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251年,
蒙哥繼承汗位後,首先平定了定宗後及太宗皇孫
失烈門的反叛,鞏固了統治地位。繼而著手進行攻宋的準備,在臨近
南宋邊境地區建立屯駐基地。在四川方向,
蒙古軍於
沔州(今陝西略陽)、
利州(今四川廣元)築城,在
白龍江一線發展屯田;在荊襄方向,置河南經略司,在唐(今河南唐河)、鄧(今屬河南)、嵩(今河南嵩縣)、汝(今河南汝南)等州屯田,駐軍唐、鄧,修復棗陽(今屬湖北)、
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
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等城;在兩淮方向,於蔡(今河南汝南)、息(今河南息縣)、亳(今安徽亳州)、潁(今安徽阜陽)等州屯田,駐軍於亳、潁等州。
南宋經與窩闊台時期
蒙古軍作戰,深知蒙古騎兵善馳突、野戰的特點,逐漸形成守長江上游以固其下游,守漢、淮以蔽長江的防禦方針。四川戰區,宋將
余玠採取守點控面的防禦措施,先後建立了以重慶為中心,以
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釣魚山上)為禁止和支柱,以長江為依託,以
岷江、
嘉陵江、
涪江、
渠江旁新建的山城為骨幹的縱深梯次防禦(參見
余玠防蜀之戰)。荊湖戰區,宋安撫制置大使
孟珙招兵置軍,加強江陵、襄樊(今屬湖北)、
鄂州(今武漢武昌)的守備,大興屯田,為阻止
蒙古軍過夔門沿江東進,實行三層防禦部署。江淮戰區,宋在軍事重鎮和要點加築城寨,增兵守備,並於城寨百里以內,三里一溝、五里一渠,以遏制
蒙古騎兵長驅奔襲。同時還造輕捷戰船,以水、步混編組成游擊軍,屯戍長江中,擬隨時應援。
過程
戰略迂迴
蒙哥鑒於缺少水軍,難越長江天險,遂採取戰略大迂迴,從翼側及側後攻宋。蒙哥汗二年(1252年)七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軍征
大理(今屬雲南)。三年九月,
忽必烈率軍至忒剌(今甘肅迭部縣達拉溝)分兵三路南進,
兀良合台率西路軍,沿晏當路(今四川阿壩草原),經
吐蕃境入雲南;宗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軍經茂州(今四川茂汶)趨會川(今四川會理西),以作牽制;忽必烈率中路軍,經滿陀城(今四川漢原北)渡
大渡河,取古
清溪道南下,穿行1000公里山谷,於十一月進至金沙江畔。十二月初,東、中路軍先後渡過
金沙江,與西路軍會師於
龍首關,合力攻擊,全殲
大理軍主力,於十二月十五日,占領大理城。四年春,忽必烈留
兀良合台繼續作戰,自率一部兵返回。秋,兀良合台軍攻占
善闡(今昆明),俘國王
段興智。五年,在
段興智的協助下,征降未附諸部,占領
大理全境(參見
忽必烈滅大理之戰)。
蒙哥汗六年春,兀良合台偕
段興智向蒙哥汗獻
大理圖。六月,
蒙哥汗鑒於對宋的側後包圍已經完成,遂以宋囚使為名,決定由兩翼攻宋。右翼,命兀良合台自雲南,帖哥火魯赤、帶答兒自
利州、
興元(今陝西漢中)南北對進夾攻四川;左翼,命宗王塔察兒、駙馬帖里垓攻宋兩淮。右翼北路軍帖哥火魯赤、帶答兒沿
嘉陵江、渠江南下,於十一月進抵重慶附近地區。右翼南路兀良合台率軍於九月擊烏蒙(今雲南昭通),趨石門(今四川高縣西北),十月,破禿刺蠻三寨,於馬湖江被宋軍擊退返回。次年正月,三路大軍已先後原路返回(參見
蒙古攻四川之戰)。左翼
塔察兒率軍至東平(今屬山東),因軍紀不嚴,掠民羊豕,被
蒙哥遣使問罪,攻宋未有成效。
蒙哥汗七年春,蒙哥汗為消耗
南宋實力,再次命諸王、眾將出師攻宋。右翼,命都元帥
紐璘攻掠
東川;命萬戶
劉黑馬、夾谷龍古帶攻西川。左翼,命
塔察兒攻荊襄。右翼:紐璘率軍自
利州經大獲山(今四川
閬中東北),出
梁山軍(今四川
梁平),直抵夔門(今四川奉節瞿唐峽);劉黑馬、夾谷龍古帶一舉攻占成都。次年春,宋四川制置使蒲擇之率軍圍成都。紐璘還軍至合州,趨成都赴援,於
箭灘渡(今四川遂寧東
涪江渡口),擊敗宋軍阻擊,長驅入成都。後在
蒙古援軍配合下,擊敗圍成都宋軍(
成都之戰),攻占成都府治所云頂山城(今四川金堂南),西川州縣相繼降附(參見
紐粦攻四川之戰)。左翼;
塔察兒率10萬騎攻襄陽、樊城,圍樊城七日不克,率軍返回。
親征攻宋
蒙哥汗八年二月,蒙哥汗為建立超過父祖的功業,決定親率大軍攻宋。命兀良合台率軍自大理經廣西北上策應;
忽必烈率軍南攻
鄂州;自率主力攻四川,企圖東出夔門,浮江而下,待三路會師鄂州後,合兵攻
臨安(今杭州)。七月,蒙哥率軍4萬,由
隴州(今陝西隴縣)經
大散關(今寶雞西南)南進。十月初八,至
利州。擢利州守將鞏昌便宜總帥
汪德臣為征蜀前鋒將,率軍南進。二十四日,克苦竹隘(今四川劍門北小劍山頂),守將
楊立戰死。十一月初八,克
長寧山鵝頂堡(苦竹隘西),守將
王佐戰死。十一日,攻大獲城(今四川
閬中東北大獲山上),宋將
楊大淵請降,十二月初十,蒙哥汗至
運山城(今四川蓬安東南),守將張大悅降。
蒙古軍至青居城(今四川南充),裨將
劉淵殺都統
段元?以城降,旋
大良城(今四川廣安東)等地也降蒙古。蒙哥征服川西北大部州縣後,率軍進至武勝山(今四川武勝縣城附近),準備攻
釣魚城。
中彈卒世
蒙哥汗九年正月初一,蒙哥汗在武勝山慶賀新年時,與諸將議進退,述速忽里建議於重慶、釣魚城之間,選精兵5萬,命宿將守之,以牽制援師。然後避開釣魚堅城,迂迴夔、萬(今四川萬縣市),俟冬水涸時,出三峽入兩湖,至鄂州與忽必烈及兀良合台會師,一舉可定東南。蒙哥恃其兵強馬壯,未納其策,遂遣諸王末哥,攻禮義山城(今四川
渠江東北,俗名三教寺);曳刺禿
魯雄攻平良山城(今四川巴中西);命降將
楊大淵襲擊合川舊城;
紐璘自成都至
涪州西藺市(今四川涪陵西)架俘橋,阻宋軍東援。二月,
蒙哥率軍進至石子山(
釣魚城東),開始圍攻釣魚城。歷時五個月未克,
蒙古軍疫病流行,士氣大減。七月,
蒙哥親臨現場指揮攻城時,身中飛石,後卒于軍中,攻蜀
蒙古軍遂撤圍北歸(參見
釣魚城之戰)。
同年八月,忽必烈率軍渡過淮河,攻破
大勝關(今河南
羅山縣南),
南宋戍兵多遁逃。
忽必烈率軍直抵江北岸。九月初一,
忽必烈在得知蒙哥死訊,仍率軍南攻,破宋軍10萬人的阻截,渡過長江。初九,圍攻
鄂州。由於守城軍民堅決抵抗,
南宋援軍集至,蒙古軍攻城兩月未下。閏十一月初二,忽必烈得妻密信,欲北歸爭汗位。昏庸的宋軍統帥賈似道,不但不乘機擊敗蒙古軍,反而以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向忽必烈請降。
忽必烈未置可否,即率軍北歸(參見
鄂州之戰)。時自大理北進的兀良合台軍正圍潭州(今長沙),忽必烈遣
鐵邁赤率精兵千人,鐵騎3000,接應兀良合台軍。次年正月,兀良合台率軍於滸
黃州渡浮橋北還。
賈似道乘機命
夏貴以舟師截擊其後隊700人(一說170人),謊報大捷,蒙哥攻宋至此休戰。
點評
此戰,
蒙哥採取戰略大迂迴方略,雖有利於突破長江天險,但
大理之役,前後歷時七年,士馬死者數十萬,師至湖南,進攻力量減弱;主力入四川,限以深山重險,不利發揮騎兵優勢,且頓兵堅城,久攻不果,終至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