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髮紋身
- 外文名:Continuously tattoo
- 屬性:習俗
- 流行地區:百越
- 解釋:剪短頭髮,身上紋圖案
- 記載:《莊子·逍遙遊》、《史記》等
習俗,記載,
習俗
- 斷髮
"斷髮"即是剪短頭髮,它與“椎髻”、“披髮”類似,都是古代越人(即今蘇浙閩粵瓊桂一帶的先民)流行的髮式。古越人不但剪髮,而且經常變換髮型,有時很短,有時又留長,這種習俗讓當時終身不剪髮的北方中原人覺得很好奇。古代北方中原人認為身體髮膚是父母授之,不敢毀傷(剪指甲除外),所以無論男女都留長髮終身不剪。
如今剪髮與紋身這些習俗已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了人們的風尚。特別是剪髮,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代人的理髮習俗其實即是古代越人發明"斷髮"習俗的傳承與發展,既方便梳洗、乾淨衛生又潮流時尚。
古代越人“斷髮”等習俗,對當時從北方來的中原人也產生了影響,文獻《史記》、《漢書》都曾記載,《史記·吳世家》說太伯、仲雍居於句吳,“文身斷髮,示不可用。”《左傳》哀公七年說:仲雍在吳,“斷髮文身,裸以為飾。”《穀梁傳》哀公十三年說:“吳,夷狄之國也,祝髮文身。”這就是說:斷髮文身,非華夏之俗,太伯、仲雍奔吳,也是從民俗也。仲雍與兄太伯體父意,主動避位,來到今無錫、常熟一帶,建立勾吳王國,斷髮文身,與民並耕,主動融入當地社會。《越世家》育越之先世封於會稽,“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也是說禹之後裔到越以後,從民所俗。《漢書·地理志》也有相同記載,但卻對斷髮文身之俗增加了功能解釋。《淮南子·泰族訓》對文身的解說是“劑肌膚,饞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為之以求榮也。”另外,《說苑》、《墨子》、《韓非子》、《禮記》等書中都有類似習俗的記載,可見斷髮文身是吳越族群的鮮明標誌。
- 紋身
記載
《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於是人民斷髮文身,以象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