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釋義
圖騰崇拜是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的崇拜行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一般以動物居多,作為氏族圖騰的動物《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即是該氏族的神聖標誌,照列為該全族之忌物,除特殊需要外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儀式,以促其繁衍。
源起
“圖騰崇拜”是一種宗教信仰,約發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
氏族公社時期。 “圖騰”一詞是18世紀末葉,由約翰·朗格在《一個印第安議員兼商人的航海與履行》一書中首先創造。“圖騰”(totem)來源於北美阿爾昆琴(Ojibwa)印第安人的方言Ototeman,意為“他的親族”或“他的氏族”,澳洲則有“科旁”(Kobong)一詞與圖騰同意 。相當於是整個部族的標記。許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
舶來
將“圖騰”一詞引進我國的是清代學者
嚴復,他於191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大利亞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那么,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
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
徽號或標誌。
意義
分類
圖騰可以分為三大類:氏族圖騰——為整個氏族共有,最重要;性圖騰——為某一性別所共有;個人圖騰——個人所獨有,不為下一代所傳承。
象徵
例如,“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史記》)
玄鳥便成為商族的
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準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係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和稱呼體現出來。如
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太帖”,意為祖母。
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
祖母)。
匈奴狼的傳說(《
魏書·高車傳》),匈奴單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
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
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
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標誌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誌”。即
圖騰還要起到某種標誌作用。
圖騰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誌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係、維繫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誌,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
圖騰標誌最典型的就是
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故宮索倫桿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
形式
旗幟(徽)
中國的
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
突厥人、古
回鶻人都是以狼為
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
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誌,這是繼承了
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330年,
君士坦丁大帝將首都遷移到
君士坦丁堡之後,羅馬帝國的古徽又改為雙首鷹。德國、
美利堅合眾國、義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
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
比利時、西班牙、
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誌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服飾
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徵五彩
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徵狗尾。
畲族的狗頭帽。據傳說,
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
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
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鐘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鐘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
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準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繡面紋身,以像
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
土蕃奉
獼猴為祖,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舞蹈
即模仿、裝扮成
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
塔吉克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圖騰崇拜首先要敬重圖騰,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不準提圖騰的名字。圖騰死了要說睡著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蘇宜興人古為蛇圖騰,因此對家蛇絕對不能打殺,認為在床上、米囤上發現家蛇為吉祥,在檐梁發現為凶,應立即迴避。有時還要點燃香燭用食品來供奉。
尼泊爾崇拜牛,以之為國獸,禁殺、禁捕,禁止穿用牛皮製品。因國獸泛濫,不得不定時將其“禮送”出國。其次要定時祭祀
圖騰。清
劉錫誠《
嶺表紀蠻》:“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
鄂溫克人獵得熊,只能說它睡著了,吃肉前要一起發出烏鴉般的叫聲,說明是
烏鴉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溫克人。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後,對遺骸要進行
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
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
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只是軀殼不同,死,只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的家裡,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壯族的“
螞拐節”即青蛙節,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分三個階段: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螞拐,先捉到者,放七聲地炮,敬告天地,被尊為螞拐郎,成為節日首領,迎回螞拐,密封於寶棺之中,再端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
銅鼓聲和鞭炮聲中送往螞拐亭。從初一到月底,是給螞拐守孝,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後,葬蛙,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後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寶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凶。
圖騰形態
狼、鹿圖騰
《
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
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過騰汲思海來至
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①我們認為這是一則流傳久遠而被記錄下來的
圖騰神話。雖然這句話難以成為生動的神話故事,但在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火原潔與馬沙茹黑按蒙古語原音用漢字拼寫音譯時,對“孛兒帖赤那”一詞特旁註“蒼色狼”,“豁埃馬蘭勒”一詞特旁註“慘白色鹿”,此舉恐不是隨意而為。因為《蒙古秘史》中不少具有各種野獸含意的人名,在旁註中均以“名”或“人名來代替,而偏偏將這兩個詞的實際所指的動物明白無誤地譯寫標明,說明他們是出於對這句話內涵的深刻理解所作出的註解,而不是一般地泛指人名。所以這句看來極其簡短的話語卻深深刻印著蒙古先民在
圖騰文化時期有過狼、鹿圖騰崇拜。從這句話分析,存在天命觀,又以父系推算,可能是父權時代定型的神話傳說。雖然狼如何成為他們的始祖父,鹿何以成為他們的始祖母,具體細節早已遺忘,然而狼、鹿兩個氏族聯姻以及從很遠的地方遷徙而來的影像仍然流傳下來。這裡所說的渡騰汲思海遷徙而來,可能不是指一般的遷徙,而是指這兩個有聯姻關係的氏族有過長期發展而逐步向外擴展的歷史痕跡。蒙古古老而生動的狼、鹿
圖騰神話雖然難以尋覓,但從北方民族史、蒙古歷史典籍中的有關記載,從蒙古薩滿的神低觀念表現中仍可推定蒙古先民確實存在過
狼圖騰、鹿圖騰崇拜。狼圖騰崇拜現象幾乎為生息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所共有,不僅
匈奴、
突厥存在狼圖騰崇拜,
回鶻人也有過生動的狼神故事。說明在那蠻荒的北方草原,狼對於原始人群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野獸,它們往往集合成群,無論捕食或對付進犯之敵,都協同搏鬥,兇猛而富有靈性。於是人們由恐懼而敬奉,把它們視作自己的親屬和同類,這就是狼圖騰崇拜的萌生。按照與泰勒理論相聯"平行論"的文化發展論觀點看,任何兩個不同的部族所處的生活環境大體相似時,他們的文化必然表現出同樣的適應性。那么,同處於北方草原或森林地帶的蒙古先民有過狼
圖騰崇拜便不值得奇怪了。
此點有歷史典籍和口傳作品可證。《
蒙古源流》卷四記載:"歲次丁亥三月十八日,兵行唐古詩之便,於杭愛之地方設圍,汗以神機降旨云:"今圍中有一郭斡瑪喇勒,有一布爾特克沁綽諾出此,二者毋殺。""郭斡瑪喇勒"意為"草黃母鹿","布爾特克沁綽諾"意為"蒼色狼"。成吉思汗在圍獵中特降旨對這兩種野獸要放生,可見是作為神獸加以愛護的。還有將帝王的生死與狼的命運相聯繫的傳說。《多桑蒙古史》記云:"有蒙古人告離闊台言:前夜伊斯蘭教力士捕一狼,而此狼盡害其畜群。窩闊台以乾巴里失購此狼,以羊一群賞來告之蒙古人,人以狼至,命釋之,曰:'俾其以所經危險往告同輩,離此他適。'狼甫被釋,獵犬群起齧殺之。窩闊台見之憂甚,入帳默久之,然後語左右曰:"我疾日甚,欲放此狼生,冀天或增我壽。孰知其難逃定命,此事於我非吉兆也。'其後末久,此汗果死。"從這段故事分析,放狼生,天可增壽,說明狼是吉祥物,吉祥物被毀,必是凶兆, 自己的生命也難於久留人世。從這種把帝王的休數與狼的生死聯繫起來的看法,可窺視出遠古崇拜狼的心理積澱雖已流逝久遠,則還保留在後世人的觀念之中。
狼養育幼兒長大成為偉人者,除北方民族史有記載外,蒙古民間也流傳著狼童的傳說。其故事如下:從前,一群獵人在
克魯倫河畔狩獵,發現一隻母狼帶領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奔於荒野,
獵人們趕走了狼,帶回了男孩,不知他為何人所生,便起名為"沙魯"。及其能言,沙魯能聽懂各種動物語言;及壯應徵入伍,隨成吉思汗征戰。一次宿營,沙魯聽到
狼嚎,便告訴頭領有洪水之災,必須易地紮營。果然夜間風雨交加,原營地被洪水淹沒。從此,凡夜間宿營,頭領問沙魯便知吉凶。從上述歷
史記載和民間流傳的狼童傳說看,蒙古人存在著狼
圖騰崇拜的觀念顯而易見。
鹿,柔順而善於賓士,和美而具有神力,古代人自然對其產生崇拜之情,此點史書不乏記載。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內蒙古巴爾虎、
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博)所戴的帽子都用鐵皮製成鹿角加以裝飾,所用的青銅鏡和法鼓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先民、特別是森林狩獵民曾以鹿為圖騰神靈。所以"蒼狼白鹿"這一對蒙古先民曾經起過巨大凝聚力的圖騰神話,在《蒙古秘史》中被記載下來,彌足珍貴。從圖騰制的發展來看,最古老的圖騰是"原生態圖騰",每個氏族只有一個,而且是存在於他們周圍環境的實有之物,如狼、鹿這樣的圖騰實體。"在兩種生產(物質生產和人的自身繁衍)都不斷有所發展的情狀下,氏族之間必然發生衝突、和盟、交往、婚媾和混血。……血緣家庭受到極大衝擊,終至瓦解。族外婚導致
圖騰崇拜發生變化,'準原生態圖騰'應運而生。"準原生態圖騰實際是氏族由單一圖騰向母系圖騰和父系圖騰兩峰對峙的過渡,開始後者不占重要位置,等到人們更重視父系圖騰時,便邁入了原始社會後期,即父系
氏族公社時期。"蒼狼白鹿"雙峰對峙而又以夫攜妻的形式出現,可見是蒙古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存在的圖騰形式。
熊圖騰
“蒼狼白鹿”在《蒙古秘史》中僅僅明確記載為乞顏,孛兒只斤氏的鼻祖,所以不代表所有蒙古各部的祖先
圖騰。在遼闊的北方,還有許多其他部族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他們都有各自所崇拜的圖騰。如布里亞特人、達爾哈特人崇拜熊。布里亞特和達爾哈特人常用《dbege》 (祖先)、 《qairqan》 (神聖的)、《otog》(熊的另稱)來稱呼熊,將其看成是猛獸之王。在獵熊時,他們要遵循從古以來傳承的"熊祭儀",舉行許多奇特的祭祀儀式。據傳說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女人與一隻熊相遇,並逐漸熟悉接近,後來這個女人生下了與熊相似的幾個孩子,把孩子養大後,她又回到熊那裡。臨行前留下話,‘三年內不要殺熊,那樣做就等於殺死我’。但是孩子們還是違背了母親的告誡,第三年頭上殺死了一隻熊,當剖開熊腹時,競看到那女人的乳房在裡面”。
熊崇拜不僅在布里亞特存在,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現象。俄國學者,地理學家波,卡扎羅夫於十九世紀末在漠南蒙古地區旅行時,在青海記錄了一則柴達木盆地的蒙古人把熊作為自己祖先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女人,名叫"灰騰"。一天她進入猛獸出沒的夏賽義日山中,正在她深恐走入絕境而徘徊時,一個綠色的猛獸悄然出現在她附近,她見了大吃一驚,嚇昏過去。這個野獸十分憐惜這個被嚇壞了的女人,給她送來了食物,親切地照顧她。不久,他們相互依戀,同居生活,生了一隻熊。柴達木的蒙古人和藏族人都崇拜熊,稱它“
天狗”。
據調查,熊崇拜遺蹟大量存在於北半球,布里亞特臨近的北亞地區便存在著大量有關熊崇拜的遺存,其中包括在民間可以見到的"熊祭儀"和與熊有關的習俗禁忌。達爾哈特人在獵熊時遵循一套非常特殊的習俗和禮儀;比如,公熊四季均可捕獵,母熊則不然,要等到它生養了小熊,春天走出洞穴之後才開始捕獵。在洞穴捕殺熊時,首先要在洞口附近進行虔誠的祈禱,還要敲打
火鐮,向洞口拋三次火。獲熊後,熊頭在一定時間內不能
剝皮,把頭和兩條前腿放置在特定的尊貴的位置上,向它祭把後才能剝皮煮熟,舉"敬獻熊頭"(品嘗)的儀式,品嘗時,從村里最長者開始,依次讓每家都吃到熊頭肉,之後將熊頭骨拿到野外,掛在樹上。這類完成一系列"熊祭儀"的習俗並非布里亞特人、達爾哈特人所獨有。據考查,在歐洲古芬蘭的卡累利阿人、萊阿米人,亞洲的埃文基(通古斯)人、優卡吉爾人、鄂倫春人、
鄂溫克人都普遍存在著與此相近的熊崇拜習俗。
從以上介紹的資料看,雖然是熊崇拜遺蹟的殘存,但卻反映了非常古老的
圖騰觀念。比如直呼熊為祖父、父親、祖先,這正是人們把熊看成與自己有血緣親屬關係的表現,所以才用相應的
親屬稱謂稱呼它們,像親屬一樣對待它們,這便是圖騰親屬觀念的反映,而且產生於圖騰文化的早期。兩則熊與婦女相交生子的神話傳說,一方面說明人與熊有血緣關係,如生了幾隻小熊人,熊被殺後腹腔內有女人的乳房云云,反映了古人希望能像熊那樣兇猛,甚至幻想變為熊,表現了人類早"恐懼創造神"的特徵。另一方面,兩則神話中的婦女是故事的主角,可能又與
母系氏族社會的宗教生活有著淵源關係。柴達木的蒙古人稱熊為"天狗",令人費解,因為“天狗”和“
天狼”實是同一性質的稱謂,為何熊、狼相混?也許是這裡的蒙古人在熊崇拜之前有過狼
圖騰崇拜,所以原來的圖騰影像又轉嫁到熊身上去了,因此可以推測為柴達木人的熊崇拜恐怕是後來出現的事象。
關於既崇拜熊,又獵食熊的習俗,在許多熊崇拜民族中存在。在遠古若把某種動物作為圖騰的話,其禁殺、禁食的禁忌行為是非常嚴格的。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認識的轉變、人口的增多,特別是熊這種動物普遍存在,利用價值又高,如果按古代的規矩照辦,生活將會極其艱難,於是對熊的禁忌逐漸鬆弛下來,圖騰禁忌產生演變,這便是獵熊、食熊的開始。布里亞特人這樣做,其他北方所有山林民族幾乎無不如此。其補救辦法就是上述所說的一套熊祭議的實施。分吃熊頭肉,似是古代原始人“
圖騰聖餐”習俗的遺留。弗洛伊德認為“圖騰餐也許可說是人類最早的慶典儀式……”斯·托卡列夫也指出:“圖騰聖餐”是廣泛流行的‘聖餐’儀式的原始形式。在原始人看來,用圖騰的血和肉作為聖餐,更能鞏固他們與圖騰的親密關係。重新獲得圖騰的靈威。為此,有的民族還有一種過熊節的習俗,西伯利亞的吉利亞克人崇拜熊而又每年舉行一次殺熊分食熊肉的節日便是一例,可見類似風俗都與圖騰崇拜的宗教活動有關。
芒牛圖騰
芒牛
圖騰崇拜也是布里亞特蒙古人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亞特史》便記載了有關布里亞特古史的神話傳說。相傳降生於布里亞特的名叫"阿旭乾"的"依都乾" (女巫)在
貝加爾湖漫遊時,看見一隻芒牛在湖邊口噴泡沫嗥叫。心想:"這不是我的一般際遇,而是天賜良緣",便與芒牛交。不久,依都乾生二男,兄名布里亞太,弟叫浩日太。布里亞太在山頂叢林行獵時,遇一女為妻,生二男,兄叫依黑日持,弟名寶拉嘎特。由依黑日特和寶拉嘎特繁衍生息的子孫們,在
罕山叢林裡總是口念:"芒牛那額(王)父親,灌木叢哈屯(後紀)母親",並流傳著向上蒼獻灑鮮奶以求保佑的獻祭儀禮,至今生息於
貝加爾湖的一些部族中尚有此俗。
一芒牛崇拜神話傳說(天子芒牛那顏)也是敘述芒牛那顏和依黑日特、寶拉咳特的起源的。傳說芒牛那額本是天之子,然而他披著芒牛皮在貌似忙牛行走當中,向
台吉、可汗的公主使眼神而使之懷孕。後來由他使眼神而妊娠所生的兩個男孩成了寶拉嘎特、依黑日特一系的鼻祖。
以上兩則神話都是敘述婦女與芒牛接觸生子,成為自己氏族祖先的神話,可見是反映母系社會觀念形態的作品。前一作品中的依都乾就是婦權時代行使宗教神權的女巫,她本身便具有氏族首領的身份,氏族首領與
圖騰芒牛所生之子成為氏族祖先, 自有威靈顯赫的地位,從氏族譜系的源頭來說,確是不凡。新石器時代,貝加爾湖沿岸便住著不同氏族的人群,他們就是後來布里亞特人的遠祖。寶拉嘎特、依黑日特可能是這些氏族中的某一個氏族的首領,他們信奉芒牛圖騰,也流傳著自己的譜系歷史。後一則神話則又認為他們的始祖是某個大人物的公主受天之子芒牛那顏神孕而生的兒子。無論始祖母的身份如何變化,他們的祖先是芒牛
圖騰的化身,這是信奉的核心。
另外,使眼神妊娠從圖騰信仰的生育觀念看,卻又符合早期的思維特點。原始人群並不明白生男育女的由來,他們認為,懷孕是圖騰魂或嬰兒魂進入婦女體內的結果。“生育是由於圖騰入居婦女體內,死亡就是人返回於自己的氏族圖騰。”這是圖騰氏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他們認為視某物、夢見某物或接觸圖騰均可懷孕,故而古代神孕神話、感生神話層出不窮,上述故事的使眼神妊娠正是遠古圖騰生育觀念的遺留。
天鵝圖騰
布里亞特蒙古人中還流傳著天鵝圖騰神話,《霍里土默特與霍里岱墨爾根》(以下簡稱〈霍里土默特〉)便是這類作品。作品標明為兩人,但實際只講述了霍里土默特一人之事。相傳霍里土默特是個尚未成家的單身青年。一天,他在
貝加爾湖湖畔漫遊時,見從東北方向飛來九隻天鵝落在湖岸脫下羽衣後變成九位仙女跳入湖中洗浴,他將一隻天鵝的羽衣偷來潛身躲藏。浴畢,八隻天鵝身著羽衣飛去,留下一隻作了他的妻子。當生下第十一個兒子後,妻子想回故鄉,求夫還其衣,夫不允。一天,妻子正在做針線活兒,霍里土默特拿著"抓手"(即兩片防止燙手的氈片)做菜燒飯。妻子說:"請把鵝衣給我吧,我穿上看看,我要由包門出進,你會輕易地抓住我的,讓我試試看吧!"霍里土默特想:"他穿上又會怎么樣呢?"於是從箱子裡取出那件潔白的鵝衣交給了妻子。妻子穿上鵝衣立刻變成了天鵝,在房內舒展翅膀,忽然,喇的一聲展翅從天窗飛了出去。"嗬唷,你不能走,不要走呀!"丈夫驚訝地喊叫,慌忙中伸手抓住了天鵝的小腿,但是,最後天鵝還是飛向了天空。霍里土默特說:"你走就走吧,但要給十一個兒子起名再走吧!"於是,妻子給十一個兒子起名為呼布德(xubud)、嘎拉珠德(GalJud)、霍瓦柴(xowaCai)、哈勒賓(Qalbin)、巴圖乃(Batunai)、霍岱(xodai)、呼希德(xusid)、
查乾(caYan)、
莎萊德(saraid)、包登古德(Budunggud)、哈爾嘎那(xarYana),成為十一位父親留了下來,還祝福說:“願你們世世代代安享福份,日子過得美滿紅火吧!”說完之後,便向東北方向騰空飛去。 這種“人鵝相配”的故事主要在布里亞特和巴爾虎地區廣為流傳。其中還有同一母題的變體故事。
天鵝化作女子與青年婚配生子繁衍成為霍里、巴爾虎等布里亞特部族,從而天鵝被認定是這些部族的始祖母。這裡既反映了蒙古古人對主宰神"騰格里"(天)的崇拜,也留有母系社會對女性崇拜的痕跡。他們認為本部族祖先均是上天的恩賜,與神有血緣上的聯繫,而這種觀念卻又是通過對現實事物的感知、聯想折射出來的。這裡的現實事物是什麼?就是眼前飛來飛去的天鵝。按地理條件來看,
貝加爾湖一帶有山有水,很適於各種鳥類棲居繁殖,天鵝又特別繁多,因此湖岸山崖留下了豐富的天鵝岩畫。霍里土默特是貝加爾湖東岸的一個部族,位於
巴爾忽真河河口,是天鵝的故鄉,所以對天鵝懷有崇敬之情。為什麼布里亞特蒙古崇奉天鵝,而居住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的巴爾虎人也有此俗?這是因為巴爾虎人自稱遠祖來自斡難河上游及貝加爾湖一帶地區,巴爾虎的部族名便是以"巴爾忽真"這一地名相稱,可見巴爾虎人的遠祖與豁里禿馬惕基本住在同一地區,所以形成了共同的、來自遠古的天鵝圖騰崇拜觀念。新疆蒙古人中也流傳著白天鵝是蒙古人的祖先之說,蒙古高原曾有許多民族或部落將白天鵝作為吉祥的象徵,甚至奉為神鳥"翁袞"加以祭祀。布里亞特蒙古薩滿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開始便要吟唱"天鵝祖先、樺樹神桿"的頌詩。當春季天鵝北歸凌空翱翔時,巴爾虎和布里亞特人便要以潔白的鮮奶祭灑,表示祝福。如薩滿的一首,《迎接春水鳥倉》這樣吟唱:"天鵝飛來,冰雪消融,花騾馬生駒,迎接福祿來。呼瑞!呼瑞!呼瑞!……他們對天鵝的崇拜以及禁捕、
禁殺、禁食的嚴格禁忌習俗便是把天鵝作為祖先
圖騰神從遠古一直沿襲下來的結果。
《霍里土默特》這則
天鵝圖騰神話如以其內容分析,產生的時代應在父系制社會的旺盛期。主要有兩點變化,一是圖騰性別換了位置。早期圖騰一般是婦女接受圖騰魂感生,這則神話則變為女性圖騰與男子婚配生子傳種接代,說明已有了"種"(即男根)的意識;其二,圖騰不是以原型出現,而是化身為人,足證對動物飛禽的崇拜已轉移到人本身,"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了。一般來說,以男子為中心與
圖騰婚配而繁衍子孫的有兩種:一種是男子與自然界的雌性動物結合;另一種是男子與人格化的動物成親,這後一種圖騰觀念的發展比前者更為晚些, 《霍里土默特》屬於後者,霍里部族同時存在十一個父親的先祖,有的父名又與該部族的地方名相同,很明顯,它生動地揭示了男性開拓者的偉力與父權統治的普遍性,是父權制極盛時代的反映,而表現這一時代特點的族源神話已具有濃厚的傳說色彩了。
鷹圖騰
鷹(布日古德)是薩滿化身的神物象徵。若解釋蒙古薩滿的起源,則離不開鷹。薩滿傳統的說法是"鷹是天的神鳥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間和部落頭領成婚,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孩,神鷹便傳授給她與天及眾神通靈的神術,並用自己的羽毛給女孩編織成一件神衣,頭上插上了羽毛做的神冠,讓她邀游天界,把她培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udugan)",這是解釋蒙古女巫來源的神話。而男薩滿的最早化身也與鷹有血緣關係。原蘇聯杭加羅夫《文集》便記載了這樣的傳說:"世界開初,人間沒有病,也沒有死。過了不久,惡鬼向人間灑下病和死,人們開始受苦。這時,眾神就派鷹從天上來到人間相助。但是,這特意派下來的鷹好不容易降到地上,地上的人們既聽不懂它的話,又無法弄清它來到人間到底是為什麼?不得已,鷹便在眾神腳下飛舞起來返回天上。於是,眾神便命令鷹說:到地上以後向最早遇到的人傳授薩滿的本領。這樣,鷹再次來到人間,一眼就看到
一棵樹下睡著一個女人,鷹便和這個女人相交,使她懷孕。此時,這女人正處在暫時和丈夫分別的時期,待她重新回到丈夫那裡,到足月時生了一個男孩,這就是人間最早的薩滿。
上述二資料前者出處不祥;後者是屬於布里亞特的薩滿神話傳說,從歐洲人的旅行記中可以看到這種普遍流傳的類似神話。鷹鷲這種猛禽獵鳥,早在原始狩獵時代就受到人們的欽慕崇敬,它那高超的飛翔技術、兇猛異常的擒拿撲擊本領以及傲然挺立的威武雄姿,使人覺得神奇而嘆賞。雖然它對人類並不構成威脅,但在殘酷的自然環境面前,狩獵先民幻想有鷹一樣的本事,那是極其自然的。由於狩獵業的發展,狩獵民馴養鷹作為自己的助手,鷹鷂更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依靠。所以,騰飛的鷹鷂和賓士的馴鹿堪稱為狩獵民的左右膀。狩獵民由神秘欽羨到依賴友好相處,從而與
鷹鷲建立了極其親密的關係,這便是鷹為何成為不少民族普遍信奉的大神的原因。從世界各民族對禽鳥的崇拜來看,鷹占有很大比重。我國北方各民族也是這樣,比如滿族、赫哲族、
鄂溫克族、
哈薩克族都有神鷹崇拜。特別是東北地區,凡信奉薩滿教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鷹神話傳說以及對鷹的各種禁忌和儀禮。
由於薩滿是由神鷹孕化而來的,所以鷹便成了薩滿始祖靈的象徵物。薩滿
神帽上除了安裝鹿角飾品作為法力標誌外,那銅製的飛鳥就是神鷹的標誌。布里亞特人把鷹推崇為薩滿的保護神,他們常常在頌詞中吟誦"神鷹可罕父親,鳳凰哈敦母親。"這樣的詩句,以表現他們非凡的出身和來歷。可見鷹是薩滿神聖家族中獨具特色的聖鳥,也是北方狩獵民和遊牧民英武吉祥的象徵。《蒙古秘史》第63節記載了
也速該為兒子帖木真向德薛禪家求婚時,德薛禪說他夜裡夢見白
海青(caYansongqor)抓著太陽和月亮飛來落在他手臂上,認為這是好兆 頭,是你們乞牙惕人的"守護神"(sulder)前來指教的。這裡的白海青就是鷹。"su1der"即"sulde" (蘇勒德),作"精神"、"元氣"、"象徵"、"標記"解。那么白海青自然是成吉思汗所屬乞顏部的祖靈神,他們曾以鷹作為自己的
圖騰祖先,亦有其歷史依據。
樹木圖騰
一般來說,南方植物
圖騰多,北方植物圖騰罕見。如果從廣泛的植物品種而論,此說有一定的道理。而單從蒙古人的樹木崇拜來看,無論神話傳說還是蒙古英雄史詩中所殘留的樹木崇拜觀念在植物崇拜中卻具有相當廣泛的代表性。北方各民族的狩獵民自古棲居山林,靠山林哺育成長,發展壯大,蒙古族亦然,開始以山林做搖籃,之後向草原推進。蒙古族對樹木的崇拜非常古老,比如西蒙古四衛拉特之一的綽羅斯部就有他們祖先出於樹木的圖騰神話。如
巴圖爾,烏巴什·圖門所著《四衛拉特史》,加班·謝日布撰的同名書以及嘎拉登寫的《寶貝念珠》等書就記載了這一神話傳說。1982年,
寶音賀希格所編《蒙古歷史傳說》中的《綽羅斯準噶爾的起源》便是這一傳說的出版面世。內容大意是:傳說古時候有兩戶名叫阿密內和圖門內的人家,住在深山老林里生息繁衍。他們的子孫中有一個狩獵能手。一天,這個獵手在森林裡發現一棵大樹,中間有瘤,瘤洞裡(空心)躺著一個嬰兒。樹瘤上端有一形如漏管的枝叉,其尖端正好插在嬰兒口中,樹的液汁順著漏管經嬰兒口進入體內,成為他的食品。樹上有一
鴟鴞精心守護。獵人便把嬰兒抱回撫養,稱嬰兒為"樹嬰為母,鴟鴞為父的天神(騰格里)的外甥。"嬰兒成人後被推為首領,其子孫便繁衍成為綽羅斯部族。"綽羅斯"者,漏管樹杈哺育人之意。又有將抱養嬰兒的人及其後代稱為"準噶爾"部等說法。
類似上述生於樹木的神話故事在
阿爾泰語系各民族中流傳較廣。從蒙古各部來看,卡爾梅克蒙古人中的綽羅斯部族也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個"以玲瓏樹做父親,以
貓頭鷹做母親的柳樹寶東(大力士)太師……。"杜爾伯特部的譜系中還發現了"伊兒蓋"(落葉松)的姓氏。 布里亞特薩滿所唱的"天鵝先祖,樺樹神桿"頌詞的後一句解釋為天鵝母親在樺樹樁上被拴過,所以他們先祖的誕生和鳥、樹都有關係。蒙古人對樹木的崇拜和供祭,在《蒙古秘史》等典籍以及薩滿的祭儀中均有明顯表現與記載。如供獨棵樹、繁茂樹、"薩滿樹"、樺樹、落葉松等習俗的產生,從根源上說,無不與樹木
圖騰觀念有關。這一觀念所由出的神話傳說,在滿一通古斯語族;
突厥語族的民族中均有流傳。這種與樹木、鳥、搖籃相結合孕育出的首領、先祖的故事在《多桑蒙古史》中就記有維吾爾人樹生五兒的傳說,"中有五室、有類帳幕,上懸銀網,各網有一嬰兒坐其中"。這與嘎拉登所著《寶貝念珠》稱嬰兒為天女所生並掛在樹上的描述極其相似。"銀網"是搖籃,"樹權漏管"是母乳,嬰兒的成長自然離不開這兩件"寶貝",先民認為樹木也具有這種本能,這正是他們不能區分人群與自然界,把社會的人群同自然界的動植物互相混同的觀念的反映。恩格斯說:"人在自己的發展中得到了其他實體的支持,但這些實體,不是天使,而是低級的實體,是動物,由此產生了動物崇拜…."植物可算是最低級的自然實體,採集時代離不開各種植物來養育人類,生活在高山密林里的原始狩獵民離不開野獸飛禽,同時也離不開森林帶來的恩澤。據稱樺樹液汁便是有益於人體成長的良好養料,北方柳樹眾多繁茂,樹皮可製成各種用具。還有一年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它們巍然挺拔,蔚為壯觀,在古人眼裡最感神奇。他們既認為受樹木的恩典不淺,又覺樹木神秘可親可敬。表象、意識、情感交相混雜融合,幻想和現實不加區分,於是視樹木與自己有血緣關係,從而對之敬重膜拜,這就是北方古代山林民族樹木
圖騰觀念產生的由來。
以上敘述了狼、鹿、。熊、芒牛、天鵝、鷹、樹木七種圖騰神話。這些神話既反映了蒙古族圖騰神話獨具風采的民族特點,又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有許多共同點,其原因是與他們之間大體相同的地域環境和社會生活有關,同時又與文化交融密切聯繫。阿爾泰語系各民族歷史上曾有過多次
犬牙交錯的遷徙、接觸、戰爭或者吞併融合,因此形成了一個屬性相同的"文化圈"。同一母題的神話通過
輾轉相傳,又結合本部族特點產生變異,或互相混淆,變成新的形態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這部分(包括以下各節)展示蒙古族遠古社會的神話,更應該從整個北方民族的地域環境、經濟形態、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歷史變遷等予以把握,從而作出正確的分析評價。
生肖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
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
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集市),豬日
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莊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
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寅日),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
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
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里,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國的龍,具有
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
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
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
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餘。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
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
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遊牧民與遊獵民中。保全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
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誌。
羊
圖騰在許多民族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經》中記述了遠古的一種無口不食卻長生不老的神羊。
哈薩克族崇拜山羊神,稱做“謝克謝克阿塔”,認為天下山羊都歸它掌管,祭它是為了山羊的繁衍。崇拜的綿羊神稱做“紹潘阿塔”,統管天下綿羊,祭祀中求此神保佑綿羊多產。柯爾克孜族崇拜山羊,稱山羊神為“七力潘阿塔”,此神是最早馴養野羊成為家畜之神。
漢族是古代訓養家犬較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狗可以御凶的記載。《後漢書·南蠻傳>中記述了古代瑤族
始祖神話,即神犬盤瓠助帝嚳
高辛氏殺吳將軍得天下,帝高辛氏之女嫁給盤瓠,繁衍瑤族子孫的故事.作為氏族始祖神話或救世神州神犬盤瓠一直被湖南、廣西、廣東的瑤族“勉”支系尊奉為氏族祖先,並敬稱為“
盤王”和“盤護王”,不僅在口頭傳頌,還寫入族譜,供於神廟年年致祭,歲歲還願。滿族自狩獵時期就崇拜狗,把它看作有恩於滿族的動物,後又與義犬救
努爾哈赤的傳說複合,至今不吃狗肉,不打狗,不戴狗皮帽子。
蛇是古越人的重要
圖騰之一,後來演化為神。福建簡稱“閩”,東漢
許慎撰《
說文解字》中記載“閩,東南越,蛇種”。表明當時的閩越族人是以蛇圖騰崇拜。清
吳震方《嶺南雜記》說:“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
游天大帝,龕中皆蛇也。欲見之,廟祀必辭而後出,盤旋鼎俎間,或倒懸樑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纖結,不怖人變不螫人,長三尺許,蒼翠可愛。……凡祀神者,蛇常游其家”江蘇宜興人將蛇分為家蛇和野蛇,分別稱之為“里蠻”和“外蠻”。所謂家蛇,指生活於住宅內的一種蛇,常盤繞於梁、檐、牆縫、
瓦楞、閣樓的一種無毒蛇,共約三尺許。人們認為家蛇會保護人, 家有了家蛇,米囤里的米就會自行滿出來而取不空。
廣西
南丹縣瑤族黃姓傳說其始祖妣為母猴,母猴生下的後代力氣都很大。後來,天上有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白天太熱,晚上太亮,人們就請黃家的子孫上天打太陽和月亮,後來打下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人們為此很感謝黃家兄弟,由於黃家兄弟是由猴媽生的,人們也就很感謝猴媽。後來為了紀念猴媽,大瑤寨的瑤族至今不僅黃家禁忌打
猴吃猴肉,其他姓氏也同樣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