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拐節

螞拐節

螞拐節,壯族傳說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並把青蛙稱為螞拐。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通過祭祀螞拐,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四季人畜興旺。螞拐節一般從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結束,主要內容有找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等。

遠古時代紅水河一帶遭逢大旱,人們祈雨無效。有隻小螞拐(青蛙)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後生,並由村寨中的韋姓人家收作養子,取名“龍王寶”,從此紅水河畔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幾年後,外族入侵,生靈塗炭。龍王寶應徵帶領兵馬,潛入紅水河鑿穿敵軍船底,敵人官兵沉入河中。立下大功的龍王寶被封為駙馬,卻在與公主成婚前,因褪下的“螞拐皮”被燒毀而隨之死去。人們為紀念龍王寶對壯鄉的功德,因此定下“螞拐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螞拐節
  • 所屬民族:壯族
  • 時間: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
  • 主要活動:找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
由來,傳說,活動流程,習俗,

由來

螞拐節
雖然,許多在人類蒙昧時期產生的古俗已逐漸被社會的發展演變所淹沒,但是。一些奇俗卻在壯族人的生活中延續下來,祭祀螞拐的習俗更是其中之一壯族人。
壯族螞拐節起初流行於廣西西北部河池市東蘭縣境內紅水河兩岸的金谷、巴疇、長江、隘洞、東蘭、長樂、大同等鄉鎮的壯族村寨,同時,與東蘭縣相連線的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雲榜村,巴暮鄉板么村,南丹縣吾隘鎮那地村也流行該活動。節日從正月初一開始,歷時各地不一,有的5至7天,有的長達一個月。

傳說

在桂西的紅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螞拐節時巴馬的壯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螞拐歌河喜慶的銅鼓聲中。相傳,螞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水,使大地風調雨順。有一年壯家有個叫東林的青年,因為喪母而痛苦不堪。他聽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個不停,一時煩躁難耐,就用熱水把青蛙澆得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從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間便開始大禍臨頭。東林嚇壞了,去求神祖布洛駝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訓應向青蛙女神賠禮道歉。於是東林趕緊在大年初一敲起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又請千人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後,人間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風調雨順。從此巴馬東蘭的壯族人年年要過螞拐節,祭祀螞拐。
青蛙(有的地方稱為螞拐)青蛙(有的地方稱為螞拐)

活動流程

活動當天,壯族村民們一大早就宰豬殺雞、蒸五彩糯米飯、舂糍粑、染紅雞蛋,各家各戶忙著準備貢品,然後送到村裡的“螞拐亭”里祭祀青蛙女神。日出時分,在祭祀活動主持的引導下,全村的男女老少分散到附近的田野、小溪邊,四處尋找心儀中的“青蛙女神”,將螞拐裝入事先準備的竹筒(稱“螞拐棺”)內,合好綁緊,用彩色紙糊面,然後沿路返回,把“螞拐棺”抬到螞拐亭里安放,接著,依次進行祭螞拐、孝螞拐、葬螞拐、立紙幡、驅邪、祈福等儀式,以奇特的傳統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整個祭祀活動進程直到傍晚才結束。
入夜,“螞拐節”活動進入了高潮,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山歌對唱、敲銅鼓接力賽、篝火晚會、火把游山寨、跳面儺舞等。曠野上,村民們手舉火把,排著長隊環遊山寨,一串串火光在夜色中尤如一條條火龍,在山道與田野之間蜿蜒遊動,場面十分壯觀;活動場上,銅鼓聲、山歌聲、祈福聲相映成趣,人們戴上古老的面具,跳起了螞拐神舞、拜銅鼓舞、耙田犁地舞、驅邪滅瘟舞、插秧舞、打魚撈蝦舞、紡紗織布舞、豐收祭拜螞拐舞等傳統舞蹈;來自附近壯族村寨的青年男女紛至沓來,圍著篝火,通過對唱“螞拐歌”(戀愛山歌)相互問答,彼此了解,以此尋找自己心儀的戀人,並約定下次歌會在此相會……。整個活動熱鬧非凡、通宵達旦。

習俗

每當農曆正月初一黎明,人們就敲著銅鼓成群結隊去田裡找冬眠的青蛙。據說,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運的,被譽為雷王的女婿“螞拐郎”,成為該年螞拐的首領。首領要帶著大家點燃煙炮,以向雷王報告人間祭螞拐的喜訊。人們把這隻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轎中。由初一到正月底,白天孩子們抬著青蛙游村,向每家每戶賀喜;晚上,則抬到螞拐亭下,人們跳螞拐舞和唱螞拐歌,以示為螞拐守靈。守靈、游村的活動進行到第25天后,螞拐節便進入高潮。這天,人們選擇吉時,抬著花轎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開去年葬蛙的寶棺,如果青蛙的骨頭呈金黃色,便預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場頓時銅鼓齊名,同聲歡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於是人們就燒香祈求消災降福。接著舉行新青蛙的的下葬儀式。葬禮之後,男女老少一起圍著篝火唱歌舞蹈,送螞拐的靈魂上天。這一夜,人們盡情狂歡,通宵達旦。
螞拐節程式:
找螞拐(蛙)——祭螞拐(裝在小棺材)——游拜螞拐(挨家逐戶拜螞拐)——喪螞拐(同時開棺驗看往年喪的螞拐骨,測驗骨色,黃為吉、黑即凶)——篝火銅鼓山歌會(草裙蒙面舞、螞拐舞表演、賽銅鼓、對山歌)。
(圖冊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