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結合鄉情,銳意改革,提出了“深研德江精神,努力建設 泉口”的工作新思路,大力推廣科技興農,克服各方面的困難,全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737萬元, 工農業總產值4387萬元,糧食總產量749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963元,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4059萬元,糧食總產量7490噸,烤菸190噸,油菜37噸,油桐籽45噸,竹木林伐量:木材450立方,竹材21萬根,漁業產量10噸,肉類總產量647噸。
發展機遇
泉口鄉是農業大鄉,經濟發展滯後,要抓好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就必須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功夫。2010年,該鄉在德江縣委、縣政府領導下,認真貫徹該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該縣下達的責任目標,採取有效措施,緊緊圍繞“提高菸葉生產水平、提高菸農收入”的“雙提高”目標,堅持走“市場引導、計畫種植、最佳化布局、規模發展、依靠科技、主攻質量”的路子,使烤菸生產穩中有升,收購級內菸葉37.3萬公斤,實現產值540.1萬元、稅收103萬元,其中上中等菸葉比例全縣第一、均價全縣第三,為該鄉2011年烤菸種植打下了堅實基礎,為該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泉口也從烤菸被遺忘小鄉向烤菸大鄉邁進,烤菸種植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較為成型的支柱產業之一。該鄉抓住山地菸葉內外質量好、風格特徵明顯、各項化學指標均在適宜範圍內、已經成為生產高檔捲菸的主要原料、深受國內外煙商普遍關注和讚譽的這一歷史機遇,趁勢而上,做強做大烤菸產業。
產業做強
過去幾年,由於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和菸葉市場及自然災害的影響,該鄉烤菸生產一度走向低迷,菸農不願種、幹部不願抓。面對這種嚴峻形勢,該鄉黨委、政府及時調整思路,緊緊抓住為民謀利這一宗旨,充分調動種植主體和抓煙幹部的積極性,著力解決“種植與收購”、“農戶與企業”、“市場與供貨”的矛盾,努力探索走烤菸發展技術之路,確保下低等煙從田間退去,真正達到菸農、企業雙贏的新目標,基本上鞏固了烤菸生產規模。2010年,該鄉烤菸生產在遭受前期多雨寡日曬,後期少雨受秋風的自然災害情況下,該鄉黨委、政府以最大限度讓利於菸農的策略,保證了菸農利益,促進了烤菸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2011年,該鄉的烤菸生產工作起步早、動作快,在2010年菸葉收購結束後,該鄉抓煙幹部就與菸草部門輔導員迅速行動起來,儘早安排布置2011年的菸葉生產工作,大力宣傳國內外菸葉市場供不應求的形勢,宣傳國家菸葉收購、扶持、價格上調等政策。該年年初,為了鞏固烤菸這一支柱產業,該鄉在《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1號檔案中,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連片、規模發展”的原則,把烤菸種植作為全鄉的重要產業,進行了土地合理輪作,並制定一系列助推烤菸發展激勵政策,在該縣投資新建25座大型密集烤房的基礎上,該鄉再增修了小加密烤房105座,從微薄的辦公經費中擠出一部分資金,對每座新建小烤房補助1000元勞工費和2噸水泥,為該鄉烤菸生產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印發了致廣大菸農的一封公開信。把烤菸生產方面的優惠政策製成宣傳帶,利用鄉里的車子進村入戶進行宣傳,在各村和進村公路上懸掛“今年修烤房,明年修樓房” 、“要想富,種煙是出路”等宣傳標語,幹部還在民眾會上以及在開展“六進村”活動時向民眾宣傳烤菸政策。並將種煙與沒有種煙的農戶收入進行對比,使廣大民眾進一步認識到種煙是現今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通過宣傳,從而使廣大民眾轉變觀念,積極種煙。在召開田土翻犁、育苗管理、農家肥有氧發酵、地膜覆蓋整地待栽的四次專題會上,該鄉對烤菸生產工作作了詳細安排部署,提出了“增計畫、提單產、調結構、顯特色、強基礎、求突破”的目標,實現突破縣分3300畝的種植任務,實際簽訂種植契約面積4240畝可喜成績,為該鄉該年菸葉收購力爭突破100萬斤、上中等煙比例達92%以上打下了基礎。
風景名勝
泉口石林泉口石林位於縣城北部泉口鄉境內,距德江縣城53公里。
泉口石林呈九面斜坡,總面積1萬餘畝。整片石林呈顯層巒疊嶂狀,挺拔神秀,雄偉高大,岩石表面有的呈龍鱗甲狀,有的像經過雕琢打磨過一般,呈現出一派匠心的自然。安家坪組的石林,高度在3米至7米之間不等,規模巨大,在廣闊的地平面上似如一道城牆,歲月滄桑,古樸天成,險峻神秀,形態不一,或像雕塑,或像殘堡,或像火焰,或似孔雀,或似蓮花坐,或似
畫框等等。
泉口元土司衙署遺址據泉口鄉東北1公里,始建年代無考,清
嘉慶年間重建,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分前、中、後堂及兩廂,後遭火焚,僅存
龍門殘址。從遺址中出土瓷碗、石案、石柱及史料考證,元代田氏土司分四支,泉口系田佑恭之弟田佑祥一支,為此應是田佑祥
土司住宅,現建為學校。
玉皇閣玉皇閣位於泉口鄉集市之後,三面青山懷抱,前面有一條清澈的河水繞閣而過,閣內有栩栩如生的佛像數尊,經常香菸裊裊,閣分三層,翹首的屋檐上都有大鵬展翅的吉祥木雕。四季兩山經常百鳥啼鳴,鳥立於閣頂,還有閣的左團右轉的桃樹、梨樹,每逢陽春三月百花齊放時節,千蜂萬蝶不約而至那種壯觀更是愜意盎然。
始建於
戰國時期周赫王延代五十二年(即公元前263年),由西南土家先祖田齊王所建,西漢擴廟、道光改寺為玉皇閣,一直延續至今。
庸州遺址庸州遺址在泉口鄉。
隋朝時期(582年—604年)的庸州治所,管轄周邊三縣。街道“衙城址”、“觀堡”,廟宇“真武觀”、“觀音堂”等基石尚存,規模壯闊,蘊藏著一段千年的歷史和滄桑之變。被當地百姓叫做“衙宅屋基”。泉口土司衙署,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前、中後堂及兩相,後遭火焚,僅存龍門,由顯赫於世的蕃部長田佑恭所設,是其弟田佑祥土司之衙門。
乘車來到馬喇村,鬱郁忽忽的叢林中有一巨石,其形似馬,體態逼真,故在元代設土司時,以石馬為“石馬土司”。據明代《嘉靖思南府志》載,系思南府十景之一,庸州四景之一。相傳,這裡的莊稼,時遭踐踏,損失嚴重,人們十分惱怒,不知何物作怪,後發現有馬蹄腳印,跟蹤而去,觀石馬尾下有糞,乃斷定為其所害,於是將其打斷一隻,從此,禾苗未遭損害。
田氏莊園位於泉口鄉,清朝
鹹豐十年(1860)由大商人田慶位修建。占地面積5100平方米,整體布局別具匠心,亭台、樓閣、門洞、青石院落與主體建築布局天然,玲瓏精緻。房屋前後幾十幅鏤空雕花木窗,技藝精湛,堪稱木雕中的精品。封火牆檐下卷草圖案,彩色圖畫讓人忘懷。地靈人傑,周漁璜題字“科第世家”匾額高高的懸掛於青石龍門之上,反面是清朝順治年間的舉人,一個被遺忘的土家族詩人田茂穎題字“經魁”,歷經300多年,如今依然被子孫們珍藏。莊園布局顯示了主人的富足和顯赫的社會地位,又體現了江南、北方和土家建築融為一體的風格。
馬耳河峽谷馬耳河峽谷全長25公里,距泉口鄉約15公里,山峰長勢險峻、優美,形態之壯觀,有的似竹筍露土,有的似水上舟船,有的似火箭頭飛天……
從谷底沿峽谷而觀,東面似銅牆銀壁、似炮彈林立。特別是那些於峽谷半山徐徐而升的山體更是奇特無比,有時似佛塔高聳、有的似展翅飛鷹,有的似仙人提壺。稍近只聽見兩峽谷之百鳥啼叫聲雙貫於耳,人仿佛進入了一個百鳥集居的天堂。河道全有一整塊石頭構成,河道狹窄、水流迅猛,於灘上形成一朵朵浪花那也別是一番情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兩河口的下方黑鷹塘之上有高約30米、寬約3米的飛瀑沿岩壁而下,直達龍潭,需不能與黃果樹瀑布相提並論,但在省內也是難得的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