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古國(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

夜郎古國(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夜郎古國是漢代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或稱南夷。地域大致是及貴州及湖南西部、廣西北部一帶。

秦及漢初,夜郎已進入定居的農業社會。地多雨潦、少牲畜、無蠶桑,與巴、蜀、楚、南越均有經濟聯繫。蜀地的枸醬等土產,常經夜郎運到南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夜郎古國
  • 英文名稱:Kingdom of Yelang
  • 簡稱:夜郎
  • 所屬洲:亞洲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首都:夜郎城
古國介紹,夜郎介紹,地理位置,歷史淵源,地域範圍,夜郎自大,辨析夜郎,史記夜郎,釋讀夜郎,時空夜郎,考證記錄,夜郎國都,文獻上的記錄,文物上的考證,夜郎四部,鱉部夜郎,苗部夜郎,彝部夜郎,越部夜郎,歷史事件,同蒙之盟,借兵伐越,杜欽之謀,夜郎縣,秦國夜郎縣,西漢中期,夜郎道,西漢晚期,晉代夜郎縣,唐宋夜郎縣,重建夜郎,相關新聞,

古國介紹

夜郎介紹

夜郎古國人文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這裡是中國稻作、鼓樓、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千百年傳承的“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鬥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了內涵豐富、撲朔迷離的夜郎文化
夜郎古國是中國歷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國之一,它和消失在沙漠的樓蘭古國以及變身著名旅遊聖地的大理古國一起豐富絢麗了大中華的民族文化,並成為中國人心裡一塊當仁不讓的歷史文化品牌。因此,不但黔地,曾為夜郎縣屬地的湖南沅水流域都在探討這個在歷史上存留了兩三百多年,然後又神秘消失的蠻夷古國。

地理位置

夜郎古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

歷史淵源

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前後約300年。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赫章可樂“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開了輝煌的一角。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複合體。當漢文化在中原大地崛起時,邊疆也出現了多民族文化,“西南夷”便是其中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志》中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西南夷在歷史上泛指雲貴高原與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據負責可樂墓葬考古發掘的貴州省博物館研究員介紹,自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第一批出土文物以來,考古部門先後進行了9次發掘,但再次引起國家和考古界關注的還是2000年的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及歷年調查有幾方面值得重視,一是可樂墓葬分布面大,涉及範圍達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時期的墓葬疊壓在一起,為省內考古罕見;三是延續的時代長。戰國、西漢、東漢時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現;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蘊豐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獨特的夜郎民族文化,以及秦漢時期的漢文化與夜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可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屬性,榮獲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可樂遺址·古墓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以史書記載及考古成果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後,夜郎國在貴州已成為不爭的史實,但夜郎國的都邑究竟在哪裡?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可樂“西南夷””墓群的發掘,對探究古夜郎族屬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神秘的柯洛倮姆可樂,彝文古籍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史志記作“柯樂”,後演變為“可樂”。雜居可樂的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彝族人最多。當地人說,彝族最先進入可樂,他們將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墳”或“莕人洞”。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們,哪裡想到他們撿回家去砌豬圈、蓋茅廁的磚瓦,竟是秦磚漢瓦;那些從“莕人洞(墳)”挖出來,認為帶有邪氣而隨手扔掉的罈罈罐罐,竟然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人們無不驚喜慨嘆,貴州這片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上,竟然沉澱著厚重的古老文明。
夜郎文化夜郎文化
據彝文古文獻記載,當時與貴州可樂齊名、能稱“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慶(儲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區的著名城市。貴州考古專家宋世坤研究員分析,將歷史的發掘與文獻對照研究推斷,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可樂地區很可能是屬於夜郎國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可樂地處滇、黔邊界,交通發達。據文獻記載,這裡曾是進入貴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夜郎有含義的樹夜郎有含義的樹

地域範圍

夜郎國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專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樂時,已發展到鼎盛時期。夜郎王為了擴展地域,先後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多處建立城池,由於夜郎王在這些城池都有過短時間居住,便成了後人爭夜郎古國的理由。從可樂“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說明可樂當時的繁榮,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處,疆域有多大,發掘才剛剛開始。除了可樂遺址外,在周邊地區發掘的遺址中,還陸續出土一批夜郎時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夜郎文化與周邊發掘、研究成熟的巴蜀、滇、楚和南越文化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由於經費、人才緊缺等問題,使古夜郎文化的發掘、研究進展遲緩。貴州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學家們因此殷切呼籲,希望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對夜郎歷史文化發掘的力度,這不僅對貴州文化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為填補中華民族文化的完整。

夜郎自大

夜郎故事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說的是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期間,滇王問漢使:“漢與我誰大?”後來漢使途經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同樣問題。因而世人便以此喻指狂妄無知、自負自大的人。其實,夜郎並非自大,歷史上的“夜郎國”曾是一個國富兵強的泱泱大國。。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後,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於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來漢使返長安時經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後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成語至清代已廣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絳妃》中寫道:“駕炮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貪狼之逆氣,漫以河伯為尊。”成書於光緒後期的晚清小說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寫道:“餓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國若不大張撻伐,一奮神威,靠著各國的空文勸阻,他哪裡肯甘心就範呢?” 其實夜郎國君並非妄自尊大向漢王朝叫板。夜郎是僻處大山的方國,即便交通也多受限制,兩千多年前更是山隔水阻,偶有山外客來,急於打聽山外世界,實為人之常情。

辨析夜郎

史記夜郎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嶲、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嶲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十餘歲,秦滅。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醬,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書說上曰:“南越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餘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是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上許之。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食重萬餘人,從巴蜀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蒙厚賜,喻以威德,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還報,乃以為犍為郡。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古夜郎國銅孔雀古夜郎國銅孔雀

釋讀夜郎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大約戰國時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君長國。漢武帝時,唐蒙奉命於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國,了解到夜郎位於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便捷的水路可通抵南越的都邑,便向朝廷建議開發西南夷,依靠巴蜀的富裕、夜郎的水路和精兵,有效控制南越的分裂變亂。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夜郎地區設定郡縣,將夜郎劃入版圖。公元前111年,夜郎派兵協同征伐南越反叛,遣使入朝,漢王朝授予夜郎王金印。
夜郎國的具體位置,史籍記載都很簡略,只說:“臨牂牁江”,其西是滇國。牂牁江是漢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據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國都邑番禺(今廣州)的記載,考訂為貴州的北盤江和南盤江。多數人認為,夜郎國的地域,主要在今貴州的西部,可能還包括雲南東北、四川南部及廣西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在考古發掘未提供出可靠證據前,這樣的爭論必然還將繼續下去。
夜郎滅國於西漢末期,漢成帝河平年時(公元前28—25年),夜郎與南方小國發生爭鬥,不服從朝廷調解。漢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陳立深入夜郎腹地,果斷地斬殺了名叫興的夜郎末代國王,並機智地平定了其臣屬及附屬部落的叛亂。從此後,夜郎不再見於史籍。
夜郎國存在了約300多年,其文明發展在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漢開發西南夷後,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大戰略中,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時空夜郎

歷史上還有過的夜郎,進入21世紀後,貴州數縣市及湖南有關縣市曾爭相更名為夜郎。似乎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同的夜郎。李白所說夜郎,為唐玄宗天寶年時在今貴州桐梓一帶所設的夜郎郡,時間上距夜郎滅國已700多年。此前晉朝也曾在貴州設定過夜郎郡,地點大約在今貴州北盤江上游,距夜郎滅國也已300多年。歷史上用夜郎作縣名更出現過多次,上述前後兩夜郎郡的首邑都叫夜郎縣。此外,唐初在今貴州石阡一帶曾設定過夜郎縣。不久在今湖南新晃一帶又設定過夜郎縣。宋代也短時間在湖南新晃設定過夜郎縣,這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叫夜郎的縣名。

考證記錄

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只到夜郎西”中的夜郎指哪兒?兩千多年前,古夜郎國猶如流星一般,消失在浩瀚歷史星空,古夜郎的歷史面貌也隨之成了一個未曾解開的“謎”。在一般人心中,它幾乎成了一個神話中的國度。據《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專家指出,夜郎沒有一個固定地點,是不斷變化的。那么夜郎在哪兒,夜郎古國的文明中心在哪兒。
苗夷古國
近日,由中科院長沙土地構造研究所和湖南考古研究所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對湖南沅陵窯頭村一帶的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和測試,初步確認位於沅陵縣城南窯頭村的古遺址,就是秦代古黔中郡故城遺址。那40餘座大型古墓中,大的墓穴規格為40米×40米,一般的在20米×15米左右,遠遠超過了當年震驚世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20米×17米的規格。 有專家認為在古墓沒有開啟前,尚無法完全確定窯頭村就是古黔中郡郡城所在。
但古書記錄表明,這一帶的確就是古黔中郡中心地區所在。沅陵縣古稱辰州府,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有酉水河,沅水貫穿全境,構成大小910多條複雜的河汊水系。
歷史上,這裡就是文化昌盛之地。這一帶在戰國至漢代的數百年間,曾產生過史載的以“五溪蠻”苗人勢力為主的古國(且蘭國?或夜郎國?),當地土著力量的轄區也大致和古黔中郡的治所範圍重合。此發現有望揭開“西南苗夷文明中心之謎”。沅陵考古專家夏湘軍說,黔中郡轄現湘西沅水、澧水流域,鄂西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貴州東北部地區。沅陵與貴州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長江的必經之路,是兵家必爭之地。傳統上認為古夜郎主要在貴州境內,但是據史書記載,夜郎當時有10萬精兵,這么龐大的隊伍,需要一個廣闊的領域來支持,不排除有這種可能。同時他又指出,唐代這裡曾叫過“夜郎縣”。據考證,大詩人李白的詩句“隨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的方位就在沅陵。
苗夷古文明中心
熊宗仁所長說,據《後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 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這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夜郎在西漢後期逐漸建立政權。而“竹崇拜”則成為夜郎的一種標誌。
夜郎文明中心,當然與“竹崇拜”有緊密的聯繫。“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廣順坐落在天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時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於郎山、夜合山、擺脫山、金竹大坡懷抱中。當地老百姓稱古城池為夜郎王府、舊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貴州民族學院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現場還可看到殘牆斷壁舊址。古城池內為2平方公里,是發現以來最大的金家遺屯。周圍山峰環繞,僅有4個出口。內有2道城牆,分成內外城牆,用土石築成,金氏族人長期居住。郎山西側山下有被官兵殺害的全族人的萬人坑,東邊南湖有箭廠及營地等。解放後民間在耕地時挖出的金劍、方印、青銅匙等多種文物,曾為村民所目睹,杜鵑湖在基建時也挖出多處古夜郎的墳墓,保存完好,均是歷史的見證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漢始祖夜郎王,完整的族譜還保存著。除前幾年住鎮寧的金氏家族為寫延續的族譜取去一本外,現廣順還有金氏族譜。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為姓,所以金竹夜郎後裔大都姓金。據史書記載,永樂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後由長子金庸赴京承襲安撫使職,次子金鑒分襲後苑土司(今貴陽金築鎮),三子金鐸分襲谷通土司(今羅甸)、四子金鈞分襲揚義司(今福泉)。在當時社會裡長子應掌管中心統治區,其他後裔分襲其他邊疆之地,可見當時廣順是處於政治中心地位的。著名學者莫友芝說,據清朝著名史學家鄭珍認為,夜郎縣在今府治左右。古都城外東面1公里處的九龜下灘處還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專家們認為整個古都城的布局與設定,都與史書記載的十分吻合。但此處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還有待進一步研考。
夜郎古文明中心
據《後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這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夜郎在西漢後期逐漸建立政權。而“竹崇拜”則成為夜郎的一種標誌。夜郎文明中心,當然與“竹崇拜”有緊密的聯繫。“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廣順坐落在天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時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在夜郎山、夜合山、擺脫山、金竹大坡懷抱中。老百姓稱古城池為夜郎王府、舊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貴州民族學院王子堯教授告訴記者,現場還可看到殘牆斷壁舊址。古城池內為2平方公里,是發現以來最大的金家遺屯。周圍山峰環繞,僅有4個出口。內有2道城牆,分成內外城牆,用土石築成,金氏族人長期居住。郎山西側山下有被官兵殺害的全族人的萬人坑,東邊南湖有箭廠及營地等。解放後民間在耕地時挖出的金劍、方印、青銅匙等多種文物,曾為村民所目睹,杜鵑湖在基建時也挖出多處古夜郎的墳墓,保存完好,均是歷史的見證。
夜郎王國的首邑
熊宗仁說,貴州的牂柯江被中外專家譽為“夜郎都邑之鄉”,木城郎岱古鎮被譽為“夜郎國都前宮”,很多的學者都認為這裡是夜郎國的首邑。牂柯江區境內的老王山原名叫郎山,因山崖上形似月牙般的月亮洞中埋有夜郎老王和王妃而得名。茅口九層山的來歷,就與夜郎國興起來的牂牁國都有關。相傳,夜郎王希望選擇有100座山峰的地方建都,因他看到牂柯江打鐵關一帶山峰重重疊疊,雲遮霧繞,恰似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非常有帝王基業氣勢,於是夜郎王站在中央山頭上數山峰,數來數去只有99個,哪知他竟將腳下站著的一個漏數了,為此他只好非常遺憾地將夜郎國都建在美麗壯觀、氣勢磅礴的牂柯江畔。從這一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牂柯江、大補王寨、古驛道、古驛站、牂牁古國的女陰圖騰、牂柯江畔碩大的王子墳、古烽火台、“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的古石碑,無不顯示出夜郎王侯的氣勢和風度。 另外,茅口一帶的老百姓發現的西漢時期的青銅酒杯、青銅手鐲、銀質針線盒,月亮洞中發掘的夜郎王、王妃遺骸和陪葬的陶釜都證明了茅口是夜郎古文明中心所在。茅口古鎮的老百姓修房挖屋基時發掘了連片鋪道路的大青磚。不難想像,如果茅口不是夜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的中心,絕不會用在當時算是高檔豪華的大青磚來鋪道路。賀國鑒先生說夜郎王國的首邑也可從水道進行對照考察。
據《安順府志》,月亮河在(今六枝)城北20里,流到安南(今晴隆)屬而入茅口河。郎岱、鎮寧、歸化(今紫雲)之西北,蓋屬夜郎。由此可得出郎岱即古之郎山,夜郎由此而得名。由此看來,夜郎國的首邑在今六枝特區月亮河流域,並根據“夜郎臨牂柯江”的文獻記載,茅口是夜郎水運的起點。
夜郎王室後裔
熊宗仁介紹,茅口的河塘城村有一支夜郎王室後裔。木城村坐落在雄山奇水之間,右傍老王山,左臨牂柯江,依山傍水。這個村有100多戶人家,村口有一棵千年石榕,密密匝匝裸露在地面的根須有8.5米長。 這裡民風淳樸,好客熱情,尤其是年輕的姑娘媳婦,端莊大方,言談舉止優雅得體。更令人驚奇的是,牂柯江一帶屬亞熱帶氣候,海拔低,日照強,這一帶的人們膚色黝黑,而惟有木城村的姑娘五官端正、粉臉桃腮,身段優美,長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姑娘們柳眉杏眼,水靈動人,白玉般的牙齒和仙桃般的紅唇再配上淺淺的酒窩,一顰一笑氣度不凡,大顯王室遺風。旅遊開發專家汪朝陽先生經多次實地考察認為,這裡三面環山,惟有險峻的打鐵關地勢險要。牂柯江解決了古代水運和生產生活用水,兩岸土地肥沃,盛產甘蔗、水果、蔬菜、花生,的確是利用天險屯兵建都的好地方。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牂柯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從各方面情況看,這一帶具有建立都邑的條件。再說這裡的姑娘,長相氣質與牂柯江其他地方的人大不一樣,這可能是遺傳基因和宮廷遺風形成的。這裡的人可能是夜郎王室的後裔。
夜郎古都一直在變
貴州民族學院的王子堯教授認為,從研究來看,夜郎的國都好像到處都是,除了沅陵、廣順、茅口等3個地方,牽涉到貴州省境的還有安順、鎮寧、關嶺、貞豐、桐梓、貴陽、石阡、黃平、銅仁和雲南省的宣威、霑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陽等地方。於是有的學者就獨闢蹊徑,指出:既然在各地都發現有相關文物,證明該地為夜郎古都,這是否說明夜郎都邑處在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 王教授認為,夜郎國時期戰爭頻繁,疆域不斷變動,其國都也不可能長久地固定於一地,應該是不斷變遷,經常變化的。
貴州夜郎古國——西江苗寨貴州夜郎古國——西江苗寨
失落的夜郎文明
現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戰國秦漢時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與它有關的古柯,下延至夜郎滅國以後漢晉直至當今。夜郎是我國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國家或曰部族聯盟。西漢以前,夜郎國名,無文獻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莊蹻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並縣),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常瓊《華陽國志·南中志》)。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其存在的上限似難確定,下限則被認為是在漢成帝河平年間(約公元前27年)。這一年,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儘管過早地凋謝了,而它的影響卻歷久不衰。

夜郎國都

文獻上的記錄

夜郎國都鱉邑,即遠古鱉人的中心,即原鱉國國都,即犍為郡初期的治所。犍為郡初治鱉邑,“使其(多同)子為令”,證明夜郎人的中心在鱉邑。稍後犍為郡另起爐灶,移治南廣、僰道等地,亦證明夜郎人的中心在鱉邑。鱉邑一帶,婁山為屏障,烏江、赤水為池衛,天然自成王國,是上古數千年西南魚互部族的中樞所在。夜郎氏即鱉人應龍氏,其政治文化中心必在此無疑。而黔中郡鱉邑、鱉國國都鱉邑、夜郎國都鱉邑、犍為郡治所鱉邑,是否數千年均在同一個地方?它們共同或分別的所在何處?或已深埋地底,或已消失於歷史的烽火之中。即使毀於烽火,亦必有蛛絲馬跡的遺存。中國的考古學者正在努力尋找它們。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夜郎城,縣東二十里。《志》云:漢縣置於此,犍為郡都尉治焉。其東北有且同亭”。夜郎城,即漢武帝年間大夜郎縣都尉駐地,在今桐梓縣東二十里。且同亭,在夜郎城東北芙蓉江一帶且同國內。明嘉靖《思南府志·拾遺》:“弘治初年,有漁人於地名暮溪得一銅鐘,約圍四尺,柄有孔可貫如鋒狀,四面告有乳數十,乳各長寸余,叩之音有清濁,重可百餘斤,類南和鐘之制,篆文莫識……”

文物上的考證

1996年12月在正安務本堂附近大城寺出土蟠螭紋青銅甬鐘,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時代宮廷樂器。該鐘為直甬式,通高70厘米,肩長30×寬23厘米,鑒口長34×寬26.3厘米,重47.5市斤。證部左右有對稱的三排枚,每枚高4.3厘米,整個鐘體共36枚。鼓部飾變形皤螃紋,篆部飾羽狀紋。現存貴州省博物館。明代思南記載出土的青銅甬鐘與1996年正安出土的青銅甬鐘形制相當,屬於同一時期同一地域的文物。青銅甬鐘為遠古祭祀樂器,不同規格反映不同等級,各地出土編鐘高度多在20--50厘米。高度70厘米的周代青銅甬鐘規格極高,當屬貴州省之重寶。
1996年正安出土的青銅甬鐘目前暫定為楚國黔中郡文物。就楚國而言,大王在國,小王在郡,鱉邑最多設定邑守和邊將。鱉邑的邑守不可能有這樣大型的王室用具。所以這個文物屬於鱉國王室或早期的夜郎王室,是西南本土特別是大婁山一帶早期文明的重要見證。工藝應有楚國痕跡,畢竟連西遁的鱉令也“好言楚事”。這件重要文物發現於東漢經訓大師尹珍追本溯源、布道講學的務本堂附近,而尹珍的時代距離夜郎國滅亡只有一百多年。夜郎王室在漢朝仍然享有政治優待,尹珍的務本堂附近應該還有勢力不小的夜郎王室後裔。尹珍務本堂,除了明示君子務本之經訓,還隱含“邪務”余脈本源之深義。中國大部分仡佬族仍然聚居在這一帶。當代在洪渡河與芙蓉江一帶還發現青銅鼎、蒜頭壺、錞於、鍪、提梁壺、青銅箭簇、銅銑、五株錢等大量文物。這些文物的年代,經鑑定都在周朝和漢朝之間,有的中原地區至今尚無發現。
2007年發現的德江縣中寨古城遺址,目前暫定為唐代扶陽古城遺址。該遺址中有不同時代的文物,而從圖片上看那個青黑樸拙的石獅明顯應該是漢代以前的文物。這一帶在春秋戰國時代應該是鱉國和夜郎國早期設定於烏江東段的一個重鎮。

夜郎四部

鱉部夜郎

鱉部夜郎指以老鱉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多同夜郎、且蘭夜郎等鱉人君長國,及蜀國、巴國滅亡後依附夜郎國在巴蜀南境成立的眾多小國。多同夜郎國及附屬君長國包括:今遵義地區全部,銅仁地區西部,畢節地區東部,六盤水地區東部,安順地區大部,黔西南州北部,四川省宜賓、瀘州長江河段以南地區,重慶市南部、雲南東北部。鱉邑為中心。且蘭夜郎國,夜郎王近親或同宗。且蘭夜郎國及附屬君長國包括:今天銅仁地區南部、黔東南州大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雲南東南部。且蘭邑為中心。蜀國開明王朝及苴國之後,巴人、蜀人、鱉人混同。先秦時代楚越為蠻、巴蜀為夷,戰國秦漢時代沒有漢化的鱉人,就是後世的仡佬族、土家族。
西南民族大學的民族研究院楊銘《土家族與古代巴人的歷史文化淵源》:“土家族自稱“比茲卡”,其中“比茲”是名稱本身,“卡”等於“族”或“家”。而古代與中古的巴人,自稱中也有帶“比”的音節,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經活動過的區域內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灘,湖北的百節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貴州的必際縣,重慶的百節、柏枝山,以及一些帶有“鱉”或“別”的地名如“鱉縣”等。在人名、姓氏、族稱方面,在巴人活動過的區域或歷史中,有:胚氏、“斑子”與班氏、“復夷”、比足齊、必際、鼻息、等”。
公元前4世紀蜀國、苴國、巴子國就被秦國所滅,而已經混同的巴人、蜀人在西南地區政治文化領域的影響並沒有終止,戰國秦漢之際夜郎國真實地屹立在中國西南的土地之上,夜郎民系仍然是西南地區的主體民系。而土家族的“比茲”,就是“鱉”。“比茲卡”,字面意思為“鱉族”、“鱉人”,泛指沒有漢化的所有巴人。“鱉”生長於水中、河中,不是生長於土中,而漢語辭彙中多見“土鱉”,乃是因為土家族即鱉族。仡佬族就是夜郎氏,是“比茲卡”的一個特殊支系。鱉部與彝部,都以夜郎記史,都自稱夜郎。晉朝之後夜郎地區郡縣制崩潰,再次邊地化,“夜郎”的發音,漢人用漢字記作“仡佬”、“彝羅”。歷史地看,仡佬族即夜郎王族,土家族即夜郎本族,彝族即夜郎母族。
《遵義府志》:“花苗、白苗、青苗、楊保。今遵義各屬極僻所在,尚有此種數家,皆與人雇佃。淳樸,不知犯法。而向來土著者,至今漸漬禮教,皆與漢人無別。俗以其老籍,謂之“轉窩子”。然其人家類忠厚勤儉,鮮有作奸犯科事;與籍他省者,機詐百出,迥然不同。太朴之遺,亦倖存矣”。楊保,實則“夜郎苴”。“夜郎苴”連讀就是“楊保”,中世播州土司為楊氏,乾脆稱之為“楊保”。楊保即仡佬族,是真正的夜郎王室後裔。仡佬族與土家族是烏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鱉人應龍氏的後裔。諸苗在楚國黔中郡時代就開始進入烏江流域。上下已有大約三千年歷史。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仡佬族有人口58.9萬人。主要分布遵義地區務川縣、道真縣、及銅仁地區石阡縣等地,約占全國仡佬族總人口的80%。貴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萬人,占全國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銅仁地區的沿河、印江,黔東南自治州的鎮遠、岑鞏縣,遵義地區的道真縣。僰,音近鱉、苴,近魚互部。形從棘、從人,近灌柏部。僰人生活的地理空間也介於鱉部與彝部之間。僰人應為開明氏逼退杜宇氏之後鱉化的彝部,夜郎時代屬於鱉部,即為且同夜郎屬下下君長國之列。洞庭湖畔至大涼山麓之間的廣袤土地,都屬於比茲卡。當代納入規劃的常德--銅仁--遵義--畢節(宜賓)交通幹線,可以譽為比茲卡文化通道。治蜀史應知蠶蟲、魚互、灌柏,治播史應知老鱉國,民國浙江大學譚其驤《播州楊保考》將遵義仡佬族視作僰人進行考證,第一道門就已經走錯了,且將二者的關係弄顛倒了。接下來中古類同上古,播州類同鱉國,播州地即鱉國地,播州實為鱉州之轉音。中古川南一帶孰輕孰重,《播州楊保考》亦有失察之處。

苗部夜郎

寫本卷文稿時,先設定夜郎三部:鱉、彝、越。而寫夜郎民族時,繞不開苗人,其規模之大、分布之廣,北有渝、鄂,南及粵、桂,顯示其與夜郎結合的深度不在布依、侗、壯之下,而又不能將其納入鱉、彝、越三部。細考之下,乃得夜郎四部。三苗者,吾知其誰也。
《舜典》:“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揚也。”
《六韜》:“堯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堯戰丹水以服南蠻”。漢代劉向《說苑》:當舜之時,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險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許,曰:‘諭教猶未竭也,究諭教焉,而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之義,而歸舜之德。’”
《史記正義》:“吳起雲,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即今湖南岳陽、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帶。三苗者,三毛也,南蠻也,九黎之餘、荊楚之先也。九黎的範圍確實很大,但是大部分民系已經消失融合入華夏民系,三苗是有較為清晰記載保存了更多個性特徵的九黎後裔。商周荊楚仍稱南蠻。周成王封季連的曾孫熊繹於楚,所以屈原有“帝高陽之苗裔”,並不代表大部分楚人。西周晚期楚國西擴臣服老鱉國,楚人大舉進入烏江中上游一帶。秦滅楚之後,沒有漢化的楚人依附夜郎國成為夜郎苗部。實際上鱉人和苗人在黔中郡時代已經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所以夜郎時代大部分苗部在鱉部之內。鱉部且蘭國尤其多楚裔,且蘭國包括湘西一帶。在湖南中部、湖北中西部應有以苗部為主體依附夜郎的小君長國。大夜郎國東接交趾,也應該到今常德、梧州一線。
夜郎苗部,就是後世苗族、瑤族。文獻中的三苗,是蚩尤之後,炎黃的對頭,也是堯、舜、的對頭。作為承載這樣一個文化符號的族裔,歷代備受歧視,極端時候某些地方官甚至採取趕盡殺絕的辦法。理論上講後世這個族裔的規模應該比較小,甚至已經消失了,而事實上規模卻比較大,乃是因為中世封建時代多將這一帶不能有效管制的少數民族泛稱“生苗”,結果“生苗”越來越多。所以今世的苗族、瑤族在文化上直接傳承遠古三苗、商周荊楚,而在血緣上卻應該是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包括沒有漢化的楚人,和鱉部、越部、彝部的許多支系。視人為生苗,夏後婁人亦生苗。視人為另類,華夏之族亦另類。視人為邪惡,文明古國亦邪惡。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歷史的傷痕早已彌合,而這一史實對於今世我們這個星球之上。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穆斯林文明等文明載體之間的理性交流與和諧相處應有啟示。對中國西南歷史的影響,秦皇不及漢武,戰功不及治功。

彝部夜郎

彝部夜郎是與鱉部姻結的談指、談稿等部。今雲南曲靖西北漢代有銅瀨縣,銅瀨縣有談虜山,談虜山出談指、談稿、鐔封等部。談虜音轉銅瀨,故有銅瀨縣。彝部實際上居住在烏蒙山東西兩面,談虜山是更早期的一個中樞和源頭。夜郎時代彝部與鱉部聯姻,向南拓展至南、北盤江以南地域。彝部杜宇部族在鱉部開明氏之前主宰古蜀國,彝部與鱉部的聯姻應始於杜宇部族退回朱緹之時。杜鵑啼血之謂也。古彝文《指路經》:“邛都國為甥所居在左,夜郎國在右,且同亭為國都”。又“祖母住靡莫,父住螳螂地,孫住夜郎國。撐天立地建國家,多同天生子,管諸多小王國,管天又管地”。表明:戰國秦漢時代,婁山與涼山實為世代連襟,亦即挑擔關係,烏蒙山為老泰山。《史記》所記夜郎以西靡莫之族其實也是以彝部為大,西漢時代漢武帝扶持滇國為大,以分化西南夷,所以有“滇,小邑,最寵焉”一句。在夜郎強盛時代,邛都國、滇國一帶都屬於廣義的夜郎彝部,《後漢書》記載夜郎“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而不說“西連滇國,北臨邛都”,就是這個原因。
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主任王正賢《從彝文文獻記載探索古夜郎》:“根據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之名是以國君夜郎的名字命名的,分為武米、洛舉、撒罵、金竹4個歷史時期。武米歷史時期又分為夜郎、采默、多同、興和蘇阿納4個歷史階段。夜郎時期,夜郎國只是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君長國。從國王采默即位開始,以夜郎為首,四周的小國建立起聯盟,並與周朝建立了聯繫。采默夜郎統治的聯盟有5個成員國;多同夜郎統治的聯盟有6個成員國;興夜郎統治的聯盟有10個成員國,其中有7個歸其直接統治;蘇阿納夜郎統治的聯盟有9個成員國;洛舉夜郎統治的聯盟有10個成員國。撒罵夜郎的盟國有6個,直接統治的邦國有4個;到金竹夜郎時,所統治的邦國達到了39個”。在中原文獻里,興就是末代夜郎王。在彝族文獻里,興和蘇阿納屬於同一個歷史階段。這反映:(1)多同以前很長時期至多同時代,鱉部、彝部都由鱉部夜郎王統屬;(2)由於漢朝的介入夜郎聯盟成員越來越分散,采默時代5個,多同時代6個,興和蘇阿納時代共19個;(3)末代夜郎王的時代,鱉部夜郎有10個成員國,彝部夜郎有9個成員國,且分屬兩個王。(4)鱉部夜郎完全覆滅之後,彝部夜郎延續了洛舉、撒罵、金竹3個歷史時期若干世紀,這和東漢之後彝部重新在雲貴高原建立眾多邦國的歷史相符,而這在中原的文本里已經不稱為夜郎。

越部夜郎

越部夜郎的前身是周代的牂牁、雕題、交趾等國,更前身是四千多年前的象國,象國的前身是敢壯山的布洛陀部族,布洛陀部族是九黎部族的一個支系,是更早期從第一階梯走下第二階梯走到第三階梯的崑崙民系,但是他們保存了更多的個性特徵。堯舜禹時代南方有象國,文獻記載象為舜弟,王陽明《象祠記》記錄了明代貴州南部民族仍然祭祀象。舜弟,非舜之弟,反映舜部族與象部族曾經結盟。秦代曾設定象郡,管轄五嶺以南至大海。過去人們認為象郡北境至烏江,而由早期民系的互動可知,象國、牂牁國、象郡都不過苗嶺,越系民族應該在牂牁郡時代進入苗嶺以北。牂牁國滅之後,越人餘部有勾町、漏臥、漏江等尊夜郎為王,形成越部夜郎。隨著漢朝力量進入夜郎地區和郡縣制的推行,越部勢力得到恢復。公元前111年,漢朝斬頭蘭、置牂牁,早期牂牁郡治在紅水河流域越部的勢力範圍。《漢書》:漢孝昭始元年間“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波為句町王”。公元前27年漢朝斬末代夜郎王苴興,“句町王禹、漏臥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漢朝進入夜郎地區之後,鱉部與越部之間存在競爭。
越部夜郎是今天布依族、侗族、壯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

歷史事件

同蒙之盟

即夜郎王多同。蒙,唐蒙,漢代外交家,其成就不遜色於張騫。關於同蒙之盟,《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均有詳細記載。對於這些資料的重新解讀,可以了解夜郎國走向潰滅的脈絡。唐蒙上書漢武帝,欲借夜郎十萬精兵攻打南越。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夜郎。關於唐蒙進入夜郎的路徑,典籍記載有兩種版本。《史記西南夷傳》“殿本”作“自巴屬筰關入”,而“百納本”則將原文改作“自巴蜀筰關入”。《水經》:‘江水東過符縣,北邪東南,鰼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水經注》:‘是故巴夷之地,漢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為中郎將,從萬人出巴符關者也。’是符關即在符縣,而縣為故巴夷之地,故曰巴符關也。漢之符縣,在今瀘州合江縣西,今合江縣南有符關,仍漢舊名也。若筰地,則在蜀之西,不與巴相接,不得言巴筰關矣。《史記》作‘巴蜀筰關’,多一‘蜀’字。舊本《北堂書鈔·政術部》引《漢書》作‘巴符關’。今貴州民族學院王德塤《唐蒙自符關入夜郎考》認為應以酈道元的考證為準作“自巴屬符關入”。筰關自古不屬於巴地,不可作“巴屬筰關”,也不習慣作“巴蜀筰關”。“巴屬筰關”是“巴屬符關”的刊誤,不是“巴蜀筰關”的刊誤。
會盟的內容:
(1)大夜郎地置犍為郡。
(2)犍為郡治鱉邑,體現夜郎王意志。漢都尉駐紮婁山關,體現漢朝意志。
(3)尊重夜郎王在政治、宗教中的地位。
(4)“使其子為令”。犍為郡初期名義入朝,實際由夜郎氏控制。
(5)屬下君長封侯,各有領地。此處正史均記夜郎各部君長皆貪漢繒帛貨幣云云,與史實不符。多同之後,其子興,其孫邪務,及興的岳翁談指,及夜郎後裔,屢次提起與漢朝之間的盟誓,證明漢朝與夜郎之間的協約當初是以一種血盟的形式存在於夜郎民族的記憶深處。
(6)借兵伐越。等。
孝武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

借兵伐越

公元前111年,“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南夷兵”,五路進攻南越。原夜郎各部發兵協戰,浮江而下,與其它四路漢軍會於番禺。惟“且蘭君恐遠行,旁國虜其老弱”,沒有發兵。“漢乃發巴蜀罪人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擊破之。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漢朝五路進攻南越。夜郎兵與八校尉為一路,沿牂牁江而下,會於番禺。實際夜郎兵已順江而下,但八校尉並沒有下。原來漢朝西路伐越軍的後面還有漢八校尉。夜郎王豈有盡發夜郎兵的道理,且蘭部其實是留守防漢,然終究防不勝防。漢八校尉於是“誅頭蘭”,以原犍為郡大南夷縣及附屬君長國置牂柯郡。歷史如此大氣。頭蘭,且蘭國君。頭蘭沒有守住夜郎。

杜欽之謀

公元前135年,設犍為郡於鱉邑及置都尉於婁山,多同夜郎實已受制。公元前111年,平且蘭,開牂柯郡,鱉系多同部、且蘭部均已失勢。漢朝隨後扶持句町、漏臥等部,夜郎國晚期依託彝系談指等部與漢朝作最後周旋。地方官故意挑撥夜郎鱉部、彝部,與越部之間的矛盾,扶持越部,以弱制強,所以鱉部、彝部不服。“孝昭始元元年,益州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牂柯、談指、同並等二十四邑,凡三萬餘人皆反。遣水衡都尉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柯,大破之。後三歲,姑繒、葉榆復反,遣水衡都尉呂辟胡將郡兵擊之。辟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勝與辟胡戰,士戰及溺死者四千餘人。明年,復遣軍正王平與大鴻臚田廣明等並進,大破益州,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上曰:“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波為句町王。大鴻臚廣明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後間歲,武都氐人反,遣執金吾馬適建、龍額侯韓增與大鴻臚廣明將兵擊之。至城帝河平中,夜郎王興與句町王禹、漏臥侯俞更舉兵相攻。牂柯太守請發兵誅興等,議者以為道遠不可擊,乃遣太中大夫蜀郡張匡持節和解。興等不從命,刻木象漢吏,立道旁射之”。“杜欽說大將軍王鳳曰:宜因其罪惡未成,未疑漢家加誅,陰敕旁郡守尉練士馬,大司農豫調谷積要害處,選任職太守往,以秋涼時入,誅其王侯尤不軌者”。“罪惡未成,不懷疑漢家加誅”。杜欽此語記載於正史,證明當時夜郎王室並沒有直接介入部族間的衝突及與漢朝對抗。“刻木象漢吏,立道旁射之”,或屬庶人為之,或屬史家移花接木。秋涼時入誅其王侯尤不軌者,待寒冬高原雪凝,草民難以集群。杜欽真謀士也。“大將軍鳳於是薦金城司馬陳立為牂柯太守。立者,臨邛人,前為連然長,不韋令,蠻夷畏這。及至牂柯,諭告夜郎王興,興不從命,立請誅之。未報,乃從吏數十人出行縣,至興國且同亭,召興。興將數千人往至亭,從邑君數十人入見立。立數責,因斷頭。邑君曰:“將軍誅亡狀,為民除害,願出曉士眾。”以興頭示之,皆釋兵降。句町王禹、漏臥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
公元前27年深秋,新任牂柯太守陳立一刀下去,夜郎國滅亡。

夜郎縣

秦國夜郎縣

太平御覽》:“《十道志》曰:播州,播川郡。秦夜郎縣之西南隅”。表明:秦夜郎縣治所在唐初播州之東北;而唐代播州屬於秦夜郎縣之西南一角。公元前316年秦國滅蜀國、苴國、巴子國。公元前311年,秦國“欲得楚黔中地,以武關之外易之”。秦國夜郎縣設定於此時。秦國與夜郎氏並沒有進行戰爭,夜郎氏改對楚稱臣為對秦稱臣。貴州省博物館王海平等《務川大坪出土的秦國青銅器》:“務川大坪出土的這批青銅器,如矮蹄足附耳鼎、蒜頭細頸壺、鋪首提梁壺、束頸鼓腹鍪等都是秦國墓葬中的組合性器物”,“特別是蒜頭壺它起源於秦,為秦人所創造,是這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據此,大坪出土這批青銅器,可能是秦人遷入黔中地區後遺留下的文物。”今遵義務川大坪遺址就是秦國夜郎縣遺址。

西漢中期

史記》:“及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弘因子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漢武帝建元年間,犍為郡只設南夷、夜郎兩縣,其餘都為郡國。犍為郡治所及夜郎縣治所在鱉邑,南夷縣治所在且蘭邑,犍為郡都尉駐夜郎縣婁山關附近,後世誤指犍為郡都尉駐地為西漢早期的夜郎縣治所。南夷、夜郎兩縣,即原且蘭、且同兩國,各領郡國若干。此時的犍為郡雖然只有兩縣,實際為大夜郎國,包括西漢晚期犍為郡、牂柯郡、及武陵郡西部。諸史只記載西漢晚期的犍為郡12縣,造成後世學者忽略了這個認識夜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線索。

夜郎道

夜郎道,是漢武帝規劃從今天四川南部通往雲貴高原的一條高速馬路。這一地區過去只有肩挑背扛的崎嶇山道,沒有跑馬大道。一說蜀郡太守李冰修築了從僰道通往朱提的驛道。《史記》:“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諸此國頗置吏焉”。太史公此處言常頞,而不言李冰。別處言李冰,而不言僰道。可知李冰修僰道為後世附會。因路寬五尺,故名五尺道。秦制5尺,約合今3.5市尺,1.155米。也是人行山道,不是跑馬道。公元前135年,唐蒙上書漢武帝:“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國開犍為郡,轄二縣:夜郎、南夷。這個大夜郎縣就是公元前111年斬頭蘭之後的犍為郡加上鱉縣、平夷縣、小夜郎縣,包括南廣、朱提、堂琅、漢陽等地。犍為郡初期的郡治和夜郎縣治都在鱉邑。這個大南夷縣就是公元前111年斬頭蘭之後的牂牁郡減去鱉縣、平夷縣、小夜郎縣。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為郡移治南廣,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遷治僰道城。僰道及南廣,是繼鱉邑之後漢朝在大夜郎地區設定的第二個行政中樞區域。由於鱉邑是夜郎國的老巢,犍為郡移治南廣、僰道城一帶,標誌著夜郎地區進入實質性的雙軌制時代。“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漢朝的原規劃是修到牂柯江。
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可見:對於該地區這條歷史上最早規劃的高速馬路,漢朝內部有兩種聲音。一是以唐蒙為代表的主修派,一是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反對派。而在西南地區,巴蜀大姓認為勞民傷財、民力不堪,高原諸國在心理深處希望距離漢朝越遠越好。“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司馬相如得寵,受命責罰唐蒙。“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為用,大臣亦以為然。相如欲諫,業已建之,不敢,乃著書,借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很多人認為通西南夷沒有意義,司馬相如不敢直諫,於是以巴蜀父老為藉口,著書警寓天子。“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億萬計。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漢朝調遣了大量人力物力,並沒有完成原規劃。“其後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失官”。太史公極贊相如文采,亦然不隱“借蜀父老為辭”一句、及失官一節,相如確實難卸高原諸國說客之嫌。所謂“略通夜郎”,就是僅僅通了初期的犍為郡治和夜郎縣治鱉邑(今遵義),及在秦五尺道基礎上通了後來的寧州治所建寧(今曲靖),基本屬於原規劃夜郎道的範圍。晉代設定寧州,統領南中七郡。寧州是大夜郎地區郡縣制進入比較成熟階段的行政中樞。漢朝原規劃到牂柯江的南夷道並沒有完成,牂柯江一帶才是真正犍為郡南夷縣範圍。貴州南部是在明朝奢香夫人時代才同意修通連線外部的龍場九驛,明末彝族土司還在烏江南岸楠木渡口設了一個“黔山蜀水古分疆”的摩崖石刻。何以分疆?路斷而分。一條沒有完全實現原規劃的夜郎道,深刻地影響了此後兩千年雲貴高原的歷史。彝族土司的農奴制生產關係能夠維持到清代中期,與此有關。而司馬相如和唐蒙二人的文武進退顯示,無論規劃者、決策者、執行者、建設者,都是歷史的塑造者。秦漢之際剛剛從奴隸井田制脫胎而來,而且實現了大一統,是修建大工程的黃金時代,北方的長城、東南的驛道、嶺南的靈渠等等都是這個時候完成的。西南雲貴高原的這條高速馬路本來可以修得更寬,修得更長,修得更好。

西漢晚期

《史記》:“會越已破,漢八校尉不下,即引兵還,行誅頭蘭。頭蘭,常隔滇道者也。已平頭蘭,遂平南夷為牂柯郡”。公元前111年,漢朝借夜郎兵進攻南越之際,平且蘭國,以大南夷縣及附屬郡國地設定牂柯郡14縣。隨後逐漸將大夜郎縣及附屬郡國地修成15縣,仍屬犍為郡。又將犍為郡鱉縣、夜郎縣、平夷縣劃屬牂柯郡,所以西漢晚期犍為郡12縣,牂柯郡17縣。西漢晚期的夜郎縣,為西漢早期大夜郎縣的最南角,即今安順地區大部、六盤水地區東部一帶。為原鱉部多同夜郎國與彝部談指國交接地帶,是末代夜郎王子“邪務”依附其外公“談指”對漢朝作最後抗爭的地方。東漢基本沿襲西漢晚期的建制。

晉代夜郎縣

華陽國志》:“晉元帝世,太守建寧孟才以驕暴無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遜怒,分鄨半為平夷郡,夜郎以南為夜郎郡”。晉代夜郎郡領夜郎、談指兩縣。包括今北盤江上游六盤水地區、安順地區、黔西南州一帶,夜郎郡治和夜郎縣治在今安順地區。《水經注》等典籍所記載,夜郎臨牂牁江,通廣郁,通番禺,就是指的這個西晉所設定的夜郎縣。而且這一帶在漢朝勢力進入夜郎地區之前也屬於多同夜郎國的核心覆蓋範圍。

唐宋夜郎縣

唐宋時代在今桐梓、石阡、新晃等處都曾設夜郎縣。這些地區都屬於漢朝勢力進入夜郎地區之前大夜郎國範圍。

重建夜郎

湘黔之爭
古國歷史
中國歷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國命運各異:樓蘭古國消失在沙漠,大理古國成為著名的旅遊目的地,夜郎古國僅在人們腦中留下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語。湖南新晃縣2010年10月16日宣布,將斥資50億元人民幣重建“夜郎古國”,貴州則證明:夜郎國首府在黔北。夜郎國的歷史大致追溯到戰國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存在約300年後神秘消失。由於其歷史原貌與都邑所在史籍少有記載,近年關於夜郎古國屬地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湖南夜郎大峽谷湖南夜郎大峽谷
湖南“夜郎古國”
處於湖南人頭版圖“鼻尖”上的懷化新晃縣人文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宋曾兩次置夜郎縣。這裡是中國稻作、鼓樓、巫儺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千百年前延續至今的“竹崇拜”、“牛圖騰”與鬥牛、鬥狗等獨特民族風情,構成了內涵豐富、撲朔迷離的夜郎文化。為重現夜郎文明,新晃決定斥巨資打造“夜郎古國”項目,建設夜郎古國、夜郎大峽谷、燕來寺、舞水長廊4大景觀共20個分主題景區。其中包含宮廷文化、民俗風情、萬國使館、雀巢農耕、創意集中營區等主題景區的“夜郎古國”,將重點體現夜郎文化和侗族風情,打造成獨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閒度假區。據介紹,該項目規劃用地30平方公里,在策劃中充分考慮了新晃特有的峽谷地貌和濃郁的宗教氛圍,最早明年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完工。項目投資方表示,希望通過項目建設能讓更多人分享神秘的夜郎文化,預計建成後每年來當地的遊客將達500萬人次。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政研處處長曾博偉表示,即將開工的滬昆高鐵,為沿線的新晃迎來發展旅遊業的絕佳機會。儘管夜郎古國屬地之爭至今未果,“但有了豐富的旅遊產品和夜郎文化為支撐,這裡自然會得到遊客的認同。”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備受關注的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夜郎古國”項目雙方——新晃侗族自治縣政府與湖南玖聯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在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節上正式簽約,簽約金額為50億元。包含“夜郎古國”項目在內,當天在湖南張家界市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節招商會上,諸多文化旅遊項目競相簽約,總共達成投資398億元。
貴州夜郎國首府
而據貴州都市報報導,對於湖南方面的“爭搶”, 貴州的文化學者紛紛發文反擊。貴州一直將夜郎當作他們當仁不讓的文化品牌。據貴州夜郎文化研究會研究員、貴州民族學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開發利用研究所所長王德塤指出:歷史表明,夜郎國首府在黔北。王德塤說,夜郎從春秋至漢昭帝國滅,立國有600餘年,在西漢初年夜郎王被誅後不久即逐漸消亡,夜郎國首府究竟在哪裡?由於史料有限,才導致今天“眾說紛紜”的場面。王德塤說,夜郎國首府到底在哪裡?其實證明很簡單:一是漢朝唐蒙出使夜郎;二是地區發達程度。漢武帝建元(前140—前135)年中,政府曾派郎中將唐蒙出使夜郎。史料記載表明,唐蒙到夜郎,是從今天的四川合江進入夜郎國,只能是進入到今黔北的赤水、習水、桐梓(遵義市)等夜郎故地。在桐梓境內,尚有蒙渡橋的歷史遺蹟。
歷史上,黔北和貴州其它地州相比,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是最為發達的,夜郎王不可能去選擇別的貧窮落後地區安營紮寨,最主要的是,黔北大地上,特別是桐梓境內擁有大量夜郎遺址。
湘黔“夜郎之爭”
據貴州都市報報導,即將動工建設的渝黔高速鐵路在途經的貴州桐梓縣夜郎鎮將建小站,其冠名又引發一場“夜郎之爭”。該工程一位王姓負責人說,原本將該站冠名“夜郎站”,但湖南方面提出異議,認為夜郎在湖南,貴州境內不能以此命名,鐵道部經綜合考慮,初定此站冠名“夜郎鎮站”。訊息傳到桐梓,引起各方不滿,對夜郎頗有研究的退休老幹部黃光榮說,將該站冠名“夜郎站”名正言順,桐梓人決不承認“夜郎鎮站”。

相關新聞

台盟中央建議,加強古夜郎國可樂遺址保護與開發,發揚民族文化。
提案指出,夜郎古國約有300年歷史,是當時我國西南夷地區最大的政治實體。夜郎古國人民創造了節日、婚配、祭祀、居住、服飾、飲食等極富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燦爛文化。
為此,提案建議,一是組織國內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的專家對可樂遺址進行實地調研考察,研究評估遺址考古開發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社會意義,適時批覆貴州省考古所編制的《可樂遺址考古發掘規劃》。二是請國家組織評審機構對赫章縣提交的《可樂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進行評審。三是對可樂遺址的文物保護和展示給予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支持和幫助赫章縣建成綜合博物館,向社會全面展示夜郎文明和雲貴地區少數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