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
嘉應州建州始末
關於設州的必要性。他在報告中說:惠州府管轄的興寧、長樂二縣,以及潮州府所屬的程鄉、平遠、鎮平三縣,“均離府治窮遠。該管知府,既有鞭長莫及之虞。”完全有必要將這五個縣從原來的地區分離出來,新組建一個州。至於州治所在地認為應首選程鄉,因其很早以前就是州治所在地,況“又地處適中”。
關於治安部隊的組建。他建議在潮州鎮的管理下成立游擊署(似今之公安局),他說:“程鄉縣,地處衝要,駐防城汛,無武職大員彈壓,請將潮州鎮標左營游擊一員,移駐新州。”人數應在原駐軍221名的基礎上再增派100名,“以資防守”。至於興寧營都司(派出所)的管理權他認為應劃歸到潮州這邊來,“至惠州協屬之興寧,與該協相隔遼遠,似難兼顧,亦應與平、鎮營,俱隸潮州鎮統轄。”
關於文教科考。報告對程鄉的文風讚不絕口,他說:“程鄉一縣,蒙聖朝德教罩敷,文風極盛。每科鄉會,中式通省,各地罕出其右。”但每年“歲科取進生員僅一十五名”,這與其文化實力很不相稱。他建議改州後,要跟著將名額增加到20名,“以光文治”。
關於人事及州名。他請求知州、學正的印信由吏部儘快鑄刻。至於官員待遇,他認為“程鄉縣原列為中缺,今改為直隸州,轄興、長、平、鎮四縣,事務殷繁,應列為要缺。”負擔重壓力大了,公僕們理應享受“要缺”的較高待遇。新州的名稱,他建議用“嘉應”。
此名源於“嘉應橋”。話說紹興初年,大宋南渡,面對山河破碎,金人窮追不捨,趙構苦不堪言。忽聞梅州孔廟生芝,《論衡》云:“士氣和故生芝。”“和”對於顛沛流離中的南宋王朝是多么珍貴,一個多么美好的預兆啊!高宗感動之餘,不忘叫史官載錄此事。淳熙年間,州人為紀念此事,便將城東所建小橋命名為“嘉應”。鄂彌達用此名之良苦用心在於:願其能給大清國帶來一個祥瑞和諧的大好局面,相信皇上也會龍顏大悅的。
這個方案是論證有力、設計嚴密、考慮周全、切實可行的,上級審批通過只是時間問題。
雍正十一年,廣東布政司送呈的新行政區的籌組方案最終擺到了雍正皇帝的案頭上,這個勤奮的皇帝親自審閱了報告的全部內容,3月14日他圈閱朱批,並責成內閣開會討論。3月16日內閣成員奉旨依議,與會者決定批准所請,欽定州名為“嘉應”。這一天,標誌著嘉應直隸州的誕生。
經過一番準備,一場隆重的新州成立慶典在城外東校場舉行。中央政府代表宣讀關於批准設立新州的皇帝聖諭。省政府的代表向首任知州王元樞頒發了委任狀。現場檢閱了新組建的城防部隊的會操表演。隨後,全體與會人員赴社稷壇祭祀社稷之神,祈禱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到城隍廟祭祀城池之神,祈求地方安寧、商旅無憂;又到孔廟祭孔聖人,祈求人民幸福、文教昌盛。
離開中原故土許久的客家人終於投身到母親河梅江的懷抱。河流歷來被視作古代的“高速公路”,環視嘉應,以梅城為中心,“五屬”盡通梅江。域內四隅,順琴江、寧江、程江、石窟河、松源河,無論你從哪個方向出發,都可乘舟而下,一兩日間直達州城。沿著這個路線赴州城,長樂、興寧人民免了翻山越嶺赴惠州的鞍馬勞頓之苦,平遠、鎮平和程鄉人民沒有了涉蓬辣險灘下潮州之虞。
嘉應州的成立,產生了一個地區,成為當時全國420多個府(直隸州、散州)之一,成為在廣東政治版圖上始終占據重要位置的地區,成為當代梅州市行政區域的雛形,成為一個人文向秀、欣欣向榮的地區。隨著對嘉應州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加深,客家人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不斷增強,後來豐順、大埔兩縣的加盟,是這一力量作用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