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會

城隍廟會

指在城隍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不同地區廟會時間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隍廟會
  • 地理標誌:城隍廟
來歷,時間,

來歷

城隍”一詞源於古代的城牆和護城河,"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的出現與城市的形成是同步。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乾隆縣誌記載“太史氏曰:嗚呼!自賊起,郡縣唯視城為存亡,堅者全,敝者陷,無者殲。”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是傳說中主管某個城市之神。在信奉者眼中,它是護衛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據說朱元璋因出生在土地廟裡,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製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

時間

乾隆年間,湯陰知縣楊世達在重修湯陰縣城隍廟碑記中這樣寫道:“故令典所載,無論畿省州郡以及百里之封疆,必立城隍之神,而巍煥其廟焉。”湯陰縣城隍廟在湯陰縣城東南角兒(距南城牆和東城牆均約200米處),傳說該城隍本應為“伯”,但被乾隆帝封為引誘侯,與市級城隍平級。湯陰城隍廟會是七月十五,這一天是湯陰縣城隍爺的生日。廟會期間,廟內組織演戲,從會頭到會尾,城關大南街整條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四方百姓紛來還願許願、祈福祈壽、進香擺供。各種買賣興隆,衣食布匹、日雜百貨應有盡有。建國後由於各種原因,城隍廟規模越來越小。後來因為城建的原因其廟宇搬遷至原城隍廟後,座北朝南。但每逢會期和陰曆三、六、九,仍有信男信女趕至燒香許願,但與廟市分離,各行其是。
楊世達重修湯陰縣城隍廟,並留有碑記(乾隆縣誌),當時的道紀司就設在城隍廟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