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黎山

合黎山

合黎山,又名要塗山、人祖山,屬天山余脈河西走廊北山山系。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北部。屬低山,最高大青山,海拔2084米。面積 4515平方公里。 南隔走廊平原與祁連山相望,山北側為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是走廊平原與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

據傳,合黎山即是古代的崑崙山,為上古漢族傳說中神話人物生活的仙境。是上古燧人氏觀測星象,拜祭上天的三大處所之一。禹曾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人於流沙,屬禹貢雍州之域。西漢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在合黎山一帶殲匈奴主力3萬餘人,擒獲2000餘人,基本上擊潰了匈奴在河西的力量。臨澤縣板橋鄉壕窪即霍去病破匈奴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合黎山
  • 別稱:要塗山、人祖山
  • 所屬山系:天山余脈河西走廊北山山系
  • 地理位置:甘肅省張掖市北邊境
  • 走向:東西
  • 長度:約100多公里
  • 寬度:約40多公里
  • 起點:西起正義峽
  • 終點:東至東小口
  • 最高峰:大青山 2084.6米
  • 面積:4515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主要山峰,地質地貌,地質特點,山形特點,山區植被,氣候特點,資源狀況,水資源,野生動物,草場資源,林木資源,文物遺蹟,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社會經濟,遠古傳說,歷史事件,人口分布,行政管轄,經濟發展,交通孔道,災害治理,

位置境域

合黎山
合黎山,山名最早出現於古代名著《書·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後 《隋書·地理志》載,張掖縣有合黎山,《元和郡縣圖志》張掖縣:“合黎山,俗名要塗山,在縣西北二百里。”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臨澤縣甘州區西北部,海拔1350~1800米之間,最高大青山,海拔2084米,面積451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0.9%。山北側為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山北是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山南和祁連山遙相呼應,兩山之間是著名的河西走廊。西至黑河岸,高台縣羅城鎮正義峽。東到甘州區平山湖鄉東小口,延伸,與龍首山相接。與龍首山合稱走廊北山
高台縣羅城鎮天城村合黎山西端山峰高台縣羅城鎮天城村合黎山西端山峰

主要山峰

高台縣境內有黑山、盤頭山、大青山。大青山,位於規模最大,也最高,其東段的最高峰達2084米。黑山,位於合黎山近西端高台縣羅城鎮正北,主峰1816米,相對高差200-250米。丘陵低山有方架山、小孤山(1641)和慕少梁等。小孤山,位於高台、臨澤交界西小口子附近,海拔1641米。慕少梁,位於羅成鎮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邊界處。
合黎山東端正北山小口子一段合黎山東端正北山小口子一段
臨澤縣內主要有:半截山、小黑山、大山頭子、雞冠山、大孤山、小孤山、泉富墩山、馬鞍山(1516)等,海拔大都在2000米以下,最高峰大青山,海拔2084.6米,但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其他山峰皆低矮,相對高度50米左右。大孤山,位於臨澤縣西小口子南,海拔1611米。小黑山,位於大孤山東,穿心河口附近,海拔1518米。半截山,位於小黑山北,臨澤、甘州邊界附近。大墩坡,位於臨澤縣黑河北岸附近,海拔1418米。揚台山,海拔1666,位於板橋鎮東北方向,簸箕口南。正北山,海拔1563米,位於板橋鎮北壕窪村。
合黎山主要山峰梁峁信息
名稱經緯度行政區域海拔高度(米)
大青山
100.11,39.64
臨澤縣
2084.6
小青山
100.20,39.61
臨澤縣
方架山
99.81,39.59
高台縣
盤頭山
99.82,39.72
高台縣
臥牛山
99.86,39.59
臨澤縣
小孤山
99.97,39.56
臨澤縣
1611
大孤山
99.98,39.49
臨澤縣
1518
饅頭山
99.89,39.49
臨澤縣
大墩坡
100.02,39.41
臨澤縣
牛心山
99.76,39.74
臨澤縣
照背山
99.70,39.74
高台縣
合黎山
99.64,39.79
高台縣
黑山
99.61,39.81
高台縣
慕少梁
99.79,39.87
高台縣
蘆泉山
100.10,39.74
臨澤縣
小黑山
100.12,39.48
臨澤縣
半截山
100.14,39.54
臨澤縣
雞冠山
100.04,39.49
臨澤縣
正北山
100.25,39.38
甘州區
1563
阿拉格努如
99.89,39.86
阿右旗
東小口子
100.29,39.53
臨澤縣
馬鞍山
100.02,39.41
臨澤縣
1516
大墩坡
100.02,39.41
臨澤縣
1418

地質地貌

地質特點

山體由前震旦系變質岩及海西期花崗岩構成,沿北西西方向延伸。震旦紀早期的晉寧運動使合黎山隆起,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遭受強烈風化和剝蝕,基岩裸露,呈現童山禿嶺,一片岩漠景觀。由於大風的長期吹蝕,岩石表面均覆蓋一層黑色沙漠穰。
山前丘陵由古生界震旦系變質岩、加里東期花崗岩、石英閃長岩及自堊系和第三系砂岩、泥岩礫岩等組成.第四紀以來,在內外應力作用下,形成梯狀高平原和丘陵地形。
山前高平原是合黎山區的低山和丘陵區岩石經長期風化和水流搬運,在山前地帶堆積而成。表面為洪積和坡洪積的含礫砂及含礫亞砂土、砂礫石組成,長期在風力吹揚作用下,細粒物質被風搬運,礫石遺棄地表,呈現表面堅硬,下部鬆軟的礫漠景觀,故稱“軟戈壁”。在山嶺之間或山前地帶是由第三系砂岩和第四系堆積物形成的窪地和洪積扇。

山形特點

合黎山地,是走廊平原與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
合黎山系山勢大部低矮,南陡北緩,岩石裸露,植被稀疏。山體呈帶狀分布,沿西北、東南向分布,山體低矮,屬剝蝕中山,岩石裸露,山間比較平坦。
合黎山高台縣羅縣城北一段合黎山高台縣羅縣城北一段
合黎山北坡阿右旗境內合黎山北坡阿右旗境內
甘州區平山湖鄉境內合黎山地景觀甘州區平山湖鄉境內合黎山地景觀
合黎山山地由剝蝕低山、丘陵和山前高平原組成。低山區由黑山、盤頭山、大青山等組成,統稱合黎山。山地海拔一般1600-1800米,相對高差200-250米。半截山、小黑山、大山頭子、雞冠山、大孤山、小孤山、泉富墩山等,海拔大都在2000米以下。大青山海拔2084米,黑山1816米,盤頭山1769米。其他山峰皆低矮,相對高度50米左右。大青山規模最大,也最高,其東段的最高峰達2084米。南坡受斷裂構造影響,山坡較陡,坡角20度-27度,北坡平緩,坡角10度-15度。
合黎山南丘陵地帶合黎山南丘陵地帶
丘陵地形分布在井子溝、方架山、平易、北大山、楊台山及小孤山和慕少梁等地。除小孤山為獨立丘陵外,其餘均沿北西或北西西方向呈梁狀分布,海拔一般1400-1800米,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山頂平坦,山脊圓滑,山坡平緩。溝谷切割深度60-100米,寬200-500米,為箱型谷,兩岸階地發青。
黑河穿越丘陵區,形成長達10公里的峽谷——正義峽。另外,在北大山(界於合黎山、龍首山之間的獨立山體)和合黎山之間東小口子,古代為遊牧民族侵入走廊中段的要道,巴丹吉林沙漠的部分流沙亦由此南侵至張掖、臨澤以北。受於旱氣候影響,降水較少,植被稀疏,呈岩漠和礫漠景觀。
合黎山南麓臨澤縣丘陵與平原過渡地帶合黎山南麓臨澤縣丘陵與平原過渡地帶
山前高平原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南部臨澤、高台北部的正北山、方架山和石泉子等地,海拔一般1400-1500米左右,高於河西走廊100-250米。地勢平坦,由北向南傾斜。氣候乾旱,降水較少,植被稀疏,沙丘和叢草沙堆遍布。偶有叢草沙堆形成於上,僅為季節牧場。
由於北臨巴丹吉林沙漠,從1999年到2009年,高台縣北部荒漠無人區沙漠化面積有所增加,主要有向南和東擴的趨勢,逐漸吞噬青華山、黑山和盤頭山。
合黎山北麓為阿拉善右旗轄地,地形屬巴丹吉林沙漠,在山地與沙漠之間有戈壁、丘陵、灘地縱橫交錯。

山區植被

合黎山地勢較低,海拔1400-1900米,多呈殘丘,植被大體與走廊區荒漠植被融為一體。
紅泉墩山、紅沙窩北山、靖安東山、北大山等低山地區,海拔1670-2381米,其溝谷兩岸階地為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以合頭草、珍珠、紅砂為主,其次是泡泡刺、沙生針茅;大紅河、大紅岩、鹼槽子、石門子一帶梯狀高平原,海拔1800-2100米,生長珍珠、鹽爪爪、合頭草,覆蓋度20%左右;在黑山頭、小紅岩、夾道河一帶,海拔1700-1800米,為珍珠、紅砂、合頭草組成的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植被,覆蓋度為30%左右;合黎山前坡地,海拔1500-2000米,生長珍珠、木紫菀、泡泡刺,覆蓋度5%;平山湖鄉的北板窪灘和腰泉一帶,為紅砂、珍珠、合頭草,覆蓋度15%左右;張掖盆地南部的石崗墩灘、乾柴墩灘,安陽灘、沿河墩灘、西洞灘、甘浚灘等廣大地區,海拔1450-2300米,大部分地面為戈壁砂卵石,植被為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海拔1700米以下的地段生長紅砂、木紫菀、泡泡刺;海拔1700米以上的地段生長珍珠、合頭草、鹽爪爪,覆蓋度10-15%,地表有地衣著生。

氣候特點

合黎山北麓,地處內陸高原,屬暖溫帶荒漠乾旱區,為典型的乾燥大陸性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年均氣溫8.4℃,1月平均氣溫-7.8℃,7月平均氣溫25.4℃。無霜期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1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310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3104.6小時,日照百分率70%。年平均大風78天。光、熱、風能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廣泛套用於農牧民生產生活中,成為照明、家用電器等的動力來源。水資源貧乏,無長年性河流,地表水缺,山區有少量泉水。無論是城鎮供水、牧區人畜飲水和灌溉用水主要靠地下水,地下水位一般較深、量少。
合黎山南麓,屬大陸性溫帶氣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乾燥缺雨。 年太陽總輻射量為9.4萬千瓦/平方米 ,年日照總時數2702-3118小時。 年平均氣溫3.0℃-7.7℃,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3.3℃,最高氣溫為39.1℃,年均大於等於10℃積溫為1611℃-3078℃。川區氣溫較高,沿山和淺山地區較涼。 年均降水量104-495毫米,川區較少,山區較多 ,70%的降水集中在6-9月。 年蒸發量1625-2280毫米,無霜期110-170 天。春季多風。

資源狀況

水資源

地表水
張掖市境內,合黎山季節性小溝小河南坡7條,北坡2條,總流域面積973平方公里。屬於淺山地帶,其流域因乾旱、植被稀疏,遇暴雨山洪大發,時間短,流量大,夾帶大量泥沙,淹沒或沖毀農田。
合黎山區河溝情況表
地理位置河名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河長
(公里)
徑流量
(萬立方米)
南麓
小口子溝
9.2
4
南麓
人宗口河
274
33
101
南麓
東山寺口溝
62
18
60.4
南麓
小盤道口溝
6.4
4.5
5.9
南麓
大盤道口溝
12
6.3
11.7
南麓
牛角山口溝
8.4
7.1
8.08
南麓
煙墩口溝
15.2
7.1
15.2
北麓
井井河
34.8
11.5
9.6
北麓
北中沙河
56.7
7
9.6
正義湖,位於高台縣羅城鎮羅城、下莊村北。明代為官府和匠戶牧馬割草的專場,故稱局匠湖。該湖為古河道,自羅城鄉下橋兒灣至下莊村西北,延長10.5公里,呈條狀,均屬沼澤地。自家明塘湖位於羅城鄉河西村西北,建有水庫,水域面積0.2平方公里。
地下水
合黎山區的前震旦系、震旦系及中晚古生代的侵入岩,經過多次構造變動和長期分化,構造裂隙和風化裂隙發育,為地下水的補給、儲存和運移創造了良好條件,單泉流量每秒小於1升。合黎山區有東山寺口子、大盤道口子、煙墩溝、東樂大口子以及台溝、三岔河、人宗口、黑山頭溝、頭道溝等。此地區溝谷第四系堆積物為卵塊石、砂礫,厚度為3-6米,最厚16米。地下水位埋深為1-10米,含水層厚度為1-3米,最厚達5米。合黎山溝谷潛流量187.1升/秒。由於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地下水補給來源少,礦化度高,貯量小。多為裂隙水,含氟量最高達每升7.4毫克。在一些低平的河谷和沙丘分布地區,有潛水分布,但礦化度高。地下水分布集中的地區,有礦化度較低的裂隙水或潛水分布,如腰泉、梧桐井、當中井、芨芨井、馬跑泉、黑石頭井、南蘆泉井等。河流沖積平原一帶則存在中深層承壓水,水質較好。

野生動物

合黎山區境內野生動物有50多種。獸類雪豹、岩羊、馬鹿、猞猁、石貂、狐狸、旱獺、野兔、水獺、黃羊、野豬、刺蝟、黃鼠狼、跳鼠、老鼠、蝙蝠。禽類天鵝、野鴨子、老鸛、野鶴、雪雞、沙雞、大雁、貓頭鷹、野雉、野鴿、老鷹、白鷺、鷂子、斑鳩。鳥類啄木鳥、黃鸝、燕子、麻雀、白肚鴉、百靈、伯勞、戴勝、山雀、布穀鳥、紅尾鴝、白頂鸚、烏鴉、葦鶯、山雀。昆蟲類蜜蜂、螞蟻、蝴蝶、蛇、蜻蜓、蟋蟀、蜥蜴、蚯蚓、甲蟲、蝗蟲、蜘蛛等。

草場資源

甘州區合黎山區荒漠化草原草場主要分布在北部東大山以西,南部花寨、安陽以北,面積34.63萬畝,占全市草場總面積的11.36%,可利用面積26.94萬畝,占全市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3.4%,土壤為山地棕鈣土、灰鈣土和淡栗鈣土,植被以真旱生、多年生叢生草本占優勢,其次為旱生、超旱生的小灌木和一年生草本,主要有短花針茅、驢驢蒿、珍珠、合頭草、鹽爪爪、黃蒿、灌木狀小甘菊、扁穗冰草、豬毛菜等,群落覆蓋度4.7%,可食鮮草量每畝55.9公斤,載畜量為1.10萬個羊單位,這類草場地勢平緩,可作細毛羊的冬春場,山羊、駱駝的四季草場。
高台縣合黎山荒漠區可利用草場面積70.77萬畝,平均畝產鮮草52公斤,屬下等的八級草場。按40%的利用率計算,每175畝可載畜1個羊單位。因缺人畜飲水,無固定畜群,只有附近村民放牧少量駱駝和山羊。

林木資源

歷史上合黎山林木叢生,覆蓋面廣。《甘州府志》載,合黎山生奇林木箭,是漢匈奴偶佘王所居地。諸侯做穹廬及車,皆仰此木材。到了現代,均為童山禿嶺。

文物遺蹟

明長城
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民夫和守軍續修長城,稱邊牆。利用陡峭的合黎山地形,山巔置墩台,山日做柵柞,要隘設關卡。遺蹟尚存。
明代甘州有堡52座,其中12座駐軍防守,40座游兵防守。清代、民國大部分堡寨尚存,建國後拆毀。
合黎山烽燧
東山寺烽燧,位於紅泉堡東北山頂,高9米,底寬9米,頂寬6米。
孤兒山烽燧,在馬圈溝烽燧東北山頂上,殘高7米,底寬8米,頂寬5米,頂部倒塌嚴重。
沿河烽燧,在孤兒山烽燧東北山頂上,殘高8米,底寬8米,頂寬4米,頂部坍塌。
平易二號烽燧,在平易1號烽燧南5公里處,全用長方形片石壘築,中間夾有蒿草和黃土,高6米,底寬9米,頂部3面嚴重倒塌,呈錐形,其上存一根直徑約12厘米的木柱。
孤山烽燧,在張掖至平山湖公路33公里處,孤山河西岸的山上。保存較完整,外用長方形片石壘築,內為黃土夯築,高9米,底寬12米,頂寬8米,北面有一小障,建築已毀,僅存部分斷垣,為當年防守士卒住所,墩上留有守墩士卒上下磨出的繩槽。
硯瓦烽燧,北距孤山烽燧3公里,墩建在山坡上,全用片石壘築,現已自然倒塌,殘高7米,底寬11米。
饅頭山烽燧,在靖陽堡東山的小山上,黃土夯築,高6米,底寬7米,頂寬4米,保存較完整。
鋸條山烽燧,在靖陽堡東山頂上,頂部稍有坍塌,殘高5米,底寬7米,頂寬5米,南面留有守墩士卒上下磨出的繩槽。
小口子烽燧小口子烽燧
小口子烽燧,在靖陽堡東小口子東側的山頂上,位置險要,保存完整,底部為黃土夾卵石夯築,頂部以土坯砌起,高9米,底寬8米,頂寬5米。在墩南面有8個小燧,頂部已倒塌。
小口子西烽燧,在靖陽堡東山小口子西側的山坡上,此墩為張掖與臨澤的分界烽燧,為黃土夯築,高6米,底寬7米,頂寬4米,頂部已倒塌,呈圓錐形。
甘州區遺蹟有:
東山寺,在張掖城東三十餘華里的合黎山中,是晉代著名學者郭荷的隱居處。出張掖城,經過紅沙窩、草湖、羊橋廟灘,就是兩峰聳立,峭壁對峙的峽口。
高台縣羅城鎮的漢長城遺址高台縣羅城鎮的漢長城遺址
高台縣漢長城,位於合黎山南麓、黑河以北之荒漠戈壁及起伏山崖間,曲折蜿蜒,氣勢磅礴。東自五壩堡西至鎮夷峽山嘴墩,全長70餘公里,築於西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縣境內現殘存16.9公里。明長城位於黑河南岸,有山壕一道,西自鹽池鄉雙豐村膠泥灘,東至紅寺亦流山,盤旋蜿蜒,高低起伏,長42公里,築於明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基本完整。縣內殘存的烽燧有85座,高者12.5米,低者1.3米。羅城鄉天城村以北山頭尚存漢烽燧1處,高2.8米,當地民眾俗稱荒墩。以上長城及烽燧,於1962年、1981年先後兩次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礦產資源

合黎山蘊藏豐富的石灰石,早在西漢時期已進行開採,其後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採量急劇增長。
合黎山區一帶,屬含銅石英脈型,有一定的銅儲藏量。
螢石礦分布在高台縣合黎鄉一帶。已探明的有高台縣七壩泉,為兩個大型礦床,礦床成因類型屬中溫石英-螢石脈型。成礦期為華力西期,礦體圍岩為震旦系黑雲母斜長片麻岩或華力西期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花崗岩北祁連山東段為寒武系變質砂岩。礦體形態複雜,礦脈長几米-500米,最長1100米,厚0.25-6米。礦石類型為螢石型和石英螢石型兩種,具粗晶和細晶結構。
臨澤縣大紅溝一帶,含金砂礫層之底部岩層大部為泥盆以下古生代地層,砂礫岩層沉積於第三紀蓬蒂期岩層上。砂礫成份有瑪瑙石英、變質石灰岩、變質泥土岩等。金為粒狀,質地較佳。
臨澤縣正北山一帶,石膏儲量達1億噸以上,多為透明和雪花石膏,硫酸鈣含量高達97%,是甘肅最大的石膏礦床。凹凸棒石粘土儲量50萬噸以上。
石英石:分布於臨澤縣大、小孤山,鋸條山,雞冠山一帶,儲量1億噸以上。
石棉:分布於臨澤縣穿心河一帶。
石灰岩:分布於臨澤縣正北山猴心頭一帶,儲量5000萬噸以上。
鈉基膨潤土:分布於臨澤縣鋸條山一帶。
錳鐵礦:分布於臨澤縣板凳河,東小口子及黑峽一帶。

旅遊資源

平山湖丹霞平山湖丹霞
張掖丹霞地貌,主要有南、北兩處群體,北群在平原綠洲之北的合黎山及其以北的張掖市平山湖蒙古族鄉境內.以南群為廣,北群較狹。主要分布在南北寬1-5公里、東西長20多公里的紅泉材。以“險、奇、秀、美”的著稱。

社會經濟

遠古傳說

據傳,合黎山即是古代的崑崙山,為上古漢族傳說中神話人物生活的仙境。有史料說明,合黎山是上古燧人氏觀測星象,拜祭上天的三大處所之一(另兩處分別為湟中拉脊山、六盤山)。燧人弇茲氏在發明編織結繩,織皮卉服,合黎山開天闢地,結繩紀曆,以合黎山為漸台辟雍,立挺木方牙,仰觀北斗九星,以織女星為北天極極星,以日月遮蔽為太陽回歸年周期,創立日月大山天齊崑崙文明,創立《河圖》、《洛書》曆法。從此“一划開天”,以日、月、星紀曆,天下文明。

歷史事件

帝堯陶唐氏八十六年禹導弱水至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禹西巡至流沙,聲教布於四海。
東晉太元十一年後涼呂光大安元年(386年)後涼張掖太守彭晃與徐靈(呂光將)謀叛,呂光率兵3萬,圍張掖城二旬,寇顴(彭晃將)斬關迎呂光入城,彭、徐被殺。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率兵萬騎征匈奴。霍命副將公孫敖從正面佯攻,自己率騎繞道從背後進攻。公孫敖部迷路,未能配合作戰。霍部翻山越嶺,穿越沙漠瀚海到居延,逆弱水疾進,在合黎山一帶與匈奴主力開戰,殲敵3萬餘人,擒獲2000餘人,基本上擊潰了匈奴在河西的力量。據稱,板橋鄉壕窪即霍去病破匈奴處。
沮渠蒙遜、呂篡合黎之戰東晉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三月,沮渠蒙遜叛呂光,殺中田護軍馬邃,攻陷臨松,屯兵金山。蒙遜從兄男成守晉昌,聞訊奔貲虜,攻福祿、建安,退樂涫。光子篡敗蒙遜於忽谷,酒泉太守討男成於樂涫。男成攻建康,與蒙遜逼建康太守段業叛,據張掖。光命篡討業,蒙遜進屯臨池,為業聲勢;戰於合黎,大敗篡師。
東晉安帝隆安元年後涼龍飛二年北涼段業神璽元年(397年)五月呂光遣將呂纂攻沮渠蒙遜,戰於合黎,呂纂敗而還。蒙遜從兄沮渠男成起兵,推.段業為主,稱涼州牧,建元神璽,史稱北涼。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十月十三日,陝西回民軍白彥虎率部與寬溝堡民勇交戰後西走圍攻七壩堡(高台合黎七壩村〉,遇鄉勇堅守,連攻10日方下。回民軍、鄉勇死傷慘重.

人口分布

合黎山低山區,乾旱少水,生存條件很差,很少有人居住,例如:高台縣合黎山區面積1570.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6.43%。該區除縣鄉辦螢石礦、螢石選礦廠居住少量人口,基本無常駐人口。

行政管轄

合黎山地區,古為雍州屬地,商、西周時期,高台一帶有羌人部落活動。周、秦時期烏孫、月氏駐牧,始皇置北地郡,漢時屬北地、張掖、酒泉郡,西漢時期為匈奴牧地。漢武帝時,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合黎山屬光漠北,一起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更替統治。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建河西四郡,其中西為表是縣,屬酒泉郡;中為昭武縣,合黎山南隸於張掖郡。這裡遂成為軍事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重鎮,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三國屬魏,後屬晉。十六國時期,高台一帶先後為前涼、前秦、後涼、北涼、西涼等割據政權統治,並連年爭戰、政權不停更迭。隋、唐統一此地。“安史之亂”後河西空虛,吐蕃乘虛而入占領河西。大中二年(848),張議潮收復河西四郡,縣境歸唐,懿宗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為回鶻所有。宋時為西夏地。元代屬甘州路。明為甘肅衛、甘州右衛地。清末,蒙古分裂整合成四個擁眾部落,合黎山北屬元和碩特部統治。雍正三年(1725),高台、鎮夷二所合併為高台縣,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北蒙古地區設定阿拉善和碩特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撫彝分府(稱撫彝廳),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廳為縣,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1961年阿拉善右旗在合黎山、龍首山地區北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合黎山區,主要在以下鄉鎮區域內:
高台縣羅城鎮高台縣羅城鎮
高台縣羅城鎮,古稱紅寺堡,西北至合黎山西端鎮夷峽(正義峽)羅城鄉,地處合黎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地帶,經濟以農為主,水利條件較為優越。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胡麻、甜菜等。
合黎鄉,古稱六壩堡,因黑河北岸渠系序數得名。地處合黎山山前平原地帶,北至合黎公灘。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系沙漠戈壁和山嶺。耕地和居民點集中分布在黑河沿岸,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光熱充足,宜農宜林。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北靠合黎山改稱合黎公社。合黎鄉經濟以農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胡麻、瓜果等,特產辣椒乾。鄉辦企業有螢石礦、釀造廠、採石廠、農具廠、蔬菜脫水廠、麵粉加工廠、汽車隊、建築隊等。
黑泉鄉,為古代通驛要道,元、明、清均設驛站。因堡東南劉家深湖有泉,底呈黑色故名。轄境東至合黎公灘,地勢南北高,傾向黑河,外圍多沙漠,耕地和居民點分布在黑河兩岸沿線。土地面積大,草地湖塘多,水利條件好,宜林宜牧地多。總面積160842畝,耕地31241畝。
臨澤縣平川鎮,北沿大、小青山北麓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接壤。平川鄉總面積835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及荒漠戈壁占總面積的44.9%。北部合黎山脈橫亘,雖有西亂山,大、小孤山,大、小青山等構成西北屏障,但巴丹吉林沙漠南緣沿山前戈壁侵入,形成大片荒漠。由於荒漠戈壁遼闊,畜牧業相應發展,1990年,大牲畜飼養量8100餘頭(匹),羊只存欄量9700餘只,年出欄肉豬7000餘口。該鄉五里墩村北緣的臨澤治沙試驗站,與一工城開發區相連,形成一片秀麗的自然風景區。地處沙丘間的蘆芽泉(鎖龍潭),更以其獨特的沙漠奇觀吸引著遊人墨客。1990年,已將治沙站一帶闢為旅遊開發區。
臨澤縣板橋鎮,北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北部合黎山脈連綿橫亘,馬鬃山、正北山、北大山三峰鼎立,巴丹吉林沙漠南緣侵入廣闊,低山丘陵及荒漠占總面積的41.5%。絲綢古道、古長城緣山麓貫境;北有古要塞陽台口(張掖塞),南有若厚塢(漢平虜,後稱平夷)。西部荒漠戈壁向北、東北向延伸,地勢較平坦,以壕窪為中心,形成灌耕區。歷史上曾以水利條件優異、多沼澤,盛產優質稻米著稱。發展畜牧業的前景廣闊,1990年,大牲畜飼養量6400餘頭(匹),羊只存欄量1.1萬餘只,出欄肉豬7000口。板橋淺山區石膏和凹凸棒岩儲量豐富。
甘州區平山湖鄉,位於張掖市東北60公里處,東、北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鄰,西接臨澤縣板橋鄉,南與靖安三閘鄉相連。南北長46.9公里,東西寬35.5公里,面積約1665平方公里。有居民209戶,850人。漢、蒙古、回族雜居。鄉政府駐地平山湖。平山湖因合黎山下有湖而得名。全鄉地處合黎山北麓高平原上,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880米,乾旱少雨,缺乏水源,遍地沙石戈壁,植被稀疏,只有12條季節性時令小河。境內荒漠草原面積大,由於水草不豐,載畜量不多,糧食生產只種植少量小麥和青稞,1990年全鄉耕地面積600畝,總產17.6萬公斤,平均畝產300公斤,人均產糧207公斤。
合黎山北麓地貌及建築景觀合黎山北麓地貌及建築景觀
合黎山北麓為阿右旗阿拉騰朝格蘇木轄地,地形地貌以山地、沙漠戈壁為主。總人口923戶2330人(包含城鎮戶459人)。其中少數民族1066人。轄區內的主要農業區有3個,系查乾通格、陸家井、沙口,總耕地面積8050畝,可利用草場面積6721平方公里。2013年12月末牲畜頭數達41210頭(只),其中羊33715隻,駱駝7180峰,豬245頭,牛70隻,年出欄率達到45%,免疫率達100%。2013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3144元,同比增長14%。阿拉騰朝格蘇木地廣人稀,資源較為豐富,除白山羊絨、駝絨等畜產資源外,還有煤、鐵、金、銅、鈮、鉭、冰洲石、金紅石、石灰石、雲母、鎳、石榴石、白雲岩、鉛鋅、石墨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蓯蓉、甘草、鎖陽、麻黃等野生藥材資源,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還有大鴇、金雕、岩羊、黃羊、雪雞、猞猁等國家一級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海森楚魯怪石林、阿拉騰特布希廟等自然、人文景觀極具特色,發展旅遊業前景廣闊。

經濟發展

採礦
1971年,高台縣在合黎北山七壩泉建成縣屬國營螢石礦,占地25419平方米,轄礦點7處,其中已探明3處,儲量114萬噸。1988年形成固定資產230萬元,機械總動力1205千瓦,年產螢石1.54萬噸,產值115.5萬元,盈利33.6萬元。1995年職工130人,形成固定資產原值229.6萬元,主要設備48台〈件),生產螢石1.71萬噸,完成工業產值147萬元,銷售收入307.3萬元,上繳稅金44.8萬元,實現利潤19.4萬元。同期新壩、紅崖等4個鄉辦螢石礦,年開採螢石4.5萬噸左右。1984年,高台縣建成集體所有制螢石選礦廠,年產氟石粉2萬噸,產品獲“甘肅省優質產品”稱號。螢石、氟石粉除供應省內外宿金、建材企業外,還出口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
1975年臨澤縣組織社隊恢復北山石膏開採,推銷礦石。1977年石膏產量1.43萬噸,1978年增至3.93萬噸。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期間,社隊集體開採基本終止。1985年後,礦石主要用於縣內加工,外銷量年僅萬餘噸,由、新華、沙河等鄉的石膏經銷站經行銷售。
臨澤縣石灰石為季節性開採,1970年代由社隊組織專業性開採,年產量最高2000餘噸。農村經濟體制變革後由個體開採。
農牧業
合黎山地區內為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地帶,歷代以牧為主。因乾旱缺水,畜牧業生產落後,牲畜數量少,牧民收入低。草場類型單一,產草量少、草質差,超載過牧、草場退化,牲畜數量減少。1983年張掖市平山湖鄉乾旱缺草,羊只死亡1237隻,死亡率11.8%;大家畜死亡443頭,死亡率13%;1985年又遇近30年來的最早年份,牲畜乏弱死亡20%以上。

交通孔道

高台地處河西走廊天然孔道,歷來是東西往來的必經之地。境內絲路古道位於黑河南岸,東接昭武,經表氏(黑泉附近)、綏彌(鹽池、酒泉臨水間)、樂涫(酒泉下河清附近)達酒泉郡。張騫出使西域,法顯、玄奘取經,均行此道。甘漠大道傍黑河北岸西北行,出合黎山正義峽口,為去匈奴龍庭的必經之道,故又稱龍城古道。漢王朝在居延大興屯墾,沿途築長城,設亭障,確保暢通。兩晉時期,建康(駱駝城)成為絲綢之路的一個重鎮。延至唐武則天時期,設建康軍,駐軍設防,以保道路暢通。宋代以後,建康一帶因水源不足而荒廢,絲綢之路又循黑河而行。
另外,在北大山(界於合黎山、龍首山之間的獨立山體)和合黎山之間有東小口子,古代為遊牧民族侵入走廊中段的要道,巴丹吉林沙漠的部分流沙亦由此南侵至張掖、臨澤以北。

災害治理

合黎山東段一帶夏季易出現的洪水災害。易遭暴雨洪災的原因,一是植被破壞、山體裸露,山勢陡峻,一遇暴雨難以人滲,遂成洪流直瀉而下,難以防範。二是修建鐵路、公路、渠道、建房等過程,疏於防洪。
1950至1970年代,先後在易遭水患的高台南灘,張掖南灘、西洞灘、甘搜灘、兔兒壩灘、人祖口(人宗口、人祖口,),臨澤板橋、平川北山口等地段,修建數10處防洪砂、石土壩,進行洪水分流或導流。1980年年代,國家投資、民眾投勞,有重點地修建山洪溝道防洪堤30多條,長40公里,多為乾砌石護面,關鍵部位用漿砌石護坡,興建必要的渠道防洪泄洪工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