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蛙

中國林蛙

中國林蛙(學名:Rana chensinensis):雌蛙體長71-90毫米,雄蛙較小;頭較扁平,頭長寬相等或略寬;端鈍圓,略突出於 下頜,吻棱較明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與上眼瞼寬。背側褶在鼓膜上方呈曲折狀;後肢長為體長的185%左右,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超過眼或鼻孔;外側3趾間幾乎近2/3蹼;鼓膜部位有三角形黑斑。雄蛙第一指基部的兩個大婚墊內下側間的間距明顯,近腕部一團不大於指部一團;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

棲息在陰濕的山坡樹叢中離水體較遠,9月底至次年3月營水棲生活。在嚴寒的冬季它們都成群的聚集在河水深處的大石塊下進行冬眠。分布於中國和蒙古。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四川、西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林蛙
  • 拉丁學名:Rana chensi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亞目:參差型亞目
  • 蛙科
  • 亞科:蛙亞科
  • :林蛙屬
  • :中國林蛙
  • 命名者及年代:David, A.,1875.
  • 同義學名:Rana chensinensis
  • 同義學名:Rana chensinensis
  • 同義學名:Rana temporaria var. asiatica
  • 同義學名:Rana amurensis
  • 同義學名: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 同義學名:Rana chensinensis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冬眠,活動,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人工養殖,準備,管理,越冬,網箱,病蟲防治,病害種類,致病原因,綜合防治,

形態特徵

中國林蛙雌蛙體長71-90毫米,雄蛙較小;頭較扁平,頭長寬相等或略寬;端鈍圓,略突出於 下頜,吻棱較明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而與上眼瞼寬;鼓膜顯著,明顯大於眼徑之半,犁骨齒兩短斜行,位於內鼻孔內側,前肢較短壯,指端圓,指較細長,指長順序3,1,4,2,第1,3指幾等長;關節下瘤,指基下瘤及內外掌突均較顯著。後肢長。跗關節前達眼或略超過,左右跟部明顯重迭,脛長超過體長之半,足與脛等長或略長;趾端鈍圓;趾細長,第3,5趾達第4趾的第2,3關節下瘤之中部,發達,除第4趾外,其餘各趾的蹼多少至趾端而蹼緣缺刻較大,外側跖間具蹼而不發達;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內跖突窄長,外跖突小而圓。
皮膚上細小痣粒頗多,口角後端腺十分明顯,背側褶在部不平直而成曲折狀,在鼓膜上方側褶略斜向外側,隨即又折向中線,再後後延伸達胯部;兩側褶間有少數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有排成人形者;腹麵皮膚光滑。跖褶2。兩眼間深色橫紋及鼓膜處三角斑清晰,背面與體側有分散的黑斑點,一般都在疣粒上;四肢橫斑清晰;腹面灰色斑點頗多,有的甚至自咽至腹後都有斑紋。雄蛙前肢較粗壯,第1指上灰色婚墊極發達;有1對咽側下內聲囊。

棲息環境

中國林蛙是典型的水陸兩棲性動物,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在水中生活,而變態後的幼、成蛙的活動期在陸地生活,兩棲生活的時間分別為6個月左右。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後,沿著溪流溝谷附近的潮濕植物帶上山,開始營完全的陸地生活。林蛙對棲息的森林類型有一定選擇,喜棲在林內郁敝度大、枯枝落葉多、空氣濕潤的植被環境,如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林內有高大的喬木,中層灌木和低層蒿草的三層植被遮陰。林蛙不喜息在針葉林內,特別是落葉枯林下。
林蛙對山林的方向也有一定選擇,春季氣溫低,林蛙喜歡在溫度較高的南坡活動;盛夏時節林蛙喜歡在山林的北坡活動。林蛙在林中活動有一定範圍,一般以越冬和產卵地為中心,向外1-2公里距離,否則林蛙找不到適合的越冬場所而死亡。林蛙一般不越過山頂,但對低矮山崗也能越過。

生活習性

全年的生活周期可分為水中生活和陸地生活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

冬眠

水中生活階段是在較深的水域中進入冬眠狀態,以渡過寒冷的冬季,一般從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中旬,歷時150-180天。此時的蛤士模多群集於水下穴洞之中,不食少,新陳代謝降到極低水平。從9月中旬開始,氣溫降到15℃以下時,蛤土蟆開始向山下遷移,陸續到達越冬水域周圍,在氣溫本降到10℃以下時,即陸續進入水中,又從陸地生活轉入水中生活。

活動

陸地生活階段是到春季冰雪融化,水溫變暖時,冬眠的蛤士蟆漸漸開始活動,隨著水溫和氣溫的升高陸續上岸。此時的雌雄蛙體生殖腺均已成熟,在溫暖的淺水池沼、田水中抱對和產卵,排精,在水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蛤士蟆完成生殖活動後,即進入陸地山林的草叢或灌叢中,營陸地生活。隨著氣溫的升高,蛤士模逐漸由低地向高地,由陽坡向明坡遷移。此時援食旺盛,蛙體漸肥,幼蛙也正處於迅速生長時期。

食性

蛤士蟆蝌蚪在水中為鰓呼吸,以植物碎屑、藻類、植物嫩芽、嫩葉等為食,為植物性食性期,約30天左右。變成蛙後即離水登入,轉變成動物性食性,以昆蟲,蜘蛛,蝸牛等活餌為食,因有特殊結構和功能的蛙舌,故有很強的放舌捕捉各種小型飛蟲的能力。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朝鮮、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和俄羅斯聯邦。
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四川、西藏。
中國林蛙分布圖中國林蛙分布圖

繁殖方式

隨著春季氣溫升高,林蛙逐漸甦醒過來,解除休眠,出河上岸進入產卵場,出河的適宜溫度:氣溫5℃,水溫3℃以上。林蛙性成熟時間為2年,一年生雌蛙的生殖腺處於萌芽狀態下,肉眼很難看出,野生林蛙在自然狀態下,雌雄比列為1:1.34,受蝌蚪發育期間氣溫影響較大。成蛙出河後即開始“抱對”在水中產卵受精,經過39天的胚胎髮育進入變態期,再經15天的發育,變成幼蛙上岸進入陸地生活。
林蛙每年只產卵一次,2年生雌蛙可產一個卵團,約1300粒蛙卵,鏃三年生雌蛙平均產卵1800粒。雌蛙產卵後有一個生殖休眠期,大約10-15天,潛伏在疏鬆的土壤中或樹根等遮陰物下面,當氣溫升高到10℃以上時,林蛙也恢復了體力,開始進入林中生活。種蛙在生殖休眠期死亡現象嚴重。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中國林蛙是集食、藥、補為一體的珍貴蛙種。林蛙肉質細嫩,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從雌性體內提取的林蛙油具有潤肺養陰、補腎益精、補腦益智、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美容養顏、抗衰老等獨特功效。林蛙油中含蛋白質56.3%,脂肪3.5%,礦物質元素4.7%,無氮有機物27.5%,含人體必需18種胺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促進人體增高的甲狀腺素,提高人體性功能的睪酮、雌酮四種激素。林蛙全身都是寶,利用林蛙膽、卵、皮、頭等提取物可製成黑色生命源、催眠素和高級功能性保健品。

人工養殖

中國林蛙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很高,市場供不應求,自21世紀以來,各地掀起了養殖中國林蛙的熱潮,但在越冬管理上普遍存在著措施不得力、設施設計不合理,越冬存活率低的現象。同時,林蛙的病害也制約著這一產業的發展。因此,如何提高林蛙越冬期存活率,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病規律,採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是林蛙養殖的關鍵因素之一。

準備

剛變態的幼蛙在圍網的全封閉條件下進行全人工養殖,這樣便於管理,用地少,幼蛙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但是必須滿足以下三個基本要素才能保證幼蛙的正常生長發育。
  1. 消毒滅害:在幼蛙進入養殖場地以前,一定要將養殖場地全面消毒。消毒前,將場地翻一翻,每666.7平方米(畝)用敵百蟲或殺滅菊酯100克水溶後噴灑,以殺死地下害蟲和甲殼蟲;再用生石灰(塊灰)250千克,分幾堆後澆水粉化,即可均勻地撒向場地,或將13千克漂白粉水溶後潑灑。幼蛙進入養殖場地以後也要定期消毒,以殺死病菌,減少疾病發生。
  2. 餌料供應:要為中國林蛙幼蛙提供充足的、較小的、能被吞食的活餌料。人工養殖供蛙食用的2齡黃粉蟲、九龍蟲(從日本引進,幼蟲最大1厘米長,活動幅度大,優於黃粉蟲)和3天內的無菌261。
  3. 生態環境:為中國林蛙提供一個多層綠色立體生態環境和相對潮濕的小氣侯。定期向養殖場地內噴水,不得讓強光直接照射到中國林蛙,必要時在養殖場地上方設2層甚至3層遮陽網設施。

管理

幼蛙根據氣侯、環境和自身的條件,自行上岸並適時進入圍養圈。事先圍欄,下網腳不要放下,把面對池溝的一側圍網抬高,待幼蛙進入養殖圈後再埋實網腳,不讓幼蛙返回水溝和水中。
  1. 特護育幼:剛變態的幼蛙體弱個小、行動緩慢,捕食、逃避能力很差,狂風暴雨(特別是酸雨)對幼蛙的危害極大,因此要把變態後的小幼蛙先集中在小範圍內進行精心培育,即“特護育幼”。特護育幼屬於高密度、節約型、工廠化養殖,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林蛙成活率(最高時可達到90%以上),而且節省人工、節約餌料、便於管理。事先在六塊圍網區靠溝的一邊,距溝邊5-6米處扎一道臨時圍網,上面搭遮雨設施,把幼蛙集中在臨時大棚內飼養。幼蛙變態後的第一個月,是養殖中國林蛙全過程中關鍵之中的關鍵,關係到林蛙養殖的成敗,千萬不可圖簡便而等閒視之。集中飼養2個月後,再提起臨時圍網的網腳,把幼蛙放養到大面積的圍網裡(待養至每年12月底,再把溝里的水加滿,並將面對溝一側的圍網下腳拉起,讓蛙進入溝內冬眠)。由於剛變態的幼蛙個小體輕,不熟悉環境,特別善於攀登、鑽逃,即使在垂直光滑的玻璃表面,只要潮濕下雨就能攀登逃脫,所以每塊圍網的上端都要用薄膜做成“個”字形以防其逃避。
  2. 餌料:幼蛙的餌料來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天然昆蟲,另一個是人工繁殖的活餌料。通常,養殖場內的綠色植物生長旺盛,昆蟲就多,無形中為幼蛙提供了天然餌料,但要注意不要讓雜草生長。前面已經強調了特護育幼的重要性,其中確保“育幼”順利進行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要有足夠的、優質、細小、多樣化的活餌料。初春的4月,乍暖還寒,野生昆蟲尚不多見,這就要求在幼蛙變態的前2個月就要購買活餌料的種蟲,以繁育足夠的黃粉蟲、九龍蟲和無菌蠅蛆,確保“特護育幼”獲得成功。活餌料繁殖需要的溫度最低是17-20℃,4-5月有時氣溫達不到,那就要採取升溫加熱措施,有條件的可裝一隻小空調,最儉省的用煤爐、木屑爐等。
  3. 飼養密度:可以將產卵池、孵化池、蝌蚪飼養池和幼蛙飼養場地放在一起,蝌蚪變態後直接登入,營陸地生活。飼養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80-300隻或每666.7平方米(畝)5-10萬隻幼蛙為佳,密度過大,中國林蛙會因為缺少食物、營養不良,導致抵抗力下降,從而引發各種疾病。開始密度可以放大一些,隨著蛙不斷長大,要不斷分池。每次分池時要將蛙放在濃度為5×10-6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浴5分鐘,再放到養殖池內。
  4. 分池飼養:通常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採取分池飼養。①將個體相差較大的蛙分開飼養,避免個體小的蛙在爭食時總是處於劣勢,結果導致個體差距越來越大。②隨著蛙體生長增大,通過分池飼養,以降低飼養密度。③把當年達到性成熟的蛙放入其他養殖池中單獨飼養。至當年10月底,如估計到有較大數量的小蛙當年不能性成熟,需要繼續飼養,就考慮建立溫控大棚,在溫控大棚里飼養。
  5. 濕度控制:晴天、高溫季節,每天噴水1-2次,保濕降溫。雨天要及時排水,要事先建好暢通的排水道,養殖場地不能有積水。養殖場地的最佳環境是潮濕而不積水。為了保持場地濕度,可以散放一些不易腐爛的枯枝、樹葉,以及種植闊葉植被來減少水分蒸發。

越冬

中國林蛙越冬期存活率低的原因:北方冬天漫長而寒冷,在惡劣環境條件下,北方山區中國林蛙越冬以水域為主。中國林蛙屬變溫性動物,它的體溫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作為沒有調節體溫及保溫機制的林蛙,在氣溫下降至10℃以下時就不能攝取食物,再低溫時就要進入冬眠。越冬期間,冬眠的林蛙新陳代謝達到最低限度,甚至處於麻痹狀態,靠肝臟及脂肪體中儲存養分來維持生命。同時還有呼吸次數減少,心臟節律減慢,血管與微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使林蛙耗氧量逐月遞減,這有利於林蛙在水中度過嚴冬。影響林蛙安全越冬的不利因素也很多,在長時間冰封情況下,水體內部會產生與封冰前完全不同的變化。隨著氣溫下降和冰層加厚,水溫逐漸降至0℃,因冰凍及滲透,水量減少。由於有機物的分解以及在蛙、魚等生物的呼吸作用下使水中含氧量不斷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則不斷上升。這些環境條件的變化,對中國林蛙越冬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1. 要做好中國林蛙越冬前的準備工作。可新修越冬池,也可利用原有塘壩、水坑越冬,但要將塘壩加大加深,儘量剷除淤泥和雜草,以減少有機耗氧,防止有害氣體發生。
  2. 要滿足中國林蛙越冬期對溶解氧的需要。水中溶解氧的來源有兩方面:一是空氣中的氧氣溶於水中,二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但水面冰封后,水與空氣的接觸被冰隔斷,空氣中的氧不能溶於水中,靠空氣補充溶氧的來源斷絕了。很多越冬池內沒有水生植物,即使有水生植物,由於山區冰層厚及烏冰,直接影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靠永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也不大可能。所以,越冬期林蛙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窒息而死。
據多年觀察,活水越冬池問題不大,因自然流水不斷,水中溶氧及時得到增補。所以冬季不會發生成批死蛙現象。養蛙的越冬池多數為死水(也叫止水)越冬池。冬天水源乾涸,沒有活水流經越冬池,溶解氧得不到補充,水中含氧量的降低速度逐月加快。到1月份水中含氧量僅為4毫克/升(林蛙正常越冬需要量為6毫克/升)左右。特別是蛙在水的底層越冬,而池水缺氧往往是先從底層開始,水中的溶氧量上多下少,對越冬期林蛙的威脅非常大。
解決越冬池溶解氧不足的問題,可採取以下三種方法:一是越冬池蓄水量要充足,秋分前後要蓄滿水,水深不低於2.5米。按越冬蛙每平方米150隻的要求,水面面積不能太小。二是蛙、魚一池越冬時,因蛙、魚爭氧,越冬魚量應控制在每立方米水體0.2千克為宜,比正常放養量減少一半。並要儘量清除野生雜魚,以減少耗氧因素。三是整個越冬期要精心管理,定時觀察蛙的越冬情況。因水生動物對缺氧非常敏感,嚴重缺氧時(如溶解氧降到3毫克/L以下),在冰眼附近可看到劍水蚤、松藻蟲、水斧蟲、蚜蟲等水生昆生。因此,打開冰眼時,觀察水生昆蟲是否上游,可作為推斷水中溶氧多少的標誌。
嚴重缺氧時,可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注水補氧。抽取附近的水源(井水、河水、庫水、泉水)注入到越冬池中。二是打冰眼補氧。冰眼打在深水處,1畝水面打一個寬1.5米、長3米的冰孔。順著主風向排開,借風力的作用形成水浪,加速氧向水中溶解,以提高補氧效果。為防止冰眼重新結冰,夜間可用草帘子遮蓋起來。

網箱

網箱設定網箱材料可選用格線直徑在0.3厘米的透水塑膠網或紗窗布。網箱面積一般在8米×5米=40平方米為適宜,最大不超過120平方米。要求飼養地池水深80-40厘米,池的出、入水口呈“對角線排列”。設定網箱時,先用較粗的竹竿(水泥桿、木樁均可)沿池打樁,打樁的位置一般在網箱箱體四個角上,然後用較細的竹竿水平地扎在樁上,再用尼龍繩把箱體窗紗固定在樁柱及水平的竹竿上,這樣便形成一個網箱。用木板釘一個長1米,寬0.5米,高4-6厘米的框子,框子底部釘上紗窗布,把它吊在網箱內水體中形成投餌台。投餌台離水面約7厘米。此外,在飼養池的另一側,可適當留些空位,上面放上亂磚石塊及雜物,以供林蛙棲息與覓食。在池的中央上方,可安裝1-2隻電燈,供夜間引誘昆蟲。
  1. 池內入水深度要適宜,孵化期,水深為14厘米左右,卵在5℃-25℃水溫中孵化2-5天變成蝌蚪。到了成蛙時,水深再加至30-40厘米。
  2. 飼養密度應適宜,一般來說,1平方米密度蝌蚪為2000-3000隻,成蛙為10隻。由於生長發育有差異,經過一段時間後,同一網箱的林蛙會出現大小不勻現象,此時應把較大的蛙捉放到另一網箱中飼養,以免大蛙吃小蛙。
  3. 飼料的投餵:蝌蚪飼養期,主要以蛙飼料為主,如豆漿、番茄、玉米面、豆餅粉、豆腐渣等,可適當配少量魚粉、動物肉屑等,也可少量加點菜葉。每天投食兩次,數量不宜太多,以防水質變化,如發現水質變化應及時換水。成蛙以玉米面、熟土豆(搗碎)、菜葉作飼料,最好以人工繁殖261、254為主料,動物內臟(切碎)料也好,同時應防止水質變化。對放置水體上的飼料台,每隔3-4天就應清洗一次,必要時可在池內放些以蛙殘餌及排池物為食的小雜魚。
  4. 遮陽降溫。有的雌蛙產卵期有時會延續到炎熱夏天,同時根據林蛙喜歡在山林草叢中生活這一特性,應在網箱一側頂部搭棚遮蔭,另一側可在網周圍種些藤蔓植物(如葡萄、瓜豆等),讓其枝藤覆蓋網箱,從而起到遮蔭與生態調節作用。

病蟲防治

病害種類

  1. 紅腿病:該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點狀出血,肌肉呈紅色,活動遲鈍、拒食。防治方法:將病蛙撈起,放在10%-15%的鹽水中浸泡5-10分鐘,兩天后可治癒;還應對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萬分之一的硫酸銅溶液全池噴灑。
  2. 腫腿病:該病因腿部受傷後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腫呈瘤狀,影響攝食,致使蛙營養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5分鐘,同時餵服四環素,一日兩次,每次半片,連服兩天。
  3. 胃腸炎:本病主要由於蛙攝食了腐敗變質的飼料而引起。剖開腹部可見胃腸有充血發炎現象。防治方法:每日清除殘料,池水每隔2天換一次;每隔半月用(1-2)×10-6濃度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潑灑一次;每天餵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可見效。
  4. 水霉病:蛙體受傷的傷口感染水黴菌引起本病。可用1%的紫藥水塗患處。
  5. 氣泡病:因不潔池水有機質大量發酵所產生的氣泡被蛙吞食而致。病蛙腹部膨脹、腹朝上,不能游泳,最後死亡。防治方法:每隔2-3天換一次水,同時清除池水沉澱的飼料殘渣。
  6. 脫皮病:因缺乏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引起,病蛙背部或大部分脫皮充血。防治方法:飼料中適當加些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致病原因

  1. 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水環境中除存在著一些致病微生物外,多數是兼性致病菌。這些病菌在數量少、蛙體健康的條件下,不會使林蛙致病。但隨著水質變差、氣候惡化、餌料不足、飼料單一、密度過大等不利因素出現,這些病菌就會成為致病菌。目前發現最嚴重的病害是林蛙紅腿病、爛皮病、水酶病、腸炎等。
  2. 環境因素。例如水溫、水的酸鹼度、水中溶氧量、水中有害氣體、農藥、化肥等,超過允許範圍時均可能導致林蛙生病。
  3. 飼養管理因素。如不合理的放養密度、飼料變質、飼料單一、營養不全面、蛙池及蛙場設計不合理等,可導致林蛙生病。蛙場環境惡劣,不定期消毒,也可使林蛙患病,所以蛙場應定期消毒,嚴格防疫程式,控制細菌和病毒繁殖和產生,保證林蛙不得疫病。林蛙養殖主要是防疫和預防。得病後治癒率較低。

綜合防治

  1. 徹底清池。繁育場所的各種生產用池在使用前必須徹底清池。排乾池水,每100平方米用8千克生石灰溶於水中後全池均勻潑灑,兩天之後灌水浸泡10天,然後把水排出。放養前灌入清水,兩天后測定酸鹼度,確認酸鹼度適合時再放養。
  2. 藥浴放養。種蛙、蝌蚪放養前要用高錳酸鉀藥浴,使用濃度10-20毫克/千克,現配現用,浸洗時間為1小時。可殺滅體表或鰓部寄生蟲和致病菌,增強蝌蚪、蛙體抗病力。
  3. 調節水質。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注意調節水質,保持適當的透明度,使池水活、肥、爽,為蝌蚪和變態的小幼蛙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態環境。主要方法是進行水體消毒和加灌清水。
  4. 灑藥預防從4月份開始,定期用殺蟲類及滅菌類藥物進行全池潑灑,預防病害發生。原則上每半月一次。目的是殺滅蝌蚪體表的寄生蟲及水體中寄生蟲的無節幼體,殺滅蝌蚪體表的致病菌及降低水體致病菌的密度,改善水體質量。常用的藥物有優氯淨、防消散、敵晶等,可根據藥品說明書確定施用量。但是,無論使用何種藥物,使用何種方法,由於水溫不一樣以及林蛙幼體、成體對藥物的承受程度不同,施藥前必須進行試驗,俗稱試水,證明無藥害或毒性消失後,方可大量用藥或放養。
  5. 注意操作減少碰傷。蛙的體表容易受傷,受傷蝌蚪和成蛙容易受到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侵染。因此,在運輸、搬運、投放、分散等生產環節中,必須小心操作,以免碰傷林蛙。
  6. 做好檢疫工作。從外地購進蛙卵、蝌蚪或種蛙時,應請有經驗的林蛙養殖專家協助做好檢疫工作。同時做到不從疫區購進苗種,不購進有病苗種,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