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嶄露頭角
汪德臣因出身將門,時逢戰亂,耳濡目染,盡殺伐征戰之事,自幼即習騎射,多有過人之處。
當汪世顯投降
蒙古之時,他才十三歲。蒙古皇子
闊端不僅賞識其父,而且賞識其子,十四歲時,徵得
汪世顯同意,派遣至上都,覲見
窩闊台大汗,賜名“田哥”,命隨侍
皇太子。後又質於闊端王府,親受蒙古貴族的培訓、影響,武事亦更嫻熟,“侍太子遊獵,矢無虛發”,常常受到讚許。
十七歲時,回到
鞏昌,便跟隨其父出征
四川,在戰場上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將領的勇武和才幹。1243年,汪世顯病故,德臣雖是次子,但在兄弟七人之中,以文武才略出眾,承其父及闊端之意,受命承襲父爵,佩虎符,統領總帥府所轄各軍,時年21歲。這一年秋天,
蒙古兵為配合東線主戰場的進攻,牽制南宋在長江中上游的兵力東調,在
四川重新發動攻勢。汪德臣率兵入川,直抵
瀘州,後又撤回。
1245年,蒙古增強了四川兵力,再次大舉進攻,德臣再度入川,乘虛直達
忠州(今重慶
忠縣)、
涪州(今重慶
涪陵)一帶。第二年春,因
窩闊台病逝,長子
貴由即汗位,權力核心發生變故,蒙軍攻宋暫緩,並從部分地方撤退。乘此機會,南宋
四川宣慰使、
兵部侍郎余玠調集兵力與汪德臣部決戰於運山(今四川
蒼溪運山鎮)。宋兵因士氣高昂,戰鬥十分激烈,汪德臣親自率兵在前,乘馬被飛石擊斃,便步行指揮衝殺,攻開外城。其三弟汪直臣在攻城中陣亡。汪德臣迅速北撤,回駐
鞏昌。
1248年,又奉命討伐西羌,他指揮隊伍越過川北荒涼的草地,直抵
松潘,將羌人擊退而還。幾年之間,身經百戰,進攻時他總是衝殺在前,撤退時則親自斷後,勇冒鋒鏑,奮勇當先,成為
蒙古軍中很有名氣的青年將領。1251年,
余玠乘機重整
四川防務,直達被
蒙古兵占領十幾年的
漢中,汪德臣與鄰近各軍晝夜馳援,余玠聞其名而退。
進屯益昌
蒙哥即位,汪德臣入朝,換賜新符印,使仍任原職;所陳奏地方利病諸事,都被採納。針對南宋加強了防守並不時出兵北攻,
蒙古方面也採取了持久攻防的策略,在沿邊一帶築城積穀,置軍屯守,作為攻宋前沿基地。
1252年,德臣奉旨修復攻蜀戰爭中毀壞的
沔州(今陝西
略陽)城垣、房屋,部署官屬,很快就完成。同年冬,從都元帥太答兒出兵攻掠
成都等地,進圍
嘉定府(今四川
樂山),被余玠派來的援軍擊退;回師途中,經
左綿、雲頂、隆慶、劍門等處,都遭到
宋軍截擊,力戰得還。
1253年,蒙哥復令汪德臣修築利州城(益昌,今四川
廣元),四川北部
蒙古占領區的各處屯戍皆聽其節制,並令都元帥太答兒等協同建城,可見十分重視。時
忽必烈進兵
大理,道出
臨洮,特召德巨入見報告利州建城事,視為攻蜀大計。德臣請求免徭役,減課稅,運糧、屯田以充實利州貯備,為持久計,
忽必烈皆許之,並令置行戶部(管理財賦的機構)於
鞏昌,設漕司於
沔州,造紙幣、發鹽引以通商販,實軍儲;又令臨洮元帥趙阿哥潘等佐德臣建城。德臣奏準以兄忠臣權領總帥府事,自己得以專心從事利州建城。於是擇州東寶峰山修築城垣,又薦弟良臣為
鞏昌軍帥,領兵屯利州嘉陵江南為外衛,並屯田於白水。利州本宋邊防重鎮,
四川制置司曾一度置於此,是通向蜀中的咽喉要地,
蒙古在此建城引起宋人驚懼,採取不時出兵襲擊的辦法來阻擾;建城開始時一切都需重建,後援又少,十分艱苦。
攻克苦竹
1254年春,蜀中大旱,嘉陵江水位下降,運輸頗難,軍糧不濟,部分
蒙古將領建議棄城而走。汪德臣便將自己乘馬殺掉,分餉士兵,並激勵將士說:“國家以利委我視為規蜀大計,當死生以之,奈何輕棄?”遂率兵奇襲嘉川,得軍糧二千餘石。繼而攻占
陰平、
彰明、宋雲頂守將
呂達率五千兵截擊,汪德臣與其激戰,生擒呂達,殺傷宋兵千餘人,又獲糧五千石。不久,水陸交通恢復,糧餉紛紛運至,軍隊屯田也獲較好收成,軍餉遂豐綽有餘。然後招集流亡百姓,歸家種田,商旅通行,利州名符其實成為鞏固的戰略基地。
同年四月,俘獲南宋提轄崔忠等,又叫他們招降了苦守將南清。降兵及家屬凡願意回家者皆發給路費,讓他們回家種田,眾人十分感激。汪總帥之名傳於附近州郡,各山寨相繼投降。五月,南宋新任
四川安撫制置使余晦遣統制甘潤領兵數萬在紫金山築城,汪德臣選精兵銜枚夜進,奇襲紫金山,大破
宋軍。
1255第二年,又擊敗宋將焦遠,將其押送往苦竹的糧秣全部截獲。
1255冬十月,二萬宋兵及大批軍糧再度增援苦竹,又被汪德臣擊潰,獲糧船二百餘艘,凱旋而還。
1256年春,再次赴闕覲見
蒙哥,賜以金帛、名馬、
錦衣、玉帶,以示嘉獎。回蜀後,更大力經營防務,從漁關至沔,架設橋樑108座,交通條件大為改善。
1258年,
忽必烈繞道
吐蕃占領
大理,完成了從南面包抄
四川的軍事部署。
蒙哥則親統大軍,主力由
川北深入,幾路分進合擊,全力伐宋。元帥
紐璘與宋
四川制置使蒲擇之大戰於
成都,不利。
紐璘向汪德臣求援,汪德臣派遣將士赴援紐璘,並鼓勵說:“先破敵者當奏請領此城!”七月,
蒙哥到達漢中後,將此事奏聞,蒙哥令暫記錄在案,待統一全國後由汪德臣論功兌現。十月,
蒙哥到達利州。不久,駕幸益昌。
忽必烈一日,與汪德臣並馬立於北山,環視四周,群峰巍巍,問起這一帶敵我雙方的態勢,讚嘆道:“朕在和林,自南來者,盛稱汝立利州之功,今見汝身材甚小而膽甚大,不知敵曾薄汝是城否?”汪德臣回答:“賴陛下洪福,未曾一來。”
蒙哥說:“彼憚卿威名耳,特賜金帶敕勒石記功。”
蒙哥見嘉陵江與白水江交匯處水流湍急,擔心大軍難以渡過,汪德臣說可以修橋。於是調集軍民,數日之內即在
白水江架浮橋一座,當
蒙哥親到橋頭視察時,大為驚嘆說:“汪總帥言不虛發!”賜白金三十斤,命刻石記功於江濱。 原南宋苦竹守將南清投降汪德臣,後來南清北上朝見大汗,他的部下殺其家屬,苦竹復歸於宋,蒙軍再攻未克。於是
蒙哥命汪德臣儘快拿下苦竹,掃除南下
成都的障礙。
飛石擊中而死
攻克苦竹後,汪德臣派人致書南宋
龍州(今
江油縣北)守將
王德新,勸其歸順,即願投降。汪德臣奏知,
蒙哥準其投降。十一月初,蒙軍進攻長寧(今劍門關以北),攻克山城鵝頂堡,知縣
王仲降,守將
王佐被俘斬首。於是大軍水陸並進,汪德臣為前鋒大將,南下閬州(今閬中)大獲山。蒙軍派
王仲前去勸降守將
楊大淵,被楊所殺。雙方激戰數日,蒙軍奪取
宋軍水門,拒其生路,守將皆促
楊大淵投降。大淵只得派其子到汪德臣帳前乞降。汪德臣準其所請。第二天,
楊大淵率城中官吏將士出降。汪德臣將其引見
蒙哥,“
憲宗命誅之,汪田哥諫止,乃免。”楊是
天水人,原為南宋閬州統制。投降後讓他招降蓬州(今
儀隴縣南)、
廣安(今
廣安縣)諸郡。數年後,升至
東川都元帥,還時刻不忘汪田哥的活命之恩。
蒙哥召集諸王及各路大將,在閬州行在舉行軍事會議,重新部署了伐宋軍事,會後,元帥
紐璘一軍步兵五萬,戰船二百艘自
成都出發,連克彭(今
彭山、眉縣一帶)、漢(今廣儀縣)、懷(今
金堂縣南)、簡(今
簡陽縣)、隆(今
仁壽縣)各州,並封鎖重慶
江口。
蒙哥親率北路軍仍以汪德臣部為前鋒,自閬州出發,連下運山、青居、大梁等山城,攻克相州(今
南充市)、
遂寧(今
潼南),於年底到達南宋的軍事要塞合州,並形成合圍之勢。
合州位於
嘉陵江、宕江、
涪江三江會合處。1242年,名將
余玠任
兵部侍郎、
四川安撫制置使,全面負責四川軍政,大力加強防禦體系。他採納了播州人
冉璞、冉進兄弟的意見,把
四川的防衛重點放在
合州,並在一處“山最高,逶迤如龍蟠,故名
龍多山”築城。“山在州治東北,渡口十里至其下。其山高千仞,峰巒岌岌,聳然可觀。其東南北三面據江,皆峭壁懸崖,陡然阻絕。修城之後,鑿山通道,路曲之次,方可登臨,其西南山稍低。”明代
合州進士馮衡詩句“三江送水開天塹,千嶂排方控蜀疆”確切地道出了地勢之險峻,位置之重要。於此築城,居高臨下,控扼三江要塞,屏障巴蜀荊湖,隨之又選形勢險要處築起了青居、大獲、雲頂、天生、大梁等十餘城,囤兵聚糧,互相呼應,組成了以
合州為中心的川中防禦體系。這時,
合州守將是王堅、張鈺,二人智勇兼備,加上兵精糧足,城防險固,迎著暴風雨,鎮定指揮,奮力堅守,使
蒙古軍的迅猛攻勢,被遏制於此,十餘萬大軍被死死拖在城下,達多半年之久。1259年,
蒙哥指揮大軍再次猛攻
釣魚城,屢戰不克,損失慘重,沿江死屍累累。
蒙哥見硬攻不行,便派降將晉國寶前去勸降,被王堅嚴詞拒絕。晉國寶於夜間偷出城門逃跑,被
王堅派兵追回,押往校場斬首。王堅涕泣誓師,軍心大受振奮。此年大旱,“自春至秋,半年無雨”,又兼疾病流行,蜀中六月,赤日似火,
蒙哥被阻於堅城之下,一籌莫展。為了了解城內情形,他命在城外築一高台,上建橋樓,樓上豎一桅桿,經常派人爬上桿頂觀察。王堅、張鈺發現後,命人抬來大炮對準橋樓方向。一日,
蒙哥親至城下,又派人爬上桿頂察看城內動靜。正觀望間,城內突發出一炮,連人帶桿轟出百步之外,又射出鮮魚兩條,書信一封,信上寫道:“爾此兵可烹鮮食餅,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
蒙哥“為炮風所震”,患病軍中,又急又氣,無奈何,“遂班師至愁軍山”,病轉劇。
汪德臣被飛石擊中身亡一貫以勇力自恃的汪德臣被激怒,指揮軍隊日夜進攻,以圖迅速破城。一夜,他率兵突襲合州城,奮勇攀雲梯而上,占領了馬軍寨,殺死守將。激戰至後半夜,忽然
雷雨大作,將雲梯折斷,後軍不繼,只好退出外城。又一日,他單騎至城下搦戰,正當他大呼:“王堅,我來活汝一城性命,宜早降!”時,城內轟然一炮,飛石擊中頭部,傷重不起,遂死於軍中,時年三十七歲。
這位著名的前鋒勇將陣亡,使蒙軍士氣頹喪,
蒙哥汗極為傷感,一面令緩緩退兵,一面為其發喪,派軍隨其十七歲的長子
汪惟正護送靈樞,千里跋涉,歸葬漳縣
鹽川祖塋。
七月初,
蒙哥亦在退兵途中死去,他的死引發了
蒙古最高權力中心的又一次分裂戰亂,不久
忽必烈坐穩大汗寶座,並建立了大元帝國,為蒙古族
歷史和
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子侄
子:汪惟賢,陝西行中書省平章事,贈榮擺大夫。
子:汪惟和,昭文館大學士。
子:汪惟明,以質子為元帥。
子:汪惟純,同知鞏昌等處宣總使司事
子:汪惟能,征西元帥。
史籍記載
元史·列傳第四十二
○德臣
德臣,賜名田哥,字舜輔。年十四,侍太子遊獵,矢無虛發。襲爵
鞏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總帥,從征蜀,將前軍出忠、涪,所向克獲。進攻運山,率麾下先。所乘馬中飛石死,步戰,拔外城。宋將
余玠攻漢中,德臣馳赴之,玠聞,遁去。
憲宗素聞其名,及入覲,所陳悉嘉納,賜印符,命城沔州。沔據嘉陵要路,德臣繕治室廬,部署官屬,數日而集。進攻嘉定,敵潛軍夜出,德臣迎戰,殺百人。還至
左綿雲頂,
宋軍乘夜斫營,覺之,殺千人,生擒百人。進次隆慶,
宋軍仍夜出,與力戰,盡殺之。及馬漕溝,遇伏兵,與戰,獲其統制羅廷鶚。又詔德臣城益昌,諸戍皆聽節制。世祖以皇弟有事西南,德臣入見,乞免益昌賦稅及徭役,漕糧、屯田為長久計,並從之。即命置行部於鞏,立漕司於沔,通販鬻,給饋餉。奏乞以兄忠臣攝府事,使己得專事益昌。益昌為蜀喉襟,蜀人憚其威名,諸郡環視,莫敢出斗。
甲寅春,旱,嘉陵漕舟水澀,議者欲棄去,德臣曰:“國家以蜀事托我,有死而已,奈何棄之!”盡殺所乘馬饗士。襲嘉川,得糧二千餘石。雲頂
呂達將兵五千邀戰,即陣擒之,復得糧五千石。既而魚關、金牛水陸運偕至,屯田麥亦登,食用遂給。夏,獲宋提轄崔忠、鄭再立,縱令持檄諭苦竹,守將南清以城降,所俘城中民,悉歸之。東南戍卒數百有去志,德臣揣知之,給券縱去,皆泣謝。未幾,山寨相繼輸款。宋將余晦遣
都統甘閏,以兵數萬城紫金山,德臣即選精卒,銜枚夜進,大破之,閏僅以身免。南清北覲,其下殺清妻子以叛,蜀將焦遠領兵餉之,德臣擊敗遠,盡獲所餉資糧。冬,蜀兵二萬復至,又敗之,獲糧百餘艘。魚關至沔水,迂迴為渡百有八,至是,悉為橋樑。
戊午歲,帝親征,次
漢中,德臣朝行在所。初,諸路軍
成都,猝為宋人所圍,德臣遣將赴之,約曰:“先破敵者,奏領此城。”圍遂解。詔候江南事定,如約以城與之。帝幸益昌,駐北山,謂德臣曰:“來者言汝立利州之功,今見汝身甚小,而膽甚大,不知敵曾薄汝城否?”德臣對曰:“賴陛下洪福,未嘗一來。”帝曰:“彼憚卿威名耳。”賜金帶,且俾立石紀功。嘉陵、白水交會,勢洶急,帝問:“船幾何可濟?”德臣曰:“大軍百萬,非可淹延,當別為方略。”即命繫舟為梁,一夕而成,如履坦途。帝顧謂諸王曰:“汪德臣言不虛發。”賜白金三十斤,仍命刻石紀功。苦竹既逆命,至是攻之,岩壁峭絕,或請建天橋,帝以問德臣,曰:“臣知先登陷陣而已,建橋非所知也。”既而橋果無功。乃率將士魚貫而進,帝望見,嘆曰:“人言其膽勇,豈虛譽邪!”宋將趙仲武納款,而楊禮猶拒戰,奮擊,盡殺之。德臣微疾,帝勞之曰:“汝疾皆為我家。”飲以葡萄酒,解玉帶賜之,曰:“飲我酒,服我帶,疾其有瘳乎!”德臣泣謝。宋
龍州守將
王德新,遣所親願效順,以郡民為祈,奏如其請。進攻長寧,拔之,斬守將
王佐。帝東下,德臣為先鋒,抵大獲山。奪水門。宋將
楊大淵遣子乞活數萬人命,引至帝前為請,旦日,大淵率眾降。已而運山、青居、大梁皆降。攻
釣魚山,守臣王堅負險,五月不下,德臣單騎至城下,大呼曰:“王堅,我來活汝一城軍民,宜早降!”語未既,幾為飛石所中,遂感疾。帝遣使問勞,俾還益昌,奏曰:“陛下尊為天子,猶冒寒暑,服勞於外,臣待罪行伍,死其分也。”又遣
丞相兀真賜湯濟,卒不起,年三十有六。中統三年,追封隴西公,謚忠烈。子六人:長惟正;次惟賢,大司徒;惟和,昭文館大學士;惟明,以質子為元帥;惟能,征西都元帥;惟純,權便宜都總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