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縣

德江縣

德江縣,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位於貴州高原的東北部,地處武陵山大婁山匯接處。東與印江相鄰,南與思南接壤,西與鳳岡交界,北接沿河務川之間。國土面積2072平方千米,轄12鎮8鄉345個村,總人口54萬(2012年)。

德江縣,距省城貴陽334公里、銅仁市區220公里,素有“儺戲之鄉、天麻之鄉、奇石之鄉”之稱,境內有隋唐扶陽縣城遺址、楓香溪會議紀念碑等景點。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江縣
  • 外文名稱:Dejiang Country
  • 別名:德江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12鎮8鄉
  • 政府駐地:玉水街道
  • 電話區號: 0856
  • 郵政區碼:565200
  • 地理位置:貴州銅仁
  • 面積:2072平方千米
  • 人口:54萬人(2012年)
  • 方言:貴州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隋唐扶陽縣城遺址
  • 機場:銅仁鳳凰機場
  • 火車站:銅仁火車站
  • 車牌代碼:貴D
  • 行政代碼:520626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形地貌,水文,自然資源,礦藏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貢時屬荊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
立郡縣制,屬黔中郡
漢先屬武陵郡酉陽縣地,後屬武陵郡永寧縣地,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屬酉陽縣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廣漢郡。巴郡領縣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縣西),其中涪陵縣,新莽時改名巴亭,東漢復稱涪陵,縣治為今重慶彭水,郡屬西南,包有今道真務川沿河德江。武帝時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廣漢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劃入巴郡,東南地劃入牂柯郡。
三國時,吳以思州分置黔陽縣,思南為黔陽縣地,與酉陽又有隸屬。
西晉仍屬涪陵郡萬寧縣地,隸梁州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領漢中、梓潼、廣漢、新都、涪陵、巴、巴東、巴西八郡。東晉時屬武陵郡地。永嘉後(公元307年),地沒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
南朝劉宋時,屬武陵郡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惡荊州強大,甲兵盡聚,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陽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縣。武陵郡改隸郢州,領縣不變。北周時,先屬奉州地、費州地,後屬黔州地。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領巴郡、涪陵郡、東岩岩渠都。不服梁、陳,政令不能達。周武帝保定四年、陳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長(蠻帥)田思鶴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帶郡領縣(德江屬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陳宣帝太建六年(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於故枳城立涪陵鎮,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陳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總管龍門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質等,以其地遙置費州(德江屬費州地),治在涪川(今縣境潮砥官宅壩),亦曰涪川郡。後廢費州,併入黔州。
隋先屬黔州涪川縣地,後屬巴東郡扶陽縣地。隋文帝將地方行政區劃統一為州、縣兩級,隋煬帝改州為郡,仍為兩級制。初承北周費州,不帶郡領縣,後廢。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於廢費州地置涪川縣(今德江、思南之間地),屬黔州。
唐初屬巴東之扶陽縣地、改屬務州、思州地,後屬費州之扶陽縣地。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當牂柯、夜郎要路,請置郡以撫之,復以隋巴東的務川縣置務州,州治務川縣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東郡地務川、扶陽、涪川合置務州,又招慰生僚置城樂縣(今鳳崗),屬務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為十五道,以務州隸屬江南道,縣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務州曰思州,以界內思邛水為名,逐年縣有所減。
五代屬費州地,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張萬睿率思州、費州等七州皆附於楚王馬希蕪。蠻夷長據其地,先附楚後附蜀。
宋初屬黔州領內羈縻州地,後屬思州務川縣地。宋初全國分為十三道,乾德以後改道為路。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劃分全國為二十一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調整為十五路。元豐間,又改為二十路,路下設府、州、軍、監。思南府,宋初為羈縻州。徽宗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土族首領藩部長田佑恭入朝內附(願為王民),分黔州復建思州,屬夔州路,較唐時思州為大,州治今地俟地(之前,德江、沿河、印江、思南、務川等地為土族所據,未達王化)。大觀元年,番部長田佑恭內附,始建思州治。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於故都濡之地,沿舊治名務川縣(德江屬務川縣)。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思州及領縣廢,併入彭水縣,務川縣降為務川城,邛水縣、安夷縣各降為堡,仍屬黔州。
屬思州水特姜長官司地。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撫司,隸思州軍民宣撫司,尋自龍泉坪徒宣撫司治於清江郡,改稱故思州治為思南,隸湖廣行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土族首領夷長田景賢以地降元,置新軍萬戶府。
明屬思南府水德江長官司地。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十三日,思南宣慰司地改隸四川行省,領縣三(安化、務川、印江)、長官司(蠻夷、沿河佑溪、朗溪。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九月二十一日,從貴州巡撫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請,水德江長官司改置為安化縣,屬思南府附郭。德江縣明洪初置水德江長官司和洪安化劑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劑長官司。永樂十二年以水德江長官司屬思南府。萬曆三十三年改水德江長官司為安化縣,府屬附廓。
清屬貴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縣地。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貴州巡撫岑毓英奏移銅仁縣於江口、安化縣於大堡(今德江縣城),八年正式遷移安化縣於今德江縣城。
民國時期,德江縣疆域基本確定。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安化縣改隸貴州鎮遠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請改制方案經內務部核准,從九月開始施行,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布,撤思南府,改安化縣曰德江縣(因查湖南省有安化縣,乃以烏江在縣境一段俗稱德江而改德江縣),屬黔東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鳳崗印江沿河務川等縣按省定方案互撥插花地,各縣疆域初步確定。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縣南二區(寬坪)劃撥思南管轄。十二年(公元1923年),廢鎮遠道,德江縣直隸省轄。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鳳崗、石阡五縣勘查邊境插花地段。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劃隸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鳳崗、石阡互撥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劃邊界。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務川兩縣勘定邊界。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縣改隸銅仁督察區。
解放後,1955年9月29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場兩鄉劃歸德江縣管轄。至此,德江縣界完全定界至今。

行政區劃

2013年,轄建制街道2個(青龍街道、玉水街道),建制鎮9個(煎茶鎮潮砥鎮楓香溪鎮穩坪鎮高山鎮泉口鎮長堡鎮、共和鎮、平原鎮),民族鄉10個(堰塘土家族鄉龍泉土家族鄉錢家土家族鄉沙溪土家族鄉楠桿土家族鄉復興土家族苗族鄉合興土家族鄉桶井土家族鄉荊角土家族鄉、長豐土家族鄉),行政村345個,村民小組2918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德江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部,地處東經107°36′~108°28′,北緯28°00′~28°38′,東鄰印江縣,南接思南縣,西連鳳岡縣,北插沿河務川兩縣之間。東西長63.68千米,南北寬78.88千米,周長370.33千米,總面積2072平方千米。縣城距遵義市179千米、貴陽市342千米、銅仁市262千米。
德江縣

氣候

德江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13℃~17℃之間,無霜期達295天。
境內年均日照時數1045小時,夏半年(4~9月)735小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310小時。最多年1292小時,最少年907小時。日照時數隨地勢高低有明顯差異,與年溫度變化基本同步。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較大,最多年與最少年極差可達385小時。按季節分布:春季(3~5月)224小時,占全年21%;夏季(6~8月)440小時,占42%;秋季(9~11月)267小時,占26%;冬季(12月~次年2月)114小時,占11%。按月分布:1至2月最小,平均32.1小時;7至8月最大,分別為162.5小時和178.4小時。日平均氣溫≥10℃,是喜溫作物生長的下限溫度(喜溫農作物活躍生長期日平均氣溫≥15℃)。各月日照時數與溫度的升降比較協調,主要作物生長期的光照條件相對較好,烏江以西自東向西日照時數遞增,烏江以東自東向西日照時數遞減,低值區為烏江沿岸的低洼地帶。冬季1至2月日照時數最少,春季溫度回升,盛夏(7~8月)最多,秋季日照時數減少,溫度下降,9至10月,多為秋綿雨天氣,秋末冬初日照有所減少。2005年,平均太陽總輻射80千卡/平方厘米,7至8月分別為11.4和11.5千卡/平方厘米,12月為3.0千卡/平方厘米。

地形地貌

德江縣地處雲貴高原東北部階梯狀斜緩坡面上的婁山山系與武陵山山系交匯處,烏江以東為武陵山系,烏江以西為婁山山系。整體地勢為西北部高、中部較緩、東部稍低的波狀起伏斜面。最高為沙溪鄉萬山村夏家山羊角腦山峰,海拔1534米;最低為桶井鄉望牌村烏江出境口,海拔319米,相對高差1215米;屬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區。境內有相對高度較大、坡度較陡、山體高大連綿、河流切割幽深、海拔800至1500米的西北高原;有地面起伏不大、相對高度在100米左右、坡度較小的丘陵。

水文

德江縣河網密布,除烏江外,尚有天然落差較大的大小河流78條,全長489.6公里,河網密度每100平方公里23.6公里,徑流量14.8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德江縣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主要有煤、鐵、硫鐵、螢石、大理石、高嶺土、土陶泥、石膏和特級石灰石等。優質石灰石、重晶石集中分布在烏江沿岸。探明煤儲量9724萬噸,鐵礦石4426萬噸,硫鐵礦19180萬噸,土陶泥540萬立方米,螢石礦770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全縣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洋芋和烤菸、油菜、柑桔、魔芋、梨、桃等。除天麻外,德江的野生藥材如金銀花、太子參、紅丹參、百合、玉竹等名貴中藥材有600餘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德江縣總人口為54萬人,其中縣城人口13萬。

民族

2012年,德江縣少數民族人口27.82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是土家族、苗族。

經濟

綜述

2013年,德江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59.96億元,比2013年增長17%;工業總產值33.3億元,比2013年增長36.2%,其中規模工業增加值6.2億元,比2013年增長16.5%;固定資產投資71.6億元,比2013年增長37.9%;財政總收入5.99億元,比2013年增長31.1%,增速高於貴州省平均數的14.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1億元,比2013年增長22.2%,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數的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億元,比2013年增長14.7%;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8.8億元,比2013年增長25.2%,金融機構貸款餘額37.6億元,比2013年增長38.8%;農民人均純收入4783元,比2013年增長1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2元,比2013年增長16.6%。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80.2%。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5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德江縣人工種植高產牧草1400畝,完成任務數100%;投放基礎母羊3486隻,完成任務49.8%;購買、投放種公羊174隻,完成任務49.71%;累計完成投資378.02萬元,完成計畫投資54%,已出欄肉豬10萬頭、肉牛0.86萬頭、山羊6.96萬隻、家禽22.4萬隻,分別占全年任務的30%、33%、29%、28%;實現肉類總產量1.05萬噸、禽蛋產量2100噸、水產品產量1500噸。

第二產業

2013年,德江縣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達30億元,,拓展城北核心示範園區5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廠房26萬平米,入駐園區企業50家(建成投產40家),實現園區規模工業產值25.6億元,發展微企105家。

第三產業

2013年,德江縣旅遊接待突破1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36億元。幫助中小企業融資2億元,爭取國開行支持天麻、茶葉等產業發展貸款1.25億元。

交通

2008年,德江縣全縣公路里程達3309千米(其中國道72千米、省道116千米、縣道172千米、鄉道477千米、村道2472千米),橋樑118座3938.22千米,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千米160千米。開通長途客運班線4條2165千米、縣際班線5條401千米、鄉村班線25條700千米,全縣55%行政村通了客車。到2008年,全縣擁有大小型汽車6100多輛,機車1萬多輛。道路運輸客運量360萬人次,貨運周轉量3900萬噸千米。烏江碼頭年吞吐量14萬噸,客運量50萬人次,貨物周轉量842萬噸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8年,德江縣共有中國小283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5所(含民辦1所),初級中學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國小253所,幼稚園24所(公辦12所,社會辦學12所)。全縣在校學生100798人(不含幼兒數),其中:高中7164人,職業高中2301人,國中26900人,國小64433人,在園(班)幼兒13461人。全縣教職工4807人,其中公辦教師4388人,高中專任教師347人,學歷達標率87.9%;國中專任教師1343人,學歷達標率97.17%;國小專任教師2506人,學歷達標率100%;幼稚園教師220人,學歷達標率100%。全縣高級職稱教師186人,中級職稱教師1605人。

醫療衛生

2013年,德江縣有衛生機構31個,衛生技術人員705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8.94%,受益民眾42.2萬人次,受益率93.6%。城鄉低保救助工作進一步規範,發放城鄉低保金1.3億元、醫療救助金1683萬元,實施醫療救助20850人次。

基礎設施

2013年,德江縣完成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泉口、穩坪、合興河道堤防工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0處,新增解決3.1萬人飲水安全。完成龍泉220千伏變電站建設選址工作,建成復興、高山35千伏變電站,快速推進桶井、合興35千伏變電站建設,全面完成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新增44個行政村通電話、49個行政村通寬頻;建成315個村助農取款“村村通”網點。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苗族風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
土家葬俗
土家族的喪葬,經歷過四種形式:最古老的是岩洞葬,次是火葬,之後為生基葬,現盛行棺木土葬。土家人對老人和長輩的喪事非常講究,一般要經過入殮、奠禮、安葬、祭墳等過程, 出殯前唱喪歌、勸孝歌、盤歌、庚歌等,歌詞內容廣泛,從頌死者到唱歷史故事等,應有盡有,往往通宵達旦,幾天幾夜。土老師死後儀式與眾不同,須由其弟子或其他土老師操辦,舉行“座禪”、”開天門”等儀式。

名優特產

土家美食主要集中在土家酒席上。土家族的酒席別具一格自成體系。其特色因地域的不同又略有差異,數量上有九大碗、十大碗、十二碗;做法上有水席(湯多)、乾席(湯少)、流水席(不斷上菜);口味上有甜味、鹹味與辣味等等。常用自已生產的冬瓜、南瓜、黃瓜、絲瓜、苦瓜、青菜、白菜、扛豆、蘿蔔、洋芋等做菜。肉食主要有烏江魚、土雞、鴨子、牛羊肉;特色菜餚有扣肉、紅燒糖肉、榨肉、榨海椒等等。請酒時,主人家要請當地最有名氣的廚師提前兩天進廚,精心選料做成本地特色菜餚。開席當天,客人以8人一桌圍席而座,先喝三碗見面酒以示彼此有緣,如遇好品之人聚在一起,則幾小時不下席。

風景名勝

楓溪會議會址
1934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挺進楓香溪,6月19日在此召開了我黨我軍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楓香溪會議。1980年在會址的北側山上建造了石質紀念碑。
清代安化文廟
德江文廟又稱“清代安化縣文廟”,位於縣城光明路中段東測,初建於明代嘉慶年間,為孔子先師廟。文廟坐東向西,占地面積2180平方米,建築面積876平方米。

著名人物

肖景星, 男,1936年2月生,貴州省德江縣人。任中國人才庫創作委員、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等多家社團創作員、書畫師、 理事、世界書畫名人、國家一級書法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