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溪鎮

楓香溪鎮

楓香溪鎮是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下轄的一個鎮,與沿河、印江思南三縣毗鄰,與長堡、潮砥兩鎮交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香溪
  • 外文名稱:Fengxiangxi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
  • 政府駐地:袁場
  • 電話區號:0856
  • 郵政區碼:565208
  • 地理位置:貴州省東北部
  • 面積:1.7萬平方千米
  • 人口:2.6萬
  • 方言:貴州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貴D
基本概況,自然資源,特色產業,紅色文化,民俗習俗,地方特色,旅遊資源,

基本概況

楓香溪鎮由屬原潮砥管轄的袁場、張家灣、楓香溪合併而成。1934年6月,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楓香溪召開中共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檔案的意義,特把鎮命名為楓香溪。鎮政府建在袁場,距德江縣城約50公里。全鎮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79個村民組,5900餘戶,34個黨支部,439名黨員,行政、事業、企業單位35個,中國小20所。

自然資源

轄區內有較繁榮的兩大集鎮(袁場、楓溪);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初具規模的煤礦共有8個,其中鎮辦煤廠2個,煤炭暢銷印江、德江、江口銅仁湖南、甚至到沿海地帶;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農業生產發展較大,烤菸生產榜居全縣前列,國內生產總值417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5118萬元,鄉鎮企業產值4608萬元,人均純收入1430元。全鎮現有一條柏油路過境,全長5公里,社會治安良好,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超勢。
雖然楓香溪鎮在西部大開發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屬於老、邊、少、窮經濟相對落後的鄉鎮,本鎮的基礎設施,義教衛生、牧養殖、農業生產等均較差,沒有打造一個具有旅遊價值的景點和風景區,在招商引資方面做得不夠好,沒有一套成功的引資經驗和環境,外宣傳力度不夠,從而使很多人都不了解楓香溪。
楓香溪鎮

特色產業

畜牧業
楓香溪鎮畜牧業發展:推行規模化養殖,採取建小區、育大戶、帶小戶等到多種形式,建立了各種畜牧小區16個,實施畜牧種草養畜3000多畝。培育肉牛、商品豬養殖大戶45戶,其中500隻以上山羊養殖大戶3戶,50隻以上山羊養殖戶467戶,實現全鎮肉21·牛儲量15000多頭、肉豬25000多頭,成為享譽全縣的畜牧業養殖大鎮。帶動畜牧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8.5萬頭,年創利稅600餘萬元。
茶葉
根據全鎮的氣候,土地及耕作特點,全鎮適宜種植茶葉的面積為20000畝,在2008年以前全鎮前茶葉種植面積不足20畝,2008年秋至2009年春,全鎮發展茶葉種植1946畝,分布在我鎮的大塘村大塘組的後高山,楓溪村新街組的石灰槽,袁場村新場的大岩窩,長征村新鋒組的桐子坪等地,我鎮已興建茶園6300多畝,發展茶農210戶。
烤菸
2011年目標任務:全縣烤菸指導性種植面積4000畝,收購菸葉100萬斤,田間處理不適用等級菸葉2萬斤左右。上中等煙92%以上,上等煙55%以上,中部煙50%以上,等級合格率80%:對GY1、GY2、CX2K不予收購,適當限收上部雜色菸葉,確保下低等菸葉比例控制在5—8%以內。
全年計畫:種植烤菸4000畝,移栽480萬株,生產菸葉100萬斤,上中等菸葉92萬斤,單產125公斤/畝以上,實現計稅均價16元/公斤以上,上中等煙比例達92%以上,等級合格率達80%以上。
落實情況:落實面積4250畝,新建小加密烤房59座。

紅色文化

這裡是神聖的土地,有一首壯麗的史詩,貫穿著激情、熱烈、慷慨、英勇、犧牲、忍耐的主旋律,無比令人激情、感動、懷念。
1934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二軍團(紅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的率領下,轉戰來到楓香溪,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會議”(史稱“楓香溪會議”),建立了貴州高原唯一的根據地——黔東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有力地策立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和其他根據地的鬥爭,孕育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二方面軍。楓香溪各族人民前赴後繼,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許賀龍沒有想到,當年軍旅途中的一次小憩,竟然點石成金,為這方百姓留下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留下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系列革命舊址和紀念地。如楓香溪會議會址、紅三軍軍部,政治部舊址,紅七師舊址、紅九師舊址,參謀部舊址、保密局舊址、軍部直屬警衛排舊址、偵查科舊址、紅軍醫院舊址、兵工廠舊址、3處區革命委員會舊址、11處鄉蘇維埃舊址、馬池壩紅軍橋、烈士就義地、會議紀念碑、揚柳井賀龍釣魚處、賀龍演講台等革命歷史遺蹟。瞻仰紅色聖地,緬懷捐軀先烈。
楓香溪會議紀念碑楓香溪會議紀念碑
這些革命舊址大部分坐落在清代時期的古寨中,多為豪宅、民居,極具土家特色。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三合院,青石板院落,土家龍門,封火牆圍護,牆檐下蘇試彩畫,圓型、長方型花窗,這無疑是土家人歷史文明的訴說和勤勞智慧的結晶。青山相擁、綠水環繞、穿梭於古寨間,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油然而生。
這是南宋宣撫司冉德元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系石包封土圓形墓,高約2米、寬約4米,墓前牌樓式三碑四柱墓碑,高約4米、寬約5米,重檐翹角,柱腳有石雕抱鼓雄獅與石香爐等。墓碑記載冉德元為冉氏入黔始祖。覃仁澤墓。覃仁澤之三子覃茂松曾為民國時期貴州省財政廳長。該墓為石砌封土方形墓,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有龍門、牌樓、外牆、內廊。外牆以內均以青石鋪地,有方形石桌,圓形石凳等。該墓龍門、牌樓、碑柱的鏤空雕龍,抱鼓石雄獅,技藝精湛;花鳥蟲魚,人物山川,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堪稱一絕;碑面、碑柱、匾額書法雋永古樸,蒼勁有力,且刀法講究,鐫刻精細,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被稱為“黔東第一墓”。
境內風水塔眾多,最具特色的應數雙壩雙塔。兩塔建於風景甚佳的小山包樹林內,相距僅10餘米,一高一低,相待蓋彰。塔身高約10餘米,為七級浮屠,塔上有文昌宮、凌虛閣及對聯,更有彩繪圖案,雖歷時久遠,經風襲雨,仍清晰如昨,鮮艷奪目。
境內有多處清鹹、同年間號軍起義修築的營盤,城牆、石卡,吳三桂反清時期的古戰場遺蹟。保存完好的當數四面坡,那石門、石卡竟是由成噸重的巨石砌成。這一帶多為典型的木瓦房,有正房接偏廈,接“馬屁股”,有正房兩側建“廂房”、“吊腳樓”,還有磚木結構的“四合院”。老街那窄窄的石板街,涼廳貨櫃,想像得出這個地方古老的繁華。那青青的石板路、石院壩,整齊的石板壁、石階沿,雕龍畫鳳的石地腳、石磉墩,無不讓你感受到土家、苗族人的殷實富足、樂業安居。那保存完好的吊腳樓、四合院,那刻有野鹿街花、鯉跳龍門、雙獅搶寶、二龍戲珠的窗花,那堂屋裡縝密的影壁,畫鳳雕龍的樑柱,那供奉祖先神聖的香火神龕,定會讓你嘆為觀止。

民俗習俗

多彩的習俗,紛繁的遺風。婚姻締結有“六禮”。即:提親、遞書子、燒香、討庚、接親、回門。喪葬活動有“五序”,即:入殮、奠禮、送葬、安葬、祭墳,且每一道禮節,每一個程式都有特定的規矩和要求,不得隨便越逾。假如你有緣遇到嫁女,那新娘子如歌如訴的哭嫁,會讓你感受到土家族和苗族濃郁的文化氛圍。飲“咂酒”,喝“油菜”,跳“擺手舞”,跳“喪舞”,唱山歌、對情歌,舞獅子、耍龍燈,打錢桿,演儺戲,穿“大腰褲”,戴“巴耳花”,梳“高粑轉”等習俗各具特色,風韻猶存。
紛繁的節慶。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八“嫁毛蟲”、四月十八“牛王節”、六月六“曬衣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八月十五“送瓜節”、九月九“重陽節”、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幾乎月月有節,而各節有各節的含義,各節有各節的風俗。最有情趣的當數中秋的送瓜節。這一天金鳳送爽,月朗星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嗑瓜子,吃水果,啖著月餅,坐在院壩里,瓜架旁,深夜不眠“守月華”。一些好事的年輕人則偷偷摘下別人家的瓜,用繡花背裙包好背起,學著嬰兒的啼哭,去尚無生育的友好人家送“冬瓜兒”。祝福主人家早生貴子。

地方特色

風格獨異的民間手工藝。有織錦刺繡,斜紋闌乾。喜鵲鬧梅、龍鳳呈祥,蝶戀牡丹等都是婦女們常用的題材。有靛染衣布、銀飾製作。匠人們可隨心所欲地在布料上印染各種圖案,用銀子製作成項鍊、耳環、戒指、手鐲及“老爺帽”上的種種飾物。有木雕石雕,竹編籐編,如木橋上的“二龍戲珠”,神龕上的“雙龍纏柱”,桌椅上的“雙鳳朝陽”,牌坊上的“石龍石鳳”,寺廟中的“石人石馬”,塋墓上的“石鳥石魚”。皆獨具匠心,藤箱藤椅,竹籃竹蓆,草鞋草帽的各具特色。
色香味美的風味小吃。這一帶最有特色的風味小吃當數糯米糍粑,豆花蕎麵條,鼎罐苗米飯,見之定然口角生津,食後則會經年不忘。此外還有味道鮮美的牛肉湯鍋、羊內湯鍋,酸甜相間,充飢解渴的酸紅苕酒,細嫩爽口,解熱清暑的神仙豆腐,香甜、酥脆的麻餅酥食,四季不絕的山間野菜,野蒿菜、蕨苔、茨辣包、折耳根等。

旅遊資源

這裡山水田園,如詩如畫;奇山怪洞,亦幻亦真;峻峰峭壁,越險越奇;幽林深谷,欲隱欲仙。紅軍嶺、半月寺兩座山脈東西相對,似兩道綠色屏障,由南向北,蜿蜒並行,緊緊守護著這104.82平方公里的紅色土地。一陣風來,引起松濤陣陣,彼伏此起,似千軍赴陣、萬馬奔騰,置身其中,無不感到浩瀚氣質,豪起頓起。秋天,霜風一吹,楓葉紅了、柞葉紅了、柿子紅了,點綴於莽莽林海之間,大有“萬綠叢中片片紅”的詩意。漫步於林間,時而你會被草叢中那嫩嫩的、油油的松樹菌、青槓菌、奶漿菌所吸引,時而你會見到從你前面、身邊撲楞楞飛起的野雞;時而會見奔竄了草叢、灌木林中的野兔、山羊,激起你不盡的遊興。
躲兵洞、癩子洞、黃家洞、黑洞、洞洞怪異。四面坡,公主峰、和尚嶺、九龍嶺、嶺嶺新奇。洞內景觀,光怪陸離。那些仲乳石或日童子釋觀音、四柱攀天、巨慢遮沿,或曰仙猴摘桃、大鵬展翅、一孔通天,或曰眾仙聚會、菩提說法,或爬著進去仰著出來,不一而足。嶺上怪石老樹,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四面坡、四方四棱;公主峰、秀麗婀娜,和尚嶺,突兀詭譎。九龍嶺,怪石嵯峨。洞天秀嶺,讓人留連。發源於沿河縣譙家鎮耳當溪的楓香溪河,自山石間突然冒出,迤邐而來,曲折蜿蜒,緩緩流過楓香溪鎮,不僅灌溉了兩岸萬畝田疇,更為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春天,河堤兩岸,綠抑迎風,繁花似錦,聲聲布穀,陣陣鶯啼,誰說不是一首絕妙的田園詩?夏天,河水漫壩、綠柳漫壩、綠波蕩漾、水清似鏡、裸身小兒,嬉戲於其中,你會情不自禁,褪去衣褲縱身跳入,暢暢快快洗它個“農民澡”。秋天,兩岸技頭,累累碩果;四野四疇,一片金黃,一派怡人的豐收景象。冬天,朔風輕吹,仍是麗日暖陽,兩岸村民,賦閒於家,卻正好吹吹打打,嫁女娶媳,修屋建房。
此外,境內還有雍正年間建的王氏宗祠,乾隆年間奉旨而建的割股療親的貞婦饒氏鳳英孝義牌坊,銅鼓衙大總管廟,上壩玉皇閣,萬壽宮遺蹟,大墳堡公主峰,冷熱二流匯合的兩河口等古蹟勝景。
五星閃耀的紅色文化,染紅了如火的楓葉,映紅了豐富多彩而又秀美的楓香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