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含義
【刮鬍子】guā húzi
【刮】〈guā〉用刀子去掉物體表面的東西:刮臉。
【鬍子】〈hú zi]〉泛指生長於男性上唇、下巴、面頰、兩腮或脖子的鬍鬚。
【刮鬍子】
① 用刀子剃掉臉面上的鬍鬚。
例:有名的羅素悖論,說的是一個理髮師規定了一條規則:“他只給不給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
②斥責、教訓,接受批評或自我批評。也叫訓鬍子。
例:領導刮鬍子是對你好,你不要辜負了別人的一片好心。
【刮鬍子】動賓式結構,可做主語、謂語、賓語等。
產生背景
鬍子是男人的一種體毛,受雄性睪丸激素的作用而生長,是人類性別標誌中的重要符號之一。男子從開始發育到20歲左右,嘴唇周圍細軟的絨毛逐漸長成真正的鬍子,鬍子每天約增長0.4毫米,長可及腹。
鬍子是髭、須、髯的統稱。通常嘴唇上方的鬍子為髭,下方的為須,兩頰的為髯。鬍子又稱鬍鬚,它是男性的標誌,還常常用來指代男子,如“巾幗不讓鬚眉”中,“鬚眉”就是用鬍子和眉毛代表男性,然而也有少數女性因為內分泌失調而長出些許茸毛,不過不用擔心,這種現象在細心調養後會逐漸消失。
最早注意到鬍子生長快慢與性激素之間有關係的是一個蘇格蘭人。他在蘇格蘭西部赫布里底群島中的一個偏遠孤島工作,當他得知快要回蘇格蘭能見到女朋友時,發現自己的鬍子瘋長。
鬍子如今已經不僅是個人衛生習慣問題,它還折射著人的性格、心態、審美趣味甚至人生追求。中國人曾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除了削髮剃鬚為僧,不輕易剃去鬍子。
辛亥革命後中國男性的髮式、服飾、社交禮儀風俗有了很大變化,男人理髮和剃鬚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許多有關留鬍子的禮儀還是值得我們去了解。例如,晚輩在長輩面前就不蓄鬍子,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和倫理觀念的體現,對現代人,特別是那些趕時髦的年輕人很有教育意義。
亞歷山大時期古羅馬軍規定軍人不留鬍子,不僅是為了軍團少生疾病、敵我識別,還可以避免在近距離搏鬥中鬍子被敵人抓住。歐美文化意識認為不留鬍鬚是上流社會男士身份的標誌,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有地位的男士才有時間在室內細心地修整儀容。而且,不留鬍鬚還可以更精確地顯示出臉部表情的細微變化,被認為是一種坦誠的表現。
研究成果
鬍子與性
不每天刮臉的人性高潮少
不每天刮鬍子的人與那些天天刮臉的人相比,性生活頻率少,中風的幾率也高出70%。
性愛可不只是生殖器的互相摩擦,它是一種令人戰慄的經歷。專家研究人員在近20年裡一直對威爾斯的2438名中年男子進行追蹤調查,發現不是每天刮鬍子的人中,藍領工人居多,他們一般結婚率較低,性高潮次數少,有些人還會因此得心絞痛。
那些不經常刮鬍子的人往往性高潮的頻率少,睪丸激素水平也低,這反映出他們沒有穩定婚姻和性生活次數少的特點。
鬍子的生長與性激素有關
英國人的這個研究儘管有些標新立異,但從性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也確實很有意思。
男人刮鬍子主要還是個人衛生
習慣的問題。一個男人鬍子颳得次數不多,可能反映出他的生活質量較低,因而不太注意個人形象。而那些
性生活質量高、經常達到
性高潮的男人,通常會比較注重外表,注意自己在性伴侶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他們刮鬍子肯定會勤快些。同時他承認,他本人確實經常刮鬍子,性生活也很正常。
鬍子與壽命
研究人員在美國傳染病學期刊發表報告稱,在這項為期20年的研究中,已經有835人死亡。而總體來看,不是每日刮鬍子的人有45%故去,而至少每日刮一次鬍子的人則有31%辭世。不是每日刮鬍子者死亡人數多,與他們吸菸者較多以及生活習慣較差有關,研究者表示,雖然這還不能解釋為何他們中風幾率較高,但也顯示出是否常刮鬍子與患病機率有關。
研究結果顯示,不是每日刮鬍子者大多未婚,而且多為藍領階級勞工;他們享受性高潮的次數較少,身材較矮小,而且易患心絞痛。
另外,社會醫學系的亞伯拉罕(ShahEbrahim)教授在聲明中說:“不常刮鬍子者死亡率較高,可能是抽菸和一些社會因素所造成,但是也有小部分是受荷爾蒙影響。”他表示,不是每日刮鬍子的男士較少享受性高潮,可能是因為其男性荷爾蒙較低,或單純因為未婚,所以進行性行為的機會較少。
至於中風幾率高,有一個可能解釋是,他們體內性激素的循環水準,可能影響了脂肪在動脈中沉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