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滅大理之戰

蒙古滅大理之戰

蒙古滅大理之戰是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憲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軍攻滅大理國的遠程奔襲作戰。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令其弟忽必烈、大將兀良哈台共同征位於雲南的大理國,蒙哥封摩些蠻主為瑪哈羅嵯,翌年平,並委段興智續任總管。大理最終成為元朝的屬地,後改為元雲南行省的控制;原大理東部成為元梁王國。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名稱:蒙古滅大理之戰
  • 地點:大理國(今雲南)
  • 時間:1252年—1254年
  • 參戰方:大蒙古國、大理國
  • 結果:大理國被蒙古所滅,大理成為大蒙古國屬地
  • 參戰方兵力:蒙古軍10萬
  • 主要指揮官:蒙古:忽必烈兀良哈台汪德臣、也只烈;大理:段興智高泰祥
歷史背景,戰役前奏,戰役過程,大理迎戰,安定秩序,戰役結果,戰役評價,

歷史背景

大理國是白族祖先段思平於937年(後晉天福二年)建立的政權,轄今雲南全境、四川西南部及貴州越南緬甸各一部。
其國至宋代國勢衰微,段興智大權旁落,由丞相高泰祥代攝國政,內部矛盾日益激化,終於分裂。
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七月,蒙哥汗採納其弟忽必烈建策,決定避開宋軍主要防線,進兵大理國,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迴攻宋之勢。

戰役前奏

1252年(蒙古憲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九月,忽必烈奉命帶領將領兀良合台等率軍十萬人,誓師啟程。
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夏,忽必烈率大軍出蕭關(今寧夏同心南),經六盤山集結於臨洮(今甘肅),練兵備戰。同時,蒙哥命便宜都總帥汪德臣率軍入蜀,抵嘉定(四川樂山),配合忽必烈行動。
九月,忽必烈督軍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兵三路南進:兀良合台率西路沿晏當路(今四川阿壩草原)而進;宗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經茂州(今茂汶)趨會川(今會理西)以作牽制;自率中路經滿陀城(今四川漢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穿行山谷1000餘公里,於十一月初進抵金沙江畔,遣使赴大理國招降。

戰役過程

大理迎戰

率軍遠征大理的忽必烈率軍遠征大理的忽必烈
大理國國王段興智拒絕招降,以丞相高泰祥率軍屯戍金沙江沿線,又遣將領高通率一部駐會川,抵抗蒙古軍。
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十二月初,大理軍與蒙古中、西兩路軍對峙。兀良合台部越旦當嶺(今雲南中甸境)入大理境,招降么些部落(今納西族),占領三賧(今麗江),從側後攻擊大理軍主力。
高泰祥見處境危急,匆忙退兵大理都城,馮堅固守。大理城東瀕洱水(今洱海),西倚點蒼山,北、南有龍首、龍尾兩關為屏障。高泰祥以重兵據咽喉要地龍首關迎戰。
蒙古中、東路軍先後渡金沙江與西路軍會師與龍首關,合力攻擊,全殲大理軍主力,乘勝與十二月十五日占領都城。段興智、高泰祥潛逃。

安定秩序

忽必烈採納募臣姚樞建議,禁止妄殺,安撫百姓,穩定秩序,並遣軍攻占附近堡寨,於姚州(今雲南姚安北)俘斬高泰祥。
蒙古軍滅大理後,忽必烈命兀良合台繼續東征未降服的各部,命劉時中為大理宣撫使,以穩定大理國的統治。忽必烈自己率軍北返。兀良合台軍進克押赤城。段興智逃往昆澤(今宜良),被蒙軍俘擄。經過兩年的激戰,又征服了赤禿哥國(即羅施鬼,今貴州西部),羅羅斯(今四川西昌地區及涼山彝族自治州),和自蠻波麗國(今元江一帶)。白蠻首領細嵯甫被擒。
兀良合台征服大理各部後,遣使向蒙哥汗報捷,並將大理國主段興智、波麗國主細嵯甫等人作為俘虜上獻。蒙哥採取懷柔政策,放他們回去繼續統治原屬各部。段興智感激蒙哥便獻出地圖,並親自領兵作前鋒,引導兀良合台討平繼續抵抗的各部;又向蒙哥提出“治民立賦之法”,以鞏固蒙古對雲南的統治。

戰役結果

1254年(蒙古憲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秋,兀良合台率軍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興智,繼以段氏領所部兵2萬為先鋒,攻克未附城寨,占領大理全境。

戰役評價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遠征,忽必烈充分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揮軍直入數千里,沿途招撫吐蕃首領、喇嘛,深遠迂迴攻占大理國,出奇制勝,形成了對南宋的南北夾擊,對滅亡南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國戰爭史上遠程奔襲的著名戰役。
但蒙古軍也損失慘重,士馬死者數十萬,師至湖南,進攻力量大大減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