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體

四位一體

“四位一體”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四位一體。胡錦濤在2005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明確提出。按四位一體布局的要求,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協調,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共同發展。這一戰略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布局長期探索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位一體
  • 性質:指標
  • 特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 優點: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內在
簡介,形成及其辨證關係,與時俱進,辨證關係,四位一體的演變,

簡介

隨著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體布局已經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任務,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任務;相應地,四大建設的目標要求也更加明確了,由富強、民主、文明三個方面擴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方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所說:從“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出發,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了全面部署。在“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這四個方面的建設是既相互聯繫又相互促進的。
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共十三大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五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明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任務。中共十六大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四位一體布局的戰略思想更加明確。這一戰略思想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和任務的認識。

形成及其辨證關係

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以來,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屆四中全會,經歷了一個實踐、認識、完善,再實踐、再認識、再完善的發展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五十年代後期到“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恢復和重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黨的十二大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強調“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這次大會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概念,從而使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完善為“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五大,始終堅持了這個發展目標。
黨的十六大根據新世紀國際國內形式的新變化,強調“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開拓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同時,第一次明確提出“政治文明”這個概念,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就使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為包括政治文明的“三位一體”目標。
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決定,第一次在中央全會檔案中使用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2004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根據十六大的精神,第一次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至此,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四位一體”。
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繼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這裡,胡錦濤總書記第一次把我國的發展目標概括為“四個建設”,是對“四位一體”發展目標的進一步提煉,進一步完整揭示了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要求。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建議中,進一步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任務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來表述,使四個建設的表述更加簡明。
因而,可以說“四位一體”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結晶,是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總目標。

辨證關係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四位一體”的目標,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廢。
首先,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是其他方面發展的物質保障。
其次,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建設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政治保證。沒有政治建設,就不能充分調動人民民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沒有一個以健全法制為保障的發展環境,其他三方面的建設就不能順利進行。
第三:文化建設,就是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先進的文化建設,符合“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精神支柱。
最後,社會建設,主要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係,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為其他三個方面的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其他三個方面建設的順利推進起到了良好的潤滑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四個建設”的中的經濟建設仍然是第一位的,這與我國制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相一致的。
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要以人為本,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四位一體”發展目標,就是其具體的體現。強調“四個建設”全面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四位一體的演變

從“兩手抓”到“四位一體”的理論深化和偉大實踐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不久的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貪污腐敗現象增多、腐朽思想露頭、治安形勢惡化……面對新的形勢,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到一個關口。
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可能導致改革開放出現偏差的問題。他反覆強調: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要物質文明,又要精神文明,二者都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正是在鄧小平同志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正確處理了改革開放過程中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中央黨校研究室辛鳴博士說。
時代在發展,認識在深化。中國共產黨人發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藍圖裡,政治文明是不能缺席的。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指出:“到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原來的‘兩個文明’被擴充為‘三個文明’,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終於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府的基本目標。倡導政治文明,實質上就是倡導民主和法治。”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社會建設的重要性。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從“兩手抓”到“四位一體”,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緊密結合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建設問題做出了科學回答,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明確,科學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更加豐富。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