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區域
流行於
霑化縣境。胡家營的業餘劇團演員達60餘人,主要演員有邊希田、邊建榮、邊昌等,演出劇目有 《
東遊記》、《西遊記》、《西岐》等。唱腔腔尾的接伴形式,漸由單一幫腔發展為齊聲幫腔。主要樂器也由1副
漁鼓增至5至6副漁鼓,和
簡板同時伴奏,並增加鑼鼓烘托。此劇種一直無職業劇團。
溯源
元代雜劇《岳陽樓》、 《竹葉舟》等劇中都有穿插演唱。明清以來,流傳漸廣,影響擴大,成為比較流行的曲藝形式之一。在山東境內的濟寧、菏澤、臨沂、惠民以及
膠東等地區,經常有藝人演唱。自1723年(清
雍正元年),
漁鼓流行在惠民地區的霑化農村時,已將說唱的漁鼓搬上
舞台化妝演出,並隨著演唱內容及人物行當的擴充,逐漸衍化、發展成為大型的
戲曲藝術—漁鼓戲。
據漁鼓戲老藝人劉漢三(老生、
花臉)、邊希德(青衣、
花旦)、邊洪武(小生、小丑)、邊洪志(
娃娃生)回憶上輩老師言傳,1723年前後,霑化富國(今
霑化縣址)城西七公里的
胡家營村西頭,修起一座“永豐”大寺,寺內泥塑神像百個(上、中、下各八仙均在內),就是當時造神像的10餘個工匠(和尚)教班傳藝,將漁鼓戲流傳下來的。漁鼓戲傳下後,胡家營每年冬閒藝人們便聚集在戲房排練,春節上台演出直至正月,同時每逢九月香火會,便搭台專演
會戲。
約到1835年,胡家營的邊希田、邊昌、邊廷榮、邊廷傑,邊洪玉等十幾名從事漁鼓戲的老藝人,在當地大演大唱、大教漁鼓戲,使胡家營漁鼓戲一度出現過空前繁榮景象。業餘劇團人員由原來30人擴大到50人之多,並培養了一大批徒弟,即目前健在的劉漢三、邊希德等。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漁鼓戲有了新的發展。以胡家營、劉漢三劇團為代表,漁鼓戲已成為霑化境內鄉村城鎮趕會、
鬧節唯一活躍的
戲曲藝術形式。
沔陽漁鼓戲,生旦淨末
醜行當齊全,以管弦伴奏,鼓、鈸、
大鑼、小鑼、馬鑼
打鬧台、間奏和唱腔過門。唱腔共有50餘種,除了以沔陽漁鼓調為主以外,後又融合了
沔陽花鼓戲、
漢劇、
楚劇等唱腔腔,具有節奏歡快、活潑、曲調亮亢、豪放等特點。
唱腔
漁鼓的調式、旋律特點比較鮮明,其主幹音為“do”、“re”、“sol”;句尾落音,引腔落“sol”,腹腔落“do”,二、三句均落“sOl”,鎖腔落“sol”,有時還以收落“N”音作一省略。實際“re”音以固有的屬性預示了對主音“so1”的調式傾向。總之,實現著以
五聲音階跳進為特點的漁鼓戲唱腔旋律,婉轉明朗,長於敘事又兼有抒情。
隨著劇本、體裁、內容的擴展,藝人們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運用“快簡、慢繁”的方法,遵循“漸變的結構原則”,以“三句一扣”板式為基礎,又創作出了“一句一扣”、“小搓板”及“吹腔”、“娃娃”等新板式,至目前,漁鼓戲已初步確立了自己的板腔體制。
漁鼓各類板腔內的唱詞安排,均以七字句的四、三格式(即前四後三)為基礎,只在引腔、鎖腔句中唱詞做了移位變化,成為五、二式(即前面五字後面兩字)。唱詞的韻轍,多數是一韻到底。如:“有林英淚潺潺,叫聲夫主俺神仙,自從那天未見面”;“漢鐘離我笑微微,湘子徒兒聽明白,今日夫妻得相會。”僅以上面詞例可見,漁鼓戲唱腔每一段(主要板式“三句一扣”腹腔總以三句為一循環,故將三句稱為一段)均三句同韻,並且上平下仄。而為了在段式內部形成循環對比,便在每一循環段第一番過去後的第二番開始句(頭句)採取了跳韻調轍。如前例第一段(三句為一段)後的第二段,頭句突然出現了“天仙”跳韻:“她在家中將你盼”。隨即在二句、三句唱詞又回到“灰堆”:“終朝每日盼你回,她的誠心今日歸”。
“閃板”起唱是漁鼓戲唱腔的基本句式特點,差不多每半句閃一板(即空一拍)後腔自頭眼起唱。這種閃板、起眼、落眼後落板的句式,突出了敘事特點,增強了唱腔活力。同時也表明,漁鼓戲唱腔仍存留著說唱體形式的痕跡。如“三句一扣”。它以頭、腹、尾組成為三截式結構。頭,即引子式起腔,是每大段唱腔的開始句,它以散唱啟吟搭調,後在唱詞的第六字上入板行腔,行腔後又在本句唱詞的最後一字加入幫腔(即由樂隊人員與演員台後齊唱),同時由
漁鼓做花點伴奏,完成向腹腔段落的過渡。腹,它是一個容量最大、又以三句為一循環圈的反覆腔段,因每唱到第三句最後一字加入幫腔和漁鼓點(腔尾接腹腔點),並由此反覆,
無限循環,故得名“三句一扣”。而段式內的主要唱詞內容就集中於腹腔段。尾,即段末之鎖腔。唱段將畢,便出現一個由上下句一體組成的鎖板唱腔,作為整個唱段的結束。
劇目
劇目類別
一、是升仙道化戲,這種劇目的
宗教色彩比較濃,也是最原始的“道情”狀態;
二、是修賢勸善戲;
三、是民間生活小戲;
四、是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這種劇目是最普遍也是在民間最受歡迎的劇目。
劇目特點
如有表現湘子率領眾仙過海戰龍王的《東遊記》,表現湘子報恩行孝、義救叔父的《藍關》,表現湘子坎坷生涯的《湘子出家》、表現湘子夫妻生活的《二度林英》、《三度林英》等,其他劇目還有《
八仙慶壽》、《畫保全》、《
小上墳》、《李世民游陰》、《小白龍下雨》、《魏徵斬小白龍》及全部的《西遊記》等。
伴奏樂器
文場樂器主要有
漁鼓、
簡板和
嗩吶等。漁鼓是漁鼓戲唱腔的主要伴奏
樂器(亦稱
竹琴或道筒)。它以
竹筒為體,長約80厘米,筒底蒙以豬護心皮。為結實耐用,竹筒外面裹以絲線、白布各一層,塗固膠液。演奏時,操琴者以左臂托抱,左手同時握簡板,右手三指(即食指、中指、
無名指)併攏齊擊鼓底,使之發出“撲撲”的聲音。鼓點
擊奏,主要用於接伴梆腔及唱腔起、行、止前後過門,它以巧妙穿插的切分
節奏為特點。漁鼓點分為引腔點、腹腔點、鎖腔點三種,而唱腔的每一句尾部的梆腔即與鼓點同時插入(梆腔中的鼓點是漁鼓、簡板等樂器隨唱腔基本節奏特點的靈活敲擊,不屬規整
漁鼓點),至梆腔結束,緊接奏出的所屬花點才單獨發揮其藝術的契機作用。再就是簡板。簡板兩葉,以優質木製成,板身一長一短,長者十六七厘米,短者10厘米。擊時以左手分指捏握,上下合擊,發出較弱而清脆的聲音。它的作用,是配合鼓板掌握唱腔正常節奏。
文場樂器還有
嗩吶。其形制是在錐形
木管上開八個按音孔(前七後一),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端套一葦制哨子,下端承接一個銅製喇叭口。
音色柔厚明亮,主要用於
出將入相、升帳上朝場面,在
堂鼓、小篩鈸配合下伴奏曲牌。
武場樂器有坐鼓、堂鼓、
大鑼、
鐃鈸、手鑼、
雲鑼、小釵、篩鈸等。在文武戲的表演動作中,主要由前五大件(坐鼓、堂鼓、大鑼、鐃鈸、手鑼)奏出“三番子”、“三鑼”、“吊鑼”、“小吊鑼”及“緊急風”、“沖頭”、“串錘”、“馬腿”等與京劇相同的鼓點。在演唱中,前八大件中又以雲鑼、小鑔、篩鈸一起配合
漁鼓花點伴奏唱腔之用。
發展現狀
2007年5月19日,
霑化縣漁鼓戲劇團的演員們正在緊張排練新編的漁鼓戲《追龍缸》 ,準備參加第五屆中國
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天下獨有劇種——已被列入山東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霑化縣漁鼓戲在湮沒48年後,去年,經文化部門挖掘、整理,重新上演。漁鼓戲《審衙役》在去年第四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暨董永文化旅遊節上首次亮相,便
技壓群芳榮獲小戲節最高獎———最佳推薦劇目獎,此外該劇還獲得其他六個獎項,可謂是小戲節上最耀眼的紅星。
漁鼓道情遍布全國,但只有在霑化發展成為漁鼓戲。道情一詞始見於南宋,到元代其形式趨於穩定,因其用
漁鼓伴奏、
簡板擊節,故道情亦別稱作漁鼓,或道情漁鼓連稱,或漁鼓道情連稱。明清以來,道情流傳漸廣,影響擴大,成為比較流行的曲藝形式之一。可是自明清以來,漁鼓在我縣農村流行時,被本地藝人進行創新,搬上
舞台化妝演出,並隨著演唱內容及人物行當的擴充,逐漸衍化、發展成為大型的
戲曲藝術——漁鼓戲。
漁鼓戲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村民們年終娛樂的主要形式,有時也到別村去演,或去趕會。因歷史原因自1957年後,便銷聲匿跡。為進一步弘揚
民族文化,救助瀕臨滅絕劇種,對這一重要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發掘。先後聘請國家、省部分專家尋訪漁鼓戲老藝人,記錄下《二度》、 《高老莊》 、《出家》三個漁鼓戲劇本,改造伴奏樂器,豐富唱腔,並將原
呂劇劇本《審衙役》改編成漁鼓戲形式,專門成立漁鼓戲劇團進行了正式排練,並確定參加本屆小戲節。
在第四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暨董永文化旅遊節上,有30餘個劇種、33個演出單位的43個劇目參加評比,經過專家評審評審,《審衙役》除榮獲最佳推薦劇目獎外,同時還榮獲最佳演出獎,以及編劇、作曲、導演、表演4個一等獎。縣文體局還榮獲保護(挖掘)稀有劇種特別貢獻獎。許多曲藝界的專家認為,從其表現力來看,漁鼓戲已經超過呂劇。
主要表現在:領、伴唱結合的形式使整個唱腔豐富多彩;文武戲兼備,能演練台本戲;旋律豐富,
音樂的特性、形式與現實接近,民眾喜聞樂見;
漁鼓點、鑼鼓點獨具一格,與眾不同等。在這次整理髮掘中,在原有主要樂器的基礎上又加配了很多樂器,可以說是對漁鼓戲的一種升華。這個縣今後將繼續聘請國家、省著名專家,為漁鼓戲做進一步論證,排練部分漁鼓戲新劇目,力爭儘快將漁鼓戲列入全國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