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 印發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吉政辦發 〔2012〕15號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 (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十二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
- 發布時間: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 編號:吉政辦發 〔2012〕15號
- 發布單位:吉林省政府辦公廳
吉林省政府辦公廳通知,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建設基礎與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與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及重點工作,保障措施,
吉林省政府辦公廳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 印發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吉政辦發 〔2012〕15號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 (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十二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
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區域綜合實力的關鍵,是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 《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 《吉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區域創新工作進程,明確政府工作方向,引導創新主體行為,指導全社會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工作,遵循 《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的原則精神,制定本規劃。
建設基礎與面臨的形勢
(一)建設基礎。
“十一五”期間,吉林省區域創新工作進展順利,自主創新能力有較大提升。全社會科技投入穩步增加,企業的創新投入主體地位已經確立;創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科技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取得顯著成就;產學研合作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重大進展;產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有力地推進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技術市場、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等創新服務機構的作用逐漸凸顯,自主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創新產出加速增長,創新效率大幅度提升;科技創新為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區域競爭能力和社會整體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1.自主創新投入力度穩步上升,增速居全國前列。
“十一五”期間,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從財政稅收等多個角度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到2010年,全社會R&D (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達75.8億元,每萬人平均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達16.64人年,分別為“十一五”初期的1.75、1.85和1.59倍。近年來吉林省政府科技投入經費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部分年份高達3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
2.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創新基礎條件。
經過多年建設,吉林省自主創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到2010年,全省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個,省屬重點實驗室31個,科技創新物質基礎進一步夯實。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32個,省級工程實驗室30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74個,各類檢測中心、產品檢測實驗室以及產品質量和體系認證機構發展迅速,並建有一大批行業創新基地,產業技術創新基礎條件平台進一步完善。全省共擁有科技活動人員11.4萬人 (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1人),每萬人擁有科學家與工程師29.38人,分別為 “十一五”初期的1.39和1.32倍,創新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
3.研究與開發活動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吉林省研究與開發活動成效顯著。2010年,全省研究與開發全時人員當量投入達4.53萬人年,是 “十一五”初期的1.58倍。發明專利申請數、授權數以及發表論文數居全國中上水平。每百萬人平均發明專利授權數達20.99件,每億元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達5.29件,每十萬人發表學術論文2.09篇,分別為 “十一五”初期的1.27、1.09和2.52倍。
4.重點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汽車產業創新資源投入上升態勢明顯,汽車產業R&D人員和R&D經費總量在穩步增長。同時,汽車產業R&D人員比例和產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科學家和工程師占科技從業人員比例、技術引進與改造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均同步增長。汽車產業內部科技資源進一步整合,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提升較快,“十一五”期間,產業範圍內年專利申請數由49件提升至264件,成本利潤率由4.7%提升至6.5%,新產品產值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
電子信息產業科技人才、資金及創新產出優勢明顯。調研資料顯示,2010年,行業高素質研發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的比例達到76.3%,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科技活動人員比例達21.7%,擁有博士學位的科技活動人員比例達2.9%,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在政府高強度的資金支持和推動下,光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產出能力突出,企業平均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及新產品產值率居全省各產業前位。
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軌道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亮點,以換熱設備製造業為新興增長點的裝備製造業,創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創新能力快速提升。以高速列車為代表的軌道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龍頭產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十一五”末期,裝備製造業的產業研發人員達2.3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達到2.34%,擁有各類科研機構70家,比 “十一五”初期均有顯著提升。
石油化工產業立足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煤炭等資源的開發與轉化,通過持續投入與改造,部分化工裝置和產品技術達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部分領域及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良種產業鏈的創新產出能力明顯增強,長春大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的玉米綜合加工技術優勢明顯,尤其是變性澱粉、秸稈加工技術具備國際領先水平,並被國外著名商業雜誌評為2011年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50強。
(二)存在的問題。
1.區域綜合創新能力居全國中下水平,不具比較優勢。
2010年吉林省的區域綜合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21位,其中知識創新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及管理水平在全國排名分別為22、30、24、21位,均處於全國中下游水平;創新績效表現較好,居全國中游水平 (12位),但創新所帶來的產出較低,資源消耗較高,表明吉林省經濟尚處於粗放發展階段。
2.部分支柱優勢產業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石油化工產業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平均46家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擁有1個研發機構,遠低於全國4.2家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擁有1個研發機構的平均水平;技術裝備水平落後、內部技術引進和改造投入不足,產業技術創新活動能力較弱;年申請專利、產品利潤率以及新產品產值率在吉林省重點產業中的排名均處於中下水平,創新產出能力亟待提升。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創新基礎脆弱。產業R&D人員和R&D經費的投入明顯不足,創新投入水平亟需提高;產業整體年申請專利數不足十項,新產品產值率近年來年均僅為10%,創新產出能力較弱;產業技術創新人才流失嚴重,產業內科技信息交流不暢,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足。
受技術裝備水平低和技術改造投入不足的制約,裝備製造業新產品產值率近年來呈下降趨勢。缺乏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高技術含量的主導產品,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綜合實力弱。
3.企業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乏力。
“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的年增長率為15%,明顯落後於發達省份。企業專利申請數僅占全國的1.44%,處於全國中下水平,企業獲專利授權數占全省專利授權總數的23%,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居東北地區末位。
吉林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乏力,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不足廣東等發達省份的十分之一。2010年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總量僅排全國17位,不足廣東等發達省份的5%。
4.創新人才比較優勢逐步喪失。
從總量上來看,從2000年開始我省科技人才連續4年出現負增長,後期雖穩步回升,但科技活動人員及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總量增長速度均低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從結構上看,企業人才短缺嚴重。吉林省企業擁有的科技從業人員占總量的34.7%,企業擁有科學家與工程師占總量的33.2%,同全國45.1%和40.5%的比例相比,明顯偏低。從發展趨勢看,短期內吉林省創新人才的下滑趨勢難以扭轉。近年來吉林省創新人才的流出大於流入,且流出均為市場青睞的高端人才,包括企業技術研發骨幹以及一線高水平技術工人,這將對吉林省創新能力建設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
5.創新體系尚不完善。
目前,吉林省企業已經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但是從創新活動的動力及創新成果的實施角度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尚待進一步強化。吉林省的產學研合作亟需擴大深度和廣度,產學研合作的發起方式多是依賴於長期合作關係,合作動力多來自政府部門推動和科研部門促動,並且合作方式單一。中介服務機構的設定多源於政府行政行為,導致實體健全但功能缺位。同時,創新融資環境較差,投資渠道單一,風險投資來源渠道匱乏,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額處於全國較低水平。
(三)面臨的形勢。
當前,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對自主創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吉林省創新能力建設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
國家日益重視創新能力建設,創新能力建設成為區域競爭力的核心架構,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基於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創新環境建設,實現區域內部和外部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激發區域企業的創新活力,進而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的整體進步已成為當前的主流發展模式。區域間圍繞創新能力建設的競爭逐漸加劇,創新資源爭奪日益激烈,吉林省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將面臨更大挑戰。
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及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的實施,為吉林省區域創新能力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 《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 〔2009〕33號),明確了新形勢下東北地區的戰略重點和重大舉措,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為吉林省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創新能力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依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將獲得更多國家政策及相關資源的有力支持,這將成為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難得機遇。
“十二五”期間,吉林省委、省政府將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戰略,要求全省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大力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以創新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指導思想與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在貫徹落實國家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科技發展方針的同時,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堅持走開放創新的道路,充分運用省內省外知識和資本兩種資源,按照 “圍繞重點產業,構築人才高地,強化平台建設,完善創新體系”的基本思路,統籌規劃我省創新能力建設,為吉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奠定基礎。
(二)建設目標。
到2015年,吉林省的創新能力排名提升到全國中上游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明顯增加,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以上。
創新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建立健全創新基礎條件平台,加快創新基地建設,力爭到2015年建成50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100個省級以上工程 (技術)研究中心,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 (技術)研究中心20個;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00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5個;建成20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成10家業務特色鮮明、創新服務水平較高、具有較大規模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為吉林省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提升奠定強有力的物質支撐條件。
創新投入大幅度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增加到1.5%,其中,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增加到2%;整個 “十二五”期間吉林省財政科技經費增幅要明顯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幅;推進以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為支撐的自主創新,提升原始性創新成果產出能力,力爭到2015年,吉林省的發明專利年授權量達到4000個,其中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比率不低於總量的50%。
產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圍繞吉林省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進行重點突破,到2015年,力爭汽車產業、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和石油化工產業的創新能力處於國內前列,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保持國內領先水平,醫藥製造業和光電子產業創新能力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產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內中上水平。
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突破。提高科技人才總量,最佳化科技人才結構。力爭到2015年,吉林省的科技人才總量達到全國中上水平,每萬人科學家及工程師數量達到40人。提高企業科技人才比例,使企業科技人才占全社會科技人才總量的比重上升到55%左右。
制度建設持續完善。不斷深化創新體制及機制改革,形成有利於創新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科技資源開放配置、共享、公共服務的能力明顯提高;切實提升創新中介機構的服務功能,力爭到2015年,吉林省的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50億元左右,其中技術轉讓交易額比重明顯提高;增加風險投資機構建設力度,創新融資能力進一步增強。
主要任務及重點工作
“十二五”期間,吉林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重點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推進支柱優勢產業創新能力建設,積聚和培育創新人力隊伍,完善創新體系建設。
(一)加強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
面向吉林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需求,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和領域影響力的創新基礎設施,最佳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開放共享,提高設施使用效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突破科技資源瓶頸和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撐。
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設和完善一批套用研究基礎平台,為突破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提供支撐。
依託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以及行業科研院所,建設一批產業創新平台,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依託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和完善一批企業創新平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加強各類基礎設施中儀器設備的開放度,進一步深化吉林省與東北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大型儀器共享平台建設,引導更多研發機構進入共享平台,提高利用效率、避免重複建設。重點支持大型實驗和檢測儀器、實驗動物、科技文獻信息、專業基礎資源資料庫等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台建設。
(二)推進支柱優勢產業及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
明晰我省產業技術創新方向。生物育種產業,加大動植物品種研發與培育力度,提升良種選育的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玉米、大豆等優質高效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強轉基因育種研究,強化對主要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的培育和推廣普及,強化轉基因育種新材料的創製,打造吉林省種質資源庫;汽車產業,加快新一代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及高品質重型商用車的開發及產業化步伐,提升汽車節能環保、汽車電子智慧型及汽車材料工藝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保持我省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內領先地位。生物化工產業,重點提升玉米化工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保持玉米化工技術國內領先地位。裝備製造業,重點提升高速軌道客車核心部件的自主設計製造能力,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新型板式換熱器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國內領先水平的換熱器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打造 “中國換熱器城”。新材料產業,加速突破工業用碳纖維原絲合成及碳化關鍵技術,保持吉林省碳纖維發展在全國的重要位置和生產技術國內領先的優勢,形成碳纖維原絲萬噸級生產規模。生物醫藥產業,重點開展中藥新藥開發與大品種二次開發,掌握中藥化合物提取和篩選技術;提升疾病預防及疫苗製備技術水平,搶占生物醫藥發展的技術制高點。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強汽車電子、光電子、電力電子等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搶占國內同行業主導地位;推進雷射加工技術、大功率LED路燈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擴大產業規模。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技術等領域,加速攻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支柱優勢產業良性互動,加快推進產業的發展。
“十二五”期間,圍繞我省支柱、優勢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以下產業技術創新工程。
農業良種選育創新工程。以建立高效農業和循環經濟為目標,著力提高農業規模化效率、提高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動植物品種研發與培育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生物育種自主創新,大力篩選推廣現有優質良種,大力選育、引進新品種,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產業體制,重點突破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和品種產業化技術。建立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智慧型化的育種基地、產業化基地及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平台。建立春玉米種質資源庫和國家區域性玉米研發基地。完善畜牧良種繁育體系,重點支持原種場、擴繁場建設。加強轉基因育種研究。扶持由具有一定實力的種業公司、農業科研院校或其他種業企業牽頭,聯合其他加工、包裝、包衣等種業企業參加,組建具有發展前途的種子企業集團,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全產業鏈型的龍頭企業。
光電子創新工程。圍繞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的建設,充分發揮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和技術優勢,加大科研成果產業化力度,推進我省光電子教育、轉化、檢測等服務平台建設,努力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鼓勵和支持光電子企業快速發展,加速企業上市步伐,推動光電儀器與設備、半導體發光器件及材料、雷射產品等產品發展,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國家光電子技術研發和生產製造基地,實現我省光電子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面向低碳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圍繞新一代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及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清潔汽車,引導若干重點領域,以共性關鍵技術和重要標準為紐帶,以重點企業為核心,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推進汽車領域內產學研戰略聯盟的形成,在關鍵零部件技術 (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集成技術 (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驅動—下一代純電驅動)和公共平台技術 (技術標準法規—基礎設施—測試評價技術)方面聯合攻關,力爭取得重大突破,實現新一代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規模化。
生物化工創新工程。在合理控制深加工原料用量的增長速度和總量規模的前提下,提升我省生物化工整體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資源加工產業鏈。重點加強玉米深加工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及裝備的引入與自主開發,支持玉米保質乾燥、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和重點裝備的研發;鼓勵開發澱粉糖、多元醇等高附加值、國內供給不足的新產品;鼓勵淘汰高能耗和原料耗用高的傳統工藝,重視通過加工工藝的創新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長白山特色資源深加工創新工程。通過科技引領,打造長白山特色資源品牌,推進長白山特異經濟植物保存與種質創新、藥用植物種群更新機理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深度開發 “吉林人參”。重點支持長白山人參系列精深加工;重視藥食用菌精深加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的開發,提升藥食用菌的綜合利用水平。
裝備製造業創新工程。緊密圍繞軌道客車和換熱器兩大裝備製造業核心產品,培育建設長春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產業園、四平換熱器產業基地和長春液壓件生產工業園等一批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園區。整合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大學、長春工程學院、北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的技術資源與人才資源,推進產學研結合,創建裝備製造業產學研聯盟,培育和完善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台。多渠道推進企業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育,全面提升裝備製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水平。
碳纖維產業化創新工程。圍繞吉林市碳纖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形成以生產碳纖維原絲、碳絲、預浸料為主的碳纖維產業核心產品,以生產風電葉片、新型電纜芯材、飛機及汽車零部件、體育休閒用品等下游製品為主的碳纖維製品深加工產品,以生產環氧樹脂、酚醛樹脂、碳纖維原絲油劑等原輔材料為主的碳纖維輔助材料配套產品,加強紡絲、碳化、預浸料生產以及複合材料成型等關鍵設備的設計製造水平,建設集碳纖維研發、信息服務、產品檢測、分析化驗、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中心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區,實現碳纖維產業的規模化。
中藥生產及產品技術標準化培育工程。圍繞長白山道地藥材種植、加工和基源藥物開發,加快實施特色中藥技術標準化培育步伐。成立專門的中藥標準化工作組織,協調和開展吉林省地方性中藥技術標準研究和制定,力爭有一批中藥技術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為未來搶占國際標準奠定基礎。重點開展特色中藥材種質資源、藥用動植物基源、種子種苗、道地藥材、中藥炮製、中藥資源保護和中藥材質量控制等標準的研究和制修訂,破解當前中藥材質量與資源保護領域最為緊迫的技術標準問題。
(三)積聚和培育創新人才隊伍。
著力擴大知識創新人才總量規模,提升知識創新人才水平。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引進與培養並重,努力建設一支進行重大科技攻關和基礎研究所必需的知識創新人才隊伍。力爭每年引進海外高層次研發人員100名,到2015年全省研究與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達到10.0萬人年左右。
大力開發工程技術人才。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大力開發有利於傳統產業創新及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工程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15年,吉林省重點產業領域基本形成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的工程技術人才及高技能工程技術人才隊伍。
打造科技領軍人才隊伍。面向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開發和重點基礎研究的現實需要,依託吉林省 “雙百千萬”人才計畫,實施吉林省科技領軍人才計畫,重點培育和支持具有技術、項目、資金優勢的科技領軍人才。到2015年,實現吉林省列入國家 “千人計畫”,地方 “領軍人才計畫”等的各類領軍型人才1000人次,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在區域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帶動作用顯著提升。
創建高層次創新團隊。支持產業領域內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力爭在 “十二五”期間,創建省級創新團隊50個,培育國家級創新團隊20個。
培育高水平企業家隊伍。面向企業治理結構最佳化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需要,通過培育戰略性企業家和鼓勵創業型科技人才向現代企業家轉變,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到2015年,力爭累計培育現代科技企業家2000名。
(四)完善創新體系建設。
加強財政、稅收等創新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健全和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積極構建產業領域內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戰略聯盟,充分調動各行為主體的創新活力與動力,保障產學研專項工程和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工程的順利開展。推進風險投資機構建設,不斷拓寬創新融資渠道;最佳化創新價值分配模式,構建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政府科研經費支持及職稱評定為引導的創新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各活動主體的創新活力。到2015年,我省基本形成要素完備、功能齊全、配置高效、協作有序、充滿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
“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產學研合作創新戰略聯盟。圍繞我省支柱優勢產業,選擇關聯度較高、帶動性較強、發展前景好的技術創新領域,組織引導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立開放融合互利共贏的合作創新機制,實現創新資源的合理分配,圍繞產業技術創新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展開合作創新活動,突破產業創新的瓶頸技術,提高聯盟各成員的核心競爭能力,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同時,推動新型產業集群的產生。 “十二五”期間,在新能源汽車、汽車零部件、農產品深加工、良種選育等領域,重點構建100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在省政府相關部門已開展的企業管理創新工程基礎上,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圍繞支柱優勢產業發展,重點推動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幫助一批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奠定基礎條件。
全面推動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工作。積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的宣傳及推廣,提高全社會尤其是企業家對商業模式創新的了解與認可。進行廣泛深入的商業模式創新培訓,推廣新的資源整合方式及新型價值鏈構建方式,切實提升企業家的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創新商業價值的實現效率。鼓勵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對成功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並認定為高新技術的企業,享受相關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
(五)完善產業園及科技園區建設。
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集群為目標,重點圍繞長春、吉林和延吉三大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長春、吉林兩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吉林大學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等相對成熟的創新性產業集聚區,推動各類產業及科技園區實施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努力推進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 (園區)建設,重點建設汽車電子、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中藥等10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 (園區),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特色生態等若干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 (園區)。充分發揮各類產業園區在創新中的集聚、輻射及引領示範作用,重點謀劃長春、吉林、延吉三大國家級高新區發展和長吉圖開發開放帶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完善產業園區的創業孵化功能,提高服務能力,為中小型科技企業和個體創業者提供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區域創新基地、人才高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基地。
(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
繼續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促進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培育極具市場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結以往經驗,繼續加大投入及扶持力度,儘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含量高、產學研結合、產業化目標清晰的關鍵共性技術;轉化一批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技術先進適用,實施後具有較大市場需求、2-3年內能夠達到相當的生產規模並實現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且具有重大影響的,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以上的國內自主創新成果或達到國際先進以上的國外引進科技成果。
實施長吉圖科技合作專項。完善省部工作會商機制,積極爭取科技部各類科技計畫、政策支持。加強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推動 《院省聯合推進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技術創新合作協定》的實施。充分利用各類科技展會,廣泛進行科技交流合作;設立引導計畫,吸引域外科技創新機構或企業以各種形式來我省開展研發活動。實施 《長吉圖國際科技合作規劃 (2010年—2015年)》,以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內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園區為重點,加強中俄科技園、中白科技園等10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專項、政府間項目、國外基金等支持,通過政府引導與支持,推動各類科研機構、科技企業與東北亞、歐美、獨立國協各國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建立健全長吉圖地區國際科技合作體系,提升長吉圖區域在全國國際科技合作格局中的地位。抓住各大展會機遇,進行科技交流與對接,促進優勢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保障措施
(一)更新觀念,營造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在全社會範圍內更新觀念,強化自主創新意識,把自主創新作為一種優良作風來培育。加深對創新活動本質特徵的理解,加強對創新活動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把握創新活動所體現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構建和倡導區域創新文化價值體系。樹立以人為本的科技進步觀,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樹立開放協作的競爭觀。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扭轉 “速勝論”的價值取向。培育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文化,營造適合創新的制度環境,確立多元互動的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創新的評價體系。
(二)深化改革,最佳化體制機制。
繼續深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重點加強研發類科研單位的治理結構改革,切實理順各方權責關係,最佳化創新價值分配機制,提升研發類科研機構的市場應對能力、內在發展動力,釋放創新活力。鼓勵高等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推動高等院校的知識創新能力建設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融合互動,同步提升。
完善適應市場經濟條件和自主創新要求的科技管理體制,建立部門之間、地方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統籌配置科技資源的協調機制,提高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示範工程的能力。加強和改進科技計畫管理,完善科技發展計畫體系,強化科技計畫對產業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引導作用。完善重大科技項目招投標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評估評價制度、科技信用制度和科技經費使用制度,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獎勵制度。面向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實施的需要,進行財稅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槓桿作用,緩解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創新壓力,促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拓寬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風險投資規模,完善自主創新投融資體系,拓寬自主創新投融資渠道。構建由政府部門支持的自主創新融資平台,金融機構向平台提供貸款支持,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服務,企業通過融資平台獲得擔保並籌集資金進行研發及生產,保障自主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持。確保各級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最佳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對重點產業、重點產品急需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成套裝備的研究開發給予必要的引導性支持。發揮財政資金對激勵創新的引導作用,財政投入重點向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項目、技術研發平台建設、產學研創新合作平台建設傾斜。動員和鼓勵企業及全社會力量向創新活動投入資源。下大力氣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域外、境外資金進入省內開展創新活動。
(四)加強領導,強化組織實施。
本規劃是指導全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行動綱領,各地區、各部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統籌協調下,緊密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明確規劃實施主體,圍繞總體規劃的延伸和細化,科學制定年度計畫,將總體規劃任務目標分解落實到年度計畫中,保持規劃實施的連續性,並通過年度計畫促進總體規劃的分步實施。各地區及部門要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需求,制定相應專項規劃,形成多方聯合推進規劃落實的良好局面。要明確規劃監督主體,強化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和督促檢查,組織力量對規劃實施進展情況進行監測評估與跟蹤檢查,定期向省政府匯報,及時採取措施解決規劃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要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敞開社會監督渠道,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要建立規劃中期評估制度,對規劃實施中期評估,評估重要目標的完成情況、主要任務的實施情況、重點工作的進展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研究提出對策措施,確保規劃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