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案是明末清初的一起政治案件,南弘光朝“南渡三案”之一。大悲是一位和尚,俗家姓朱,徽州人,跟潞王朱常淓相識,被潞王認作本家。1644年12月大悲來到南京水西門外,自稱是明朝親王,崇禎時封為齊王,又改封定王,聲稱“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該與他作正位”。弘光帝原本對潞王有所猜忌,懷疑大悲是來為潞王刺探情報,便將他投入監獄,又傳諭戍政趙之龍、錦衣掌堂馮可宗與蔡忠“三堂會審”,嚴加刑訊,大悲在供詞中提到錢謙益,於是阮大鋮開了一份黑名單,共有一百四十三人,牽涉有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張慎言、劉宗周、祁彪佳等東林黨和復社的成員,要大悲招供,大悲抵死不從。馬士英亦不願牽涉過廣,遂將大悲綁赴西市問斬,此事不了了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悲案
- 外文名:Great case
- 時間:明朝
- 性質:一起政治案件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擁立為帝。這個混亂的朝庭建立半年之後,即1644年十二月,一僧人名大悲者忽從北而至南京,在南京的水西門外當眾自稱是出自於齊藩的宗室,獲封齊王,從兵亂中逃出做了和尚。他語出驚人,說是崇禎帝早就預料到了日後的危局,於1641年就令他南下避禍,後來又說崇禎並未殉國身死,意指弘光帝不是正統。大悲還揚言,討伐弘光帝的大軍不日即到,當下他就統率了一支伏兵,秘密分散潛藏在城外江畔的船里,不用再過多久,就會剿滅南京的弘光“偽政權”。
聽到如此轟動的訊息,對弘光帝多有不滿的南京人,無不是帶有幾分幸災樂禍的心理。事情很快就被報告到了西城兵馬司,又經兵馬司上報到了朝廷。負責南京城防的官員雖然不知事情的真假,但也不敢怠慢,於是趕緊行動了起來,連夜把城外江畔的數千艘大小船隻驅趕到觀音門集中,勛臣劉孔昭則率部將散布訊息的大悲和尚逮捕,交給刑部發落。
弘光帝派京師提督趙之龍審訊他的來歷,大悲起初信口開河說崇禎時封他為齊王,他沒有接受,又改封吳王。接下來他又推翻了之前自己發布的崇禎並未殉國身死的說法,聲稱“今潞王賢明,應為天子,欲弘光讓位”,“潞王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該與他作正位”,改為支持潞王朱常淓稱帝,要求弘光帝主動退位讓賢。
弘光帝原本對潞王有所猜忌,懷疑大悲是來為潞王刺探情報,便將他投入監獄,又傳諭戍政趙之龍、錦衣掌堂馮可宗與蔡忠“三堂會審”,嚴加刑訊,吃不住痛的大悲很快招供,他本姓朱,安徽休寧人(一說徽州人),十五歲就在蘇州的寺院出家為僧,他招搖撞騙的目的,無非是想趁亂蒙蔽他人罷了。因為他知道,弘光帝朱由崧繼統並不受歡迎,所以他自稱親王、想要顛覆弘光的說法,在民眾當中確實獲得了一定的支持,有不少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