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聚力建設創新型省份,加快吉林高質量發展進程,深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制定本意見。
檔案全文
一、總體思路
(一)建設意義。創新是推動吉林振興的第一動力,是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決定性力量。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抓手,以深化改革、強化創新為突破口,從根本上破解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推進新興技術突破、新興產業壯大和新興模式引領,已經成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必然選擇。大力推進吉林省創新型省份建設,有利於增強吉林人才隊伍的創新自信和行動自覺,有利於激發吉林省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有利於啟動“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新引擎,有利於保障“五大安全”服務國家整體戰略。通過創新型省份建設,旨在打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樣板,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新路徑。
(二)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緊扣“兩確保一率先”目標,堅持“四個面向”,堅持服務“五大安全”,堅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抓手,推動實施“八個統籌”,強化“八個保障”,把長春建設成為區域創新中心,把吉林省建設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國家雙鏈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未來產業孵化試驗區,推動吉林加快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三)基本原則
堅持服務高質量發展。把高質量發展放在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核心位置。圍繞“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創新平台、整合創新資源、完善創新網路、健全創新制度,打造符合“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需要的創新型省份建設新模式。
堅持服務“五大安全”。把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目的。圍繞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加強創新聯合體建設、推動省部聯動、強化自立自強,加速成果轉化,提升科學技術對“五大安全”的保障能力。
堅持深化改革先行。把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作為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強化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圍繞科技與經濟“兩層皮”、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科技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共性難點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政策創新,增強科技創新源動力。
堅持政府市場協同。把協同創新作為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手段。突出發揮市場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圍繞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共同驅動,推動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形成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互促發展,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要素融通,營造創新型省份建設新氛圍。
堅持引領全面振興。把引領全面振興作為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根本目的。圍繞未來發展的多樣化振興需求,兼顧城市更新行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科技需求,統籌對產業發展和民生需要的支撐水平,全力提升科技創新對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引領能力。
(四)建設目標。按照創新型國家建設總體要求,分階段建設創新型省份。
到2025年,戰略性創新平台基本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原始創新能力有效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有機銜接,形成一大批充滿活力、富有競爭力的創新主體;科技創新制度體系基本成型,創新要素匯聚效應明顯,科技創新鏈條完備暢通;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18%,全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為吉林振興提供強勁動力。
到2035年,創新型省份建設目標基本完成,進入科技創新強省行列,主要科技指標居國內中上游水平;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創新創業活力迸發,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耦合,產業創新生態國內一流,創新廣泛服務於社會民生髮展的方方面面,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全省科技創新形成國際競爭力,成為東北亞創新增長極。
二、重點任務
(一)統籌科技力量,加快形成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提升新格局。圍繞國家、省重大戰略,聚焦戰略性科技方向,匯聚戰略性科技團隊,形成以“大校、大所、大企”為核心的戰略科技力量,著力創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帶動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提升。
1.統籌戰略性科技團隊。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工程,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引導作用,密切跟蹤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打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兩校三所”(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創新優勢,整合精英團隊力量,打造具有首創能力的戰略性科技團隊。支持深地探測、仿生科學與工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空間載荷、衛星星座、半導體雷射、先進材料、寬禁帶半導體器件等優勢領域組建戰略性科技團隊。支持吉林大學、中科院駐長春分支機構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
2.統籌專業性科技團隊。依託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在汽車、裝備製造、新材料、醫藥健康、光電子器件與核心晶片、新能源高效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現代農業、生態環境等優勢領域組建專業性科技團隊,力爭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方面實現突破。加強吉林省科技創新研究院、吉林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東北亞中醫藥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推動專業性科技團隊發揮更大作用。圍繞種質資源保護、良種選育、農機裝備研發、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方面組建一批新的專業性科技團隊,爭當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
3.統籌特色性科技團隊。實施特色產業關鍵技術攻關行動,發揮延邊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省農科院等省屬高校院所的優勢,打造服務地方特色資源開發科技力量。支持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吉林省人參研究院、吉林省養蜂研究所、吉林省蠶業研究所、白城市農業科學院等特色研究機構組建特色性科技團隊。鼓勵企業性、行業性科研機構加強人才、學科建設,培養企業創新類、行業創新類、行業創業類的技術團隊和人才隊伍。挖掘優勢科技力量,打好特色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支撐人參、肉牛、梅花鹿、硅藻土等特色資源產業創新發展。
(二)統籌雙鏈融合,引領形成產業振興發展新動能。加快提升重點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聚焦“萬千百”億級支柱、優勢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創建國家雙鏈融合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未來產業孵化試驗區,提升吉林省全產業鏈技術水平。
1.實施產業技術創新助推支柱產業萬億級躍升行動。汽車產業。吉林省和長春市共同實施支持一汽集團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為一汽集團建成世界一流企業提供科技引領和支撐。實施特色領域關鍵技術突破行動,加快建設四平專用車生產基地,推動遼源移動檢測車、遼源新能源汽車配套、吉林防爆車、通化消防車、白城氫燃料電池等科創中心建設。現代農業。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帶建設,搶抓種業振興戰略機遇,培育和套用一批糧食、畜禽、參鹿菌等特產領域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新品種,加強智慧型型農用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研究,強化“梨樹模式”研究,打贏黑土科技大會戰。加強對“秸稈變肉”建設工程的科技支撐。文旅產業。開展冰雪產業關鍵技術研發。抓實《吉林省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落實方案》,推進媒體融合、數字文化、鄉村旅遊等文化科技場景和現代服務業場景服務技術創新與套用。建設長春數字影視動漫產業技術創新平台,發展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成果走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加快建設科技文旅體驗中心,推出一批雲旅遊、雲體驗科技產品。
2.實施高科技引領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行動。醫藥健康產業。加快“長遼梅通白延醫藥健康產業走廊”建設,重點突出長春市和通化市“雙核引領”作用,建設和完善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創新醫藥公共服務平台,圍繞中藥、生物藥、化學藥、醫療器械等領域,不斷強化核心技術攻關,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前景廣闊的新產品。裝備製造產業。加強軌道交通裝備以及其他交通裝備技術創新突破,加快研製新一代高速智慧型動車組、標準捷運列車等新產品,開展高速磁懸浮列車前沿技術研發。培育發展精密儀器與裝備產業集群。加強對電氣設備、農機裝備、礦山冶煉、石化裝備、冰雪裝備等產業的技術支撐能力。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突破半導體雷射智慧型感知系統、全彩色超高清顯示器、高速安全雷射通信、光量子集成晶片、高速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類腦智慧型晶片、極紫外光刻、大型射電望遠鏡、量子關聯成像系統、寬禁帶半導體光電子與電子器件等關鍵技術。發展高端晶片製造、新一代通信技術,推動建立“北方光谷”。碳纖維產業。突出吉林化纖大絲束低成本高質量原絲領先地位,通過建設原絲、碳絲、復材、製品及輔料五大板塊,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形成碳纖維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打造成為“中國碳谷”。
3.實施新技術支撐新興產業體系建設行動。商用衛星和通用航空產業。加強“吉林一號”衛星試驗系統組網技術支持能力,打造衛星及航天信息全產業鏈,構建“通導遙”一體化產業格局。發展輕量化、高承載的衛星零部件及整機裝備製造技術。推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支持物流、測繪巡檢、農林作業、應急救援等工業級無人機產品的研製和生產。新材料產業。重點突破生物基降解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光電顯示材料、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新型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特種工程塑膠、航天特種塗層材料等關鍵技術,發展高性能纖維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進電子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開發高強高韌輕質合金、稀土鋁、仿生功能金屬等高端金屬材料以及硅藻土等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新能源產業。加強風能、氫能、光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高效套用、傳輸、儲能、裝備等重大技術開發,著力突破超高壓傳輸、新型儲能材料、先進儲氫材料、常溫超導等技術,推進氫能、油頁岩和新型能源裝備研發與示範套用,支撐打造中國東北“陸上風光三峽”。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進一步突出華為、科大訊飛、吉大正元等頭部企業的引領示範作用,實施人工智慧建設工程,推動大數據、複雜知識處理、智慧型仿生機器人等跨領域基礎理論研究、重要技術攻關及技術示範,突破機器視覺、算法模型等關鍵技術,發展面向人工智慧的作業系統。加強信息網路、大數據、高性能計算等基礎設施建設,依託重大平台載體和重點企業,發展動漫製作、VR、AR、數字內容等數字創意產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汽車、裝備製造、冶金等傳統產業,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工程,打造智慧型網聯汽車、溯源食品等行業網際網路平台。
(三)統籌企業力量,引領形成以企業為中心的創新新體系。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分類打造企業創新主體,全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平台建設和企業創新集群建設,促進全省科技創新企業迅速壯大。
1.實施龍頭骨幹企業創新引領計畫。推動一汽集團、中車長客、中油吉化、吉林化纖、通化東寶、百克生物、長光衛星等重點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研發前沿新技術、新產品。支持一汽集團、中車長客、中油吉化等龍頭骨幹企業開展產業集成創新試點,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建設國家、省部級各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平台。支持企業開發戰略性新興產品和創新商業模式,創製國際、國家、省和行業標準。支持企業併購、收購國內外研發機構。
2.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畫。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綜合服務體系,推動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組織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每年評選一批引領型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工作,制訂高新技術企業扶持政策,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和梯次培育機制。加快建立“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機制。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計畫,著力培育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年研發費用投入占比不低於1.5%、對全省重點產業具有強鏈作用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3.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計畫。構建以企業為中心、政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新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決策主體、投入主體、實施主體、轉化主體地位,推廣重點企業科學家工作室制度。啟動實施科技企業研發投入、轉化成果、新產品產值“三躍升”和科技企業上市工程。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產業技術創新平台以及一批行業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組織。深入實施“長白山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支持企業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推動科技特派員服務企業,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創新人才雙向流動、兼職兼薪。
(四)統籌平台資源,引領構築協同創新新載體。加強平台建設系統布局和功能整合,實施創新平台強基工程,突出提升科技創新平台集聚效應,打造以國家級、省級重大平台為主要牽引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
1.整合提升現有國家科技創新平台。最佳化整合高分子物理與化學、稀土資源利用等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好國家實驗室創建儲備工作。支持科技創新平台資金使用和項目運行制度改革,提升科技創新平台協同協作能力,推進大型儀器資源開放共享,建立國家重點研發平台聯盟、協會等業界自治機制。推動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長吉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發展升級,以長春、吉林為“雙核”,按照“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進一步最佳化科技創新平檯布局。打造高層次外國人才集聚平台,發揮“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等外專平台引領示範作用,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各類研究實體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2.推動一批國家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建設大口徑空間光學載荷綜合環境實驗平台、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高溫高壓大體積材料研究系統、地球深部觀測平台、仿生模本生物綜合實驗平台、碳排放監測分析平台、黑土地監測與試驗平台等科學試驗裝置;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空間目標光電探測、碳纖維、東北特色中藥資源、地球探測與成像、工程仿生等方向培育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或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半導體雷射等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建高端光電系統、合成橡膠彈性體材料、農機裝備等製造業創新中心;創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東北黑土地研究院等平台。
3.強化全省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建設。圍繞全省重點產業發展,增強資本、數據、人才對創新協同的引領作用,強化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平台協同創新能力。推動建設清潔低碳能源高效利用、通用合成樹脂高性能化、可降解材料等工程研究中心。創建吉林碳纖維省實驗室,建立開放共享機制,匯集碳纖維優勢力量,立足碳纖維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優勢及產業基礎,解決制約碳纖維品質、性能提升等方面重大科學問題,解決開放套用、修復回收等關鍵技術問題。創建吉林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省實驗室,協同全省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保護與創新開發利用,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實施一批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整合聯動相關科研平台行動,鼓勵建立同學科科研平台聯盟,支持建設跨學科科研平台聯盟。建立以省級以上創新平台為支撐的跨區域大型儀器資源共享合作機制。
(五)統籌區域創新,引領推動全域創新實現新突破。加強長春、吉林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分類匯聚到長春區域創新中心、長吉圖創新隆起帶,推進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推動全域創新實現新突破。
1.建設長春區域創新中心。加速匯聚科技創新資源,建設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力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和改革創新,做大做強生物醫藥、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創新平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長春新區,打造具有“原始創新策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成果轉化、未來產業培育、品質宜居生活”五大功能的北湖科學城,打造生命健康、數字經濟、先進材料、航天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等五大產業創新高地。
2.打造長吉圖創新隆起帶。推動長吉圖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在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建設科技產業示範區、國際合作創新基地。建設長吉一體化科技創新試驗區,打造農業、醫藥、新材料、化工製品等領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支持吉林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碳纖維國際產業基地。建設延吉—琿春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區,針對海洋生態保護技術、海洋生物技術等領域建設創新載體,支持延吉國家高新區、琿春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3.構建市(州)縣域創新協同網路。支持市(州)把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引進科研機構等作為招商引資工作重點。鼓勵市(州)建設好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健康科技園區、高新技術園區、未來產業園區。發揮通化縣國家級創新型縣(市)示範引領作用,推動乾安、公主嶺、梨樹等地創建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推動琿春、梨樹、敦化、大安等地建設省級創新型縣(市)並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
4.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支持長春高新區、淨月高新區、吉林高新區、延吉高新區、通化醫藥高新區為重點區域實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推動國家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支持遼源等具備條件地區創建省級高新區並向國家高新區晉級,部省合作聯合指導白山創建生態產業高新區、白城創建新能源高新區,力爭實現設區市國家高新區全覆蓋、工業強縣省級高新區全覆蓋,形成高新區引領全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六)統籌創新創業,精心打造吉林雙創新高地。把“雙創”工作作為加強經濟成長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構建積極寬鬆的創新創業環境,大力推進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增長點和科技創新儲備力量。
1.建設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因地制宜在全省複製推廣擺渡創新工場、“紅色孵化器”等創新創業做法。支持引導創建多元化“雙創”示範基地。加快推進雙創基地的專業化發展,加強雙創孵化能力水平建設,重點培育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全鏈條孵化的“雙創”載體。加強對“雙創”示範基地的運行監測和績效評估,完善建設標準、指標體系和考評標準,根據功能定位適時開展第三方評估,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經驗並在全省推廣。
2.大力推進“雙創”服務升級。通過自助服務終端和當地政府部門安排政務服務人員駐點辦公,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支持財務、諮詢、投資、律所等專業中介機構在“雙創”載體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創新服務形式,實現政策“直面創客”“便捷可享”。鼓勵更多“雙創”載體與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共享高校科研設施和服務。組建市場化專業導師團隊,全天候、零距離為創業者提供“陪伴式”服務,幫助企業把握髮展方向,指導企業儘快實現盈利。
3.實施“雙創”人才創業行動。實施青年人才留吉來吉創業就業支持計畫,鼓勵本地事業單位新招聘工作人員到重點幫扶企業服務鍛鍊,推廣落戶在高校、創業在園區“雙落戶”制度模式。建立風險投資聯盟,形成風投資金池,提高“雙創”投融資效率。構建“風投+孵化”服務體系,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成長良性循環。加大政府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力度,幫助民間資本分擔風險。鼓勵社會資本創建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提高基金運作效率,滿足創新創業全鏈條融資需求。
(七)統籌民生保障,率先建立科技惠民新樣板。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2030”等國家戰略,以實施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行動為中心,統籌實施科技惠民系列行動,讓科技成果更好惠及人民民眾。
1.實施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行動。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集聚項目、人才、平台等各類創新要素,著力開展關鍵技術創新、平台基地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強化科學技術在農村道路暢通工程、農村供水保障工程、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等方面的融合套用,提升科學技術在高寒、乾旱地區農村建築、廁所革命以及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等領域的深度套用。支持科學技術在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縣域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等項目中的轉化和套用,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為打造國家綠色生態大糧倉、食品安全製造大廚房、北方休閒康養大花園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振興第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2.實施科技支撐健康中國行動。圍繞“健康中國2030”科技需求和人民民眾生命健康需要,開展重點流行疫病應急攻關及檢測技術與設備研發,構建疫病應急技術攻關研發平台,研發靈敏度高、操作便捷的檢測設備和試劑。開展針對性藥物篩選技術、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技術、疫病溯源關鍵技術研發。強化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臨床治療中的研發與套用。加強體育健身、老年健康、婦幼保健、殘障群體等領域科技支撐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和產業孵化能力。
3.實施科技減碳環保專項行動。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需要和生態安全建設需要,推進科技資源服務減碳環保各項工作。加強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汽車、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領域的節能降碳、碳循環與碳監測、碳捕集技術的研發和套用。開展大氣污染治理、農田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轉化。推進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保護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重點開展遼河流域、西部生態脆弱區、松花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護與環境修復技術研發。推動水污染防治領域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推廣與套用。
(八)統籌開放合作,構築服務“一帶一路”新支點。推動大圖們江開發開放經濟帶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面加強國內科技合作,實質推進東北亞科技合作,力爭形成國際科技創新體系的新支點。
1.全面加強國內科技合作。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對接合作。深入推進與浙江、天津的全方位對口合作,打造吉浙、長津雙創合作的示範載體和平台。推進與國家相關部委的前瞻性共建合作,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推進以省院(中科院、工程院)、省校為主的緊密型專業合作,鼓勵國內知名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到吉林建設分支機構。推進跨區域“大校、大所、大企”為主的多層次戰略合作。
2.實質推進東北亞科技合作。發揮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開放引領作用,加強與東北亞區域各國的政府間科技合作。推進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建設。指導和支持中俄科技園、中白科技園等園區發展,推動“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長春國家光電國際創新園等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建設。加快推進延邊東北亞智慧財產權運營中心建設。建設以吉林省科技大市場為樞紐的國際技術市場體系,創建國家級國際技術轉移機構。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依託“一帶一路”創新人才外國專家項目等,引進外國高端人才(團隊),深入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支撐重大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推動重大技術革新和重點產業加快發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創新工作的領導,建立省科創委員會。加強省部聯動,成立“雙組長”省部協同推進吉林創新型省份建設領導小組,協調、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見效。加強省、市(州)工作會商,形成省市合力推動科技創新工作機制。鼓勵省直各部門、各市(州)政府設立專班推進機制,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部署要求。加強部門協同,樹立全省一盤棋思想,各司其職,協同推進。全力推進各部門科技資源共享。探索實施跨部門聯動的綜合監管。
(二)深化體制改革。設立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區,完善科技投入、科技成果、創新主體等評價機制和責任機制,大力推進全創新鏈的負面清單制度。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完善科研人員以自身知識和能力入股參與分配機制,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優勢。深化科研人員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激勵機制,在國家自創區、國家新區探索人才支持新機制新政策。強化科技中介、協會等社會組織、機構的自律自淨和政策引導。構建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體系的人才市場、資本市場、科技產品市場等,推進法治化標準化現代化市場建設,打造市場引領創新的重要樞紐。落實科研管理信用承諾制。總結推廣“負面清單+誠信+績效”試點經驗,建立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機制。
(三)強化人才支撐。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視察時強調,要創新人才工作政策、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積極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的指示精神,落實《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激發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2.0版)〉的通知》(吉發〔2021〕3號),聚焦人才生活服務保障,把有限資源投入到住房保障、家屬安置、子女教育、就醫等方面;聚焦最佳化用人主體引才、留才、聚才環境,最大限度為用人主體放權鬆綁、降低成本,下放人才招聘和職稱評審權,放寬柔性引才、技能培訓補貼條件;聚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全方位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政策資金支持。
(四)加大財政投入。統籌利用好各級各類財政資金,全力支持創新型省份建設。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加大省級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力度,推動財政科技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省級財政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達到10億元並逐步增加,鼓勵各市(州)設立科技專項資金。強化科技創新財政投入和激勵機制,加大對基礎研究、重大科技任務、重點科技力量等支持力度。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科技計畫後補助、實行“揭榜掛帥”等方式,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源進入創新領域。
(五)加大企業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投入主體。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考核、報告、評估制度,加強對不同行業研發投入和產出的分類考核、評價。省級科技資金優先支持研發投入占比高、研發能力強的企業實施的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國有資本創新投入失敗免責試點。
(六)強化金融支撐。實施吉林省金融助力科技創新行動計畫,推動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平台,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支持長期資金參與股權投資,支持加大科創金融服務和科創信貸投放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利用債券融資,爭取設立科技保險創新示範區。加大科創企業上市培育力度。爭取設立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
(七)加強法治保障。貫徹落實國家科技創新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修訂《吉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吉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儘快出台《長春市科技創新條例》等相關法規。推進省、市(州)科技創新法規規章評估工作,及時修訂、廢止相關政策法規或條款。加強科技創新的司法、執法、普法能力建設。
(八)加強監測評估。設立創新型省份建設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監測、評估和考核,建立“年度監測、三年考評、以評促建”相關機制。考評結果納入全省目標責任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區域科技創新成效明顯的地區和部門給予表彰。結合監測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創新型省份政策體系和任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