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京城隍廟
- 外文名稱:Chenghuang temple temple in Nanjing
- 別名:都城隍廟
- 方言:南京話
- 毀滅時期:太平天國
- 記載書籍:《重刊江寧府志》
- 始建時間:明洪武二年
- 曾位於:雞鳴寺一帶
歷史沿革,清嘉慶年間,明代初年,南京城建制,
歷史沿革
清嘉慶年間
《重刊江寧府志》中說:“都城隍廟在府治欽天山之陽,明洪武年間建;府城隍廟在府治前;古城隍廟在府治漢西門大街”。
明代初年
在今天的漢中門、水西門附近,也曾經有一座“古城隍廟”,據《上元縣誌》推測,建於“唐天佑二年”。遲至清代中期,這座城隍廟依然存在,但現在也已經蕩然無存。
南京城建制
據說朱元璋這位農民皇帝是在土地廟裡出生的,因而對他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各地城隍廟與當地官署等同,形成陰、陽兩套衙門。現存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大多是那是修建起來的。
南京城區最晚也最知名的城隍廟
是位於府西街43號的府城隍廟。《重刊江寧府志》和光緒六年的《續纂江寧府志》對它的描述是相似的:“在府署路北。”這“府署”就是指江寧府衙署,原址在今天的南京市第一中學。《南京明清建築》一書指出,太平天國戰爭後,清同治三年(1864)臨時把城南金沙井的一處民屋作為江寧府的城隍廟。同治十二年(1873)在府西街重建府城隍廟,次年十二月竣工。因隔街建在江寧府衙署的南面,故坐南朝北,在廟宇中極為罕見。當年建築面積頗大,據《同治上江志》載有正廟、行宮、殿宇、官廳等69間,戲台1座,走廊穿堂46間,店房並附廂房6間。清宣統元年曾設出品勸業會於此。建國初規模尚在,第一進中為大門,門上直書“城隍廟”3個金字,兩邊塑四大金剛;二進大殿,供城隍塑像;東西配殿有十大閻羅及18層地獄諸相;又有高與檐齊的黑白無常站立兩邊;皆設木柵欄防護,遊人、香客只能在柵外觀看。大殿西牆之外是大砂朱巷戲台,該台坐北朝南,左右各有化妝室,前面的露天廣場兩側均有走馬樓,後有花廳,可容納近4000人同時觀戲,為當時南京最華麗的古戲台之一(1957年被毀)。老人回憶,昔時香火興盛,逢年過節,戲台上演《木蓮救母》等劇。舊社會不常出門的婦女兒童來逛廟,周圍攤點相連,萬人如海。因城隍廟供的閻王統管地獄、賞罰善惡,這裡又成為平民百姓焚香叩拜、祈福免災之所,社會影響廣泛。
解放後,城隍廟由佛教協會封閉代管
文革中神像被毀,殿堂先後作過倉庫廠房,堆放物資。1992年6月東側偏房被燒毀,1995年東圍牆內發現資善堂石碑一方。到拆除前長期是南京縫紉機廠的烘漆車間和材料倉庫。
如今那裡成了住宅小區
公寓之間內尚存一公一母2株巨大的銀杏樹,高20多米,枝繁葉茂。為原城隍廟庭院中的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