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場戲曲演出中排在最後的節目(多為較精彩的)。
與“ 壓軸戲 ”區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壓台戲
- 拼音:yā tái xì
- 詞性:名詞
指一場戲曲演出中排在最後的節目(多為較精彩的)。
與“ 壓軸戲 ”區別。
指一場戲曲演出中排在最後的節目(多為較精彩的)。 與“ 壓軸戲 ”區別。...
壓台(yā tái)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壓台戲表示最後一個戲或節目。釋義 1、指唱壓台戲,借指拿出最後最好的一手。 2、指穩定局面,使局勢平靜。 比較:壓台與壓軸 壓台戲表示最後一個戲或節目。很多人都把最後一個節目稱為“壓軸戲”,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壓軸是戲曲術語,指一台折子戲演出中...
影人一般分頭、身、雙臂、雙腿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盔帽,全身皆著服飾,塗油彩後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於身部,身與臂、腿相接,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3根箭稈,即可操作,除了人物造型外,藝人還要刻制一些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代表劇目 昌黎皮影戲經過不斷的發展...
川北大木偶戲在表演藝術上更是別具一格。川北大木偶戲的表演技藝來源於傳統的戲劇、舞蹈等表演模式,其理論支撐也來源於戲劇和舞蹈等。如果深入幕後便能見到表演者(簽子手)隨著所扮演的角色輕走台步、翩翩起舞,一招一式如同“人大戲”的演員在台上表演一樣。因此,這不僅要求表演者具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有過硬的...
歷經千年不間斷的傳承與積累,泉州傀儡戲仍保存700餘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並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文化特徵 音樂唱腔 泉州提線木偶戲仍有...
也作‘壓台戲’”。《漢語大詞典》的看法更“前衛”一些,它把“壓胄子”作為“壓軸”的等義條目(也把“壓軸戲”作為“壓台戲”的等義條目),把指最後一個節目作為主義項,把指倒數第二個節目以“另有一種說法”的形式作為次義項;其所以稱“壓軸戲”,“謂其質量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壓住全台”。
1980年由麗水地區組隊代表畲族參加全國第一次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演出節目有《鳳凰彩帶飛北京》、《銀耳花開》、《新女婿》等,演出三場,《新女婿》都為壓台戲,當時雷森根就扮演“新郎”。載譽回杭,省委宣傳部召開茶話會,副部長於冠西即席作詩云:“人言畲鄉風光好,水綠山青人品高,‘銀耳花開’花燦爛,‘鳳凰...
在清代,戲班在不唱神戲的情況下,一般是先唱多為生活小戲的八岔子戲,起鬧場作用,然後唱歷史劇目與本頭戲較多的調子戲,起壓台作用,這種風俗一直傳到解放初期。青塘村是武當山北神道主要路途之一,又是武當山道教的廟產,還是北神道上的香客集散地,更是武當道教建築就地取材的後勤材料基地之一。武當山道總對...
線戲又稱線吼、線胡、線猴,1957年定名為線戲,是陝西,山西一帶的傳統戲曲劇種。發祥並盛行於關中東府地區的合陽,流行於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靈寶等地。當地民間有合陽線戲之稱。淵源 合陽線戲的聲腔淵源與形成時代不詳,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動,並成為農村春祈秋賽活動的重要娛樂形式。合陽...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
文明戲大都是連台本戲:《蒸骨三驗》《張文祥刺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母老虎與賤骨頭》《劉公案》《施公案》《新茶花》《花蝴蝶打鬧情樓院》《蝴蝶夫人》《茶花女》《求婚》《槍斃閆瑞生》《一瓶白蘭地》《浪子回頭金不換》《解毒大觀》《慈母血》《王二姐娘娘廟撿娃娃》《春阿氏》《珍珠塔》...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青林口高抬戲),四川省江油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青林口高抬戲指流傳、活躍於川西北地區江油青林口古鎮的一種民間喬妝戲表演樣式,又稱作“飄色”或“抬閣”。每年農曆二月初一,青林口古鎮都要舉辦傳統廟會,當地這一習俗已沿襲多年,每年這個時候都要扎高台、唱大戲。因...
天下獨有劇種——已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霑化縣漁鼓戲在湮沒48年後,去年,經文化部門挖掘、整理,重新上演。漁鼓戲《審衙役》在去年第四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暨董永文化旅遊節上首次亮相,便技壓群芳榮獲小戲節最高獎——最佳推薦劇目獎,此外該劇還獲得其他六個獎項,可謂是小戲節上最耀眼的紅星。
揚劇音樂屬於曲牌體,主要由花鼓戲音樂、香火戲音樂和揚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組成。花鼓戲音樂包括種大麥調、磨豆腐調、深親調、跌懷調等曲調,風格健康淳樸、生動活潑;香火戲音樂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調、漁調等曲調,高亢粗獷,鄉土氣息濃郁;揚州清曲和揚州小唱包括滿江紅、疊落、侉侉調、梳妝檯、剪剪花...
同朝皮影戲是一種陝西渭南市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包括了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皮影的製作工藝包括選料、制皮、雕鏤、彩繪、壓平、定綴、合成等工藝流程,其手工精細,線條流暢,文人雅土清秀文靜,武生將軍英武雄悍,服飾舞台圖案豐富多彩。表演時,設備簡單:“蓆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燈一點,就開戲了”...
海城喇叭戲,遼寧省鞍山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海城喇叭戲是廣泛流傳於遼寧省海城一帶的傳統地方小戲劇種。早期的民間藝人,因受條件的限制,僅頭戴一頂圓氈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帶以扮演戲中各種人物,因此又稱“大布衫子”戲。由於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嗩吶,嗩吶在當地俗名“喇叭”,故稱“...
三類是沒有固定的唱詞和對白,只是根據老藝人說出的戲路子,分配角色,學員便登台演唱了。這是老藝人採用幕表制,用說戲的方法,編排的連本大戲。劇目有《呼延慶打擂》《羅元下山》《雷寶童投親》等。演員在台上的唱詞多半是傳統劇目中的“篇子”、“娃子”和“羊子”,更需要臨台編出唱詞,依靠演員經驗,觸景...
1956年,民樂縣三堡皮影戲參加甘肅省皮影演出並獲獎,20世紀60-70年代停演。在20世紀80年代,三堡皮影戲又逐漸活躍起來,1984年在張掖參加調演深受歡迎,1986年受當代新科技流行文娛形式的衝擊,皮影戲壓箱停演。2009年,民樂縣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由三堡村村民魯金章第三代傳承人魯正國、魯正邦重組皮影戲...
原名天仙茶園,1916年9月梅蘭芳新排時裝戲《一縷麻》在此首演;1930年改建後更名天寶戲院;解放後先後改名民主戲院、民主劇場。③第一舞台,俗稱第一台,位於南市東興大街,建於1912年。20年代初發生火災後,增建轉台;1937年又重修,更名上光明戲院,李洪春、李盛斌、高盛麟等,一度在此專演武生戲,解放後拆除。④...
文革間,“掃四舊”之風殃及影戲,燒戲箱、斗藝人之濁流溢漫華夏,而西安人民收藏戲箱,保護藝人,使不受損受害。1975年西安光藝、光華兩個班社進京。197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曾來西安拍攝了《皮影輕騎隊》紀錄片,1984年陝西省電視台來西安拍攝了皮影錄象,作為對台灣專題播出。特別是“1988年1月,華縣皮影至北京...
由於曲子戲演出方便,題材多民間生活故事,貼近生活,為民眾喜聞樂見。劇目特點 曲子戲劇目的主要特點是主題集中,短小精悍,短者在台上演出十幾分鐘。劇目的題材除部分源於大戲(秦腔等)的某一特定片段(折戲)外,結合現實生活藝人編創的占有一半以上。伴奏樂器 曲子戲在樂器伴奏上分為文武兩個場面,文場面以三弦...
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移民藝人吸收了漢陰秦巴山區豐富的山歌民謠和民間舞蹈的滋養,對大筒子戲進行了嫁接改造,便有了漢陰小唱子戲芻行,並由自樂性地攤演唱發展為半職業性活動,先後出現了郭老六班、蔣機匠班。他們四處奔波,常為鄉紳富戶的紅白喜事搭低台棚子(不能超過大戲台子)演唱。演出的劇目主要...
但潮劇廣場戲的遊動戲台卻真正是潮汕的“土特產”,具有獨特别致的風格。 這種遊動戲台最大的優點是構搭簡便而又實用。早期的踮腳戲棚多為六柱,竹竿為架,桐油帆布或谷笪覆頂,木板鋪台,色簾作幕,整體似“廠”字狀。我們從現收藏於潮州市博物館的清康熙年間潮州畫家陳瓊所作《修堤圖》中的“演戲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