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興智(大理國末代皇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段興智(?——1260)段祥興之子,大理的末代皇帝,1251年—1254年在位,在位3年。去世後蒙古謚其向義天定賢王”。

基本介紹

  • 本名:段興智
  • 所處時代:大理
  • 民族族群:白族
  • 去世時間:1260年
  • 在位時間:公元1251年登基(在位3年)
  • 年號:天定
  • 諡號:向義天定賢王
  • 朝代:大理
生平,

生平

13世紀中葉,崛起在北方草原的蒙古帝國把戰線推到了南宋邊界,由於連續進攻都達不到目的,決定採取史無前例的迂迴戰略,先從四川附近的吐蕃地區抵達大理,再從大理南宋腹地發動進攻,一直僻地自守的大理從此身不由己地捲入了宋蒙戰爭之中。當時的大理皇帝是段祥興,此時大理和旁邊的南宋一樣面臨蒙古的層層進逼,江山已是危在旦夕。道隆五年(1244年)蒙理之間爆發臨關戰役,理軍被打得大敗,但隨後蒙古因窩闊台的去世而撤兵。
1251年,段祥興駕崩,段興智即位。
1252年9月,蒙哥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元憲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統軍,征伐對大理,蒙古軍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在1253年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將剝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門等處紮緊,然後充氣作飄浮器材。單個皮囊當地人稱為“橫吞”,皮筏即由多個這樣的皮囊拼扎而成)渡江,到達雲南麗江,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勸降,大理的實際執政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並殺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隨後,兀良合台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內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降蒙。
當時的大理軍事力量並不薄弱,但為了削弱段氏勢力,控制國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軍隊的精銳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則著力發展自己的地方武裝,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當薄弱。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於是軍民安定。姚樞還蒐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
蒙古兵在姚州抓獲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執,諭之降,不屈,命斬於五華樓。”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後來,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改土歸流
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台繼續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大理段思平至段興智,共傳22代,歷317年,至此滅亡。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段興智不但撿了條命,還得到蒙哥汗的賞識繼續掌管雲南,說不定比當初受高氏欺壓時還舒坦些,不由心花怒放,對蒙古感恩戴德,於是替蒙古兵當嚮導追殺大理殘餘抵抗,並親自率兵鎮壓大理境內反抗蒙古軍的各族人民,甚至參加了蒙古攻打安南(即越南前身)的戰爭。
1260年,段興智再次北上朝覲,死於途中,蒙古遣使弔祭,諡號“向義天定賢王”。次年忽必烈令段興智之弟段實繼任大理總管,段實也像他哥哥一樣對蒙古特別效忠,深得忽必烈讚賞,對他“示至優之渥”,“以彰同視之仁”。
“元跨革囊”是雲南歷史的里程碑。此後,雲南以一個行省的形式被納入中國版圖。自以來大理城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代結束,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