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要創建和諧
世界,就必須先創建、發展、提高與普及和諧文化。和諧的內涵是和諧文化與其它文化相區別的本質屬性。和諧文化中的全部思想理念,如:真理、價值、發展、
審美、道德、理想等,都是以和諧為前提,建立在和諧內涵的基礎之上。用和諧文化培養人,是實現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關鍵。
胡錦濤同志說:“我們所要建設的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
民主法治、
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一論述不僅涵蓋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和諧,更在於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這就是說,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不斷發展基礎上實現的全面和諧,具有基礎性、
普遍性、
可持續性。從總體上說,這是一種廣義的文化和諧。建設和諧文化,需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
含義
從哲學內涵看,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創造的物質
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廣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指一個群體或社會所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是理想
信念、價值觀念、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之總和,同時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符號的物化狀態。文化的 基本存在形式有物質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體現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文化水準、精神氣質和生活質量。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系統。它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
風尚、行為規範、價值取向為一體,包含著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和評價。
形成
和諧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
社會主體對歷史的、現實的和
未來的社會生活的
認同和嚮往。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出發,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從表現形式上看,和諧文化既有思想觀念形態方面的內容,又有制度規範形態方面的內容。就思想觀念而言,和諧文化體現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認知以及對社會和諧目標的追求;就制度規範而言,和諧文化體現著人們在和諧觀念引導下建立的一系列調整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的制度設計和機制規範。
途徑
根據社會主義
和諧文化理論內涵的分析,建設和諧文化的途徑,既要與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相適應,也要不斷堅持科學創新;既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發揚,也離不開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鑑。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要立足社會生活實際。建設和諧文化,不能脫離社會現實,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和人民民眾的思想
道德水平。建設和諧文化,既要有先進性,又要有廣泛性。沒有先進性,就沒有
感召力、引導力,不可能引領整個社會和諧思想觀念的不斷提升;沒有廣泛性,就難以貼近生活、切合實際,沒有被社會大多數成員接受的可能性。先進性在廣泛性基礎上體現出來,廣泛性應當以先進性為指導。建設和諧文化,是
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是廣大社會成員進行
自我教育、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觀念。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是有悠久歷史文明的禮儀之邦。如果說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無法擺脫的天然紐帶,那么,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淵源於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血脈。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
源泉,既是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動力,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寶貴資源。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要吸收借鑑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獨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態,其合理核心往往是相通的,總能為人類所傳承。無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在文化發展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追求和諧社會境界的內容,都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應該彼此尊重、相互學習和吸收。以寬廣的眼界和
博大的胸懷,積極借鑑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博採眾長,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原則
構建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著力建設和諧文化。要注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民眾性,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廣泛開展民眾性的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養人的良好道德品質,形成文明和諧的
社會風尚。
以人為本
建設和諧文化,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因此,當代中國和諧文化的建設有明確的
價值取向和奮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在
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和諧文化建設的社會目標;促進
人的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和諧文化建設的育人目標。這兩個目標互為前提,
相輔相成。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把文化建設的社會目標與育人目標,科學地統一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之中。
統籌發展
建設和諧文化,要堅持統籌發展。文化內涵具有雙重屬性,既有
社會屬性,又有產業屬性。社會屬性需要發展
文化事業,產業屬性需要發展文化產業,這是文化建設的兩大基本形式,即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係。黨的十六大已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推動先進文化建設,通過
文化體制改革,將過去與計畫經濟相聯繫的單一“事業”型文化體制,轉變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文化體制。新型的文化體制既要保持和發展文化公益事業,引導事業單位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增強自身的發展活力;也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通過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來支持其發展,以增強中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基層文化
建設和諧文化,要以基層文化建設為載體。加強以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鄉村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文化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基層文化建設近年來取得相當大的進展,但從總體上講,發展速度仍然緩慢。這主要體現在經費投入、設施建設、隊伍素質、資源總量等方面,與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文化創新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要堅持文化創新。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創新是文化永葆活力、永葆先進的源泉。我們要堅持思想理論創新,保持
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境界;堅持
文化觀念創新,敢於從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觀念中解放出來,確立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觀念;堅持文化體制創新,積極探索建立符合當代先進文化要求、遵循精神產品創作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開創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
根本
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諧文化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體現。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說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最根本的。要
堅持不懈地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頭腦、紮根人心,轉化為廣大幹部民眾的自覺行動。”建設和諧文化,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會失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就會導致思想混亂、社會動盪,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我們
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經受住了各種困難和風險的嚴峻考驗,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看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從國際看,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和
資本主義在
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和較量將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和諧文化的核心和支柱 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實現社會和諧
不可或缺的力量。無論是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是人與人的團結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諧,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思想
根基,也不可能有建設和諧社會的實踐追求。
中國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經濟、教育、文化發展水平還不高,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共同理想,必須進行
長期不懈的努力。其中,輿論反映著國家的文化形象和社會的精神面貌。輿論引導是建設和諧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現代社會,各種媒體特別是信息網路化迅速發展,輿論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需要加強引導。新聞媒體應繼續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深入宣傳愛國主義、
團隊精神、
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做好典型宣傳、熱點引導、輿論監督工作,扶正祛邪,振奮精神,
鼓舞人們奮發向上。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改進文風,使我們的宣傳不斷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斷提高引導水平。
要高度重視網際網路這一新興的文化載體。總的方針是積極發展,充分運用,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發揮優勢,主動出擊,不斷增強網上宣傳的影響力和戰鬥力,使之成為黨和國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
陣地,成為建設和諧文化的新渠道。
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的和諧文化,強調各種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鑑、相得益彰,主張在堅持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
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的和諧文化,有利於核心價值體系和
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壯大,減少思想衝突、增進社會認同,有效避免因認識差異引發社會動盪;有利於形成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使先進文化得到發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後文化得到改造,
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與
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高雅文化與
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較中互動融合、相互促進,使各種文化形式、文化門類、文化業態各展所長、共同發展。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強大精神動力
和諧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
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和諧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
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但是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也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強大精神動力。
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大力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不懈奮鬥、勇於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氣;必須發展愛國文化和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愛國和創新精神。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胡錦濤同志在雲南考察工作時強調:“要樹立
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特別是要宣傳和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
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建設和諧文化需要樹立社會主義
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
風尚,以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為堅實基礎。
社會風氣是
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
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強烈願望,也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裡,是非、善惡、美醜的
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
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
綜上所述,建設和諧文化既是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緊迫的現實課題。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堅持馬克思主義在
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鑑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
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
努力在構建和諧社會實踐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形態
個體 以個體為和諧主體的和諧文化
以個體為和諧主體的和諧文化,即個體文化和諧。就個體和諧文化的指向來說,它既指向自身,也指向共同體。前者是對一個人想做什麼樣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的一種追問。後者則是對歸屬於何種社會組織和何種文化傳統的追問,在這一過程中,確立自己的身份感,個體的這種對共同體的認同使其成為一種“為他的存在”。個體要成為“自我的存在”,就必須對自身存在的靈與肉、精神追求與物質追求、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等內在矛盾進行有效地協調。同樣,個體要想成為“為他的存在”,就必須對人在交往活動中存在的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義務與權利等矛盾進行有效地協調。因此,個體和諧文化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個體如何對待自我、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社會的問題。
當然,個體和諧文化的上述兩方面之間又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自我和諧對自身意義的追問,從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個人自己內部的事情,但實際上它卻是一個與他人共在並在由他人的承認中所呈現出來的。個人只有在處理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中,才能以一種穩定的具有終極價值的世界觀為指導來進行確立和認證。不過,人在世界中確立自身並不是最終目的,真正的目的在於改造並藉此發展和完善自身。而要發展自我,使自己隸屬於某一群體,並藉此滿足精神上的歸屬需要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這樣,所謂歸屬問題,就是指個體對群體的文化和諧。
群體
以群體為和諧主體的和諧文化
以群體為和諧主體的和諧文化為群體和諧文化,也指有關某個群體的共同的和諧文化。群體之所以成為群體,就在於它是人的一種本質規定性。生活在群體中的每個人雖然各自的需要不同,他們有著不同的利益需求,但是人們能夠被組織在一個群體中,就說明他們之間有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為每個人所認可和接受的東西。因此,從根本上來說,群體和諧
強調的是人們之間的相似性以及集體成員相信他們之間所具有的某種(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徵。這種共同性和相似性,在社會學家那裡,常常被視為共有的信仰與情感,和維持社會秩序的社會角色與身份,這也就是被涂爾幹稱為“集體
良知”和或“共同意識”的東西,是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
兩個不同群體的相遇,從根本上說也就是兩種文化上的相遇,當一種文化受到一種異質文化影響的時候,這個文化主體總是將自己所屬的文化視為集體文化自我,而將另一種文化視為他者。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碰撞、交融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對異質文化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或對異質文化的同化。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我性”文化是以對“他性”文化的不斷解釋而作為自己存在的一種理由的,只有在對“他性”文化的不斷地解釋和確認,“我性”才能在辨析自身文化的文化特質的基礎上,以“他性”文化為參照,通過相互
印證和吸收而實現自身的發展。顯然,這種發展是包含著文化的同一性和差異性的認同的發展過程。
類
以類為和諧主體的和諧文化
以類為和諧主體的和諧為類和諧文化,也即共識和諧文化。人可以是一個個的個體,也可以從屬於某一群體,但是,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是人類大家庭中的成員。既然大家都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庭中,那么,就有一個如何和睦相處的問題,而能夠將每一個人和群體維繫在一起的,當然是大家所共同認可的和彼此接受的。
歷史地看,人們雖然在很久以前就產生了“類”的意識,但是,這種類意識通常是在一種理想的意義上來界定的,它
經常是作為一個人們只能在理想中才能存在的問題。儘管如此,卻不能由此而
抹殺人的類存在這一生存維度,顯然,我們在今天談論類和諧問題,同樣也不能離開這一維度。人的類維度的
凸顯,與經濟全球化在今天的發展有關。今天的經濟全球化,伴隨著通訊技術和交通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信息革命的發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
時空壓縮,從而使“在場”與“缺場”同時存在,這使得整個世界個體之間的交往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交往的跨國界進行,使人們能夠在經驗的層次上來確認自己的類存在,並在此基礎上確認自己的類認同。因此,經濟全球化就其深層
意蘊而言,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的極其
深遠影響,集中表現為促成了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要求人應該以人類共同利益作為其價值取向來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
一致性
個體、群體和類三種和諧文化的一致性
三種和諧文化形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而且這種區分絲毫不否認它們之間存在的內在同一性。
首先,從個體和諧文化與群體和諧文化的關係來看,一方面,個體和
諧構成群體和諧的基礎。群體和諧文化是人的實踐活動本質的產物,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基於人們的某種實踐需要而由人們“想像”的共同體形式。離開了每一個個體對其的認同,也就無法來理解群體和諧。另一方面,群體和諧文化又是建立在為每一個個體提供和諧保障的基礎之上的。在現代任何一個群體,要想保證其正常運行,都必須將保障人的各種權利的實現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的重要目標。同樣,人正是憑藉著群體提供的這種權利訴求獲得自身的滿足感和歸屬感。其次,從群體和諧文化與類和諧文化的關係來看,如前所述,群體和諧是以群體為和諧主體的和諧,而類和諧則是放大了的群體和諧。對於類和諧來說,由於它是作為放大了的群體而存在的,因而它超越了不同群體,以及組成不同群體的每個人獨特的認同,實現了在類和諧方面的同一。類和諧表現為對群體和諧的一種超越,但是,這種超越並沒有、也根本不會有人們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獨特特性和諧的消失,相反,各群體之間的類和諧
恰恰是以各群體的差異性確立為前提的。
再次,從個體和諧文化與類和諧文化的關係來看,在當今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於現代制度的導入所引起的日常社會生活的嬗變,導致了一個與以往社會秩序迥然不同的複雜狀態,從而類與個體生活進而又與自我以一種直接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同樣地,個體和諧與人類和諧也以一種直接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具體做法
一、緊緊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
建設和諧文化,是我們黨從實現全面建設
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開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
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打牢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有效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和諧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創新為核心的
時代精神,社會主義
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抓住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體現了時代的要求,是我們黨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凝聚和統一社會各階層、各
利益群體思想的有力武器。我們要全面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牢牢把握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文藝實踐。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要始終堅持文藝發展的正確方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
腐朽文化。要
始終堅持人民民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用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藝作品引領多樣性的
社會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識,共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堅持把社會生活作為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努力創造出更多更好適合人民民眾需求的文化產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
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
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基礎。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就把握了和諧文化的正確方向。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是貫徹黨的文藝方針、促進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的根本途徑。我們說的實際,就是今天中華民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偉大實踐,這是文學藝術的立根之本。我們說的生活,就是今天億萬人民共同
創造美好未來的奮鬥歷程,這是文藝創作的不竭源泉。我們說的民眾,就是今天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創造自己新生活的人民民眾,他們是文藝表現和服務的主體。社會主義的文學藝術工作者必須立足於此,為這個實際而寫,為這個生活而歌,為我們的人民而奉獻。
貫徹“
三貼近”原則,要求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熱情關注現實生活,真誠聚焦普通民眾。創作深刻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民民眾真實情感,深受人民民眾喜愛,與時代同行的好作品,是時代對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呼喚。我們需要好的歷史題材作品,更需要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當代題材作品;我們需要反映歷史人物的作品,更需要描繪當代英雄的作品,為引導生活、純潔心靈、
推動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力量。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一定要牢固樹立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民眾的觀點,在創作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貫徹“
三貼近”原則,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民眾。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了解社會真情、把握時代
脈搏、體驗百姓情感,把創作真正紮根於社會生活和人民民眾之中。要樹立創造精品力作、傳世佳作的宏大志氣,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堅韌意志,甘於寂寞、潛心創作,不斷進入至高至美的境界。要建立和完善有利於落實“三貼近”原則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三貼近”作品的創作、生產和傳播,使遵循“三貼近”原則成為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自覺追求。
三、大力激發創新活力,全面繁榮文藝事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文學藝術保持生機、蓬勃發展的關鍵所在。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文藝理論、體制機制、內容形式、風格流派和科技手段的全面創新,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建設創新型國家注入強大活力。
大力推進文藝理論及觀念的創新。要全面領會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深化對文化地位和作用、發展目的、發展方向、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格局的認識,牢固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要根據時代變化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新要求,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
文藝理論研究,回答關係文藝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回答新時期文藝創作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加快建設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文藝理論體系和美學體系。要積極開展正確的文藝評論,探索文藝規律,引導
文藝思潮,促進文藝事業健康發展。
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要根據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重塑
文化市場主體,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面向民眾、面向市場,逐步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
經營機制。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發展文化,努力形成以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條件發展中國文化,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要創新
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和機制,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文藝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大力推進文藝題材、體裁的充分發展。要緊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集中反映人民民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展現的新思想新風貌,集中反映經濟社會生活的新變化新進步,不斷豐富創作內容。要積極推動不同藝術門類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推動傳統文藝與現代文藝、民族文藝與外國文藝相互借鑑、取長補短,不斷創新表現形式。
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
加強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熱愛
祖國、熱愛人民、德藝雙馨、開拓進取的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是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
加強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建設,必須加強文學藝術工作者的
思想道德修養。文藝是照耀人們思想和心靈的火炬。文學藝術工作者要用自己的作品影響和教育民眾,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進一步豐富和高尚起來。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要弘揚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努力以高尚的
情操、真誠的藝術態度和創造性的勞動贏得社會認可,贏得人民尊重。
加強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建設,必須切實促進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的團結。要用共同理想、共同事業、共同責任,把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專心致志搞創作,同心同德促繁榮。文學藝術工作者要以大局為重,
以和為貴,相互尊重、共同提高。不同專業、不同流派之間要相互交流、共同進步。老中青文學藝術工作者之間要相互支持,前賢獎掖後進,新人尊重前輩,同仁相互切磋。
加強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建設,必須造就大批優秀人才。要繼續推進“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制定長遠規劃,完善激勵機制,研究制定國家
榮典制度,努力造就一批政治堅定、業務精湛、品德優良、成就突出的文藝領軍人物。要適應文藝事業發展的新需要,注重培養懂藝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要加強對後備文藝人才的培訓教育,特別是加強基層文藝人才的選擇和培養,努力造就一支梯次分明、結構合理的文學藝術工作者隊伍。
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是黨和政府聯繫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在團結和組織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新一屆文聯、作協全委會認真貫徹中央要求,積極履行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能,更好地把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團結和凝聚起來,共同推進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
要講政治、講大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要引導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始終與黨和人民站在一起,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開展工作,為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作出貢獻。要積極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民眾,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了解國家經濟社會的新發展新成就,了解人民民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創造的豐功偉績,自覺踐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唱響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旋律。
六、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文藝工作,把加強和改善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領導文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首先是思想政治領導。要積極引導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領會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不斷增強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引導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事物,認識生活,開展創作。要加強文藝界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努力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為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提供可靠的組織保證。
要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文藝方針政策。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指導,制定規劃,突出特色,抓好重點。要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加強。要認真落實國家文化經濟政策,制定有利於地方文藝事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增加投入,改善條件,大力扶持文藝創新和精品生產。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政策規定,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藝領域。要完善鼓勵民營文藝單位發展的政策措施,在職稱評定、人才培養、評獎表彰等方面與國有文藝單位一視同仁,促進各類文藝單位相互補充、共同發展。
要尊重文藝規律,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廣交善交深交朋友,以誠相待,以情感人,政治上充分信任,創作上熱情支持,生活上真誠關懷,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
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要發揮文聯、作協等文藝界人民團體的作用,關心和支持他們的工作。
回眸歷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展望未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正在譜寫人類歷史上的
嶄新篇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
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恢弘氣勢和絢麗色彩描繪時代畫卷,以激越豪情和優美旋律譜寫英雄史詩,為人民而寫,為時代而歌,燃起精神的火炬,吹響奮進的號角,鼓舞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意義
1.和諧文化的內涵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一是和諧文化建設目標體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和諧文化建設首先包括了社會主義理想,又包括了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這種目標的確定體現了科學性與現實性。把人們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這樣既給人民一種高尚的理想與嚮往,又給人們一種現實的動力與追求。
二是和諧文化發揮著取向、規範與導向功能,以及彌合心理創傷的功能。社會轉型時期,和諧文化針對不同的群體發揮著取向、規範與導向功能,為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取向進行引導,同時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控制在社會秩序之內。另一方面,和諧文化又彌補人們因為社會變革產生的心理創傷與精神
危機。
三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民主體與政府主體的統一。和諧文化建設是人人參與的事業,同時,每個人會成為和諧社會的受益者。人民即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和諧文化最終也會從人的信仰、道德規範、精神面貌等方面體現出來。在和諧文化的建設中,政府是最重要的決策者與引導者。政府在利益分配、政策導向、制度安排與輿論引導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
2.和諧文化建設理念具有開放性與世界性。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就要看到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現實,採取客觀的理性的開放的態度對待
外來文化和西方文化。和諧文化建設首先要拋棄非黑即白的
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轉向務實中和的思維模式;要避免
情感主義的判斷,代之以務實、理性與變通的思維方式。和諧文化強調各種健康文化相互借鑑、相得益彰,在區分先進與落後、有益與有害、健康與
腐朽、正確與錯誤的文化的基礎上,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高雅文化與
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較中互動融合、相互促進,使各種文化形式、文化門類、文化形態各展所長、共同發展。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學習、
取長補短,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在尊重差異中擴大
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
二、和諧文化中蘊涵著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科學發展觀通過發展
團隊精神價值觀、豐富共產黨執政理論、提出
和諧世界理念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1.科學發展觀主張在團隊精神與個人主義之間的合理調適。 和諧文化體現了人們在和諧思想的引導下建立的一系列調整利益關係、化解
社會矛盾的制度和機制。團隊精神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是精神內容和實踐內容的統一。當然,不同的時代,團隊精神的內涵有著不同的內容。在計畫經濟時代,是高度強調整體的價值觀念,忽視或淡化
個人權利的追求。在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今天,尊重個人的選擇,尊重個人的生存能力與個人奮鬥的意義。當個人利益與單位利益產生衝突時,個人可以選擇服從集體利益,也可以選擇談判和抗爭。社會也開始逐漸承認合理的個人利益訴求。在追求個人利益過程中,社會開始承認個人的一些合理的因素,比如個人權利、個人自立、
個人價值、個人奮鬥、自我實現、自主精神等等。個體性內容的豐富和發展,還能促進集體中的人的價值的發展和升華,這無疑是對
團隊精神的有益的完善和補充。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社會、國家作為集體的單元,在這個大框架下給予個人權利與能力的發揮以最大的尺度,把促進
社會公平和正義作為重要的目標,提出堅持人人平等原則,把尊重個人權利與潛能等觀念作為
主流價值觀提出,這些不是對社會主義集體觀念的衝擊,而是在堅持大方向的前提下,對團隊精神的完善和補充。
和諧文化的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執政黨的執政理念中,執政黨才能發揮和諧社會建設的領導作用。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黨執政理念包括了:⑴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對這一執政理念的認識和闡述更加深刻,突出地
強調了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血肉聯繫的重要性,突出地強調了為人民執政必須依靠人民執政的重要性。⑵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立場和方法,即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⑶
科學執政、
民主執政、
依法執政的理念。所謂科學執政,就是要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科學分析和界定黨與國家、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係與界限,科學分析和界定執政黨的政治和社會功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所謂民主執政,就是要在治國理政中既要為人民執政又要靠人民執政,不斷提高發展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所謂依法執政,就是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事務,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政策和法律的關係,把共產黨執政同
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不斷提高執政水平。
黨的執政理念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起到引領作用,是執政黨的靈魂,也是執政黨的出發點與歸宿。黨的
執政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也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
和諧世界的思想包括豐富的內涵:首先,樹立
新安全觀。新的安全觀已經不再局限單純的政治對抗與軍事攻略,而是有多層次的軍事、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等構成的相互依存的網路。新安全觀突破了國家安全本位的觀念,把安全從以國家安全為中心擴大到世界安全與
人類安全。人類所面臨的諸多非軍事威脅等具有跨國性與溢散性,只有通過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得到解決。其次,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應該是各國特別是廣大
開發中國家普遍受益的過程,應該積極推動建立健全開放、公平、非歧視的
多邊貿易體制,進一步完善國際金融體制,為世界經濟成長營造健康
有序的貿易環境、
金融環境、
能源環境等。所以,和諧世界需要超越國界,各國真正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多樣性並存、和睦相處、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科學發展觀本著開放的、寬容的、客觀的態度看待目前中國所處的
外部世界與外部環境,致力於建設和諧世界,既為中國的發展與復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又有利於中國充分借鑑和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提高中國的整體實力,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世界理論進一步拓展了和諧文化建設的豐富內涵。
借鑑
美國著名政治學專家
塞繆爾·亨廷頓根據冷戰後文明內部以及文明之間發生的局部衝突,在他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得出結論:“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共產主義世界的崩潰,冷戰的國際體系成為歷史。在後冷戰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在這個新世界中,區域政治是種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衝突取代了
超級大國的競爭”。“我所期望的是,我喚起人們對文明衝突的危險性的注意,將有助於促進整個世界上文明的對話”。這就是
亨廷頓的“
文明衝突論”。儘管亨廷頓是站在美國文化優越的角度思考國際政治與文化的關係,帶有許多的偏見和不實之詞,但是,他的這一結論著實讓我們認清了文化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從反面給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予以提示,即和諧文化建設在中國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預測未來,都應把文化或文明作為一個重要的精神性的因素考慮進去。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
源泉和精神動力,更是具有
和諧理念、包容精神和開放眼界的文化。
立足本國
抓文化特色 文明衝突論者亨廷頓不僅使我們注意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而且還使我們注意到了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投誠的後果:“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有時企圖
擯棄本國的文化遺產,使自己國家的認同從一種文明轉向另一種文明。然而迄今為止,他們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國家成為精神分裂的無所適從的國家。”同時
亨廷頓也清楚地看到“非
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誠然,民族的獨特文化(語言、宗教、價值觀等等),正是確認其獨立身份的重要支柱。一個民族背離了自己的傳統,就像斬斷了賴以生長的根系。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必須以自己國家的文化道德傳統和價值觀念作為指導。
文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特定時代、特定地域代表著特定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的文明一旦產生,就會很快得到固化,有其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相對穩定的文明,必然會產生一種無形但卻強大的力量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正如
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後是全球化。”(費孝通:《從反省到文化自覺和交流》,《費孝通文集》,
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頁)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一是堅持文化建設指導思想的先進性,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二是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總體要求;三是堅持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公民的基本任務;四是堅持唱響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方針;五是堅持
文化創新。總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
立足於現代化建設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
感召力。
著眼世界
促文化共融 “文明的衝突”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即在未來的歲月里,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共存。儘管
亨廷頓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證“文明的衝突”,但我們應該看到,亨廷頓的觀點最終是要落實到文明的對話與諒解上來的,“在多文明的世界裡,建設性的道路是摒棄
普世主義,接受多樣性和尋求共同性”。(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9頁)“多元化的世界則是不可避免,因為建立
全球帝國是不可能的。維護美國和西方需要重建西方認同,維護世界安全則需要接受全球的
多元文化性。”“如果世界上存在文明衝突的危險,那么文明對話就成為必要文明”。同是
哈佛大學教授的
杜維明也贊同
亨廷頓這一觀點。我們從歷史發展的總體上看,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域之間的文明發展應該是以相互吸收與融合為主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鑑希臘,阿拉伯參照
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
拜占庭帝國。”(羅素:《一個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譯,
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世界文化應該具有多樣性,在這種背景下,中華和諧文化應該開展文明對話,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堅持多樣文化的互補共融。
面向未來
謀文化和而不同 亨廷頓認為,現代化並不等於西方化。像日本、新加坡和
沙特這樣的國家,是現代的繁榮社會,但分明是非西方式的社會。“在未來的歲月里,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人們所屬的文明是他們強烈認同的最大的認同範圍。文明是最大的‘我們’,在其中我們在文化上感到安適,因為它使我們區別於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種‘他們’”。和諧文化建設既要走全球化道路,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同時也要堅持走自己的特色,
摸索出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道路。歷史表明,中國在引入西方文化時目的在於造成
本土文化的進一步強化。馬克思是從西方引入的理論,但它引入之後
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並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套用。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倡導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構築社會主義下的
市場經濟模式,亦沒有盲目西化。
“和合”文化不僅
強調“
和為貴”,而且強調“和而不同”,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我們強調文明的和諧,目的是使諸種文明之間求同存異,以求得共同發展。但我們決不是唯和諧論者。就是說,決不能不分是非,強調無原則的和諧。我們所倡導的和諧文化,是有差別的和諧文化。不同文明體系之間的差異,才使和諧有了必要和可能。可見,差異是和諧的必要條件。試想,如果沒有了差異,整個世界只存在同一的文明形式,還有什麼和諧可言?有差異就有鬥爭和摩擦,而通過鬥爭和摩擦,矛盾得以解決,從而達到新的和諧。
戰略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涉及社會生活許多方面和領域的一項系統工程。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內容,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促進作用
第一,建設和諧文化,可以進一步明確和諧社會建設的方向,鞏固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
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建設和諧社會,就要科學認識和回答為什麼要建設和諧社會、什麼是和諧社會、怎樣建設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建設和諧文化,有助於我們充分認識和諧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價值,充分認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有助於我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奮精神,鞏固和加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都引導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布局上來,引導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上來。只有最大限度地統一了思想認識,和諧社會的建設才有牢固的思想保證。 第二,建設和諧文化,可以進一步完善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作為執政黨,我們治國理政的所有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指導下形成和實施的。各級領導幹部組織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和措施,也會受一定價值觀念的影響和支配。通過和諧文化建設,我們可以在更廣的領域和更深的層次上,倡導和傳播和諧理念,並滲透、轉化、體現到一切執政行為、
執政方式當中,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在制定和實施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方針、政策時,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以人為本、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地體現
和諧精神,追求和諧目標,實施和諧舉措,促進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會文明和
生態文明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不斷實現。 第三,建設和諧文化,可以有效地調節
社會關係,化解各種矛盾,形成和諧和睦的社會秩序。和諧社會,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就是要使我們更加注重並且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調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變動的
社會利益關係,妥善處理和解決錯綜複雜的
社會矛盾。處理好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需要全面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種方式。培育和諧文化,倡導
和諧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發揮文化的調節和整合作用,幫助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社會,尤其是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減少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能夠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自覺遵守社會的法律、道德等規範,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良好風尚。這對於調節
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