞等統軍平定邊寨,誅代連弄兔等,同時討伐了郎羽、
阿房、田洞,會集三十七部首領在石城(
曲靖)會盟、頒賞。段素順碰上
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鑒於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
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國得以保全。後繼者
段素英篤信佛教,刺文著述《
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和尚讀
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
釋儒”,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在位24年。其子段素英在位13年,無所為。用過一個年號,明啟(1010—1022)。段素廉死後,侄兒
段素隆繼位。段素隆不樂為帝,禪位為僧,開了皇帝
禪位為僧的先河。侄兒
段素真繼位。後來段素真禪位為僧,孫子
段素興繼位。諡號聖德皇帝,故史稱大理聖德帝。
段素興“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廣營宮室於東京(昆明),多植花草,於春登堤上植黃花,名繞道金棱,雲津橋上種白花,名縈城銀棱。每春月,挾妓載酒,自玉案三泉,溯為九曲流觴。男女列坐,鬥草簪花,晝夜行樂。”。據說素馨花就是因他而得名,“花中有素馨者,以素興愛之,故名。”段素興喜歡花草,日子過得十分風流快活,“又有花遇歌則開,有草遇舞則動”,於是段素興“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
段思廉。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天明元年(1044年),國人廢掉日益荒淫的
段素興,擁立段思平玄孫段思廉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權
段思廉繼位,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於諸姓之上。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1063年,楊允賢公開叛亂,段思廉已經無力平亂,無奈只好請岳侯
高智升出兵滅之。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
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進一步促成了段氏統治的危機。段思廉時,曾將兵敗逃入大理的兩廣蠻酋
儂智高,斬首以獻北宋。段思廉在位31年,用過5個年號,
保全(1045—1052)、
正安(1053—?)、
正德(?)、
保德(?—1074)、明侯(?)。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段思廉,廟號興宗。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在熙寧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1080年,
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派兒子
高升泰帶兵討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任
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繕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
段壽輝和他的繼任
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段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段壽輝。1080年段壽輝即位後,竟因疑懼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該年,“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段壽輝更以為“天變”,故在位僅一年,就出家為僧,禪位給堂弟、段思廉之孫段正明。段壽輝因逼於高氏的權勢而不自安,遂出家為僧。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十三年以後的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王。段正明帝號為保定帝。
高升泰是北宋年間雲南大中國皇帝,大理
點蒼山蓮花峰芒涌溪人氏。1080年,楊義貞弒大理皇帝段廉義,自立為帝。時為
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東方兵馬攻滅楊義貞,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高升泰封為善闡侯。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於雲南諸部的反對,高升泰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其後大理國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
後理時期
段正明被
高升泰篡位,高升泰兩年後(1096年)病卒,臨死前要其子
高泰明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
段正淳承接皇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史稱“
後理國”。段正淳雖然是後大理國的皇帝,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勢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門,最後在1108年時讓位給其子
段譽,出家為僧。死後諡號為文安帝,廟號中宗。
段譽是在北
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7年),接替其父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
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死後諡號宣仁皇帝。段譽是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明白與宋朝建立友好關係是立國之本。儘管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由於宋太祖的“不暇遠略”的方針而有所疏離,然而大理國仍然一直向宋朝稱臣。段譽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繫,入貢
大理馬、
麝香、
牛黃、細氈等土特產,還派幻戲樂人(魔術師)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禮遇,冊封他為
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王國後期
段正興,又名段易長,
段正嚴之子。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後有
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段正興由於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爭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禪位為僧,其子
段智興嗣位。
段智興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段智興在位時,加修龍首關、龍尾關,加強羊苴咩都城的防禦。此間,大理國內高氏子弟多次混戰。段智興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對佛教也感興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內
五華樓。在位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繼位。
段智祥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
南詔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篤信佛法,後也禪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
大理亡國
段祥興繼位於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1244年),
大蒙古國出兵臨關,遠征大理,段祥興派大將
高禾出戰,戰死
九河,南宋還專派使節到大理憑弔。段祥興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來攻打大理,大理的軍隊打了敗仗。而他這不幸中又有萬幸,大理沒有因為失敗而立即滅亡,蒙古軍因大汗
窩闊台的死而退兵。
段興智繼位後,大理終於抵擋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輪進攻,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國,比金朝亡得遲,而比宋朝亡得早。次年9月,
蒙哥汗命其弟
忽必烈和大將
兀良合台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於1253年10月過
大渡河,抵
金沙江,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
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勸降,大理相國
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隨後,兀良合台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
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
楚雄、
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國內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降蒙。當時的大理國,軍事力量並不薄弱,但為了削弱段氏勢力,控制國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國軍隊的精銳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則著力發展自己的地方武裝,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當薄弱。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
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於是軍民安定。姚樞還蒐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蒙古兵在姚州抓獲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執,諭之降,不屈,命斬於五華樓。”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
後來,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
改土歸流。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台繼續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
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疆域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
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
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大理國後期廢除了
節度和
都督的軍事轄區,對其他建制略作了調整,設定八府、四郡、四鎮。
八府:除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闡府(今昆明)、威楚府(今
楚雄)、統矢府(即弄棟府,今
姚安)、會川府(今
會理)、建昌府(今西昌)、騰越府(今
騰衝)、謀統府(今鶴慶)、永昌府(今保山);
四郡:東川郡(今
會澤)、石城郡(今曲靖)、河陽郡(今
澄江)、秀山郡(今
通海);
四鎮:西北的成紀鎮(今
永勝)、西南的蒙合鎮(今
巍山)、西部的鎮西鎮(今盈江)、東部的最寧鎮(今
開遠)。
三十七部:普摩部(今曲靖)、磨彌部(今
霑益)、納垢部(今
馬龍)、羅鳩部(今
羅平)、夜苴部(今
富源)、磨彌殿部(今
宣威)、落溫部(今
陸良)、落蒙部(今路南)、師宗部(今
師宗)、仁德部(今
尋甸)、閟畔部(今
東川)、嵩盟部(今
嵩明)、際鹿部(今
瀘西)、維摩部(今
丘北)、彌勒部(今
彌勒)、陽城堡部(今
晉寧)、強宗部(今
陽宗海)、步雄部(今
江川)、羅加部(今
澄江)、寧部(今
華寧)、休臘部(今河西)、因遠部(今
元江)、羅婺部(今
武定)、華竹部(今
元謀)、羅部(今羅次)、屈中司部(今
開遠)、納樓部(今
蒙自)、教合部(今
文山)、矣尼迦部(今
馬關)、王弄山部(今河口)、烏蒙部(今
昭通)、乃娘部(今
彝良)、芒布部(今
鎮雄)、烏撒部(今
威寧)、於矢部(今
普安)、休制部(今
玉溪)、嶍峨部(今
峨山)。
賧(甸)等則隸屬大理首府、府、郡、鎮。
政治
大理國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脫胎于軍事民主制度,借鑑了中國的政治制度設定,進行了民族內部的改革。大理300餘年間,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繫繼續進行。宋政權曾多次冊封大理統治者為王。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
忽必烈征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投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
外交
大理與中國、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十一世紀,緬甸蒲甘王國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領使團到大理朝拜
佛牙,受到大理國的熱情接待。大理國描工
張勝溫的《張勝溫畫卷》,是一部輝煌巨作,畫了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員虔誠禮佛的景象;畫了大理國佛教的諸佛、菩薩等;還畫了“16大國王眾”參加禮佛的勝況。
軍事
整個大理國時期,對內對外戰爭不如南詔頻繁,規模也不如南詔龐大。大理國軍隊都與南詔相與領頑,其本上不存在弱於南詔的狀況。大理國軍隊曾經先後遠涉今貴州西部、越南北部以及緬甸北部諸地,說明大理是有力量進行域外作戰的。而且,從元初鬢貧軍被蒙古倚重東征西討、所向克捷來看,大理國常備軍的戰鬥力絕對不弱第三,大理國沒有對宋朝發動軍事行動,是雙方相互克制的理想結果,與軍事力量的強弱沒有關係。因此說大理國軍事力量不如南詔的觀點,還需要更多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經濟
大理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大理的農業生產已和四川
資中、
榮縣相差無幾。畜牧業頗為發達,每年有數千匹馬販到廣西。手工業很興盛,冶鐵業水平甚高,對外貿易發達,交通四通八達。內地先進的科學文化傳入雲南,對各族人民起了促進作用。與緬甸、越南、
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
文化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
漢地文化,在
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文(方塊白文,已失傳)。方塊白文是用漢字書寫。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
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在
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
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
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後
禪位為僧。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
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
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裡都存在,這裡還是
雲南境內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世系
帝王列表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備註 |
---|
前大理 |
太祖 | 神聖文武皇帝 | | 937-944 | 文德938-941 神武941-944 | |
| | | 945-946 | 文經945 | 段思平之子 被廢為僧 |
太宗 | 聖慈文武皇帝 | | 946-951 | 至治946-951 | 段思平之弟 廢侄自立 |
| 至道廣慈皇帝 | | 952-968 | 明德952-953 廣德954-968 順德968 | 段思良之子 |
| 應道皇帝 | | 969-985 | 明政969-985 | 段思聰之子 |
| 昭明皇帝 | | 986-1009 | 廣明986-1004 明應1005-1006 明統1006? 明聖1007? 明治1008?-1009 | 段素順之子 |
| 宣肅皇帝 | | 1010-1022 | 明啟1010-1022 | 段素英之子 |
| 秉義皇帝 | | 1023-1026 | 明通1023-1026 | 段素廉之侄 禪位為僧 |
| 聖德皇帝 | | 1027-1041 | 正治1027-1041 | 段素隆之侄 禪位為僧 |
| | | 1041-1044 | 聖明1041-1044 天明1044 | 段素真之孫 被廢為僧 |
興宗 | 孝德皇帝 | | 1045-1075 | 保全1045-1052 正安1053-1059 正德1059-1064 保德1064-1074 明侯1075 | |
| 廣安皇帝 | | 1075-1080 | 上德1075-1076 廣安1077-1080 | 段思廉之子 被楊義貞所弒 |
| | | 1080-1081 | 上明1081 | 段廉義之侄 禪位為僧 |
| | | 1081-1094 | 保定1082-? 建安? 天佑?-1094 | 段壽輝堂弟 被廢為僧 |
大中國 |
| 富有聖德表正皇帝 | | 1094-1096 | 上治1094-1096 | 廢帝自立。死前遺命其子還政段氏 |
後大理 |
中宗 | 文安皇帝 | | 1096-1108 | 天授1096 開明1097-1102 天政1103-1104 文安1105-1108 | |
憲宗 | 宣仁皇帝 | | 1108-1147 | 日新1108-1109 文治1110-? 永嘉?-1128 保天1129-? 廣運?-1147 | 段正淳之子 避位為僧 |
景宗 | 正康皇帝 | | 1147-1171 | 永貞1147-1148 大寶1149-1155 龍興1155-1161 盛明1162 建德1163-1171 | 段正嚴之子 禪位為僧 |
宣宗 | 功極皇帝 | | 1172-1200 | 利貞1172-1175 盛德1176-1180 嘉會1181-1184 元亨1185-1195 安定1195-1200 | 段正興之子 |
英宗 | 亨天皇帝 | | 1201-1204 | 鳳歷1201-? 元壽?-1204 | 段智興之子 |
神宗 | | | 1205-1238 | 天開1205-1225 天輔1226-1229 仁壽1230-1238 | 段智興之子 禪位為僧 |
| 孝義皇帝 | | 1239-1251 | 道隆1239-1251 | 段智祥之子 |
| 向義天定賢王 | | 1252-1254 | 利正1252 興正1252 天定1252-1154 | 段祥興之子 |
相國高氏
(大理國歷任宰相,高氏世襲。)
高泰運(1116—1119)
高貞壽(1150—1162)
高壽昌(1162—1174)
高觀音隆(1174)
高觀音妙(1176—1189)
高觀音政(1189—1212)
高阿育(1212—1225)
高逾城隆(1225—1237)
世襲總管
(元朝和明朝初創時期,大理國地區的實際管理者。原段氏皇族世襲。)
段正(1307—1317)
段隆(1317—1328)
段俊(1328—1332)
段義(1333—1334)
段光(1334—1344)
段寶(1365—1381)
段世(1382—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