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便取名南翔。
在南翔寺後,又建成五代磚塔――雙塔、南宋抗金民將韓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鶴槎山。
明初,經濟繁榮程度已為嘉定縣各市鎮之首。明代還建成古猗園、檀園等園林。嘉靖年間,屢遭倭寇焚掠,萬安寺以南民房被毀殆盡。至隆慶、萬曆年間,逐漸復興。鎮上,布莊林立,成為全縣土布業集散中心。
清初,人口增多,花豆米麥,百貨駢集,舟車紛繁,遂有“銀南翔”之稱。順治年間建成天恩橋、千年古剎雲翔寺、五代磚塔等歷史遺蹟。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此特設縣丞署。宣統初,自南街至
滬寧鐵路車站興築馬路,士商僑寓紛至沓來,以棉花、土布、洋紗、米麥、蠶豆、鮮繭、竹木、油餅、水產、蔬菜為大宗貿易。
民國元年(1912年),設南翔自治區。
民國十八年(1929年),隸屬嘉定縣第二區,改設第二區公所。下設古猗、陸華、東林、惠民4鎮。
日據淪陷期間,日軍實行物資統制,禁運糧食。南翔因地處江蘇省臨近上海處,成為糧食集散地。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隸屬江蘇省第二縣,成立南翔鎮公所。
1949年5月14日,南翔解放。5月16日,集鎮設南翔市人民政府,農村設嘉定縣第一鄉鎮聯合辦事處。10月,撤第一鄉鎮聯合辦事處,建立紀王區人民政府。
1950年6月13日,紀王區與南翔市合併,改設南翔區人民政府,下設13個鄉人民政府和南翔鎮公所。11月24日,南翔鎮劃為縣屬鎮,設南翔鎮人民政府,之後分別改為鎮人民委員會、鎮革命委員會。
1954年8月,南翔區人民政府改為南翔區公所,之後分別改為鄉人民委員會、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56年,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後,商業網點逐步減少。
1979年,改革開放致商業網點逐漸增加。
1983年4月,人民公社與鎮合併,成立南翔鎮人民政府,實行以鎮管村。
1992年,為嘉定區直屬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翔鎮是上海的西北門戶,中心位置處於東經121°32′,北緯31°29′,位於嘉定城區的東南方,北鄰
馬陸鎮,南接
江橋鎮,西面是
安亭鎮。該鎮緊靠上海的外環線,距虹橋國際機場12分鐘車程,距
上海人民廣場18公里,鎮域面積33.16平方公里。
地形地勢
南翔鎮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
氣候條件
南翔鎮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北亞熱帶北緣,為東南季風盛行地區,而熱同季,降水豐沛,氣候暖濕,光溫適中,日照充足。年均氣溫15.4℃;年均降雨量1077.6毫米,雨日130.2天;年均日照2114.8小時,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14.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無霜日數223天。
行政區劃
永樂村 | 永豐村 | 新裕村 | 靜華村 |
紅翔村 | 瀏翔村 | 新豐村 | 曙光村 |
古猗園社區 | 德華社區 | 德園社區 | 白鶴社區 |
雲翔社區 | 南華社區 | 虹翔社區 | 翔華社區 |
豐翔社區 | 銀翔社區 | 寶翔社區 | 永翔社區 |
新翔社區 | 瑞林社區 | 雋翔社區 | 翔北社區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南翔鎮擁有常住人口139845人。截至2013年,南翔鎮常住人口有15萬,其中戶籍人口5萬。
經濟
綜述
2016年,南翔鎮實現入庫稅金83.76億元,鎮級財政收入26.97億元,同比2015年分別增長30%和19.8%;新增企業註冊戶數4885戶;新增企業註冊戶數5822戶,同比2015年增長19%;實現樓宇經濟項目招商145戶,同比2015年增長4%;實現文信類項目招商1269戶,同比2015年增長42%;新建新興產業集群29個;實現股權基金類項目招商15戶;引進契約外資1.49億美元,外資到位3249萬美元。
第一產業
截至2016年,新豐村是南翔鎮唯一的農田保護區,耕地面積1523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050畝。
第二產業
2016年,南翔鎮全口徑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49.5億元,同比2015年下降6.7%。南翔擁有高科技園區和都市工業園,來自日、美、德、瑞、港、台等20個國家地區的200多家企業都先後落戶南翔。
第三產業
南翔定位為商貿、旅遊、住宅發展區。2016年,南翔鎮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1.6%,新增網際網路金融企業22家、遊戲產業類企業813家、智慧型產業和物聯網企業263家、股權基金類企業24家、文化信息類企業1269家。
社會
教育
截至2016年,南翔鎮的教育機構中,涵蓋了幼稚園至高中的教育階段。學前教育機構有南翔幼稚園、留雲幼稚園等;國小有南翔國小、古猗國小等;中學有嘉定二中、
南翔中學等。
幼稚園 | 國小 | 中學 |
---|
南翔幼稚園 | 南翔國小 | 嘉定二中 |
留雲幼稚園 | 古猗國小 | 南翔中學 |
寶翔幼稚園 | 懷少學校國小部 | 留雲中學 |
古猗幼稚園 | 蘇民學校國小部 | 懷少學校國中部 |
新翔幼稚園 | | 蘇民學校國中部 |
懷少幼稚園 | |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醫療
南翔醫院創建於1948年,2011年遷建新址後,占地55畝,床位300張,設有25個臨床醫技科室。2013年,南翔醫院晉升為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成為繼嘉定區中心醫院之後的嘉定區第二家“二甲”綜合性醫院。截至2013年,該醫院全年門急診病人60多萬人次,年收治病人1萬餘人次,年手術2500餘台次。截至2015年,南翔醫院在鎮域內下設2個社區服務站,8個衛生室。
文化
截至2013年,南翔鎮的社區文體隊伍中,有竹樂隊、交誼舞隊、時裝隊、腰鼓隊、秧歌隊、民樂隊、合唱隊、
練功十八法、
健身操、木蘭拳、關節操等。農村文化設施以老年活動室和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為主。各活動場所設有棋牌室、閱覽室、室內外健身場所、殘疾人康復中心、心理治療室(悄悄話室)、醫務室、圖書閱覽室、
多媒體電教室等具體活動場地
(室)等。各村民眾文體隊伍種類涉及腰鼓隊、柔力球隊、秧歌隊、廣播操隊、中老年文體隊、象棋隊、保健操隊、拔河隊、老年早鍛長跑隊、老年棋牌社、划船隊、老年讀報隊、甩手操隊、
木蘭扇、老年排舞隊、老年筷子舞隊、戲曲隊、合唱隊、太極、練功十八法等。
2013年,在山東省威海市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頒獎典禮上,由南翔選送的舞蹈《小籠師傅》、女聲組合《古鎮風情》、音樂劇小品《愛情小籠包》3部作品,以及百花合唱團全部脫穎而出,問鼎中國民眾文藝政府最高獎“群星獎”。
交通
南翔鎮境內擁有
華東最大的鐵路運輸樞紐“南翔鐵路編組站”,鎮區內的主要公路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中環線、外環線、滬嘉高速公路等組成交通網路,另有十多條公交路線通往市區和周邊城鎮,使其快速通向城市中心。
名人
南翔鎮在宋、明、清代出過貢生34人,舉人35人,進士29人,位列嘉定縣城廂之外各鎮榜首。除此之外,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清代竹刻名家吳之璠、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等風流才俊均來自南翔鎮。
●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號慎娛居士、六浮道人,南直隸徽州歙縣
(今安徽歙縣)人,僑居嘉定
(今上海嘉定),明代詩人、書畫家。三十二歲中舉人,後絕意仕途。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為“畫中九友”之一,亦工書法。
●
吳之璠(1662年~1722年),字魯珍,號東海道人。精於竹刻木雕,是清初嘉定的竹刻權威。早年師法“嘉定三朱”,多用深浮雕或透雕刻竹。晚年仿洛陽龍門淺浮雕,首創薄地陽文刻竹,層次多變,秀娟纖勁。此法一經問世,受到同行讚譽,並為其他工藝所吸收,對雕刻藝術產生廣泛的影響。
乾隆皇帝曾多次對其作品賦詩予以讚美。竹刻家朱文友、王之羽等得其指授,亦名振一時。後受馬令延聘,遷居天津。
●
陸儼少(1909~1993年),原名岡祖,字宛若,生於江蘇省
嘉定縣南翔鎮
(現上海市),中國現代國畫大師,曾任
浙江畫院院長。民國十六年(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
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
馮超然學畫,並結識
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擅畫山水,兼作人物、花卉。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代表作品有《硃砂沖哨口》、《層巒暖翠》等。
榮譽
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全國文明鎮 | 國家衛生鎮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旅遊
●綜述
截至2016年,南翔鎮擁有國內鮮見的南朝磚塔——南翔寺磚塔一對,位於該鎮中心香花橋北堍,是建於梁天監年間的白鶴南翔寺僅存的遺物,還有名勝
古猗園。在鎮北約一里處,有一土山名鶴槎山,相傳為宋朝抗金名將
韓世忠所築的烽火墩。
截至2016年,富紳殷戶興建的第宅園林中,宋代有1座,明清兩代計有園林20多座,園林風格接近蘇州
拙政園,故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譽。明代
李流芳建檀園於北市,“經築牆垣僅及肩,多穿洞壑注流泉”,時為南翔勝景;通判閔士籍建猗圓(今稱古猗園)於東市,此外曾有計氏園(後改為來鶴園)、
怡園、巢寄園、
桐園等。
●雲翔寺(南翔寺)
雲翔寺始建於
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年),初名為“白鶴南翔寺”。唐時達到鼎盛,寺基擴大到180畝。宋
紹定年間,因理宗趙昀賜“南翔寺”匾額,寺名更為南翔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康熙皇帝賜額“雲翔寺”,故又易名為雲翔寺。後因天災人禍,寺廟毀損殆盡。該寺廟僅有雙塔一對,及散落在古猗園內的唐石經幢和宋普同塔。
雲翔寺於1985年起修葺,至1987年重現風姿,基本恢復原貌。南翔寺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經幢石有2座,坐落在古猗園的南廳和微音閣前,原對峙於南翔寺大雄寶殿前。一立於唐鹹通八年(867年),一立於唐乾符二年(875年),是寺中的八景之一。
●古猗園
古猗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古猗園初名猗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為時任河南通判閔士籍所建。取《詩衛風淇奧》“綠竹猗猗”為美盛貌,融嵇康《琴賦》“微風餘音,靡靡猗猗,餘音裊裊”為一爐而得“猗園”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設計,有“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模,後轉讓貢生李宜之,又先後為陸、李兩姓所有。清乾隆年間,更名為“古猗園”。
新中國成立後,古猗園歷經多次改擴建,面積達到150餘畝。全園按不同景觀劃分為猗園、花香仙苑、曲溪鶴影、幽篁煙月4個景區。園內保存了唐代經幢、宋代普同塔、南廳、微音閣等珍貴的文物和古蹟。
●檀園
檀園是明代文學家、書畫藝術家李流芳的私家園林,為文人墨客經常聚首吟詩暢飲之所。園內亭台樓閣、樹木湖石,都由李流芳親自布置。南翔老街三期改造中的檀園修復工程是根據李流芳所畫的園圖和詳細的記錄予以修復的。修復後的檀園,總面積約10畝,以水景為中心,高高的白牆隔開了城市的喧鬧與市井的繁雜,將山水、建築、植物等自然景觀進行合理的空間分布,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發揮了“小中見大”的藝術原理,創造了“咫尺山林,多方勝景”的園林格局。
●槎山烽火
在今南翔北里許,即今滬宜公路1268號處有一座土阜,高約10米,南北略長,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看似其貌不揚的土丘,卻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它建於南宋建炎三年底,原高約30米,以泥沙夯實,再砌石建屋於上很是堅固。它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遺存,也是上海地區現存極少幾處古代烽墩之一。因為它位於“白鶴翔雲”、“槎溪迤流”之地,故後人取名“鶴槎山”。
上海地區曾有170多座這樣的烽墩,據1999年9月調查,上海僅存12座烽墩遺蹟,鶴槎山即為其一。
●基督教堂
天主教露德聖母堂位於嘉定區南翔鎮真南路5215號。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嘉定傳教區的總堂。1996年8月,移地五畝四分,重建南翔天主教露德聖母堂。2000年12月,恢復宗教活動。
基督教(新教)南翔真理堂位於嘉定區南翔鎮翔樂路58號。南翔真理堂始建於民國兩年(1914年),原址在南翔鎮德華路。1985年修復,並恢復宗教活動。1996年7月,根據南翔鎮城鎮總體規劃,移地重建。1997年7月,新堂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