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大佛寺)

大佛寺(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大佛寺)

大佛寺別名隆興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裡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中國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占地面積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餘座,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1]

大佛寺核定為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2] 、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中國十大名寺之一[4]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佛寺
  •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裡街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825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9.00-16.00
  • 景點級別:4A
  • 門票價格:50元(2016年4月)
  • 著名景點:等摩尼殿,五彩自在觀音像,轉輪藏等
  • 適宜遊玩季節:秋季
  • 所屬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占領了河西走廊。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正統初年,欽差鎮守陝西甘肅等處御馬監太監兼尚寶監太監魯安公王貴駐守甘州。在張監兵之暇,奉英宗敕命會集眾多高僧大德與當地書畫名流,歷數十年歲月、經四五代努力,以寺藏御賜《北藏》為藍本真金書寫、綾錦裝幀了一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600卷。 大佛寺另藏清代金銀粉手寫經126卷,系順治初年陝西行都司為補造大佛寺散佚佛經而遍邀張掖名士仿明金經製作,其書畫水平均高出明代抄經一籌。
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為“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甘肅張掖大佛寺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後,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甘肅大佛寺地理位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