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大佛寺

千山大佛寺

千山大佛寺原名南泉庵。位於千山北部南泉谷內,始建於唐代,但到明代時已倒塌。南泉庵依山而建,因地處窄谷彎上,有“杳杳鐘聲動,遙峰護碧林。廟遠不知路,峰迴忽到門”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山大佛寺
  • 地理位置:千山北部南泉谷
  • 門票價格:50
  • 原名:南泉庵
  • 始建:唐代
景點介紹,歷史簡介,旅遊特色,

景點介紹

廟宇三面環山,一面高牆,有七幢建築,20間,建築面積523.6平方米。據史載,明萬曆二十年(1585年)重建南泉庵;清天命二年(1617年)又再重修南泉庵,建殿宇3間、佛像1龕;清嘉慶五年(1800年)農曆九月重修南泉庵。後因發現天然彌勒大佛而改名從新修建。如今的千山大佛寺,歷時七年,如今彌勒寶殿矗立於蓮花峰上,龍華法堂坐落於道場之中,來迎門迎送往來淨土之客,釋迦如來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駐世之寶,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千佛彌勒閣……大佛寺內佛前莊嚴,三寶俱足,名揚海內外。
每年六月舉辦一屆的“千山大佛節”,遊客、香客如雲。

歷史簡介

天成彌勒大佛應相千華,願化身法相於婆婆世界,千山終成“彌勒道場”演梵法千餘年。今適盛世,民享天平,始建千佛閣。閣內彌勒法相壯嚴,全身奪目耀眼。共塑彌勒金身一千四百四十六尊集歷代彌勒法相於一閣,有古印度時代的高腳彌勒;北齊時的思維彌勒和唐代的佛裝彌勒。
造像採用了古希臘,印度陀羅時期限及中國北魏至唐代各期的長達1800餘年的中外最為精堪傳統彌勒造像藝術。彩繪、貼金完全取之於天然顏料和純金
在右上方是我們熟知的大肚彌勒佛,左上方是四川樂山大佛,體現唐代造像的特徵,他對面是永廣石窟中的彌勒塑像,體現的是北魏時期造像的特點,兩側的佛床中也有許多彌勒塑像。
整體建築空間布局採用的是立體三層交叉的布局藝術,將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一定藝術特點和價值的一千餘尊彌勒盡納其中,貫通古今建築技藝,形式別具一格,彩繪採用六青、六綠——過渡最高彩繪品極。內容上涵蓋了佛教中世代相傳有關彌佛的許多典型故事,堪稱最一座在各方位體現彌勒文化的藝術寶庫。
進入千佛閣,不但能給您以藝術的寓悍,而且未來彌勒是定會保佑您未來吉祥美滿、幸福平安。

旅遊特色

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五舉辦一屆的“千山大佛節”,遊客、香客如雲。
大佛寺因千山彌勒大佛顯應降臨此地才得以勝名遠揚,千山彌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彌勒道場。這裡的宗教文化氛圍把人們深深的吸引,彌勒文化、彌勒藝術、彌勒造像、彌勒千佛殿,那種並不十分熟悉的佛教故事和種種讓普通人難以體會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更被那種人間淨土般的環境而難以忘懷
大佛景區群山翠影,殿宇樓閣,雕樑畫棟,斗拱飛檐,塔廊相衛,梵鐘樂鳴,一聲聲佛號,一陣陣微風,這裡是自然與人文文化的高度統一,彌勒千佛殿,疊檐重重,閣內的千尊彌勒正是依照佛經中所記功“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卻不識。”可謂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匯了古印度、北齊、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將彌勒的法身、報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現於世人,在莊嚴中體會出彌勒的慈容之心。
4、歷史由來
大佛寺原名南泉庵。位於千山北部南泉谷內,始建於唐代,但到明代時已倒塌。南泉庵依山而建,因地處窄谷彎上,有“杳杳鐘聲動,遙峰護碧林。廟遠不知路,峰迴忽到門”之勢。廟宇三面環山,一面高牆,有七幢建築,20間,建築面積523.6平方米。據史載,明萬曆二十年(1585年)重建南泉庵;清天命二年(1617年)又再重修南泉庵,建殿宇3間、佛像1龕;清嘉慶五年(1800年)農曆九月重修南泉庵。
後因發現天然彌勒大佛而改名重新修建。如今的千山大佛寺,彌勒寶殿矗立於蓮花峰上,龍華法堂坐落於道場之中,來迎門迎送往來淨土之客,笑迎八方善士,釋迦如來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駐世之寶,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千佛彌勒閣……大佛寺內佛前莊嚴,三寶俱足,名揚海內外.
地址:遼寧省鞍山市千山風景區千山東路1-13千山大佛寺
門票:¥5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