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亭

七古亭在不同市區曾被稱作皇帝亭、南、北、中亭、濟亨亭(泉南佛國亭)、西川甘雨亭、鄭虎臣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古亭
皇帝亭,南北中亭,濟亨亭,西川甘雨亭,鄭虎臣亭,

皇帝亭

原位於“萬古安瀾”大石上。因《廣輿記》載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唐宣宗即位前曾微服南行,經過這裡,嘆曰;“大類吾洛陽。”故後來地方官建一石亭紀念。亭早已圮,至今大石上僅留下三個石柱位。

南北中亭

《名勝志》載:“蔡襄建洛陽橋,為南、北、中亭。”
南亭原位於靠近橋南附近的“小橋”(俗名)中,俗稱“敵樓關”。郡守沈汝翰書匾額“海內第一橋”。1932年洛陽橋改建時毀。
北亭原位於橋中“十三梭”(俗名)附近,俗稱“作州關”。榜曰“洛陽之橋”。此亭於1932年洛陽橋改建時毀。
中亭位於靠近橋南的橋中小嶼中,即現改建的中亭。
明代倭寇屢犯海疆,人民生命和財產遭殺戮掠奪。明·嘉靖三十九年(1559年),兵憲萬民英於洛陽橋中亭壘石築城,以為兵備行營以御倭,人謂之“防倭第一城”。城辟南、北二門,北曰“萬勝”,南曰“萬全”。萬民英據此御倭,敗倭寇於橋上,使倭寇不敢過橋以掠泉州城,全活泉人無算。
亭柱有清·林騷撰、林翀鶴書的對聯:“為誰為誰,行人今古橋南北;無住無住,流水去來海西東。”

濟亨亭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1·津梁志·萬安橋》:“橋中有台,又有濟亨亭。宋·宗室趙不駘書額有‘泉南佛國’。亭元·至正間建,四明張即之書匾。又有鏡虹閣。”
此亭原坐落在現在的石鎮風塔處,內祀觀音佛祖。1932年洛陽橋改建後,遷於現在中亭的後邊,石柱上刻有汪秀璘撰書對聯:“中流藉仗慈航渡,亭榭依然佛法留。”此亭毀於文革中。

西川甘雨亭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1·津梁志·萬安橋》在收錄明·王慎中《記》後有按語曰:
“橋中亭側有西川甘雨碑,為方克立。
相傳嘉靖辛亥(嘉靖三十年,1551年)歲亢旱,禱雨未應,方公誓於府城隍之神曰:‘三日不雨,則系神之主,同投洛陽江以死耳!’夜夢神謂曰:‘已借西川雨來矣。’果如言,後人為之立碑。
乾隆《府志》名宦傳不及此事。《縣誌》並其傳而沒之,何歟?”

鄭虎臣亭

《古今小說》載:宋末,鄭虎臣為監押官,從杭州押送誤國奸臣賈似道到廣東循州去,道經洛陽橋,在中亭休息,遇到被賈似道迫害而“黥面流於漳州遇赦的葉李。葉李向虎臣討紙筆寫首詞來羞辱賈似道。後來,賈似道在(漳州)木棉庵服毒,將絕命時,虎臣將大槌連頭連腦打下二三十下,打得稀爛,嗚呼死了。”
後人為紀念鄭虎臣為國除奸,在中亭的北面建座鄭虎臣亭祀他。亭有對聯:“為國除奸安宋室,捨身仗義報父仇。”此亭於1932年洛陽橋改建時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