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地貌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能稱為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貌
  • 外文名:landforms,physical contours;the general configur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 別名:地形
  • 產生原因: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
  • 名詞解釋: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
  • 各種形態:山地、平原、河谷
各種形態,發展與形成,主要作用,地貌與農業生產,地貌與工程建設,地貌與城市發展,地貌與旅遊,地貌分類,著名地貌,中國丹霞,剛果盆地,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哈薩克丘陵,安第斯山脈,十大奇觀,波紋岩,赤水丹霞,撒哈拉之眼,大藍洞,巨型水晶洞,羚羊峽谷,藍湖洞,巨人之路,地獄之門,朱古力山,中國地貌特徵,類型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原,主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

發展與形成

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

主要作用

地貌對人類的經濟建設有重要影響,其中對農業生產、工程建設、城市發展、旅遊的影響尤為顯著。

地貌與農業生產

海拔高度影響到農業的生產方式。海拔較低的地區,因水分條件不同而適合發展種植業或畜牧業。濕潤地區的平原、盆地,土層深厚、水分條件好,適合發展種植業。如中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都是中國重要的產糧區。而乾旱地區的平原、盆地則適於發展畜牧業。中國的塔里木盆地、澳大利亞南部沿海平原以及中亞平原地區比較適合發展畜牧業。
海拔較高的山地,土層薄,適合發展林業。如中國東北的長白山、大小興安嶺都是我國的重要林區。而海拔較高的高原,如中國的青藏高原,則適宜種植高寒作物和發展高原畜牧業。
地表的起伏狀況和地形的坡度、坡向對農業生產有重要影響。平原地區地表寬闊平坦,利於機械作業和農田基本建設,適合發展規模農業。而丘陵、山區地表起伏大,自然環境複雜,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如遼東丘陵和山東丘陵等都是我國重要的水果生產基地。地表的坡度越大,土壤受侵蝕越強。坡度在3度到7度就要採取等高種植,超過7度就需要修築梯田,超過25度的山地則不適合發展種植業,只適宜發展林業或留作自然保護地。坡向造成太陽輻射和水分條件的差異。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南坡比北坡接受太陽輻射多,光照和熱量條件好;但蒸發強烈,水分條件比北坡差,林木不如北坡茂盛。
地貌的物質組成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流水地貌中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由顆粒較細的泥沙構成,土壤肥沃,對農業生產特別有利。黃土地貌是由深厚疏鬆的黃土構成的,土層厚,持水性好,耕性好,富含鈣、磷等礦物養分,適合農作物生長。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中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由於黃土多孔隙、垂直節理髮育,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喀斯特地貌的土層薄、肥力低,對農業生產很不利。

地貌與工程建設

不同海拔高度對工程建設的影響不同。在海拔較高的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嚴重影響著工程的施工條件和使用效益。如已順利通車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在長達1142千米的線路上,約有85%的路段平均海拔超過了4000米。由於海拔高,施工條件十分惡劣。高寒缺氧、多凍土、生態脆弱是當時制約青藏鐵路建設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在海拔較低的臨水地區,由於地下水埋深都比較淺,施工中容易發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問題,增加了施工難度和防潮、防鹽鹼的費用。
地質基礎影響工程的選址和施工建設。水庫大壩、高層建築、鐵路、公路都要求地質基礎堅硬。在平原地區,因土層深厚,地基鬆軟,多流沙層,在施工時需對地基進行加固和防水。20世紀70年代末上海寶鋼一期工程建設時,曾把直徑為900毫米的鋼管打入60米深的地下做支撐,效果顯著,使寶鋼成為上海近期地面沉降幅度較小的地區。在喀斯特地貌區,因岩層的滲水性強,而且多地下溶洞,在水利工程建設時如果選址不當,容易出現水庫滲水、大壩開裂等問題。為確保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安全,在選定壩址時就對當地的地質條件進行了周密的勘探和考察論證。
地表起伏直接關係到工程的造價、施工難度和使用效益。在平原和高原地區,地表起伏較小,有利於工程建設的選址、選線與施工。在丘陵和山區,相對高差大,地形陡峭,平整成本高,而且易發生地質災害,不利於大型工程的選址和選線。20世紀70年代初建成的成昆鐵路,由於所經地區大部分都是丘陵和山地,橋樑和隧道竟占總長度的40%以上,建設成本大大增加。
海岸地貌與港口建設關係密切。由海積地貌形成的平原海岸,岸線開闊,坡度較小,有利於港口建設。但由於泥沙淤積旺盛,航道較淺,不利於大型船隻泊靠。由海蝕地貌形成的山地丘陵海岸,水深坡陡,適宜建設供大型船隻泊靠的深水碼頭。但這種碼頭潮高浪大,泊穩條件相對較差。我國新建的東海洋山深水港利用大、小洋山島鏈作為天然屏障,水深浪小,水域廣闊,可供大型船隻泊靠,現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貨櫃港。

地貌與城市發展

地貌對城市的布局和景觀有直接的影響。
地貌影響城市的布局。平緩地形有利於城市發展。我國絕大部分城市位於臨江、臨海的平原(如哈爾濱、吉林、武漢、西安、上海、青島)、山間盆地(如昆明、貴陽)和山麓綠洲(如烏魯木齊)等地勢相對低平的地區。據統計,我國城市中,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級階梯上的大體比例分別是1%、32%和67%,其中39個特大城市中有27個分布在東部平原地區。
地貌制約著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間格局。河谷、山谷中的城市只能線性延伸,如蘭州城只能沿黃河狹長的谷地向西擴展。高原、平原上的城市可向四周呈放射狀或棋盤狀擴展,如拉薩、北京的城市街區像棋盤一樣。山區、丘陵地區的城市街區則呈立體發展態勢,如山城重慶就位於坡麓上,整個城市是高低起伏、錯落有致。

地貌與旅遊

地貌構成了景觀的骨架,形成風格各異的自然景觀。雄偉的泰山、險峻的華山、群峰林立的張家界都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喀斯特地貌峰巒疊嶂、怪石林立、溶洞幽深、是我國雲南、貴州、廣西自然景觀的基本地貌。赤岩險峻的丹霞地貌,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風成地貌、冰川地貌等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各種地貌形態同時為山地避暑、海濱度假、林海滑雪、溫泉沐浴、沙漠探險等形形色色的旅遊活動提供了不同的環境。

地貌分類

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
地貌
地貌
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引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中國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海拔高度在45-1480米之間,平均比降約2%。西北部為山嶽區,東南部為丘陵區。山嶽區層巒疊嶂,溝壑縱橫;丘陵區山包起伏,地勢較西北低平。

著名地貌

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地貌類型。

中國丹霞

丹霞,指的是一種有著特殊地貌特徵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雲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面上,丹霞可以定義如下:“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它主要由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反映了一個乾熱氣候條件下的氧化陸相湖盆沉積環境。“中國丹霞”於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剛果盆地

為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稱薩伊盆地。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呈方形,赤道橫貫中部。面積剛果盆地約337萬平方千米。位於下幾內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贊德高原之間,大部在薩伊境內,西部及北部包括剛果及中非的部分領土。

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之間,西抵安第斯山麓,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4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該國領土1/3)。平原西寬東窄,地勢低平坦蕩。最寬處1280公里,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馬瑙斯附近只有海拔44米,東部更低,逐漸接近海平面。平原是在南美洲陸台亞馬孫拗陷基礎上,經第四紀上升、成陸後,由亞馬孫河幹流、支流沖積而成。平原降水多,原因是受東北信風東南信風影響。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位於巴西東南部。大部在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和聖保羅州境內巴西高原。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地和平頂高原構成。面積有500多萬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中東部,介於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間,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緩,向西、北傾斜。花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其中東部岩性堅硬的石英岩、 片岩部分,表現為脊狀山嶺或斷塊山,凸出於高原之上;西部即戈亞斯高原和馬托格羅索高原,具有桌狀高地特徵。高原邊緣部分普遍形成緩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為瀑布或急流,切成峽谷。

哈薩克丘陵

亦稱“哈薩克褶皺地”。哈薩克斯坦中、東部丘陵。位於哈薩克斯坦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亞平原,東緣多山地,西南部為圖蘭低地和裏海低地。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寬達900公里;東部較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寬400公里,地表受強烈切割。面積約占哈薩克斯坦的五分之一。有克孜勒塔斯(海拔1,566米)、卡爾卡拉雷(海拔1,403米)、烏盧套、肯特(海拔 1,469米)和科克切塔夫等山。哈薩克丘陵為古老的低山台地。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地表較平坦,多沙丘和鹽沼。由於深居內陸,地面又坦蕩單調,年降水量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氣溫24℃,冬季由於北部沒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氣團長驅直入,氣溫可降至-30℃以下,氣溫年較差大,是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屬荒漠、半荒漠地帶。自北向南分屬草原帶(已開闢大片耕地)、半荒漠帶。東南部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為荒漠帶。山區有松林。生荒地用作牧場。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鉛、鋅、鉻、煤、鐵、石油、天然氣和鋁土礦等。

安第斯山脈

為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幹。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安第斯山脈互平行,並同海岸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 、玻利維亞 、智利 、阿根廷等國 ,全長約8900千米。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在阿里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 (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里,。整個山脈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 ,間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質上屬年青的褶皺山系。地形複雜。南段低狹單一,山體破碎,冰川發達,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夾有寬廣的山間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發祥地;北段山脈條狀分支,間有廣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頻繁。安第斯山最高峰是位在阿根廷內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696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最高的死火山。此外安第斯山脈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5897米。南美洲諸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氣候和植被類型複雜多樣,富森林資源以及銅、錫、銀、金、鉑、理、鋅、鉍、釩、鎢、硝石等重要礦藏。山中多埡口,有橫貫大陸的鐵路通過。泛美公路沿縱向谷地和海岸溝通安第斯山區各國。安地斯山脈是由許多連續不斷的平行山脈和橫斷山脈(或科迪勒拉)組成的,其間有許多高原和窪地。分別稱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東、西山脈界線分明,勾勒出了該山系的主體特徵。東、西科迪勒拉總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東科迪勒拉有幾處向東凸出,形成形似半島的孤立山脈,或像位於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毗連地區的阿爾蒂普拉諾那樣的山間高原。
地貌
地貌

十大奇觀

波紋岩

美國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交界處的波紋狀的岩石帶,是一片經過19億年地質作用,由沙丘演變成的岩石結構。如果前往需要徒步穿越4.8公里崎嶇不平的山地,翻越高達350米的岩石地帶。當你攀登過一座岩石頂部,會看到一組新的岩石波紋,顏色較前者更深,結構更為宏大。
波紋岩是由花崗岩石構成的,其經過億萬年大自然的洗禮,將波浪岩表面刻畫成凹陷的形狀。波浪岩表面的線條是由於含有炭和氫的雨水沖刷,帶走表面的化學物質,同時產生化學作用,在波浪岩表面形成黑色,灰色,紅色,咖啡色和土黃色的條紋。波紋岩的附近還有原住民遺留下來的史前壁畫,畫中似鳥似獸的生物代表原住民傳說里的人物還有守護神。

赤水丹霞

赤水丹霞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境內,丹霞地貌面積達到一千多平方公里,以發育成熟典型,形態壯美而聞名。  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岩系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當地古時曾沉積著厚厚的紅色地層,當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岩層沿垂直節理方向發育,紅層便被割成一片片紅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們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撒哈拉之眼

位於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茅利塔尼亞境內的巨大同心圓地貌。這種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的地貌,直徑有50公里,海拔高度約400米,整體相當平坦;看起來就像個菊石,繞地球軌道才得見其全貌。
最初理查特結構被認為是個隕石坑,但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沒有發現曾有高溫與撞擊的地質證據;沒有發現火成岩堆積的圓頂,也排除了火山的可能。結構的同心圓狀痕跡則是硬度較高、不易受侵蝕的古生代石英岩;至於理查特結構為什麼會這么大、這么圓,尚未得到公認的解釋。

大藍洞

貝里斯大藍洞是全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位於貝里斯外海約96.5公里處,比鄰燈塔礁。大藍洞外觀呈圓形,直徑約304米,深約145米。大藍洞為石灰岩洞,形成於海平面較低的冰河時期,後來因海水上升,洞頂隨之塌陷,遂變成水下洞穴。由於水深達145米使之呈深藍色
現今的大藍洞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潛水勝地,世界著名的水肺潛水專家雅各-伊夫庫斯托將大藍洞評為世界十大潛水寶地之一,並於1971年進行了探勘測繪。

巨型水晶洞

墨西哥巨型水晶洞擁有地球上最大的天然水晶,位於墨西哥南部奇瓦瓦沙漠,奈加山脈下350米處的銀與鋅礦內。洞內高聳著壯觀的晶體,有如松樹,長度超過七米。晶體清澈,多面,由於含有硒元素,呈現出半透明的金黃和銀白色,令人驚嘆叫絕
由於淹沒在礦物質豐富的水當中,水晶長的很快。這些水的溫度穩定,通常保持在58攝氏度左右,在此溫度下,無水石膏與水結合生成石膏,長期積累從而形成了洞穴中的水晶。

羚羊峽谷

羚羊峽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狹縫型峽谷之一,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北方,屬於納瓦荷原住民保護區。羚羊峽谷在地形上分為兩個獨立的部份,稱為上羚羊峽谷與下羚羊峽谷。據納瓦荷族的歷史傳述,該地過去是叉角羚羊棲息處,峽谷里也常有羚羊漫步,故而取名為羚羊峽谷。老一輩的納瓦荷族曾將此地視為靜思與神靈溝通的棲息地。
羚羊峽谷如同其它狹縫型峽谷般,是柔軟的砂岩經過百萬年的各種侵蝕力形成的。主要是暴洪的侵蝕,其次則是風蝕。該地在季風季節里常出現暴洪流入峽谷中,由於突然暴增的雨量,造成暴洪的流速相當快,加上狹窄通道將河道縮小,因此垂直侵蝕力也相對變大,形成了羚羊峽谷底部的走廊,以及谷壁上堅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邊緣。

藍湖洞

巴西馬托格羅索地區擁有許多神奇的地下湖泊和洞穴,其中以藍湖洞最為著名。洞內的鐘乳石,石筍密密麻麻排列,一眼望去遼闊無邊,令人讚嘆不已。
洞中各種各樣的地質風貌令人叫絕,內湖深藍色的湖水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關於藍湖洞的形成雖然假說很多,但地質學家普遍認為是由於洞中藍湖的存在,為鐘乳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碳酸鹽等組成。

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是全球最著名的柱狀玄武岩結構,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里處大西洋海岸。由總計約4萬根六角形石柱組成8公里的海岸。石柱連綿有序,呈階梯狀延伸入海。
早在6000萬年前太古時代,在今天蘇格蘭西部內赫布里底群島一線至北愛爾蘭東部火山非常活躍,一股股玄武岩岩熔流從裂隙的地殼中湧出,濃密的熔岩流冷卻,以垂直角度收縮,與熔岩流動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出現分解便形成與眾不同的幾何形狀,許多熔岩冷卻形成具有規則的六邊形柱狀玄武岩。

地獄之門

地獄之門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達爾瓦扎鎮,由於一年四季如火海般都在燃燒,故由此得名。  上世紀當地質學家來此鑽探天然氣時,意外地發現這座巨大的地下洞穴,因為那裡的洞穴中都充滿了天然氣等毒氣。出於安全的考慮,科考人員只好把它點燃,使有毒氣體不致泄漏出來。自那時起,洞內的天然氣就在燃燒。沒有人知道這些年來有多少可貴的天然氣被白白燒掉,它似乎是源源而來,燒個沒完的。

朱古力山

朱古力山是位於菲律賓保和省的奇特地貌,由方圓50平方公里內1268個大小差不多,幾近完美的圓錐形山丘組成。當旱季來臨,山丘褪去綠色樹林的外衣,變成土褐色,接近朱古力的顏色故而得名。
關於它的形成,地質學家給出了諸如石灰岩風化、亞海洋火山的爆發,海床的隆升等多種假說。最新的一種解釋是說可能是由於一座古老的火山爆發,大量的岩石四散噴射,被石灰石所覆蓋,最後在海床抬升作用下,最終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朱古力山。但專家對這種解釋仍然沒有達成共識。

中國地貌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複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中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格線狀。中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中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地貌

類型複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占全國面積的13%,其中絕大部分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占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範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長白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中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山地高原

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中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
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裡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平原

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我國最大的平原為東北平原,面積35萬平方公里,其次為華北平原,再者為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貌

主要地形

按地貌形態分類,中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山地

中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占有中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中間的一列是崑崙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崑崙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崑崙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範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地貌
地貌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中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崑崙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崑崙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86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崑崙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中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中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青藏高原位於崑崙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占全國面積的1/4,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地貌
地貌
內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中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蕩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中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地貌
雲貴高原

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中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蕩,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線,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彆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乾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崑崙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中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地貌
地貌

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中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中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該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蕩、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地貌
地貌
集中分布在中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中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裡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