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繼鹹
- 出生地:宜春
- 出生日期:1593年
- 逝世日期:1646年
人物簡介,人物傳略,
人物簡介
天啟五年(1625年),袁繼鹹中進士,授行人。崇禎三年(1630),升任御史,監考會試,因為監考放縱舉人作弊,貶官南京行人司副,遷主客員外郎。崇禎七年(1634年)任山西提學僉事,未成行前曾上疏抨擊權宦張彝憲。後來,山西巡撫吳甡舉薦袁繼鹹廉潔能幹,而巡按御史張孫振因袁繼鹹曾拒絕了他,便誣告袁繼鹹貪污受賄。崇禎帝大怒,將袁繼鹹打入大牢,吳甡上奏袁繼鹹確實廉潔,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袁繼鹹列舉了張孫振請託事情的細節及貪污受賄的罪狀,最後張孫振貶官戍邊,而袁繼鹹官復原職。
崇禎十五年(1642年),得到廷臣推薦,官復原職,總理河北屯田,未成行因義軍逼近湖北,袁繼鹹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義軍攻陷武昌,左良玉擁兵東下,袁繼鹹前往蕪湖,說服左良玉收復武昌。
弘光元年(1645年),被左夢庚誘入軍中軟禁。左夢庚降清,獻袁繼鹹以邀功。袁繼鹹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銘文自勉:"大官好做,大節難移"。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就義。袁繼鹹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敬仰,曾與文山(文天祥)、疊山(謝枋得)並稱為"江右三山"。今宜春市區鼓樓路"文革"前原名臨侯路,以紀念袁繼鹹而命名。
人物傳略
明朝末年,在抗擊清兵的入侵中,富有民族氣節而又值得稱道的官吏,除史可法、左懋第外,就要算文天祥式的民族英雄袁繼鹹。他被清兵所俘入獄後,不食清餐,不著清服,拒絕剃髮,也拒絕朝見清帝。他仿文天祥的《正氣歌》而作《正性吟》,死不降服,最後在清兵的屠刀下英勇就義。
袁繼鹹(1593—1646年),字季通,號臨侯,明宜春縣寨下橫塘村人,明進士袁魯訓之孫。自幼家貧,但聰明好學,胸有大志。12歲那年,他信筆寫下一首七言絕句《詠紅菊》:“自從陶令伴金 ,醉倒芙蓉欲笑時。血勝生來渾不改,寸丹留與報君知。”既頌揚了紅菊傲霜頂雪而血性不改的高貴品質,又寄託了作者忠君愛國的美好情操。
天啟五年(1625年),袁繼鹹中進士,授行人,歷任御史、禮部員外郎、山西提學僉事、湘廣參議等職。袁繼鹹性格剛直,以敢於忤逆當權宦官聞名朝野,深孚眾望。崇禎十五年(1642年)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為總督江西、湘廣、應天、安慶軍務的封疆大吏。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不久,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攻占北京,大舉南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位,組織第一個南明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權臣馬士英誣告袁繼鹹與寧南侯左良玉。左良玉由武昌起兵討伐馬士英。因為左良玉與袁繼鹹素來友善,路過九江時就面見袁繼鹹,企圖脅迫袁繼鹹參與兵諫。袁繼鹹認為異族大敵在前,應以民族大義為重,就斷然予以拒絕,並慷慨陳詞,曉以利害。
不料當夜左良玉暴病身亡,其子左夢庚秘不發喪,並將袁繼鹹騙入軍中軟禁,仍按其父原來的計畫移舟東下。與此同時,清軍已攻陷南京,弘光政權滅亡。左夢庚是個貪生怕死的民族敗類,率部投降了清廷。他勸降袁繼鹹,袁繼鹹不從。左夢庚就獻出袁繼鹹,以此向清廷邀功請賞。
清軍對袁繼鹹禮遇甚優,設宴招待,袁繼鹹就假說自己吃素,酒肉不沾。清軍又允諾只要他願意出面招降江西等地抗清武裝,仍委以總督職位,袁繼鹹斷然拒絕。回到舟中,袁繼鹹欲自縊死國,因被人發現而沒有成功。
清軍將袁繼鹹押解北京。路經南京時,袁繼鹹望著南京宮殿和明太祖的陵墓痛哭流淚。同時,他效仿江西老鄉、南宋官吏、詩人謝枋得(字疊山)那樣不吃不喝,想餓死以全節義,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他喟然嘆曰:“天不欲余為疊山,敢不為文山哉?”並以此賦詩表明自己的情感和決心:“衰年哀二老,一死酬至尊。從容文山節,誰招燕市魂。”
拘押北京囚禁後,清廷仍不斷以高官厚祿勸降袁繼鹹。袁繼鹹的一些門生已經入清為官,他們環繞而跪,痛哭勸降,均遭到袁繼鹹的嚴辭拒絕。他仍舊戴明帽,著明服,並拒絕朝見清帝。在被囚禁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著作,寫有《經觀》、《史觀》兩書,並仿文天祥《正氣歌》作《正性吟》以明志,書寫了一首直薄雲天、警策後人的不朽史詩:
天地治亂,理數循環。湛茲正性,鼎鼎兩間。有懷鄉哲,炳耀丹青。維唐中葉,秀聳二顏。越在宋季,文山疊山。成仁取義,大德是閒。哀我遜國,方黃臭蘭。名成族圮,剛中良難。淑慎以往,學問攸關。我心耿耿,我氣閒閒。從容慷慨,塗殊道班。居易俟之,敢幸生還。
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二十四日,清廷讓袁繼鹹在投降做官與死亡之間作最後選擇,他不改初衷,決心以身殉國。兩天后,袁繼鹹一見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清兵來到自己的住處,就知道為國捐軀的時候到了,他當即北面叩拜明先帝,雙膝還沒著地,就被清兵挾持上馬,出東便門,於三忠祠前英勇就義,譜寫了一曲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頌歌。
袁繼鹹遇害後,同鄉將其屍體運回宜春,安葬於今袁州區蘆村鄉老立下村境內,現墓尚存。其老家橫塘袁姓保存袁繼鹹血衣一件,畫像一幅,朝簡兩個,作為袁姓傳家寶。畫像,每年春節張掛。血衣,每年端午節曬一次。在橫塘村,尚存袁繼鹹幼年讀過書的“六柳書屋”。袁繼鹹生前著述甚多,共9種17卷,後人整理編為《六柳遺集》。《明史》卷二七七有繼鹹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溢袁繼鹹為“忠毅”。鹹豐八年(1858年),縣人曾於宜春台下建有“袁忠毅公祠”,奉神主而祀之,表彰袁繼鹹的愛國主義情操。民國時,城內有一條路命名為臨侯路(即今鼓樓東路),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