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 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 A.,1875. 雌蛙體長71-90mm,雄蛙較小;頭較扁平,頭長寬相等或略寬;吻端鈍圓,略突出於 下頜,吻棱較明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與上眼瞼寬;鼓膜顯著,明顯大於眼徑之半,犁骨齒兩短斜行,位於內鼻孔內側,前肢較短壯,指端圓,指較細長,指長順序3,1,4,2,第1,3指幾等長;關節下瘤,指基下瘤及內外掌突均較顯著。後肢長。脛跗關節前達眼或略超過,左右跟部明顯重迭,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與脛等長或略長;趾端鈍圓;趾細長,第3,5趾達第4趾的第2,3關節下瘤之中部,蹼發達,除第4趾外,其餘各趾的蹼多少至趾端而蹼緣缺刻較大,外側跖間具蹼而不發達;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內跖突窄長,外跖突小而圓。皮膚上細小痣粒頗多,口角後端頜腺十分明顯,背側褶在顳部不平直而成曲折狀,在鼓膜上方側褶略斜向外側,隨即又折向中線,再後後延伸達胯部;兩側褶間有少數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有排成人形者;腹麵皮膚光滑。跖褶2。兩眼間深色橫紋及鼓膜處三角斑清晰,背面與體側有分散的黑斑點,一般都在疣粒上;四肢橫斑清晰;腹面灰色斑點頗多,有的甚至自咽至腹後都有斑紋。雄蛙前肢較粗壯,第1指上灰色婚墊極發達;有1對咽側下內聲囊。 |
| 黑龍江林蛙Rana amurensis Boulenger, G. A.,1886. 雄性體長63-66mm,雌性比雄性略大;頭較扁平。頭長寬幾相等;吻端尖圓,稍突出於下頜;吻棱較明顯,頰,部向外側傾斜,鼻孔位於眼吻之間,眼間距小於鼻間距,而與上眼瞼等寬;喜歡膜顯著,大於眼徑之半;犁骨齒橢圓形,位於內鼻孔內後方。前肢短壯,指端圓;指較細長,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顯著,內外掌突均顯著。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脛短,左右跟部稍重迭,足長於脛,趾端鈍圓而略尖;蹼發達,除第5趾外,其餘中趾的蹼雖未達指端,而蹼緣的缺刻不深;外側跖間蹼幾達基部,第5趾外側無緣膜;關節下瘤顯著而小,內跖突較細長;外跖突圓小或無。皮膚粗糙;背側褶不平直;兩側褶間有分散的疣或長或圓,大至成行排列;後部的疣多而小,一般不成行;體側、腹部兩側及後肢背面有許多小疣。雄性皮膚則較光滑;口角後端有一顯著的頜腺;跗褶2,頗顯著。腹面一般光滑,僅腹側及腹後端有刺粒。顏色變異頗大。腹面有紅色與深灰色花斑。 |
棲息環境
林蛙是典型的水陸兩棲性動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在水中生活,而變態後的幼、成蛙的活動期在陸地生活,兩棲生活的時間分別為6個月左右。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後,沿著溪流溝谷附近的潮濕植物帶上山,開始營完全的陸地生活。林蛙對棲息的森林類型有一定選擇,喜棲在林內郁敝度大、枯枝落葉多、空氣濕潤的植被環境,如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林內有高大的喬木,中層灌木和低層蒿草的三層植被遮陰。林蛙不喜息在針葉林內,特別是落葉枯林下。林蛙對山林的方向也有一定選擇,春季氣溫低,林蛙喜歡在溫度較高的南坡活動;盛夏時節林蛙喜歡在山林的北坡活動。林蛙在林中活動有一定範圍,一般以越冬和產卵地為中心,向外1-2公里距離,否則林蛙找不到適合的越冬場所而死亡。林蛙一般不越過山頂,但對低矮山崗也能越過。
林蛙在較淺的流水或池水中,常單獨地分散潛伏於溪流里的石塊下、樹根水草間,夜間在淺水活動,尋找新的、適宜的冬眠場所,但不上岸活動。
生活習性
習性
蛤士蟆一年的生活周期可分為水中生活和陸地生活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水中生活階段是在較深的水域中進入冬眠狀態,以渡過寒冷的冬季,一般從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中旬,歷時150-180天。此時的蛤士模多群集於水下穴洞之中,不食少,新陳代謝降到極低水平;陸地生活階段是到春季冰雪溶化,水溫變暖時,冬眠的蛤士蟆漸漸開始活動,隨著水溫和氣溫的升高陸續上岸。此時的雌雄蛙體生殖腺均已成熟,在溫暖的淺水池沼、田水中“抱對”和產卵,排精,在水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蛤士蟆完成生殖活動後,即進入陸地山林的草叢或灌叢中,營陸地生活。
隨著氣溫的升高,蛤士模逐漸由低地向高地,由陽坡向明坡遷移。此時援食旺盛,蛙體漸肥,幼蛙也正處於迅速生長時期,從9月中旬開始,氣溫降到15℃以下時,蛤土蟆開始向山下遷移,陸續到達越冬水域周圍,在氣溫降到10℃以下時,即陸續進入水中,又從陸地生活轉入水中生活。
冬眠
中國北方冬季氣溫寒冷而漫長,林蛙冬眠長達5-6個月,主要是水下冬眠,可分為四個時期入水期、散居冬眠、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動期。林蛙陸棲生活時用肺呼吸,入水冬眠後肺部停止活動,靠皮膚吸收水中溶氧,微弱呼吸,林蛙的體溫靠吸收環境熱量維持。林蛙入水期是從9月下旬開始,為期半個月左右,當氣溫降至於10℃以下時,林蛙從陸地返入河流中越冬,當氣溫高於10℃時林蛙又重新上岸活動,有的繼續取食,隨著氣溫下降,林蛙又回到水中生活,呈兩棲交替生活方式。散居冬眠期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為期一個月。
群居冬眠期從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下旬。為期4個月左右。當氣溫降到0℃,水溫2-4℃,有時水的表面結冰,林蛙向深水中或不結凍的暖水區移動,林蛙進入深度的群居冬眠,一般成群擠在一起冬眠。冬眠活動期是從3月末到4月上旬,為期10天左右。林蛙的冬眠群體已分開或部分分開,在水中短距離遊動,但並不上岸,仍在水中生活。當氣溫和水溫升高時林蛙出河上岸,在水域周圍活動,氣溫下降時仍回水中生活,當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林蛙沿溪流兩側濕潤植物帶上山,而多集中在1-2個夜晚幾乎全部上山。一年齡幼蛙無明顯的群居冬眠現象。幼蛙比成蛙晚出河10-20天,剛出河的幼蛙不立即上山,而在水邊活動,有的在陸地潛伏,氣溫穩定升高后在適宜的夜晚集中上山。
食性
蛤士蟆蝌蚪在水中為鰓呼吸,以植物碎屑、藻類、植物嫩芽、嫩葉等為食,為植物性食性期,約30天左右。變成蛙後即離水登入,轉變成動物性食性,以昆蟲,蜘蛛,蝸牛等活餌為食,因有特殊結構和功能的蛙舌,故有很強的放舌捕捉各種小型飛蟲的能力。
林蛙在蝌蚪期是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在水中取食。成蛙廣食性,以昆蟲的活體為主要食物,其次是蛛形綱、多足綱及軟體動物。幼蛙與成蛙的食物種類無大差別,幼蛙只能捕食小的昆蟲。由於蛙的極端近視,只能捕捉管近距離出現的活的動物性食物,而不能吃死的或不活動的食物。幼蛙發現食物的距離在10厘米內,捕捉距離2-4厘米,成蛙捕食距離為10-15厘米。林蛙每天有兩個捕食活動高峰期,一般上午的4-8時,下午4-6時,天氣較冷時在中午11-14時捕食活動,林蛙攝食旺期是6、7、8三個月份,成蛙每年攝食量為1000多隻昆蟲,大約重50克。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寮國、蒙古、俄羅斯、朝鮮。廣泛分布於中國北部,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青海、四川等地。由於市場需求,已經有大量的養殖。
繁殖方式
林蛙在水中產卵,對產卵場所有一定選擇,主要選擇水層淺、水面小的靜水區產卵。產卵場地多是泥質水域,有石塊、植物莖稈等殘雜物,水質呈微酸性或中性,pH值為5.5-7.0。蝌蚪期完全生活在水中,林蛙在5℃時開始產卵,蛙卵在水中受精、孵化並發育成幼蛙。林蛙產卵的最適溫度為8-10℃。水中的溶氧量多少對蝌蚪和成蛙越冬的影響很大,水中溶氧量不足會使大量蝌蚪及越冬蛙死亡,水深是影響林蛙越冬成活率的關健因素。
隨著春季氣溫升高,林蛙逐漸甦醒過來,解除休眠,出河上岸進入產卵場,出河的適宜溫度:氣溫5℃,水溫3℃以上。林蛙性成熟時間為2年,一年生雌蛙的生殖腺處於萌芽狀態下,肉眼很難看出,野生林蛙在自然狀態下,雌雄比列為1:1.34,受蝌蚪發育期間氣溫影響較大。成蛙出河後即開始“抱對”在水中產卵受精,經過39天的胚胎髮育進入變態期,再經15天的發育,變成幼蛙上岸進入陸地生活。林蛙繁殖過程受溫度影響很大,在人工保暖期棚內從孵化蝌蚪到變成幼蛙需用37天,在自然發育情況下則需要54天。林蛙每年只產卵一次,2年生雌蛙可產一個卵團,約1300粒蛙卵,鏃三年生雌蛙平均產卵1800粒。雌蛙產卵後有一個生殖休眠期,大約10-15天,潛伏在疏鬆的土壤中或樹根等遮陰物下面,當氣溫升高到10℃以上時,林蛙也恢復了體力,開始進入林中生活。種蛙在生殖休眠期死亡現象嚴重。
保護級別
二種均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藥材採集
哈士蟆皮膚粗糙,咽、喉及腹部有鮮艷的朱紅色與深灰色花斑。雄蛙無
聲囊。雌蛙的輸卵管(哈蟆油)亦供藥用。於白露節前後捕捉。捕得雄蛙後即剖腹去內臟洗淨,掛起風乾或曬乾;若捕得雌蛙,先取出輸卵管,再除去其它內臟,然後曬乾。
乾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點,腹部黃白色,微帶紅色,腹中空虛,後肢腹面常呈淡紅色。肉質乾枯,體輕鬆,氣腥。以體大,腹面色澤黃紅,身乾者為佳。
人工養殖
養殖技術入工繁殖須注意孵化期、變態期和越冬期3個環節。
蛤士蟆每年繁殖1次。產卵量大約2000枚左右,呈團狀粘聚。最適產卵溫度為10℃左右。這時應及時將卵團移入孵化池中,以每1㎡10-15團為宜。在水溫20℃條件下3天后即可見蝌蚪陸續孵出。水溫過低可用塑膠薄膜覆蓋增溫,但水溫一般不直超過25℃,否則會影響孵化和蝌蚪成活。水溫過高時可通過灌排水降溫。每1㎡水面可放養蝌蚪2000-5000隻左右,隨著蝌蚪的體形增大,每10天左右疏散巨次,最後達到每1㎡約500-1000隻,約35-40天即可變態成幼蛙,離水登入。
蝌蚪進入
變態期時,攝食很少,不活動,多潛伏在水池邊緣淺水內,經過體內劇烈的器官改造,尾部吸收,長出四肢。這時的代謝率很低,抵抗力很差,極易死亡,必須嚴密看管,特別防止水溫驟變。水質污染,敵害侵襲,否則會造成大量死亡。約7天左右,即可轉變成幼蛙,進入陸地生活。水池周邊的灌木,草叢、磚石瓦塊,有利於登入後的幼蛙隱蔽遺光,必要時可增設草,可提高幼蛙成活率。良好的越冬水域對當年幼娃和成蛙非常重要,水深以在冰層下保持1米左右為宜。
飼養管理養殖蛤士蟆多是採取人工繁殖和培育蝌蚪 ,經變態發育成為幼蛙之後即散放森林。草地之,任其自由來自私活動,待生長發育成熟後(2年以上)進行回捕。這樣的養殖方式可以減少對大量蛙群的活餌供給,是一種“半散養”方法,飼養成本降低。但由於生活環境,食物供應和天敵等影響,幼蛙死亡率較高,商品蛙回收率也較低。
另一種方式即是對幼蛙和成蛙實行圈養,人工給予活餌。為一種高密度精養方法。這種方法投資較大,技術性較強,商品蛙回收率較高。必須有活餌充足供應,圍牆防逃,防止天敵侵害,克服乾旱和曝曬,有寬闊的隱藏所等條件。回捕時應嚴格限制雌雄比例和年齡,避免平衡失調。
主要價值
哈士蟆是集食、藥、補於一體的珍貴蛙種,是中國出口創匯的產品。隨著人們對哈士蟆的逐漸認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林蛙產品將越來越走進人們的生活。因此,林蛙產品的開發與利用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環保
野生林蛙主要以昆蟲為食,在維特森林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測試,一般每隻林蛙每天可捕食各類昆蟲50-120隻,多至300隻,在所食昆蟲中絕大部分為有害昆蟲,如時蟲甲、夜蛾幼蟲、樹粉蝶幼蟲、尺蠖和葉蜂等農業上有名的害蟲。因此,人類把林蛙稱為森林的“衛土”、農業的“良友”。此外林蛙還採食傳播疾病的動物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如蠅、蛞蝓等。更有意義的是中國林蛙在完成生殖開始上陸地生活的時候,正是昆蟲開始大量繁殖的時候,昆蟲的休眠期,也正是林蛙的冬眠期,因此,它對控制昆蟲的大量發生髮展進而維持生態平衡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成分
蛙油的化學成分複雜,其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占總量的56.3%,脂肪4%,還有蛙醇、多糖類、膽固醇、磷脂、維生素、脂肪酸、人體必需的10種胺基酸、微量元素及激素等。其主要胺基酸含量為:谷氨酸12.91%,甘氨酸8.58%,纈氨酸3.78%,羥脯氨酸7.47%,酪氨酸 5.21%,總磷脂0.96%。林蛙油中所含激素有17一雌二醇、 17
一羥甾醇、甲狀腺素、睪酮,所含微量元素有鉀、鈣、鈉、鎂、銅、鋅、錳、硒等,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少量胡蘿蔔素。
藥用
哈士蟆全身是寶,其藥用歷史悠久,據學者考證,《本草綱目》和《本草圖經》中的“山蛤”即是。林蛙油具有“補腎益精,養陰潤肺,補腦益智”之功效,常用於身體虛弱、病後失調、精神不足、產後無乳、心悸失眠、盜汗不止、疾嗽咳血、肺結核、肝炎等消耗性疾病,特別對老年人,久治失調的康復作用更佳。用其給手術後的病人口服,可促進手術創口癒合,效果極佳。現代藥理研究揭示,林蛙油能促進幼齡動物的生長發育和性成熟,延長雌雄動物的興奮期(動情期),延長小白鼠游泳時間,抗疲勞效果明顯,人服用後可提高記憶力等。
食補
哈士蟆是蛙科動物中國林蛙或黑龍江林蛙的肉。林蛙油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而且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林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被廣泛套用於保健和膳食,用以烹製多種菜餚,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史書“遼海叢書”中記載:哈士蟆形似田雞,腹中油如粉可作羹,味極美,唯興京一帶有之。實踐證明,食用林蛙油對提高體質、增進健康有明顯的效果,而且無副作用。除單獨食用外,還可製成糕點、糖果、飲料等美味佳肴,如清湯林蛙油、涼拌林蛙油、拔絲林蛙油、林蛙油麵條、田雞油水晶糖、田雞油太妃糖、田雞油冰淇淋、林蛙油飲料、林蛙油蛋糕等。
林蛙肉白、鮮、香、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膽固醇的食品,已成為倍受人們青睞的高級佳肴,適合於各類人群。食用方法:先將活蛙放入60~70℃的熱水中,將林蛙燙死後立即撈出,然後用剪刀剪開腹部皮肉,摘除胃腸洗淨後即可烹任,或者把燙死的林蛙洗淨後直接烹任,保持林蛙形體完整,待食用時再摘除胃腸,如“清燉哈士蟆”、
“紅燒哈士蟆”。還可將林蛙製成五香蛙肉罐頭、清蒸蛙肉罐頭、林蛙肉肉鬆等風味食品。取油後的林蛙乾蛋白質和鈣磷含量都很高,乾蛙肉中含蛋白質79%,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如“油炸林蛙乾”、“紅燒林蛙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