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編制的《四川省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四川省政府同意,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4月30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 頒布時間:2021年4月30日
  • 發布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

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系列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做好2021年度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等規定和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訂本方案。
一、全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概況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排查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3.6萬餘處,分布在全省21個市(州)、176個縣(市、區),對近150萬名民眾生命和850億元財產安全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
二、2021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降水趨勢預測。據氣象部門預測,202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均值略偏少,但空間分布不均,旱澇災害交替,發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較高,氣候狀況總體為一般到偏差。其中,主汛期(6月—8月)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均值略偏少。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雅安、樂山、眉山市以及阿壩州北部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1—2成,其餘地區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少1—2成。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2021年汛期全省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仍將呈頻發、多發、高發態勢,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與“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常年均值基本相當,汶川、蘆山、九寨溝地震災區和川西大渡河中上游、雅礱江中下遊河谷區地質災害發生量較常年偏多的可能性較大。
三、地質災害防範重點
(一)重點防範期。汛期(5月—9月)是全省地質災害的重點防範期,尖峰時段在主汛期(6月—8月),特別是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過程降雨量100毫米以上的時段,需予以重點關注。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以整個工程建設期為重點防範時段。
(二)重點防範區域。包括全省176個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主要分為:
龍門山地區。該區地質環境條件複雜,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強烈地震疊加影響,地質災害仍處於多發期,區內區域性強降雨多、局地暴雨強度大,加之受去年持續強降雨過程深層次影響,極易出現群發性災害。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德陽市什邡市、綿竹市,綿陽市安州區、江油市、平武縣、北川縣,廣元市朝天區、青川縣,雅安市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等屬重點防範區。
九寨溝地震災區。受地震及構造斷裂影響,該區內岩土體破碎,鬆散固體物源較多,滑坡、土石流啟動臨界降雨條件較震前顯著降低,2021年仍屬地質災害發生的活躍期。九寨溝縣、松潘縣等屬重點防範區。
川西高山峽谷地區。該區內地質構造複雜,且易出現局地暴雨和夜雨天氣,地質災害具有規模大、隱蔽性強、破壞性大等特點。續建和新開工的水電、鐵路、公路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眾多,各類工程建設活動等對地質環境擾動明顯,引發和遭受地質災害的風險高。阿壩州馬爾康市、金川縣、小金縣,甘孜州丹巴縣、瀘定縣、得榮縣等屬重點防範區。
盆周山區。該區地質災害具有成災快、暴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的特點,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為主。瀘州市敘永縣、古藺縣,內江市威遠縣,樂山市金口河區、峨眉山市、峨邊縣、馬邊縣,宜賓市長寧縣、高縣、筠連縣、珙縣、興文縣,廣安市華鎣市、鄰水縣,達州市萬源市、宣漢縣,巴中市通江縣、南江縣等屬重點防範區。
攀西地區。該區地質環境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礦產資源開發強度大,交通及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較多,地質災害發育。攀枝花市米易縣、鹽邊縣,涼山州西昌市、鹽源縣、德昌縣、會理市、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冕寧縣等屬重點防範區。
(三)重點防範對象。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城鎮、學校、醫院、集市、農家樂、景區和安置點、工棚等人口聚集區;靠山靠崖、臨溝臨坎和削坡建成的農村住房;在建公路、鐵路、水利、大型深基坑等各類重大工程項目及其附屬設施、棄土堆場等;鮮水河斷裂、安寧河—則木河斷裂、龍門山斷裂交匯處等地震重點防禦區內的人員居住區及活動場所。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全面落實防災責任。各地要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落實省、市、縣、鄉、村、組、點七級防災責任制,把責任落實到點到崗到人。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縣級以上政府要及時印發本轄區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並報上一級自然資源部門備案。要切實加強農村房屋及周邊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力度,嚴格規範農村房屋建設選址,合理避讓地質災害危險區,確保場地安全。要加大“四不兩直”明查暗訪力度,落實約談通知書、整改通知書和提醒敦促函“兩書一函”制度,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不力的,要及時督促約談,確保問題整改落實到位。
(二)健全協作機制,強化防災行業監管。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剛性要求,按照本級地質災害指揮機構職責分工,建立健全分工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單位)的行業優勢、專業優勢,增強防災減災聚合效應。各級自然資源、氣象、水利、應急、地震等部門(單位)要加強信息互通、會商研判和協調聯動,形成防災合力。要汲取省內外工程建設領域重大地質災害事故教訓,各級自然資源部門要協調指導同級經濟和信息化、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文化和旅遊、應急、鐵路、電力、通信等部門(單位)履職盡責,按照“誰受益、誰投資”原則,嚴格落實行業監管責任,堅決避免地質災害群死群傷事件發生。
(三)推進調查排查,動態管控災害風險。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隱患點+風險區雙控”新要求,全面推進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認真開展本轄區本行業地質災害隱患拉網式排查,確保隱患排查整改工作貫穿汛期始終。要將排查重點放在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密集區、重大基礎設施及各類工礦、企業、在建工程等重要領域,確保隱患排查不留空白、盲區。要及時更新地質災害隱患資料庫和風險資料庫,動態調整地質災害風險等級排序,並逐一落實防災措施。要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風險管控試點,強化國土空間布局管控,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地質災害風險。
(四)加強監測預警,努力提升技防水平。各地要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路,健全專職監測員遴選、培訓、考核和激勵機制,確保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至少落實1名專職監測員,並及時向社會公告公示。要全力加快推進群專結合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做好專業監測設備和監測預警平台運行維護,切實提高設備線上率和監測預警質效。要加快推進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系統互聯互通,完善預警發布機制,確保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到防災一線,科學指導防災避險。
(五)統籌全域整治,推進重點項目實施。抓緊制發實施四川省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畫(2021—2023年)和四川省“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印發實施,建實建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落實自然資源部要求,加快推進2020年洪澇災害災後恢復重建、群專結合專業監測預警、民生實事等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確保及早發揮防災功效。
(六)加強協調聯動,做好應急救援處置。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地質災害協調聯防機制,落實人員隊伍、經費、物資、裝備等保障,及時修訂完善本行政區域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有關部門(單位)應急預案,並逐級逐點開展針對性、實戰化應急演練,進一步提升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要嚴格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細化領導帶班、專人值守保障措施。嚴格執行信息報送制度,及時、規範、準確報送地質災害信息。一旦發生災(險)情,事發地黨委政府要第一時間按要求啟動應急預案,迅速組織有關部門(單位)開展搶險救災,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堅決避免出現二次人員傷亡。
(七)及時補短強弱,細化汛期防災工作。各地要嚴格落實“主動避讓、預防避讓、提前避讓”和“三個緊急撤離”剛性要求,在降雨來臨前或出現成災跡象時,提前組織危險區民眾果斷避險撤離,妥善安置並切實做好撤離人員管控。要統籌開展“青春志願·守護生命”志願服務行動,對老弱婦幼等重點人群推廣落實“一對一”避險結對幫扶措施。要強化與專業地勘隊伍的合作,充實駐守技術支撐力量,協力做好基層防災工作,有效增強基層主動防災能力。
(八)加強培訓演練,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各地要按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對轄區各級防災責任人、村社幹部、監測員、志願者、受威脅民眾、工程建設單位項目管理人員、施工作業人員等進行一輪全覆蓋培訓。要靈活採取集中與分散、綜合與單項相結合等方式開展避險演練,確保主汛期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至少開展1次避險演練,切實提升基層民眾遇險逃生能力。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提升民眾識災能力和防災意識,做好有關新聞發布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營造良好防災減災輿論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