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領域

意識形態領域

意識形態領域是意識形態方面、範疇、範圍內的精神層次的概念,屬上層建築,重點在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代表了某一階級或社會集團(包括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又反過來指導這一階級或集團的行動,依據這個定義,它有三個特徵: 第一是群體性,即不是個別人的思想觀念,而是已被某個群體(階級或社會集團)所接受的思想觀念,代表這個群體的利益並指導其行動;第二是系統性,即不是支離破碎的想法和觀念,而是形成了體系;第三是歷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識形態領域
  • 核心內容:價值觀
  • 範圍:意識形態方面、範疇
  • :上層建築
概念內涵,當前問題,解決方法,精神需求,

概念內涵

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是價值觀。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領域,有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等等。
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並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說,20世紀中最具有影響力與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之一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說為其基礎。其他的例子有: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企業自由主義(corporate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義(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義、君主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系統意識形態」(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參見條目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型態。)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業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響,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畫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通常是某些道德觀形塑了意識形態的基礎。

當前問題

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要著眼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認真研究和解決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若干重要問題,努力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和整個意識形態工作。一、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攻與防”,堅持在主動進攻中堅守陣地面對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面對國內一系列複雜深刻的變化,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鬥爭將更加複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挑戰:一是計算機網際網路等電子媒體的廣泛運用,使知識信息無國界急速流動,思想文化交流呈現鮮明的跨國界的特點,使國際間的意識形態鬥爭更趨直接便捷,更顯“短兵相接”,目前,我國80%的網上信息是美國提供的,90%以上是英語,我國的信息輸出量僅占全球網際網路信息量的0.05%。這說明,我國在網上對世界的影響還十分微弱。二是國內“四個多樣化”影響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使人們的心態普遍顯得煩躁不安,價值觀念發生很大變化;社會組織的多樣化,大範圍、遠距離、長時間的人員流動,使思想政治工作“斷層”、“盲區”增多;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使人們的擇業標準發生裂變,一些人的敬業精神開始淡化,甚至因下崗失業而產生怨氣,形成怒氣,導致泄氣。
意識形態領域圖片意識形態領域圖片
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在主動出擊中堅守陣地,在增強馬克思主義“攻擊”能力的同時增強“防禦”能力。“防”是為了“攻”,“攻”是更好地“防”,在意識形態問題上是絕不能搞“國際接軌”的。我們一定要用“時代的要求”來審視意識形態工作,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意識形態工作,用“改革的精神”來推動意識形態工作,始終堅持和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1、通過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控制力和導向力。黨管意識形態,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動搖。要明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並不是要搞“思想專制”,而是要確保意識形態領域各部門、各單位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於馬克思主義、忠於黨和人民的人手裡。要明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並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樣性存在,而是要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要明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並不是要搞意識形態至上,而是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
意識形態領域圖片意識形態領域圖片
2、通過推進理論創新,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戰鬥力。要切實組織實施好“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建設工程”,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穿到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方方面面,從各個方面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要加強對重大實際問題的理論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能經世致用的研究成果,科學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幹部民眾關心的深層次思想理論問題,使我們的理論真正為人民民眾所接受、所喜愛,並內化為處世、行世、立世的實際行動。
3、通過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穿透力和影響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宣傳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必然會去占領。在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問題上,一是要“守住”,二是要“占領”。要切實加強各級各類宣傳陣地建設,形成以黨報黨刊為重點,包括新聞出版、社科理論、社會文化等在內的、覆蓋城鄉各個層面的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網路。要通過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切實加強對各類宣傳文化陣地的管理,決不給錯誤言論提供傳播渠道。二、科學引導思想觀念的“統與放”,堅持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引導人們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是新形勢對宣傳思想戰線提出的緊迫任務。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是一個內在協調、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體。解放思想是重要前提和堅實基礎,統一思想是必然結果和主要歸宿。解放思想是為了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思想是為了在新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宣傳思想工作擔負著解放思想、統一思想、武裝思想的任務,一定要準確把握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的辯證關係,堅持科學的“統”與“放”,正確引導人們思想觀念向前發展,做到統而不死,放而不亂,為全面小康建設提供良好的思想輿論環境。

解決方法

要破除“緊箍咒”。“緊箍咒”怎么破,我看要“三破”。一是要破除思想觀念上的“緊箍咒”,克服過時的理論觀點、傳統的思想觀念這個解放思想的最大阻力。二是要破除規定做法上的“緊箍咒”,進一步改變政策不公與政策歧視等問題。三是要破除體制機制上的“緊箍咒”,進一步解決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國有經濟比重過高、戰線過長、分布過廣、壟斷經營,政府職能“越位”、“錯位”和“缺位”等問題。把思想解放貫穿於改革的各個環節和發展的全過程。
要把好“方向盤”。轉換腦筋但不隨心所欲,打破常規但不逾越規矩。思想無禁區但宣傳有紀律。解放思想不能搞脫離實際的胡思亂想,不能搞不著邊際的異想天開,也不能搞一廂情願的主觀臆斷,一句話,就是不能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還要統一思想。思想大統一,就會實現大團結;有了大團結,就能成就大事業。怎樣統一思想?我認為既不能在保守中統一,也不能在迷茫中統一,更不能在錯誤中統一,而必須在開放中統一,在清醒中統一,在真理中統一。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回答解決好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一方面,要著眼於用創新理論武裝全黨,回答有礙于思想統一的重大理論問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引導幹部民眾正確看待社會主義、正確看待資本主義、正確看待改革開放、正確看待黨的建設問題。另一方面,要著眼於對實際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回答有礙於解放思想、統一思想的重大實際問題,正確回答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正確回答執政黨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
要找準“坐標系”。堅持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關鍵是要明確把思想從哪裡解放出來,解放到哪裡去;用什麼來統一思想,把思想統一到什麼地方去。這裡,解放思想和統一思想都有一個以什麼作“坐標系”的問題。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個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坐標系”來解放思想和統一思想,既要把好“向”防止誤入歧途,又要把好“度”避免過猶不及。真正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統一思想,在統一思想的前提下統一行動。要防止“兩邊倒”,堅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真正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反“左”、反右,防止以“左”反右、以右反“左”。要防止“一陣風”,不能把解放思想庸俗化,不能把統一思想簡單化。要防止“走極端”,不能認為創新就是全盤否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意識形態“統”與“放”上走兩個極端,必然導致不是統死了,就是放亂了。蘇共黨亡政息在這方面的教訓就很深刻,值得我們深思。三、準確把握先進文化建設的“破與立”,堅持在批判繼承中創新發展。先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前進的號角。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制訂相應的文化發展戰略。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堅持立字當頭、破在其中的方針,在批判繼承中創新發展,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繁榮。
要弘揚主流文化,必須以社會實踐為源頭。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最核心最本質的內容,弘揚主流文化就是弘揚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力倡導和弘揚熔鑄著中華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優秀品格的主旋律文化,自覺地摒棄那些腐朽落後、低級庸俗的文化,牢牢掌握文化發展的主導權。
要創新本土文化。我們建設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本土的區域的中華的文化,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本質。無論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擴大,我們的文化都只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創新本土文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承和延續,而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和重塑,是從內涵到外延的不斷開拓、創造和更新。對於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當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進行認真審慎的分析、過濾、選擇。
要借鑑外來文化。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繁榮離不開對世界文明優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鑑。 中國的先進文化要得到發展,決不能離開世界?吸收和引進外來文化,必須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既要反對夜郎自大的排外主義,又要抵制生吞活剝的全盤西化。“以我為主”,就是在外來文化的引進中,以我們的民族文化為接受主體,以民族文化能否認同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意識形態不能與國際接軌,接軌就必然“出鬼”。“為我所用”就是引進外來文化要辯證取捨、擇善而從,取精用宏、融會貫通,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並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整合和創新。我們的宣傳文化工作者,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目光,去了解和吸收各國的先進文化,儘快實現我們的“文化自覺”。

精神需求

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同志應當對馬克思的一段話非常熟悉:理論的實現程度取決於民眾對理論的需求程度,理論只要徹底就能掌握民眾,理論一經掌握民眾就會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我理解,這段話有三層意思,其一,理論能不能為民眾所接受,要看民眾需不需要這種理論;其二,民眾需不需要理論,要看這種理論科學不科學;其三,只要民眾需要並自覺接受理論,理論武裝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精神變物質。理論工作是如此,意識形態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們每做一件事,每開展一項活動,都要注重科學性,都要符合民眾的需要,這樣才能被民眾所理解和接受。重溫馬克思的教誨,使我們深深地感到,從事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必須高度重視、密切關注、認真研究幹部民眾的精神需求,把滿足和提升民眾的精神需求擺到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一,以民眾精神需求為第一信號。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對象是民眾。我們的工作要得到幹部民眾的認可,我看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對民眾的精神需求瞭然於胸,儘量使宣傳工作與民眾的需求“正相關”,做到“正中下懷”。要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解民眾之所難、釋民眾之所疑、辦民眾之所需,這樣我們的工作就能在“大眾化”的前提下“化大眾”,做到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民眾需求為第一信號,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才能贏得民眾信賴、擁有民眾基礎,才能枝繁葉茂、根深果豐。
第二,以挖掘民眾精神需求為第一選擇。我們經常講宣傳思想工作要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怎樣才能主動?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不能研究和開發民眾的精神需求。如果我們把這作為第一選擇,事先掌握了民眾的需求,並根據這種需要來做工作,那么,我們就真正掌握了主動權。正如促進物質生產要啟動消費者的物質需要一樣,促進精神生產也必須啟動消費者的精神需要。當前,人們的精神需求還大有潛力可挖。有關經濟學專家預言,中國13億人口潛在的精神消費能力約在5500億元以上,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既對宣傳工作的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又為宣傳工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宣傳思想工作者要首先選擇抓住挖掘民眾精神需求而作為,抓緊研究民眾精神需求的走向,把握其內在規律,在承擔好歷史使命的同時,不斷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力爭事業產業雙豐收。
第三,以滿足民眾精神需求為第一目標。民眾的呼聲是民眾需求的集中體現,也代表著民眾的根本利益,能否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宣傳工作的生命。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精神需求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對於民眾的需求,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都應該儘量地去滿足,一時滿足不了的,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地加以滿足。在滿足民眾精神需求方面,要努力做到三點:一要堅持“三貼近”。民眾是精神產品的消費者,也是文化市場的最終評判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單位創造生產的產品要轉變成民眾的消費品,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但這個轉變是不容易的,用馬克思的話說,堪稱“驚險的一躍”,因此,精神產品的生產要面向民眾,符合民眾的需求,否則,就不能進入和占領市場。二要講究辯證法。既要滿足多數人的精神需求,又要關注少數人的精神需求;既要重視高層需求,又要維護普通需求;既要滿足正面的、積極的需求,又要引導負面的、消極的需求。在滿足民眾精神需求時,要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杜絕片面性。三要注重個性化。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民眾的精神需求往往呈現出個性化、差異性、參與性、多樣化等特徵。宣傳思想工作要尊重和關注個體的差異性,儘可能多層次、多視角地滿足不同個體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以引導民眾精神需求為第一責任。宣傳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其重要職責就是要以科學的世界觀、以革命的人生觀、以奉獻的價值觀引導人。現代社會的開放性和信息傳播的網路化,使得各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簡單,人們進行價值抉擇的自主性越來越大,價值抉擇的結果也越來越複雜。對幹部民眾正面的、積極的、合理的精神需求,我們固然要努力滿足,但對那些負面的、消極的、不合理的精神需求,也要理直氣壯地引導,以正確的價值觀去加以矯正,自覺堅持滿足需求與引導需求“兩手抓”。五、嚴格區分文化產業的“管與辦”,堅持在科學管理中加快發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勢不可擋的世界潮流。我們沒有必要再去糾纏於宣傳文化究竟姓“事”還是姓“產”的爭論,也無須去論證文化產業要不要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加速發展、如何協調發展、如何可持續發展等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要認真研究和解決文化產業如何發展,發展文化產業事由誰來管、業由誰來辦、錢從哪裡來等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
1、實現文化產業的調控方式由管辦一體向管辦分離轉變。要按照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打破政府既管文化又辦文化的格局,把文化事業和產業區分開來,政府自覺地轉換角色,轉變職能,重新定位,從競爭性的領域退出來,主要管事業;同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重塑市場主體,培植一批能在市場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把那些可以進入市場的產業放手交給企業去辦,實現管辦分離。這對政府是一種解脫,對企業是一種機遇,對文化產業是一種支持。西方在總結髮展文化產業的經驗時,認為政府“最大的供給就是不供給”,也就是說政府要放手讓權,不要過多地干預企業。我看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鑑。當然,政府由直接辦文化產業轉向間接管文化產業,並不意味著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中就無所作為,更不說明政府可以推卸發展文化產業的責任。今後,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的主要職責,一是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強化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手段,促使各類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二是制定法規政策,規範文化企業行為,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保證文化產業的社會主義方向;三是為文化企業提供必要和及時的服務,不斷最佳化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特別要保護文化產業的智慧財產權;四是通過經濟槓桿導向文化產業的布局和結構,避免低水平的重複建設;五是通過建立文化產業行業協會,增強行業的自律。只要發揮好了政府和企業“兩個積極性”,文化產業必將發展得更健康、更順利。
2、實現文化產業的經營規模由散兵游勇向做大做強轉變。現在我們發展文化產業,面臨著一個全球化的國際環境,全球化的核心是經濟全球化,緊隨其後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不管你自覺不自覺,只要你把自己排斥在全球化和世界之外,那么,世界也會無情地、殘酷地把你排斥在外。因此,我們發展文化產業,視野要更加開闊,儘可能地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實現經營規模的做大做強。在當前世界,文化產業領域的控制權、話語權被眾多實力雄厚的文化跨國公司所壟斷。集團化是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走向,人們把文化產業的世界性競爭性形象地稱為“巨人之戰”。所謂巨人,實質上就是壟斷性集團。為什麼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必然導致集團化的趨勢?根本原因在於集團經過多次的兼併和重組,綜合了資金、技術、人力、經營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完全可能獲取超額壟斷利潤。適應“入世”和全球化的新形勢,我們的文化企業要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配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如果還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還是單槍匹馬、孤軍作戰,還是互相拆台、惡性競爭,還是彼此分割、不成氣候,恐怕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了。發展文化產業,市縣一級考慮到還剛剛起步,可以從實際出發宜大則大,宜小則小;而省級文化產業就應有遠大的胸懷,應具世界的眼光,埋頭苦幹,背水一戰,來一個“第二次創業”,搶占制高點,儘快做大做強。
3、實現文化產業的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文化產業相對於物質生產而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產,對所需資源也有較高的要求。從長遠來看,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對文化產業的需求卻是無限的,這就決定了文化產業的擴大再生產不能走盲目擴大規模外延的擴大再生產之路,而要在生產規模不變,要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內涵擴大再生產,實現集約型經營,關鍵要抓住兩條:首先,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文化創新,以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來推動全省文化產業水平和質量的提升。要大膽地引進國外已開發國家先進的文化產業技術設備和製作方式,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的技術裝備和科技含量。要善於運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打擊各種形式的盜版和侵權行為,切實保護智慧財產權。其次要調整結構。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往往能引起文化產業質的變化。要按照合理原則、優先原則、競爭原則適時調整文化產業結構,以結構的調整促進文化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4、實現文化產業的經營主體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國內外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表明,文化產業的經營主體只能是企業而不能是政府。美國的矽谷就是政府只給政策,依賴社會資本興辦起來的,其結果是矽谷越辦越紅火,享譽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要社會化、市場化,要多渠道、多體制、多層次地辦文化,形成國有、集體、個體、中外合資等多種所有制興辦文化產業的格局。各級政府在鼓勵各類經營主體投資文化產業時,要始終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構建引導有效的投資機制,讓投資者消除心理壓力,感到投資安全可靠,有利可圖。要保護各類投資者的利益,建立起民營、外資企業與國有、集體企業公平競爭的平台,形成規範的市場秩序,這樣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會閒置資金來發展我省文化產業,使我們的文化產業領域呈現萬紫千紅春滿園的生動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