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情況
2000年3月,源泉鎮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中心鎮,2004年2月又被國家建設部等6部委批准為國家重點鎮。 源泉鎮地理位置優越,是魯中東南部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博山南部山區的交通樞紐,仲臨公路、口南公路及辛泰鐵路縱橫交錯,貫通全境,為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轄區內有2處中學,3處完小,其中淄博市第二中學是全市唯一設在農村的市屬中學。 全鎮旅遊資源豐富,水系發達,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資源,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水資源保護地,也是博山城區的主要水源地。
規劃後的源泉景區以其山源泉鎮泉河頭風景區開元溶洞天宮簾幕景點高、水美、洞幽、林茂、灘淺、石怪、泉清、魚肥等獨有特色著稱於齊魯大地,素有“江北小桂林”和“千里魯中一明珠”之美譽。景區有大小景點20餘處,其中有享譽省內外的山東第一洞——淄博
開元溶洞、淄博第一索——源泉索道以及泉河公園、
二郎山、大寨自然探險園、鹿角山生態園等旅遊景點。
近年來,源泉鎮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旅遊帶動戰略,全鎮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工業形成了以機械加工、日用陶瓷、乳製品等為主的工業體系。農業形成了以林果、蔬菜、中藥材、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為主的農業結構,並在風光優美的泉河村建立了全省最大的虹鱒魚養殖基地。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50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
源泉鎮境內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其次是穀子、高梁、大豆、地瓜等。畝產由建國初的200斤,增加到現在的958斤。木材林共2,534畝,約506,800株。經濟林以蘋果、桃、花椒為主,其次是柿子、椿芽、紅棗、核桃、山楂,共1,428畝,約79,500株,年產約達9.982萬斤。 建國前,鎮內有15個村,一遇乾旱,人畜用水無法解決,水澆田僅有20畝。
建國後,黨和政府大搞水利事業,建揚水站36處,修水渠37公里,打機井56眼,配套動力101台, 計3,330馬力,有效灌溉面積5,770畝,有力地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並解決了全鎮人畜用水。 鎮辦企業有石料廠、化工廠、磚廠、農機廠、建築隊、 紫砂廠等。1978年產值為127萬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1983年,產值達200萬元。村辦企業發展較快,由過去的五個增加到現在的11個,產值80萬元。專業戶、重點戶722戶,年收入達51萬元。全鎮汽車八輛,大小型拖拉機52台。
境內交通方便,辛(店)泰(安)鐵路縱貫南北,博(山)李(家)公路、臨(朐)仲(宮)公路縱橫交叉。各村均建有土築公路。班車頻繁,四通八達。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建國前,全鎮僅有一處高級國小,兩處初級國小,學生200多名。 現淄博二中設在源泉,鎮辦聯中一處、國小15處,在校學生達3,880人。 醫療衛生方面:建國前僅有私人開設的三處中藥鋪。現在博山區醫院坐落在二郎山腳下,設備齊全,技術較高,中西醫日夜值班應診,醫護人員142人,床位100多張。 鎮辦衛生院醫護人員30人,床位20張。17個村均設有衛生室。給山區人民防病治病帶來了方便。 鎮內設有廣播站、電影隊、電影院、郵電所、旅館、飯店。區在此地設有食品加工廠、供銷社和百貨大樓等。較好地滿足了人民民眾對文化、物質方面的需求。
源泉鎮位於博山區東南部,東北與淄川區淄河鎮接壤,南與池上鎮、北博山鎮相連,西與崮山鎮為鄰,淄河由南向北穿境而過。轄15個行政村,總面積54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9840畝。2008年全鎮共有人口15296人,5676戶,其中農業人口13073人, 農村社會總產值31773萬元,工業總產值129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93元。
2007年至2008年,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山水生態旅遊小城鎮的奮鬥目標,團結拼搏,銳意進取,開創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2007、2008連續兩年被區委、區政府評為工作考核先進單位。2007年被授予山東省第二次農業普查先進集體、全市政務公開示範點、信訪工作三無鄉鎮、防範和處理邪教工作“四無”鄉鎮、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先進集體、全區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林業工作先進單位、衛生工作綜合目標考核先進單位、先進基層武裝部、黨管武裝先進單位、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2008年被授予全市防範和處理邪教工作“四無”鄉鎮、信訪工作“三無”鄉鎮、全區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基層人大工作先進單位、人大宣傳工作先進單位、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先進單位、衛生工作綜合目標考核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財政工作先進基層單位、消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源泉地處齊魯交界,齊長城從西北往東,繞源泉形成一道大弧,是齊、魯兩國交往的重要門戶。漢朝時,隸屬萊蕪縣。唐朝時,屬淄州府。元、明代屬益都縣孝婦鄉。清、民國時期屬博山縣。1956年建制為源泉鄉。1958年由鄉改為源泉公社。1984年社改鎮,為現名源泉鎮。
2010年11月6日,原源泉鎮、崮山鎮合併成立的源泉鎮,位於博山區東南部,淄河上游,鎮域面積84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人口3.7萬人,是全國重點鎮、省市中心鎮、省級旅遊強鄉鎮、省級最佳休閒鄉鎮、原博山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同志的故鄉。境內仲臨路、博沂路、湖南路、口南路及辛泰鐵路縱橫交錯,貫通全境,形成了交通便利的公路鐵路交通網路。
源泉地處魯山北麓,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級水資源保護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1年6月在全市鄉鎮中首家通過《鎮域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審定。鎮域內水系發達,淄博市三大河流之一的淄河由南向北穿越全境;境內擁有許多知名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形成了以“三山一水一洞一館”為主線的休閒旅遊觀光帶。十一五末全鎮財政收入實現2202萬元,到十二五末力爭突破億元大關。
十二五期間,全鎮將著力實施“兩帶、三園”戰略(兩帶即2萬畝的有機獼猴桃產業帶和30平方公里的環長壽山休閒旅遊觀光帶;三園即安居新家園、生態工業園、民俗風情園),進一步解放思想,務實推進,加快建設“有機農業鎮、山水旅遊鎮、生態工業鎮”,全力打造“秀美山川、幸福源泉”。
名勝古蹟
開元溶洞。坐落於源泉鎮西南4公里的東高村馬蘭峪,離泉河風景區1公里。洞穴形成於40萬年前,洞內既有雄奇壯闊的自然景觀,也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經岩溶地質專家評價,開元溶洞自然景觀獨特,名為“山東第一洞”。
開元溶洞是廊道廳堂式洞穴,全長1100米,最高和最寬處達30米,大小景點100餘處,由6個景觀大廳組成。分別是“水簾洞”“龍脊廳”“珍珠廳”“聚仙廳”“長壽廳”“觀音廳”。這些廳洞四季恆溫,鐘乳石形態迥異。有的如水母,有的似珍珠,有的象竹筍、瀑布、珊瑚、葡萄、旗幡、火炬,也有的象南海觀音,端坐洞壁,端莊慈祥。
二郎山,又稱長壽山,東依淄水河,南接金銀山,北傍源泉村。山上松柏蔥蘢,古藤盤垣,廟宇林列。山東側懸崖之上有兩處洞穴,分別名馬師傅洞和趙師傅洞。洞內幽深曲折,神秘莫測,洞外有碑碣數通,洞壁上有摩崖石刻數處。據碑文記載,自唐朝時二郎山開始建寺立廟,人文景觀幾經興廢。1992年,二郎山古建築再次修復。修復後建築群,南北兩個石門莊重大方,玉皇大殿、后土真君大殿、泰山行宮和二郎神大殿等,青瓦紅牆,重檐疊壁,壯麗輝煌。
趙執信別墅位於今源泉黃家街西側。清初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在源泉建有別墅。由於別墅對面長壽山上長滿黃櫨,每年秋季漫山紅葉,故別墅名為紅葉山樓。源泉一帶村莊原為趙氏的佃戶莊。其著作《紅葉山樓集》的78首詩篇,大部分是在紅葉山樓中寫成的。
傳說
源泉鎮文化底蘊豐厚,民間傳,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源於源泉。春秋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國女子孟姜的丈夫、齊將軍杞梁率兵討伐莒國時戰死。丈夫安葬後,極度悲傷的孟姜女長哭不止。上蒼被感動,下起傾盆大雨,致齊長城坍塌數丈。絕望中的孟姜女遂投淄水而死。
所轄村莊
源泉鎮源東村
源泉鎮源西村
源泉鎮源北村
源泉鎮西山村
源泉鎮鄭家村
源泉鎮黃台村
源泉鎮西高村
源泉鎮東高村
源泉鎮泉河村
源泉鎮麻莊村
源泉鎮南坡村
源泉鎮珍珠村
源泉鎮麻峪村
源泉鎮西皮村
源泉鎮中皮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5502 |
男 | 7850 |
女 | 7652 |
家庭戶戶數 | 533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4979 |
家庭戶男 | 7518 |
家庭戶女 | 7461 |
0-14歲(總) | 2780 |
0-14歲男 | 1409 |
0-14歲女 | 1371 |
15-64歲(總) | 11100 |
15-64歲男 | 5684 |
15-64歲女 | 5416 |
65歲及以上(總) | 1622 |
65歲及以上男 | 757 |
65歲及以上女 | 86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4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