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方案

《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方案》已經四川省政府同意,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1月24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4日
  • 發布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和省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關於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精神,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以來的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實“四個面向”要求,堅持一頭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頭抓產業技術創新和全社會創新創造,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強化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成渝地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西部科學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全省科技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每萬人有效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67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3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6萬家、技術契約成交額累計超過6000億元,努力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
二、重點任務
(一)最佳化區域協同創新布局。
1.協同推進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以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為核心區域,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慧型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領域,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究基地集群,匯聚一流人才及團隊,協同重慶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組織部、省委軍民融合辦、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科技廳、成都市人民政府。逗號前為牽頭單位,下同)
2.協同共建西部科學城。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主要承載區,以“一城多園”模式與重慶共建西部科學城。高標準規劃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加快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提升中國(綿陽)科技城創新能級,爭取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在綿陽市布局,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範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高地。支持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省級新區等發揮自身優勢,協同參與西部科學城建設。〔責任單位:科技廳、成都市人民政府、綿陽市人民政府,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自然資源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3.協同推進高新區等各類園區高質量發展。建好川渝高新區戰略聯盟,推動高新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國家高新區提質升位,支持基礎較好的省級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推動成都都市圈各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高新區全覆蓋。協同推進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園區提檔升級。推進各類園區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支持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積極打造區域創新發展特色園、專業園。〔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商務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4.協同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川渝協同積極爭取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加快成都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支持綿陽、德陽、宜賓、遂寧、瀘州等城市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推進自貢、內江等省級創新型城市建設,新增布局一批省級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帶動力的區域創新城市群。啟動省級創新縣(市、區)建設,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支持成都等城市爭創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二)協同打造重大戰略創新平台。
5.協同構建實驗室體系。聚焦核動力、航空動力等優勢領域,積極爭創國家實驗室,建好國家實驗室四川基地。聚焦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生態環境等領域,高水平建設天府實驗室。川渝協同爭取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推動建設口腔疾病、老年疾病、兒童健康與疾病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責任單位:科技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成都市人民政府)
6.積極創建國家級創新中心。川渝協同推動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轉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建礦產資源開發、碳中和等技術創新中心。高質量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積極創建高端航空裝備、網路安全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精準醫學、釩鈦新材料等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工業雲製造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7.構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大型低速風洞、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電磁驅動聚變大科學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紅外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等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新型空間光學研究裝置、超高速軌道交通試驗平台。建設科學數據和研究中心。推進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成都超算中心、西南天然藥物與臨床轉化綜合研究平台等高能級創新平台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科技廳、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8.推進創新平台共建共享。建立成渝地區科技基礎資源、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共用機制,支持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出租、出借或作價投資及開放共享。擴大科技創新券使用範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利用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台等服務平台開展研發活動。推動川渝科技信息資源整合,推進科技專家庫、科普資源等共享共用。〔責任單位:科技廳,省委軍民融合辦、教育廳、財政廳、省科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三)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9.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整合設立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推動實施一批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建立科技研發風險資金池,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風險分擔,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計畫,圍繞量子科學、宇宙演化、地球科學、物質結構、腦科學等開展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加強積體電路、新能源、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網路安全等套用基礎研究,推出更多原創性成果。推動川渝國家套用數學中心建設。〔責任單位:科技廳,教育廳、財政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10.協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聯合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畫,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天、資源環境、量子科技、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聯合攻關。聚焦積體電路與新型顯示、工業軟體、航空與燃機、釩鈦稀土資源、軌道交通、智慧型裝備、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重大科技需求,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一項一策”的原則,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川渝創新型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重大科技項目。〔責任單位:科技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財政廳、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11.打造軍民協同區域創新體系。探索軍工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分類推進軍工重大試驗設施等向社會開放。在積體電路、軟體、智慧型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項目。支持國防科研單位建設一批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支持國家科技創新匯智平台、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建設,創新軍工類科研成果轉化模式,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深化與央屬軍工企業戰略合作,建設銀河596、核技術產業基地等一批特色軍民協同創新產業園區。〔責任單位:省委軍民融合辦、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四)協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12.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川渝協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政策,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畫,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型頭部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鼓勵引進創新型企業,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或新型研發機構。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整合行業創新資源,組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財政廳、省統計局、省經濟合作局、四川省稅務局、省智慧財產權中心、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13.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川渝協同加強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建設,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完善四川高校“雙一流”建設體系,持續培育和擴大四川“高峰學科”,不斷提升國內國際影響力。推動高校科研力量最佳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大力開展基礎研究和產學研聯合攻關,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建立川渝大學科技園聯盟,加快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和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營機構建設,推動高校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支持高校與海內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責任單位: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科技廳、省智慧財產權中心、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14.建設高水平科研院所。積極探索中央駐川科研院所更大自主管理權改革,支持其參照執行地方科技創新激勵政策。持續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在人才激勵、成果轉化等方面探索科研事業單位有別於其他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構建現代科研院所治理結構。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轉制類院所創新發展。〔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省國資委、省智慧財產權中心、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15.深化省校(院、企)戰略合作。支持知名高校、院所和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研發機構,推動國內一流高校與省屬高校“結對子”,建設實習基地和優質生源地,深化高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創新聯合體,加強院校科技創新資源與企業需求的深度對接,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五)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16.深化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川渝協作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試點,推動職務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國有資產管理清單,探索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國有資產管理新模式。(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省智慧財產權中心)
17.協同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支持川渝毗鄰地區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促進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突出軍民協同特色建好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持續推進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範。加快建設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台,儘快提升概念驗證、中試熟化、企業孵化能力。支持中央在川和省內各類研發機構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大對兩院院士重大科技成果、高端外國專家引智成果在川渝轉化的支持力度。〔責任單位:科技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智慧財產權中心、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18.協同發展技術要素市場。發揮川渝技術轉移聯盟功能,建好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及各分中心,打造技術轉移服務核心聚集區,構建“1+4+N”技術轉移體系。加快國家級和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建設,培育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00家。推進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落實技術經紀(理)人才職稱評審政策,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人才隊伍。建立科研成果市場化社會化評價制度。〔責任單位:科技廳,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智慧財產權中心、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19.協同發展科技金融。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財稅金融服務體系,支持在國家和省級高新區等科技資源聚集地區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過程的財稅資金支持引導和銀行業保險業服務機制。支持通過股權與債權相結合等方式,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在境內外發債融資。鼓勵省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院士基金等加大對早中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支持。推動多元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建設,推廣“盈創動力”“天府科創貸”“雙創”債務融資、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等科技金融創新服務模式。舉辦科技金融對接活動,提升金融賦能科技創新發展的服務水平,打造西部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責任單位:科技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省國資委、省智慧財產權中心、四川省稅務局、四川銀保監局、四川證監局、人行成都分行、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六)協同深化科技開放合作。
20.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推動川渝毗鄰地區、重點產業園區國際化發展,充分利用外資企業和機構科技創新資源,支持外資研發機構建設,做強做實中德、中法等國別園區,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示範區。精準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新需求,加快創新資源、人才、成果的承接和轉移,積極推進中國—歐洲中心、西部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建設,吸引國際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在川落戶,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共建川渝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盟,共同打造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川渝聯合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打造成渝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合作名片。〔責任單位: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省委外辦、商務廳、省經濟合作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21.協同實施國際大科學培育計畫。圍繞核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腦科學、地理信息等領域,在成渝地區實施一批國際科技合作重大項目。積極爭取更多國家戰略性科技創新合作、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等重點項目在川渝布局。支持川渝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加強前沿領域國際科技聯合攻關。〔責任單位:科技廳,省委外辦、教育廳、財政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七)協同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22.加大創新人才招引力度。川渝協同開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招引,動態調整引進人才結構,重點引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礎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大力引進攜帶技術、項目、資金,能夠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鼓勵有關部門和市縣實施人才計畫(工程、項目),向重點產業一線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傾斜。〔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經濟合作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23.加強創新人才培養。依託各級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對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重點學科的傾斜支持力度,重點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團隊。開展省級人才計畫前置改革,對國家實驗室、天府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和國防科技領域重點用人單位給予人才計畫配額,建立國家人才計畫入選者和國防科技重大工程型號總師直接認定機制。對重點產業急需、掌握“卡脖子”技術或填補學科空白的高層次人才及團隊,採取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方式量身支持。加強創新型領軍型企業家培養,對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或核心成果轉化情況進行跟蹤支持。〔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24.完善創新人才激勵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跨區域、跨所有制流動,提高人才配置效能。建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主的職稱評審導向,有序下放職稱評審權,完善高層次人才市場化認定機制。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政府補貼制度。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鼓勵用人單位實行年薪制、協定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全面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完善省市縣三級服務保障體系,為符合條件的重點人才提供子女就學、安居、醫療等服務。深入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川渝兩地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合辦高水平學術期刊。〔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資委、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八)協同改善科技創新生態。
25.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強化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加快科技計畫管理體制改革,最佳化財政科技計畫,開展科研項目“揭榜制”和科研經費“包乾制”試點,加強對科技計畫管理全過程、各環節的監督。推進科技成果評價綜合試點,深化科研項目評審、科技人才評價、科研機構評估改革,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科研誠信制度體系,推進科研誠信信息化建設。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成立成渝科普基地聯盟。(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財政廳)
26.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川渝協同打擊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加強馳名商標保護,規範商標惡意註冊和非正常專利申請,將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納入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完善司法保護機制,爭取設立成都智慧財產權法院,推廣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受理“雙報制”,對專利、積體電路布圖設計、商業秘密、計算機軟體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智慧財產權案件實行跨區域集中審理。構建行政裁決、仲裁、調解、行業自治等形式相互補充的糾紛多元化解決體系。完善跨部門跨區域快速協同保護機制,完善智慧財產權案件行刑銜接機制,積極完善和推廣跨市(州)行政執法協作機制。〔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智慧財產權中心,省委宣傳部、省法院、省檢察院、公安廳、司法廳、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27.大力推動創新創業。發揮西部雙創示範基地聯盟引領作用,促進成渝地區17家國家雙創示範基地融通發展。建立成渝地區創業孵化“雙城聯動”合作機制,深化成都菁蓉匯、重慶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雙創”活動之間的協作,分層分類協同組織創新創業大賽、創新挑戰賽、高峰論壇等各類“雙創”活動,構建成果轉化常態化對接機制,定期組織成渝地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辦好西博會、綿陽科博會等大型展會。〔責任單位: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經濟合作局、有關市(州)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在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川渝協同創新專項工作組的統籌協調職能,建立完善統籌推進機制,組織研究重大政策、重大規劃、重大項目,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注重建立健全市(州)層面協調機制。實行項目化清單化管理,逐項推動落實。有關部門和市(州)要根據本行動方案做好年度工作安排,細化分解目標任務,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工作協同。加強對上爭取,推動我省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相關規劃;加強與重慶的協調聯動,確保兩地規劃銜接、政策協同、資源共享;壓緊壓實部門和市(州)主體責任,加強工作對接,完善協同推進機制;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調動各方積極參與。
(三)強化宣傳引導。做好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工作的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及時宣傳推廣各地工作成效和經驗做法,廣泛凝聚共識,大力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確保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我省全面落實落地。

解讀

一、起草背景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和省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關於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精神,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加快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由科技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起草《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二、起草過程
2020年3月以來,組織省內多家研究機構和知名專家,在廣泛調研基礎上,集中開展戰略研究。2020年6月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結合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工作部署,充分運用戰略研究成果,抽組精幹力量成立檔案起草工作專班,研究起草了《行動方案》初稿,先後3次徵求省直相關部門和有關市(州)意見,組織開展專家論證後,反覆修改完善,形成《行動方案》。
三、主要內容
《行動方案》分為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三個部分。
(一)總體要求。明確了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二)重點任務。圍繞最佳化區域協同創新布局、協同打造重大戰略創新平台、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協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深化科技開放合作、協同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協同改善科技創新生態八個方面,提出了協同共建西部科學城、協同構建實驗室體系、打造軍民協同區域創新體系等27項具體任務。
(三)保障措施。從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工作協同、強化宣傳引導3個方面明確了保障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四、主要特點
一是突出高端引領。對標北京、上海、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超前布局高能級創新平台,加強成渝地區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二是突出協同發展。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加快最佳化區域協同創新布局,強化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推動打造川渝協同創新共同體。
三是突出開放合作。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更高層次科技對外開放,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一帶一路”開放創新高地。
四是突出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促進創新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更大力度地激發各類科技創新主體活力,努力走在全國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