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由自然力或人類土地利用中的不當措施,或兩者共同作用而導致土地質量變劣的過程和結果。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改善土地的質量是主流,但土地退化現象亦
屢見不鮮,如沙漠外侵及不當的開墾造成的
荒漠化;草原的過牧或不適當的打草而導致的
草場退化;
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耕地施肥不足導致
土壤肥力下降;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
鹽漬化;以及污染造成的土地退化等。不少地方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強而土地退化,如荒漠化進程有加快之勢。土地退化的結果,不僅使
土地質量下降,甚至有使其喪失使用價值的可能。因此為了維持人類的生存空間,必須採取有效的防止措施。
土地退化是一個過程?其中的價值?生物物理環境影響的一個或多個組合的人為過程經土地。它被視為任何變化或擾動的土地被認為是有害或不良。被排除的一個原因?但是人類活動可以間接影響的洪水和森林火災等現象。 這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話題的第二十一世紀?由於土地退化的影響後?農業生產力?環境?及其對食物安全的影響。據估計?世界上40%的農業土地嚴重退化。
現狀
中國自1997年以來已經喪失了820萬公頃耕地。目前中國37%的土地在退化,中國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國際金融報報導 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德舒特昨日在北京表示,過去30年裡,中國幫助數億人民脫離了貧困,然而目前中國耕地面積縮減,使得中國保持現有農業產出的能力面臨威脅,城鄉差距擴大也對中國人享有的糧食權利提出挑戰。
“短短几十年間,中國便能夠做到糧食自給,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這是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一個國家的農業產出與實現國民的糧食權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德舒特表示,中國可持續的糧食系統正面臨嚴峻挑戰。
德舒特表示,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森林補植方案的開展和受自然災害影響,中國自1997年以來已經喪失了820萬公頃耕地。目前中國37%的土地在退化,中國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原因
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制約因子有三個方面:第一,地貌及其物質的不穩定性。正處在中國第二級地勢階梯東部,有一半以上區域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穩定。本區有大面積的
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特別是風成沙和黃土的連續、大片覆蓋,使地表物質極不穩定。此外,
鹽鹼土分布廣泛。第二,
外營力多變,降水不穩定。本區正處在東部
季風區向西北乾旱區過渡,由亞熱帶向寒溫帶過渡的位置。這一方面外營力表現出西北部
風力侵蝕、東南部水力侵蝕、北部
凍融侵蝕的
地域差異來,另一方面,外營力受季風強弱的影響,表現出水力侵蝕的強度和範圍的多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水力—風力複合侵蝕、水力—凍融複合侵蝕的疊加與變化。第三,
氣候演變,即變乾、變暖。北方器測時期降水變化研究表明,整體呈現乾旱化趨勢,它是本區草原整體呈現退化趨勢的主要自然原因。氣候變暖,不僅加速了
土壤蒸發,而且改變局地大氣環流,影響降水變化的區域分布,加劇區域乾旱化,進而加速
草地退化和風蝕沙化。從上述三方面可知,
風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風成沙和沙質土的地段是沙漠化發生的敏感區;水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斜坡(山地丘陵)的地段是
水土流失發生的敏感區,其中黃土覆蓋的丘陵最為敏感;鹽鹼性土分布區是
鹽漬化發生的敏感區;受氣候變化影響,草地區最為敏感;三大外營力過渡的地帶與地貌斜坡不穩、物質不穩相交錯的地帶在空間上是吻合的,也正是季風的尾閭區域,是土地退化發生最敏感的地帶。
晉陝內蒙古土地退化的主要人為因子也有如下三個方面:第一,人們在農業化的進程中,改變著土地的自然覆蓋,使地表反照率發生變化。最為典型的是黃土高原的森林草原覆蓋幾乎全部被剝掉,變成農耕坡地及撂荒地覆蓋,地表抗蝕性大大減弱。此外,森林減少亦十分突出。第二,不合理利用土地,例如,亂開墾,過度開墾、
過度放牧、亂伐樹木、亂挖藥材以及經營粗放等,都會破壞植被,使第一性生產力下降,或地表抗蝕性減弱,導致土地退化加劇。不合理的
土地利用會造成惡性循環。第三,人們的素質是土地退化的社會原因。晉陝內蒙古地區是中國老少邊窮最典型的地區,經濟比較落後,人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農牧民中有許多人認為
土地資源面臨的退化僅是局部問題,他們不斷搬遷到草場條件較好的地方,或新開土地,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長期對策。此外實行
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牲畜歸牧民個人所有,市場經濟刺激了養畜積極性,牲畜頭數大增,促使土地退化加速。中國人口東稠西疏的區域
分界線,即
胡煥庸線在晉陝內蒙古地區斜穿,大體位置在農牧交錯地帶。此線以西為牧區,人口密度小;以東為農牧交錯區和農區,人口密度較大。它實際上區分了人類作用於土地的程度和對土地退化敏感區的擾動方式。其中農牧交結地帶是本區
土地利用是不穩定的地帶,與農區相比土地經營更為粗放,與牧區相比,農耕地開墾更多,而且撂荒地多,牲畜密度大。
土地退化是一個複雜的自然與人文過程,對黃河
皇甫川流域
土壤侵蝕研究表明,從60年代~80年代,平均侵蝕模數為 16224t/km2·a,其中人為加速的侵蝕占45.09%,
自然侵蝕占54.91%,土壤侵蝕臨界值為7200t/km2·a。對
鄂爾多斯草原的自然和人為擾動分析,在
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自然因子對
草場退化的貢獻率分別為18.8%和14.9%,而人為因素的貢獻率為81.2%和85.1%。
後果
土地退化的後果包括生產能力下降、
人口遷移、糧食不安全、基本資源和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以及由於物種和遺傳方面的生境變化而造成的生物多樣性遺失。
“土地退化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亦有重要影響,因為生物質和有機質的喪失向大氣釋放碳並影響土壤的質量及其保持水分和養分的能力。”糧農組織土地及水利司司長Parviz Koohafkan指出。
數據顯示,儘管193個國家在1994年批准了聯合國防治
荒漠化大會以表明其決心,但是土地退化問題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日益惡化。
從極為乾旱到亞濕潤的地區,正在退化的土地的比例大約為22%,而78%地處濕潤地區。研究發現,土地退化的主要驅動力是不良的土地管理。
控制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設保護系統;
3、調整農林與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控制人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