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峽

清風峽

清風峽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境內,是古時東西岩十景之一,位於卓筆峰之南,赤石樓旁。峽長 50 多米,高 68 米,寬僅 4 米。兩壁千尋如刀削斧砍,藍天被擠成一線,行走峽間。清風陣陣。

清風峽是一個有氣魄納容佛、道、儒三大門戶宗教。清風峽是一個,也許是一個孤例。在這個峽谷中,道教雲麓宮居山巔,儒家嶽麓書院盤踞出口,佛教麓山寺位居峽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風峽
  • 地點:浙江省麗水市境內
  • 特點:古時東西岩十景之一
宗教傳說,古人詩詞,杜牧與清風峽,

宗教傳說

巧合的是,這三座建築的精神和地理高度,在不高的嶽麓山上驚人的暗合。道教的虛無,儒家的積健,佛教空寂,在海拔只有197米的山上,糅合得如此平整,難怪清代大儒羅典如此推崇此處,曾曰:
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
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

古人詩詞

有邑人梁尚壁詩:“峽暗天窺小,風高地逼陰。懸崖蒼翠合,清簌挾餘音。”

杜牧與清風峽

杜牧少時家境優裕,祖父杜佑,憲宗時官至宰相。家庭背景顯赫,加上府上藏書萬卷。他年紀輕輕便弱冠成名,名震京城,進入名流社會中的候選醇儒之列。一個人年少滿腹詩書,志向遠大,難免會美譽纏身。然而,事實上,命運並沒有朝他預想的方向發展。十五歲那年,多愁多病的父親從郁英年早逝。少年杜牧出身名門,尚沒有發育完全,蠃弱的身軀就開始背負祖父輩殷切的期望,早早選擇了枯燥和艱澀。突然間,家庭又橫遭變故,乳臭未乾的少年因被生活塑形為一副少年老成的樣子,片刻的頑皮和發獃時間也被剝奪了。
過早地嶄露才華,結果失去了關於青春的體驗。過早地承擔家庭的重擔,結果青年時代又過中年人的生活。這個人生經歷似乎有些特別的文人,終於在二十六歲,被江西觀察使沈傳師招為幕僚。從此開始遠離京城,到遠方開始了瑣碎的書齋生活。丁丑年的某日,離開了祖父紅彤彤的道學家眼睛,眼花頭昏的他,終於一頭墜進了煙柳巷。從此,在某條笙歌沸天的小巷裡,再也沒有人相信,這位整天醉醺醺的中年人,曾是那個時在京城“桃花駿馬青絲”,“一日看盡長安花”的京城太少。他不是一個天生尋樂的人,但無法選擇的遭遇,暗示著生活對他無情的放逐。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里,對於未來,中年落魄的他惟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一顆年少溫暖充滿才情的心,使他不至於沉沒在一群平庸昏聵的臣子之中。
那些年,悶郁的杜牧,經常在酷暑下,汗流浹背地注《考工記》,寫《原十六衛》,主張削平藩鎮,建立中央軍事力量。世間無處不在的喪亂、奔突無法湮滅他那顆與生俱來的雍容的心,這種在世俗中退讓以換取心靈的內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特有的乖巧和機智。不建功立業,便自我庸常的娛樂,放縱感官的同時,心靈又牽掛著整個天下。於是,心靈的閒散和對家國的憂懷,累積成一種情結,一種志趣,一種生活方式,放縱於市井。喧鬧的生活和內心荒蕪,苦苦折磨和纏繞在生活中,便是常年被社會遺忘霉變的高貴心靈。
清風峽內,無意中會想起杜牧,那個留著一縷長髯的夫子,在和煦的陽光下吟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老夫子。中國歷代的知識分子,一旦為儒家文化所化,就會形成“是進亦憂,退亦憂”的宏大人文關懷。在這股家國一體的精神洪流中,范仲淹是一個典型。不要以為,皇帝把他貶到蠻夷之地,身處江湖之遠,就能把他徹底的放逐。雖然身居泥濘,心處囹圄,他的內心卻以君子的境界要求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何等的悲苦境界。但是,請不要忘記,這又是一種在中國理所當然的文化趨向。在儒家的文化裡面,有一種“樂”的精神追求。越是困境,儒生就越以樂為修身要義。儒家文化積健的內在精神可以自然催生和演化出這種“樂”的文化自覺。不然,孟子怎么會說:哀莫大於心死。失去了精神的追求,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基礎。與之相映成趣的是。道家迷戀的卻是成仙,佛教希望的卻是承擔苦難普渡眾生。儒家因為追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使得多少儒生因為憂國憂民而身世慘澹,其實若是純粹追求一己之樂,可以很完全可以輕易地乘木孚于海,或遁跡山林,或大隱於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