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福建都城隍廟)

城隍廟(福建都城隍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建都城隍廟位於福建福州鼓屏路省衛生廳附近,巷口處的“城隍廟官地碑”尤為醒目,順巷而進即可找到。城隍作為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當地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福建都城隍廟的面積不大,被四周民居所包圍,殿宇有兩座,一前一後,均為上下層結構。前殿供奉都城隍、都城隍夫人及其他神明。後殿供奉三清道祖、文昌帝君、臨水夫人等神明。

福建都城隍廟有四大特點。其一,歷史悠久。全國最早的城隍廟,是安徽省的蕪湖城隍廟,建於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年)。而福州的城隍廟是建於晉朝太康三年(282年),相距僅43年,所以福州城隍廟是全國第二早的廟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極盛時面積達100多畝,門前聳立有華表,內有大廣埕、戲台、酒樓、天井、大殿、廡郎、鐘鼓樓、後殿等,規模宏大,蔚為壯觀。
城隍廟
其二,級別地位高。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曾對天下各地城隍按等級賜予封號,如府稱公、州稱侯、縣稱伯。而福州的城隍老百姓尊稱其為“城隍公”,可見級別之高。洪武二年(1369年),被賜封為“監察司民威靈公”, 秩正二品。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把福州府級的城隍提升為省級,稱為“福建都城隍”。
所在的小巷,被稱為“城隍街”這在全省、全國實屬罕見。
城隍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