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亭(建築類型)

古亭(建築類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亭,是中國古典建築藝術中非常迷人而又能典型反映中國文化藝術成就的一種建築類型。特別是在中國園林中,亭是園林中最常見的景觀,占據重要地位,可以說“無園不亭”、“無亭不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亭
  • 簡介:是中國古典建築藝術中非常迷人
  • 起源與演變:亭的歷史十分悠久
  • 古亭的形式:亭的建築造型豐富生動
古亭的起源與演變,古亭的形式,平面形態,屋頂形態,整體造型,單向組合,豎向組合,複合組合,亭組,古亭的類型,古亭功能套用,景區的趣味中心,主體建築的陪襯,亭與廊及牆的組合,古亭的選址,古亭的特色,古亭的造型特色,古亭的空間意識,古亭的文化內涵,古亭的意境美,中國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古亭的起源與演變

在我國,亭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亭”字的出現相對較晚,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亭”字記載是先秦時期的古陶文和古欽文)。漢以前的亭按其功能可分為四類:城市中的亭,如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行政治所的亭(漢高祖劉邦曾做過泗水亭的亭長);邊防報警的亭;驛亭(或稱郵亭,是秦漢時期設在交通要道上的“亭傳”)。
隨著時間的推移,亭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亭功能的改變,大致以魏晉南北朝為界。古代最早的亭並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築,如周代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有亭史。到了秦漢,亭的建築擴大到各地,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魏晉南北朝時,亭作為點景建築,開始在園林中出現。隋唐時期,園苑之中築亭已很普遍,如楊廣在洛陽興建的西苑中就有風亭月觀等景觀建築。唐代宮苑中亭的建築大量出現,如長安城的太液亭。宋代有記載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築也極為精巧。明清時期,古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對亭的造型、選址和周圍環境的設計十分講究。
園治》中將亭定義為:“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營造法原》中將亭定義為:“亭為停息憑眺之所”。由於亭小巧玲瓏,通透空敞,視野良好,具有休息、賞景、點景等功能,所以,它很早就受到園林建造者的重視。

古亭的形式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亭的形式和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亭的建築造型豐富生動,靈活多樣,不但在平面形式上追求變化,而且在屋頂做法和整體造型上,在亭與亭之間的組合關係上進行創造,尤其表現在屋頂的造型上,雖小小園亭,幾乎包括了我國古建屋頂的所有類型,產生了許多絢麗多彩的形體。

平面形態

亭的平面形態是中國古典建築平面形式的集錦,一般建築中以常見的簡單的幾何形態為多,如三角亭、正方亭、長方亭、五角亭、六角亭、八角亭、正十字亭、扇面亭、圓亭等,其中,正方亭最常見,正十字亭和扇面亭比較少見。還經常運用兩種以上的幾何形態組合,如方勝亭,雙環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隨地形、環境以及功能要求的不同而靈活運用,如拙政園中部的雪香雲蔚亭建於人工土山上,因山形扁平,故採取長方形平面;該園西部的扇面亭,因位於池岸向外凸起處,故採用扇形平面,既配合了環境,又取得了更開闊的視野。

屋頂形態

亭的屋頂形式是中國古典建築屋頂形式的薈萃,為數最多的是各種攢尖頂:方攢尖、圓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等,還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十字脊,也有用盔頂的,在四角攢尖頂的上部做成層層疊起的盔頂,但以攢尖頂為主,還有一些特殊的屋頂形式,如組合形式的勾連搭抱廈、重檐和三重檐屋頂等。屋頂層數多以單檐為主,重檐較少,三重檐更罕見。此外,還有一些特殊樣式的亭,如巨形亭、半亭、缺角亭等。典型的缺角亭位於上海嘉定縣南翔鎮古漪園竹枝山上,它建於1931年,當地人為記住“九·一八”這個國恥日,故意給亭少造了一個東北角,造出的幾個角,形若攥緊的鐵拳,象徵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
亭的屋頂坡度一般相對比較大,甚至出現舉折高達四、五十度的攢尖頂,例如蘇州西園湖心亭的屋頂就非常的陡峭。
亭的屋頂形態在我國園林建築中有南北之分,南式亭(包括江南園林嶺南園林)的屋角一般起翹高,顯得輕盈秀美,而北式亭的屋頂厚重、平緩,顯得端莊氣派。總之,亭的屋頂不僅能夠把作為中國古典建築特徵之一的屋頂形式全部包括在其中,而且還創造了一些為其他類型建築所罕見的異性屋頂。

整體造型

亭的整體造型特點主要取決於平面形狀和各種屋頂形式的組合,可分為單向、豎向、複合組合以及亭組。

單向組合

圓形和正多邊形平面的亭,屋頂多為攢尖頂,而扇面形和長方形平面的亭,多做歇山頂,也有做廡殿硬山和平屋頂形式的,梅花形和海棠形平面的亭則相對比較少,這就是亭的單向組合。

豎向組合

從層數來看,有單層、兩層、三層等;從立面上看,有單檐、重檐、三重檐和多層重檐。北方多重檐,南方多多層。這類亭,一般上下平面結構一致,有時底層採用八角形平面,上層就做成正方形;下層檐是六角或多角,上層檐就圓攢尖的組合形式。

複合組合

複合組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兩個相同造型的亭的組合,如方勝亭、雙環亭、雙六邊形亭等等;另一種是一個主體和若干個附體的組合,十字形平面的亭就是這一類中最具代表形的一種。

亭組

亭組就是把若干座亭按照一定的構圖需要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建築群體。
此外,中國古亭的亭身、亭基和色彩也多種多樣。中國亭身也可稱為柱身,可分為斗拱大額枋、小額枋、額占板、柱、雀替、掛楣、花牙子、坐凳板、坐楣、美人靠等,若是暖亭則應有牆及門窗,而亭基又可分為須彌座式的,平石台階式的,單層台階,重疊台階,欄桿式的亭座,欄板式的亭座,用抱鼓石踏步欄桿,用欄桿石跳步欄板的亭座;中國亭子的色彩,一般來說,屬於北方皇家園林建築的亭子,頂採用黃、青、綠、紫、黑等色的琉璃瓦,柱則為紅、綠兩色,而中國南方的亭子則採用灰黑色粘土瓦,柱為褐黑、黑綠等色,這些共同構成中國古亭的造型特點。
從某種意義上講,古亭的造型是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集成,是中國古典建築的縮影。

古亭的類型

亭適於用各種材料建造,由於用材的不同,不但在造型形象上各具千秋,而且還表現出亭的不同個性。亭的造型形象,按照不同材料建造可分為不同形式的亭子,其功能也不盡相同。按其材料建造不同,古代的亭子可分為木亭、石亭(廬山秀峰的石亭)、碑亭、茅亭、竹亭和銅亭,其中石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亭。
隨著時間的推移,亭的功能越趨多樣化。按其功能可分為路亭、橋亭、井亭、鐘鼓亭、祭祀亭、樂亭、紀念亭、流杯亭、半亭等,園林中的橋亭,既可以歇憩,又能游賞,而流杯亭是我國園林中所特有的一種娛樂性建築,如浙江臨海東湖流杯亭

古亭功能套用

古人云:“群山郁蒼,群木薈蔚,空亭翼然,吐納雲氣”;“石滑岩前雨,泉香樹杪風,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正因為亭的功能較為簡單,沒有嚴格要求,故造園家可根據園林建築空間構圖的需要靈活自由地進行安排,最大限度地突出其園林藝術特色。亭的結構和構造也比較簡單,用材也可以因陋就簡、低材高用。因此,施工比較容易,技術難度不大,造價不高,套用廣泛。無論是在城鎮、鄉村,還是在園林和風景遊覽勝地,到處都可以見到亭的蹤跡,亭更是園林中最典型,也最常見的點景和賞景建築, 在園林中套用十分廣泛。
園林亦稱“園亭”或“亭園”,可謂“無園不亭”,“無亭不園”。 在江浙、嶺南和中原各地的私家園林中,亭常常成為組景的主體和園林藝術構成的中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景區的趣味中心

由於亭的造型變化豐富,小巧靈活,所以亭常常被用作空間環境的主景,作為主景的亭,由於區域空間中的趣味中心,也就是視線的焦點,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觀賞,往往提供了良好的縱觀全局的機會,形成庭院空間的控制點,如北京北海靜心齋中的枕巒亭,堆疊巧妙的山石造景,西側一峰突起,枕巒亭聳立於上,八面玲瓏,精巧美觀,被乾隆譽為“蓮朵珠宮”。
主景亭的構造,很講究園林建築空間構圖上的相互對應關係,並運用“對景”“借景”和“框景”等設計手法,來創造出多層次的風景畫面和引人入勝的景觀效果,以此構成園林空間中的景物重點。

主體建築的陪襯

亭也常用來作為主體建築的陪襯,能產生對比加強建築群體的構圖美,例如承德避暑山莊煙雨樓,就是一處以“煙雨樓”為主體的建築群,其中的方亭、六角亭和八角亭,都是主體建築的陪襯,起著烘托主體和渲染環境的作用。而有些亭直接與主體建築結成一體,形成體形豐富的新的建築式樣,這種相互的組合,使主體建築的形體造型變得更加豐富、生動,同時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亭與廊及牆的組合

在園林中,亭還經常與廊和牆組織在一起。亭與廊和牆的組合形式可分為以下四種:廊牆的轉折,長廊的分割,廊牆的近端以及形成半亭。亭和廊、牆的不同組合,不僅使亭的形象更加豐富,而且往往還會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景物環境,甚至某些園林,基本上是由各種亭和廊和牆的祝賀而形成的,如紹興的蘭亭,嘉興的落帆亭等等。
此外,亭也往往成組地布置,與山石、花木、水池等有機地組合,形成完整的景區和庭園空間,以點聯面控制景觀,正如《園治》中所說“略成小築,足征大觀”。

古亭的選址

古亭的設定,主要應考慮位置的選擇和亭本身造型,亭的形式,是方是圓,是攢尖頂還是硬山頂,都必須依據基址的形式和環境景觀的特徵來決定,在我國園林中,亭的設定是與周圍環境相配合的。明代計成在《園治》中寫道:“花間隱榭,水際安亭,斯園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隱花間,亭胡拘水際,通泉竹里,按景山巔,或翠筠茂密之阿;卷松蟠曲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觀魚;倘支滄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無憑”。因此,無論是建在園林中的亭,還是建築於街肆的亭,其位置的選擇,都由“景”來決定,“因景而成,得景隨形”。
在我國,亭的選址多樣。山上建亭,尤其在山巔、山脊,有利於眺望,視野開闊;崖旁建亭,有的亭子甚至建立在崖壁上,這樣既增加了景觀的魅力,同時又造成飄渺虛幻的景觀氣氛;臨水建亭,藉助水的特性創造環境氣氛,成為觀賞水面景色的最佳地點,在建亭有五種位置選擇,接近地面,亭一面、二面或三面臨水,或位於水面之上,用橋和堤相連,或建於島上,四面環水,或以亭基為駁岸,或建於橋上;平地建亭,一般建於路旁的林蔭之間,或街巷的民宅一側;另外亭還常常建於交叉路口和道路的轉折處,提供休息,標示道路,提高興致和豐富景觀的作用。

古亭的特色

中國古亭歷史悠久,造型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

古亭的造型特色

古亭的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活潑,其造型之精美,堪稱我國古建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尤其表現在屋頂的造型上,雖小小園亭,幾乎包括了我國古建屋頂的所有類型,亭的造型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的脈絡與特徵,現代新形式的亭更是千姿百態,在傳統的基礎上更增添了時代的氣息,因此優美、輕巧、活潑、多姿是古亭造型的特色,亭以優美的造型點染園林,令景觀增色、生輝。

古亭的空間意識

中國古亭,雖然經常以空間環境主體的形式出現,構成趣味中心,但是它更多地強調其虛空的內部與周圍的空間環境之間的聯繫,並通過建築造型的外在形象,在周圍空間中起到點睛的作用,追求整體環境的空間意識。亭不僅是一種於無限空間之中的有限空間,而且是一種溝通自然景物和人的內心感受的中介空間,即從有限觀無限,窮無限,知無限,而又回歸於有限,這就是古亭的空間意識。

古亭的文化內涵

亭的內涵豐富。亭的魅力在於客觀存在,也在於人們思想意識上的主觀感受。亭的內涵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和聯想,將人們引入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所謂“見景生情,寓情於景”,並達到情景交融,這就是亭的內涵魅力所至。亭的內涵可概括為人們對自然景物的賞知與賞美,對文化藝術的傳承與追求,對偉大人物、英烈模範以及千古傳頌的歷史事件的紀念、敬仰與讚頌等。
亭則通過本身的形象,特有的基址環境,特定意義的地點以及生動、具有詩意的題名與楹聯將其內涵點染得更加鮮明,渲染著一種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這種文化的積累,構成了亭所特有的文化內涵。

古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古亭的另一個特色。中國古亭的建造非常講究意境美,從自然的“物境”,經過文化藝術加工,上升到藝術美的“情境”,再通過觸景生情,達到理想美的“意境”,中國古亭的建造總是追求能使人在細膩的觀察感受和情感色彩的追求中,達到一種物我交融的“意境”境界,從而引發人們對整個人生的感受和領悟,達到身有所感,心有所悟。
由此可見,中國古亭,是將外界的自然景物引入亭內,使人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突破有限,進入無限,從而使人產生一種人生感悟,亭的美,不僅僅是其造型的美,更是意境的美。

中國四大名亭

安徽滁縣醉翁亭、北京先農壇陶然亭、湖南長沙愛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被稱為中國“四大名亭”。

醉翁亭

位於安徽滁縣琅琊山中,琅砑寺僧智仙建造,北宋慶曆六年,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任太守,自稱“醉翁”,此亭遂為“醉翁亭”。

陶然亭

位於北京右安門東北的先農壇,為清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現闢為陶然亭公園

愛晚亭

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半山腰清風峽口上,清代乾隆年間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建造。 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位於嶽麓山下清風峽中,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古楓參天。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倡建。後據湖廣總督畢沅之意,取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意,將亭改名為愛晚亭。原為木結構,同治初(1862-1870)改為磚砌。該亭古樸典雅,平面正方形,邊長6.23米,通高12米。內金柱圓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條方形花崗石加工而成。亭頂重檐四披,攢尖寶頂,四翼角邊遠伸高翹,覆以綠色琉璃筒瓦。正面額朱色鎏金“愛晚亭”匾,系1952年毛澤東應湖南大學校長李達之約而題。

湖心亭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心的小島上,又叫振鷺亭,初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萬曆年間重建改稱湖心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