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主要景觀:
景區內的大佛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始建於東晉。寺內最著名的是依山開鑿的彌勒石窟造像,通高16米,兩膝相距10.6米,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我國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僅存的遺蹟,被譽為“
江南第一大佛”。另有曇光祖師舍利塔、智者大師法塔等聖跡。
與之毗鄰的
千佛院,內有1075尊小石佛,人稱“江南敦煌石窟”。
南朝古剎 “僧過不知山隱寺,客來方見洞開天”,聞名海內外的石城古剎――大佛寺,深藏於
南明山峽谷中。其間山青谷翠,岩險石奇,曲洞四環,池明如鏡,修篁夾道,古木參天,景色宜人。東晉永和初(公元345年)高僧曇光始來剎山,他不畏蛇虎,坐禪半山石室,首創隱岳寺(即為大佛寺前身)。寺內石窟中石雕彌勒像系南朝齊梁年間(公元486--516)鑿成。佛寺內又有晉代高僧支遁墓,晉曇光尊者舍利塔,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紀念塔,天王殿,大雄寶殿,放生池,大悲閣及出自歷代名家手筆的眾多摩崖石刻、碑匾、楹聯與唐宋以來許多名流學士題詠的詩文數百首。趙朴初、蘇淵雷、日本松浦友久教授,都留下了足跡與墨寶。龕外殿閣,為清代晚期重建,建國以後八十年代大修,殿倚崖作勢,靠窟構殿,八柱七楹,五層殿閣倚鍥仙髻岩前,佛龕共大殿渾然一體。
江南第一大佛 齊永明四年(486),僧護憩隱岳,靚仙髻岩,時聞岩間仙樂之聲,又現佛像之形,遂立願造百尺彌勒。建武中(494--496)開鑿,積年僅成面璞。護終,僧淑繼事,亦因資力莫由而未果。梁天監十二年,建安王蕭偉請定林寺僧佑專任像事。集三百工匠,深入鏟進岩壁五丈,公元516年終於鐫成曠代之鴻作――彌勒石像。像成,磨礱彩繪。後洞口起閣築殿。今像結跏趺坐,作禪定印。佛像通高16米,兩膝相距10.6米。石佛頭高超過石佛身高1/3,按人體構圖來說,此比例嚴重失調,但古代雕塑藝術家高超的技藝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人的視覺差問題,使大佛顯得更為形象莊嚴,這即大佛的藝術價值所在。造像年代與雲岡、龍門相捋。為江南最古最大的室內坐像。佛像秀骨清相,婉雅俊逸。額部寬廣,鼻樑高隆,通於額際。表情沉靜,慈祥,智睿,超脫。像成劉勰為之撰寫《梁建安王造剎山石城寺石像碑》記,譽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龕外殿閣,為清代晚期重建,建國以後八十年代大修,殿倚崖作勢,靠窟構殿,八柱七楹,五層殿閣倚鍥仙髻岩前,佛龕共大殿渾然一體。
露天大佛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盤虎岩對面華嚴庵右側,有一座20米高的小山,山體宛如大佛的身軀,兩膝端坐,袒胸露腹,自然形態畢肖。設計者巧妙地人工加裝一高10米彌勒頭像,使一尊頭頂藍天、笑口常開,高30米的露天彌勒呈現在盤虎岩峽谷中,憨態可掬。露天彌勒下,還置有6尊小石雕彌勒,惟妙惟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禁使我們想起了趙朴初先生的一句話:“彌勒無不在,處處未來佛”。
劉勰碑 南朝著名文學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晚年為定林寺沙門僧。梁天監中,僧佑奉敕造剎渓大石像成,劉勰作?梁建安王造剎山石城寺石像碑?記,全文2280字,為大佛寺見諸文字的最早記載。文中盛讚造像為“命世之壯觀,曠代之鴻作”。寫此碑時,劉勰年已61歲,距35歲寫?文心雕龍?時已相隔26年,當是其晚年更成熟的作品。?梁書劉勰傳?曰:“勰為文長於佛理,京師寺塔及明僧碑誌必請劉勰為文”,此傳世之作,為劉勰所撰諸多碑銘的僅存碩果,彌足珍貴,是研究南朝宗教,造佛及文學的寶貴文獻。原碑佚。1985年,據現存幾種版本重新核定碑文,由姜東舒篆額並用隸書寫正文,刻碑立於大殿東廂房壁間,碑高2.54米,闊1.27米,厚0.11米;碑座為須彌座,寬1.49米,高0.43米,碑板為西坑碧石。
千佛石窟 千佛石窟又名
千佛院,位於大佛寺西約300米的峭壁懸崖上,為東晉(345—350)高僧於法蘭、於法開所創建,初名元化寺;南齊永明三年(485)開窟造小佛千餘尊,改稱千佛院。千佛石窟,兩窟毗連,大窟寬17.95米,深10.30米,高7米;小窟寬6.55米,深4.25米,高6米。大窟後壁正中雕釋迦坐像,右側列小佛6區,左側列小佛4區,每區縱排10小龕,橫列11小龕。每區正中約為9小龕的位置,雕一大龕,大龕坐佛兩側,各雕一脅寺。大窟1020龕1040尊。小窟為35尊。佛像造形纖巧優雅,多著通肩服飾,作禪定印,個別古佛則著褒衣博帶式佛裝,為國內造佛形式較早一例。千佛區兩側,雕二軀護法像,立於覆蓮圓座之上,寶繒垂肩,披帛交叉於胸腹之際。千佛古窟多為南朝造像。大佛、千佛造像已進入《中國百科全書》 《美術卷 石雕藝術全集》。
佛心廣場 近年來建立的佛心廣場,占地3000多平方米,使大佛寺景更幽、意更遠。
南明山峭壁上鐫鑿出放大弘一大師手跡“佛”字與壁下平地上的“心”字組成,“佛”字高20米,頂天立地,蔚為壯觀。廣場照壁前的蓮花池直徑有10米,瓣瓣蓮花都用漢白玉雕成,直徑4米,在蓮蓬里噴涌的泉水流轉不息,寓意
新昌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
木化石林 木化石林,坐落在大佛寺景區內的象鼻山下,這裡採集了
新昌奇異獨特的木化石七大品種30多棵,最高一棵達14米,這些形姿各異的木化石,或粗獷雄垃,或亭亭玉立,它們和這裡的奇崖怪石、山塘水泉、花卉草坪,錯落有致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天然大盆景。木化石,產於
新昌穿岩十九峰風景名勝區內,它是地層中的矽化木之一,此怪石色澤黑褐,紋理清晰,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卻重似常石,堅不可摧。論其年齡均在1億年以上至1億5千萬年前,他們原是由金錢松、落葉松、水杉、雲杉、紅杉、銀杏、樺樹組成的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與恐龍同晨代。隨著地殼運動,環境巨變,它們被深埋地下。隨著時光推移,受二氧化矽水溶液的作用,植物組分被沉澱的二氧化矽充填和取代,形成具有原始樹木結構的矽質岩石,後來,又受到構造作用的影響,地層被抬升,深埋。這些史前化石,栩栩如生,再現當年的身軀和紋理,是研究地殼變遷和古生物史的重要資料,彌足珍貴。
古剎名木 大佛寺院內多古樹名木,百年以上有百餘顆。沿著大雄寶殿西側峭壁的古棧道上,有一石窟,稱隱岳洞,又名濯纓亭、朱子亭。宋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著書,相傳《四書集注》即成稿於此洞中,朱熹在洞前植有一臘梅,每日伴梅苦讀,人們稱此梅為“朱梅”,至今仍抽枝開花,生機不絕。在大殿斜對面,有一棵宋銀杏,奇特的是,銀杏樹上寄生有四棵 不同品種的樹,分別為女貞、榆、桂花與香樟。如此五樹,相親相依,連理連枝,也是佛寺一奇。
門票·開放時間
100元/人次
交通概況
城區內乘2路、6路、7路、8路公車至白雲山莊站點,即到
大佛寺風景區入口。 景區可乘電瓶車(每人1元)至大佛寺山門,約2.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