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外匯存底)

外匯儲備

外匯存底一般指本詞條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基本介紹

相關介紹,演變史,功能,現狀,原則,影響,主要組成,主要用途,主要形式,儲備比例,代價,潛力,利差損失,成本損失,巨觀調控效果,國際優惠貸款,加速熱錢流入,經濟資源流失,通貨膨脹,國內企業,匯兌損失,本國貨幣,管理,原則,原則歸納,經營原則,作用,中國儲備,現狀,幣種構成,儲備成本,流動性風險,結構原因,非常規使用,中國外儲規模,學者觀點,應回歸本質,數據,新聞,回應質疑,熱點問答,

相關介紹

外匯儲備的積累將使出口企業的成本開支無法彌補而倒閉破產。同時大量持有紙幣形態的外匯儲備,給外匯發行國通過通貨膨脹逃脫債務打開了方便之門,會形成持匯國巨額的匯兌損失而導致銀行破產。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
外匯儲備排名
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
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的外匯儲備為928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僅次於日本和中國內地。回歸以來,香港外匯儲備由1997年底的928億美元增長至2013年底的3112億美元,增長了2.35倍。

演變史

據估計,1899年官方世界外匯儲備64%主要為英鎊。到了1913年該值下降到48%。正如下面圖表所示的,縱觀外匯儲備史,我們不難發現外匯儲備的變化基點為100年,而作為全球外匯儲備的美元也從1999年的72%下降到當今的62%。外匯儲備的變化趨勢沒有永遠。

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外匯儲備外匯儲備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巨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係,促進巨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外匯儲備外匯儲備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巨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現狀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所持有的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維持該國貨幣匯率穩定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外國貨幣,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國際儲備包括外匯儲備、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在儲備資產中最為重要。
回顧中國外匯儲備的 發展變化:199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此後四年,儲備上升相對平穩。自2000年起,中國外匯儲備呈快速增長趨勢。2005年末增至8188.72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至2010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24470.84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位。
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7月15日發布數據,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99萬億美元。還差0.01萬億美元就躍上新的整數關口的微妙數據,折射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正在發生悄然而重大的新變化。
國家外匯儲備規模(2000年~2009年)單位:億美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外匯儲備
1655.74
2121.65
2864.07
4032.51
6099.32
8188.72
10663.44
15282.49
19460.30
23991.52
中國高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問題
(一)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提高機會成本:高額外匯儲備使機會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資本的有效使用率。外匯儲備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的,如果不是用於儲蓄而用於對外投資的話,可以用於進口或投資,那么收益率則要遠遠高於儲蓄收益,這樣就構成了外匯儲蓄的機會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匯儲備,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
(二)高漲的外匯儲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一國的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發行,再通過各種渠道向市場投放的貨幣數量。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所對應的貨幣投放。同時,外匯儲備占款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通過乘數效應可以對貨幣供應產生成倍的放大作用。當中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順差時,外匯市場上供過於求。
(三)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1994年初,中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在對資本與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對中資企業實行強制結匯,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少數非貿易非經營性收入外,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而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轉頭寸等都是有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實際情況核定的,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外匯市場最大的買入者。隨著中國連續貿易順差,中國人民銀行只能購買超額的外匯,這就造成了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貨幣乘數的作用,形成過分寬裕的貨幣供給,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人民銀行對國內的巨觀經濟進行調控。
(四)中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從國際金融體系角度觀察,中國外匯儲備快速上升,但結構仍以美元為主。這使得中國經濟成長已有成果和未來命運承受著巨大的匯率風險,特別是美元匯率風險。
(五)結構相對單一,增大了儲備風險:當今,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所占的比例較大,每當美元貶值或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中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從而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也將十分激烈,因此匯率風險增大。另外,一國大量地持有另一國的貨幣資產,勢必會帶來一定的政治風險。假使中美關係惡化,中國很可能面臨持有的美元資產被凍結的風險,使中國的外匯儲備遭受重大損失。
(六)巨額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來維持幣值的穩定: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的明顯失衡,在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其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這使人民幣處於不斷增大的升值壓力下。事實上,儘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矛盾和衝突,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的關鍵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原則

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是指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並時刻注意這些國家和銀行的政治和經營動向;要選擇風險小、幣值相對穩定的幣種,並密切注視這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狀況,預測匯率的走勢,及時調整幣種結構,減少匯率和利率風險;還要投資於比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兌現和用於支付,並做到以最低成本實現兌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本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並考慮應付突發事件,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現金和國庫券流動性較強,其次是中期國庫券、長期公債
盈利性是指在保證安全和流動的前提下,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確定科學的投資組合,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資產投資和交易,使儲備資產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資產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匯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比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干預外匯市場或用於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一般來說,應儘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採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實行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

影響

積極影響:
1.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資信。外匯儲備是體現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標誌著我國對外支付能力和調節國際收支實力的增強,為我國舉借外債以及債務的還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證,對維護我國在國際上的良好信譽,吸引外資,爭取國際競爭優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使我國中央銀行有效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幣匯率。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保證我國能夠從容應對突發金融風險,滿足有效干預外匯市場、維護本幣匯率穩定的需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人民幣的良好表現再次證明,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於穩定人民幣幣值、維護投資者信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充足的外匯儲備有力地促進了國內經濟發展。一是充足的外匯儲備能夠提高我國對外融資能力,降低境內機構進入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尋求更優的投資環境和更大的利潤空間;二是充足的外匯儲備在深化經濟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技術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貿易的發展大大加速,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滿足進口先進技術設備的需求;三是能夠更大程度地滿足居民正常用匯需求。
4.充足的外匯儲備也是人民幣最終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的一個必備條件。
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是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首要目標。我國在1996年底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我國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確保了我國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兌換要求,維持外匯市場匯率的相對穩定,抵禦貨幣兌換所帶來的風險,削弱其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後,我們的目標便是取消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外匯管制,對國際間正常的匯兌活動和資金流動不予限制,從而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充足的外匯儲備使中央銀行能有效地調節外匯市場,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使人民幣在邁向自由兌換的過程中保持匯率的基本穩定。
負面影響:
1、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影響貨幣當局獨立制定貨幣政策。近年來外匯占款形式的基礎貨幣投放已經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由於外匯儲備逐年增加,央行為了維持外匯市場的穩定,必須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匯拋出本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的作用,貨幣供應量被放大,不僅影響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且造成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進行對沖操作的工具還比較有限,對沖效果也不明顯,因此如果外匯儲備持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那么通貨膨脹的壓力就會繼續增加。
2、導致經濟成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成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政府鼓勵出口、鼓勵招商引資等政策因素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在起主要作用。繼續維持這種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經濟成長的動力結構,不僅有礙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良好型社會的目標的實現,而且會損害經濟成長的潛力和後勁,不利於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3、增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巨額外匯儲備加大了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且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陷入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抑制貨幣供給增長難以兼顧的兩難境地: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但這些操作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如果為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本來就已經極為寬鬆的貨幣市場將因此變得過度寬鬆,從而刺激國內資產市場泡沫膨脹。我國有可能陷入“外匯儲備增長較快—人民幣升值預期—資金流入—外匯儲備繼續增長—進一步的升值和資金流入”這種惡性循環。此外,不斷高漲的外匯儲備還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惡化國際收支失衡,不利於我國外貿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帶來高額的機會成本,加大資金收益風險,加大了匯率風險一個國家持有外匯儲備,就是把這些資源儲存起來,而放棄和犧牲利用他們投資的機會,在經濟上就形成了一種損失,這種損失也就是機會成本,一國外匯儲備越多,機會成本也就越高。美元作為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資產,匯率波動較為頻繁,高額外匯儲備有可能承擔美元貶值的風險。
5、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巨額貿易順差通過結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進入商業銀行,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大規模投放在貨幣乘數作用機制下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使市場流動性急劇膨脹。商業銀行的存差規模日益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泛濫等問題,都與這一因素有關。或許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流動性過剩還會引發企業利潤下滑、投資過熱和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消極後果。
外匯儲備和匯率:
從外匯的含義中可以看出,外匯儲備和匯率關係時非常緊密。外匯儲備變多了,相當於本幣購買力增強,而且本幣需求增加,這樣根據本幣外幣的供給需求曲線,可以得到本幣升值的趨勢。從貨幣政策來說,外匯儲備變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幣購買了外國資產。從而使得市場上流動性過剩,這樣提高了利率,不過對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實際上可能對內是貶值的,因為大量本幣供給,推高了物價指數。實際物價的上抵消了貨幣的供給。
一國選擇儲備貨幣總是要以儲備貨幣的外匯匯率長期較為穩定為前提。如果某種儲備貨幣其發行國國際收支長期惡化,貨幣不斷貶值,匯率不斷下跌,該儲備貨幣的地位和作用就會不斷削弱, 甚至會失去其儲備貨幣的地位。例如,二戰後,英國的經濟與金融受戰爭重創而衰落,英鎊貶值,匯率便不斷下降,在國際支付中的使用量急劇縮減,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也因此大大削弱。

主要組成

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儲備比例

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係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誌,它是彌補該國國際收支逆差,抵禦金融風暴,穩定該國匯率以及維持該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多年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外匯儲備外匯儲備

潛力

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經濟成長的潛力。

利差損失

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將嚴重縮水。

成本損失

中國每年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中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閒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巨觀調控效果

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巨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巨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國際優惠貸款

外匯儲備過多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中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加速熱錢流入

引發或加速該國的通貨膨脹

經濟資源流失

大量囤積外匯,會引起國內有形經濟資源的流失,無論是出口創匯還是發行本國貨幣購買外匯,都會形成對本國有形經濟資源的購買能力,造成國內有形經濟資源的流失。

通貨膨脹

推高本國貨幣的通貨膨脹,資源的流失和大量發行本國貨幣所換來得外匯如果不能實現購買,則會推動國內通貨膨脹的持續上揚。

國內企業

出口創匯不能回購資源,在國內以發行本國貨幣虛增企業利潤來實現,實質上是生產企業的出口成本以通貨膨脹消化,長期運做,使所有生產企業總體上收不抵支,使這些企業所持有的生產資料轉化為外匯儲備的貨幣形態,造成倒閉,而以企業經濟贏利為基礎而生存的銀行也會因企業的倒閉使放出的貸款不能收回而發生倒閉。

匯兌損失

由於這些損失需要通過本國貨幣的無保證發行獲得,由工商企業和銀行系統消化,迫使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革,吸收民間資本公擔,我國大批國企和國有獨資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因為企業無法獨立承擔央行大量囤積外匯產生的匯兌損失,不得不吸收民間資金共擔損失以苟延殘喘。實質上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本質屬於國有獨資製造企業和銀行的變相破產形式。
給外匯發行國通過大量發行鈔票,稀釋其貨幣購買力,掠奪持匯國的財富以逃避債務創造條件。這是形成我國中央銀行的匯兌損失的主要原因。

本國貨幣

大量通貨膨脹本身是中央銀行稀釋本國貨幣購買力的表現,但中央銀行在稀釋購買力時沒有補貼持幣人等比的新增貨幣,從而使百姓財富蒸發。
本國貨幣主權喪失
螞蟻搬家式的將本國貨幣的發行準備移出國外,造成本國貨幣主權的喪失。大量發行本國貨幣購買外匯,是以所謂的單向等價交換為特徵實現,即使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而外匯發行國將換得的人民幣購買我國商品輸入其國家,銷售後補足外匯的發行準備,回籠該國貨幣買削其債務。而本國因囤積外匯不能回籠資源,造成大量無準備的貨幣發行,從而喪失對本國貨幣的節制,任其通貨膨脹,這意味著本國貨幣主權的喪失。

管理

原則

外匯儲備管理的原則如下:
外匯儲備外匯儲備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原則歸納

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可以歸納為“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這裡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經營原則

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
是指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並時刻注意這些國家和銀行的政治和經營動向;要選擇風險小、幣值相對穩定的幣種,並密切注視這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狀況,預測匯率的走勢,及時調整幣種結構,減少匯率和利率風險;還要投資於比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
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兌現和用於支付,並做到以最低成本實現兌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該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並考慮應付突發事件,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現金和國庫券流動性較強,其次是中期國庫券、長期公債
盈利性
是指在保證安全和流動的前提下,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確定科學的投資組合,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資產投資和交易,使儲備資產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資產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匯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比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干預外匯市場或用於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一般來說,應儘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採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實行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

作用

1.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當國家進出口交易出現比較明顯的缺口或者因為其他的因素引起的貿易差,可以用外匯儲備來填補逆差,保住本國的國際交易聲譽,避免更多的經濟危機,保證經濟正常發展.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國家的匯率是由該國家的供求關係來決定的,如果國家的供求關係出現了紊亂的想像,導致市場匯率發展出現異常,會給國家的貨幣政策的運行產生影響,這個時候政府就會通過運用持有的外匯儲備來買進外國債券的手法調整市場,穩定匯率.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外匯儲備的多少就代表了國家清償外債的能力的大小,也可以體會國家的經濟實力的大小,是最直接的經濟能力的體現,可以根據此來判斷國家的資信力.同時這也幫助我們獲取了更多國際競爭優勢.
4.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外匯儲備也是我國央行的資產,外匯儲備多的話,代表央行的資產儲備高,在我們國際間的經濟事務的時候也會有更多的資金支持.如果發生金融危機的話,更多的外匯儲備可以就意味著你有更多的能力抵抗風險.

中國儲備

現狀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2008年年初已超過500億美元,2009年年初超過1000億美元)。
中國外匯儲備從1994年匯改時的516.2億美元,到1996年的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除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兩到三年間,均保持了較快增速。進入本世紀,隨著中國對外經濟與貿易的快速發展,外匯儲備保持了高速增長,2003、2004、 2007年增速超過40%。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6月突破2萬億美元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又上漲了1萬億美元。2011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 30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2000年-2013年)
年份
外匯儲備額(單位:10億美元)
年增長率(%)
2000
165.574
-
2001
212.165
28.14
2002
286.407
34.99
2003
403.251
40.80
2004
609.932
51.25
2005
818.872
34.26
2006
1066.344
30.22
2007
1528.249
43.31
2008
1946.03
27.34
2009
2399.152
23.38
2010
2847.338
18.68
2011
3181.148
11.72
2012
3311.589
4.1
2013
3820
15.35
中國的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幣種構成

根據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人士透露,中國外匯儲備中幣種結構比重為美元65%,歐元26%,英鎊5%,日元3%左右,與全球情況基本一致。

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彆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占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係、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結構原因

之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三分之二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中國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範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中國外儲規模

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隨後,中國的外匯儲備持續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達到創紀錄的19056億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之美元、歐元、人民幣匯率的波動,2008年10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降至1.89萬億美元以下,為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19460.30億。2009年六月,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了2萬億美元,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的國家。至2010年3月,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 24470.84億美元。至2011年3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餘額已經突破3萬億美元。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占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但是,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當下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另一方面,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底,中國已超過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達5850億美元,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學者觀點

有學者認為,不應再用中國外匯儲備來買美國國債,因美國未來的形勢不明,應儘快實現分散投資,例如增加購買歐盟的債券。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可能在協助解決金融危機上扮演更多新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改變經濟成長模式,外匯儲備不能再以每年3000億元的速度增長。

應回歸本質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餘額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大關,位居世界首位。然而,近幾年對於外匯儲備的爭論卻愈演愈烈,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埋藏多少隱患著實讓人深思。分析人士指出,對於眼下外匯儲備的很多看法並未觸及本質,甚至還存在不少誤解,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審視外匯儲備的本質以及外匯儲備的管理體制與模式。
所謂“國家外匯儲備”,通常應該是指國家財政出資購買和管理的外匯資產。但在中國,是指央行以人民幣購買的,並由央行統一存儲、支配和管理的外匯。嚴格來講,由央行購買、存儲並管理外匯,是央行投放貨幣的一種渠道,由此形成的外匯儲備,本質上應該是一種貨幣發行儲備物,是流通中貨幣抵押物信託網擔保物。其買賣主要用於控制貨幣供應量,平抑貨幣幣值,避免發生超過預期的重大波動。
而只有回歸“央行外匯儲備”作為貨幣儲備物的本質屬性,現有“國家外匯儲備”模式下掩蓋的諸多問題就會水落石出,很多糾結的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解決之道。
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改變“國家外匯儲備”模式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但只要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原則,做足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回歸外儲本質,繼而推動現有的外匯儲備模式,真正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

數據

中國外匯儲備數據
在不同的時期,中國大陸(不包括港澳台地區)的外匯儲備如下
時間
外匯儲備(億美元)
備註
2006年2月
8536.72
首次超過日本,上升到全球第1
2008年4月
17566.55
超過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G7的總和
2009年4月
20088.8
美元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占全球外匯儲備30%
2011年3月
30446.74
全球第一個超過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國家
2014年3月
3.95萬億美元
突破4萬億大關指日可待
年份
外匯儲備
年 份
外匯儲備
(億美元)
(億美元)
1978
1.67
1995
735.97
1979
8.40
1996
1,050.29
1980
12.96
1997
1,398.90
1981
27.08
1998
1,449.59
1982
69.86
1999
1,546.75
1983
89.01
2000
1,655.74
1984
82.20
2001
2,121.65
1985
26.44
2002
2,864.07
1986
20.72
2003
4,032.51
1987
29.23
2004
6,099.32
1988
33.72
2005
8,188.72
1989
55.50
2006
10,663.40
1990
110.93
2007
15,282.49
1991
217.12
2008
19,460.30
1992
194.43
2009
23,991.52
1993
211.99
2010
28,473.38
1994
516.20
2011
31,811.48
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儲備數據
■ 日本,10200億美元(2009年六月)
■ 加拿大,430億美元(2008年年初)
■ 英國,約1000億美元(2008年年初)
■香港,1817億美元(2009年一月)
■澳門,176億美元(2009年六月)
■ 法國,約1500億美元(2008年年初)
■ 德國,約1500億美元(2008年年初)
■ 新加坡,1717億美元(2009年六月)
■馬來西亞,984億美元(2009年六月)
■ 美國,美國是美元的發行國,在金融概念上,只要美元是國際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美國的外匯儲備就永遠是零。

新聞

回應質疑

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
外匯儲備(外匯存底)
有學者稱,由於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003年以來外匯儲備損失2711億美元。就此,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2011年5月6日回應稱,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對外宣稱:外匯儲備即外匯資產,以美元為記賬貨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導致了外匯儲備折算人民幣的賬面價值變動,並非實際損益,並不直接影響外匯儲備的對外實際購買力,只是用人民幣還是用美元作為報告貨幣所導致的賬面差別。只有將外匯儲備調回並兌換回人民幣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匯兌方面的實際變化。當下中國外匯儲備沒有大規模調回並結匯的需要。況且,考慮到銀行、企業和個人在當初將外幣賣出時已經獲得了等值的人民幣收入,人民幣升值之後在降低進口成本、增加投資收益等環節也獲取了巨大收益,肉已經“在鍋里”。
這位負責人說,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遠小於我金融資產的賬面盈餘。由報告貨幣所產生的賬面損失和盈餘正如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經濟學上稱之為對偶)。與以美元計價的儲備折合人民幣後的賬面損失相對應的是,中國國民持有的人民幣金融資產以美元計價的賬面盈餘。截至2011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3.04萬億美元,按3月末匯率折算,同期企業和居民人民幣各項存款、股票、國債和保險資產等人民幣金融資產總規模是我外匯儲備資產的5倍以上。這意味著當人民幣升值時,人民幣資產的賬面收益是外匯儲備資產賬面損失的5倍以上。如果再考慮居民以股票、債券等形式持有的其他金融資產和房地產資產的規模,人民幣資產的賬面收益將更大。同樣,上述損失或收益均是賬面計值變動,只要不發生實際兌換,就不會成為現實。
他表示,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取決於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和投資所在國的通貨膨脹率。中國外匯儲備經營多年保持穩定收益,經營收益率遠高於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投資所在國(地區)的通貨膨脹水平,保障了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2000—2010年,美國、歐洲和日本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年均分別增長2.4%、2.1%和-0.2%,我外匯儲備的年均經營收益率遠高於這些水平。
外儲非老百姓血汗錢 是等價自願交換
2013年7月26日,外管局公布了了2011年3月末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這是外管局首次打破年度發行的慣例,公布季度國際投資頭寸統計數據。2011年3月末,中國對外金融資產43948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7%;對外金融負債24608億美元,增長5%;對外金融淨資產19340億美元,增長8%。
同時,外管局還再次就外匯儲備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這也是外管局在不到一周內第二次對外匯儲備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此次外管局對“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的說法進行了“澄清”,並表示“藏匯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而在於涉匯主體的持匯意願。
有觀點認為,中國外匯儲備是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以及隱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外管局對此表示,外匯儲備是由人民銀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的。在人民銀行買入外匯的時候,已經向原外匯持有人支付了相應的人民幣。換句話說,外匯儲備形成過程中,企業和個人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國家,而是賣給了國家,並獲得了等值人民幣。這些交易都是出於等價和自願的原則,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在外匯和人民幣兌換時已經實現。
外管局同時稱,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國內外匯差利差等因素,企業和個人結匯意願較為強烈,普遍不願意持有和保留外匯。也就是說,“藏匯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而在於涉匯主體的持匯意願。
對於是否可以將外匯直接分給民眾或者用於成立主權養老基金的問題,外管局表示,外匯儲備不同於財政盈餘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於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因此外匯儲備直接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與相應的央行負債對應。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
外管局同時表示,如果企業或銀行需要外匯用於對外貿易和“走出去”,隨時可以用人民幣資金購匯,不存在任何政策障礙。如果簡單地採取外匯儲備貸給境內銀行的做法,將進一步減少購匯,相應加大央行購匯壓力,不利於巨觀調控。

熱點問答

2010年7月,外匯局發布《外匯管理政策熱點問題》,促進和便利了社會公眾認識和了解外匯管理,收到了較好的反饋。有媒體、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高度關注外匯儲備相關問題,並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這是我們改進完善工作的重要動力。為更好地促進與社會各界的互動交流,我們就近期關注度較高的外匯儲備相關問題,編寫了《外匯儲備熱點問答》,將分三期刊出,供大家討論參考。
1、外匯局公開表示“人民幣升值不會導致外匯儲備損失”,並從賬面損益等角度進行了解釋。儘管如此,仍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升值使外匯儲備這筆原本到手的財富慢慢蒸發掉,像正在飛走的“煮熟的鴨子”。那么,人民幣升值是否真的導致了外匯儲備乃至社會福利的實際損失?
答:人民幣升值不會直接導致外匯儲備損失。外匯儲備是外匯資產,以美元作為記賬貨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導致了外匯儲備折算成人民幣的賬面價值變動,並不是實際損益,也不直接影響外匯儲備的對外實際購買力,而只是用人民幣還是美元作為報告貨幣所導致的賬面差別。只有在將外匯儲備調回並兌換回人民幣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匯兌方面的實際變化。當下中國外匯儲備沒有大規模調回的需要。
我們還可舉個反例,如果說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外匯儲備損失,那么,人民幣貶值則可以導致外匯儲備獲益。按此邏輯,則可以通過讓人民幣不斷貶值來提高外匯儲備收益,乃至增加社會財富。但事實上,人民幣貶值不會增加外匯儲備收益,更不可能增加社會財富。
要從中國發展改革的全局出發,全面客觀看待外匯儲備增長的影響。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1974.91 億美元。外匯儲備增加對於增強中國對外支付能力、促進改革開放、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具有積極意義,但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和規模過大,也給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此,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思路,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
2、根據美國財政部報告,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持有者。而且標普、穆迪和惠譽等信用評級機構頻頻就美國債務問題發出警告。在美元貶值乃至未來美國通脹上升的情況下,持有如此大額的美國國債能否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未來是否將減持美國國債?
答:美國國債是美國政府的信用反映,是美國國內和國際機構投資者的重要投資品種。外匯儲備持有美國國債是市場投資行為,根據市場狀況動態調整,增持或減持都是正常的投資操作。我們注意到標準普爾等評級公司在美國主權債務信用評級問題上所表達的觀點,希望美國政府切實採取負責任的政策措施增強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心,尊重和維護投資者利益。
3、黃金、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請問,外匯儲備為何不更多投資這類商品和能源資源?
答: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和石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較大、市場容量相對有限、交易和收儲成本較高。外匯儲備投資組合中已包含與之相關的投資。國內另有專門的機構已經在從事大宗商品收儲等相關的工作,與外匯儲備投資形成互補,共同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另外,中國居民和企業對黃金、石油等的消費量非常大,外匯儲備直接大規模投資於這些領域,可能會推升其市場價格,反而不利於中國居民消費和經濟發展。
4、有觀點認為,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已是如此之大,僅僅關注外匯儲備安全性是不夠的,還應著力提高收益,請問有何舉措?
答:外匯儲備投資主要是金融投資。現代金融市場有效性比較強,增加收益往往伴隨著多承擔風險。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大量金融機構破產倒閉或被收購,其中不乏業內佼佼者,曾經有過輝煌的業績,但由於不能把握風險和收益的平衡,一旦市場條件逆轉,便難以為繼,前車可鑑。因此,外匯儲備管理必須強調科學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外匯儲備的性質決定其要按照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進行經營管理。安全是首要原則。除安全外,外匯儲備要保持充分的流動性,不僅要滿足一般對外支付需求,還要有效發揮保障國家經濟金融穩定安全的作用。在保障總體安全、流動的前提下,外匯儲備經營應爭取提高投資回報,以更好地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目標。
5、對於中國如此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應如何更好地推進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
答:多元化一直以來是外匯儲備的主要經營原則之一。更好地推進多元化策略應注意防止幾個誤區,一是投資產品的表面多元化。看似不同的投資產品,可能具有非常接近的風險因素,將資金分配到這類投資產品不能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二是投資行業和地區的表面多元化。如果不考慮不同行業的關聯性,不考慮地區之間一體化程度,投資於不同行業和地區,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多元化目標;三是以市場和輿論的短期表現為參照決定多元化的實施時機。有效的多元化是戰略性質的資產擺布,需要前瞻性地規劃和實施。追隨市場和輿論的短期表現實現多元化,往往不夠理性、不夠專業,容易褪化為追漲殺跌的投機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