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古文》是一本書的名字,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供中醫藥高職高專、成人教育使用。是一本實用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醫古文
- 作者:黃作陣
- ISBN:9787 8023 19486
- 類別:教育參考書
- 頁數:388
- 定價:33.00元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1日
- 開本:1/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相關課程,性質與作用,原文翻譯,
圖書信息
書 名:醫古文
作 者:黃作陣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5月1日
版 次:笫1版
印 張:7.5
ISBN 9787 8023 19486
開 本: 16開
定 價:33.00元
內容簡介
《醫古文》從編寫大綱到最終完成本教材經過了數度寒暑。醫古文是研究中醫藥古籍語言、文化現象的一門學科,是中醫藥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醫古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古代醫藥文選和古漢語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藉助工具書能比較順利地閱讀中醫藥古籍。同時,通過醫古文課的傳授,使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領悟中醫藥學的精髓,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為學好中醫藥學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醫古文是含有醫藥學內容的古代文言文。為了讀懂這方面的文言文,還要學習一些專業術語等與之密切相關的古代語言知識。因而醫藥學古文與之相關的古代語言知識便是醫古文的主要內容。醫古文是中醫藥學基礎的基礎。
本書分文選、基礎知識及模擬試題3部分,每篇課文都有學習要點、注釋、譯文及供練習用的閱讀材料。
圖書目錄
上編 閱讀文選
第一單元 醫家傳記
一、秦醫緩和
二、扁鵲傳
三、華佗傳
四、錢仲陽傳
五、東垣老人傳
六、丹溪翁傳
第二單元 醫著序文
八、《傷寒論》序
九、《新修本草》序
十、《黃帝內經素問注》序
十一、《本草綱目》原序
十二、《類經》序
十三、《串雅》序
十四、《溫病條辨》敘
第三單元 醫學經典
十五、四氣調神大論
十六、九針十二原
十七、十五難
十八、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二十一、人法於天地論
二十二、辨脈陰陽大法
二十三、精神五臟論
二十四、虛勞候
第四單元 醫學論文
二十五、寶命全形論
二十六、養生論
二十七、大醫精誠
二十八、諸醫論
二十九、諸家得失策
三十、病家兩要說
三十一、不失人情論
三十二、元氣存亡論
第五單元 醫藥雜文
三十三、醫師章
三十四、醫學源流
三十五、贈賈思誠序
三十六、醫俗亭記
三十七、藥論四則
三十八、方論四則
三十九、醫案四則
四十、醫話四則
下編 基礎知識
第一章 漢字
第一節 漢字的起源與形體演變
第二節 “六書”與漢字構造
第四節 容易誤讀的中醫藥常用字
第二章 工具書
第一節 工具書的分類與功用
第二節 工具書的編排與查檢
第三節 工具書的使用
第四節 常用工具書
第三章 辭彙
第一節 詞義的古今差異及演變類型
第二節 詞的本義、引申義、引申方式及規律
第三節 特殊詞語現象
第四節怎樣確定詞義
第四章 語法
第一節 詞類活用
第二節 常用虛詞
第三節 特殊語序與特殊句式
第五章 句讀與今譯
第一節 句讀
第二節 今譯
第六章 儒道佛與中醫藥學
第一節 儒與中醫藥學
第二節 道與中醫藥學
第三節 佛與中醫藥學
第七章 古代文化常識
第一節 天文
第二節 地理
第三節 職官
第四節 科舉
第五節 記時方法
第六節 節氣、節日
第七節 飲食與器物
第八節 稱謂與避諱
第九節 度量衡制度
第十節 中醫藥命名特點
附錄
附錄一 繁簡字對照表
附錄二 異體字整理表
附錄三 中醫藥難字讀音筆畫查檢
附錄四 模擬試題及答案
相關課程
《醫古文》是研究古代醫藥文獻語言文化現象的一門課程,是中醫藥各專業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礎課程,也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主幹課程。
教學旨在通過古代醫藥文選與古漢語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閱讀實踐的訓練,使學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古醫籍常用詞語及其主要義項、古漢語基礎知識以及斷句、今譯與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較順利地閱讀中醫藥古籍,為學習後續的古典醫著課程與畢業後研讀古代醫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礙,同時促使一部分學生在本專業領域爭取進一步的深造和發展。
本課程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全面掌握醫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養和語言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並進而提高對中醫藥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於實現學生的人格養成與醫生氣質形成,為其將來從事中醫藥臨床或其他各種醫療衛生工作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本課程以“醫古文”為主幹,構建成融合醫古文(文選)、中醫古漢語通論、中醫古籍注釋綱要、中醫文獻學等課程的中醫特色系列課程,並配合古代漢語選讀、中國古代名著賞析、古代詩歌概要等選修課程,有利於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面,促進學業素質不斷提高。
性質與作用
中醫藥學經典著作至今均為古文撰成,中醫藥學本身又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經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傳統文化。因此,就性質與作用而言,“醫古文”是研究中醫藥古籍的語言文字以及文獻、文化問題的一門學科,是高等院校中醫藥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兼工具課,是對中醫藥類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是對中醫藥從業人員進行傳統語言文化終身教育的主要課程。學習、掌握和運用醫古文的知識與方法,培養並提高醫古文的水平,對於提高中醫藥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傳統語言文化修養和綜合業務素質,進而不斷深入地研究中醫藥古籍、促進中醫藥學術和中醫藥事業的繼承與發展,都有著非常切實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原文翻譯
戴良《丹溪翁傳》譯文
有一天,許文懿對他說:“我患病臥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醫學的人,就不能使我病癒。你是聰明非凡的人,大概肯從事醫學技藝吧?”丹溪翁因為母親患脾病,對於醫學也粗略學習過,等到聽了許文懿的話,便感慨地說:“讀書人如果能精通一門技藝,用來推行由愛己而及於眾人的仁愛,即使在當世沒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樣了。”
於是全部毀棄原先所學的科舉學業,專心在醫學方面盡力。 當時正在盛行北宋陳師文、裴宗元等編定的《和劑局方》,丹溪翁日夜學習它,不久他醒悟說:“拿古方來治療當今的疾病,它們的情況不能完全符合。如果要設立醫學法度,確定治療規範,符合醫治準則,就必須依據《素問》、《難經》等各種醫經!但是我們本鄉的各位醫生很少能夠通曉《素問》、《難經》的。”於是整理行裝外出遊訪,尋求別的老師請教。他渡過浙河,奔走吳縣,穿越宛陵,到過南徐,最後抵達建業,都沒有遇到良師。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個把他郡中羅先生來相告的人。
羅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稱他太無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時的宮中近侍,學問上對於醫學精通,得到金代劉完素的再傳,並且廣博地通曉張從正、李杲兩位醫家的學說。然而他心胸狹小得很,憑藉醫技厭煩侍奉他人,難以稱心如意。丹溪翁去拜訪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後來丹溪翁求見更加誠懇,羅知悌這才接待他,問道:“你不是朱彥修嗎?”當時丹溪翁已經具有醫學聲名,羅知悌所以知道他。丹溪翁見到老師以後,就面向北方兩次叩拜進謁,接受他傳授的醫術。
羅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興,就把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位醫家的著作傳授給他,為他講述並發揮三位醫家的學術要旨,而完全依據於醫學經典理論,並且說:“全部拋棄你過去學習的內容,因為那不是正確的。”丹溪翁聽了他的講述,問題都解決消散,在心裡沒有一點聚積的疑問。過了不長時間,就完全掌握了老師的學說而返回家鄉。
鄉里的拘泥陳師文、裴宗元學說的各位醫生,聽了丹溪翁的言論,就大為驚訝地又是譏笑又是排斥,唯獨許文懿高興地說:“我的病大概將要治癒了吧!”許文懿得四肢疾病,醫生不能治療的時間已十年有餘了,丹溪翁按照他自己的療法醫治,的確有效驗。
於是把三位醫家的學說,去其短而取其長,又根據太極之理檢驗,還根據《易經》、《禮記》、《通書》、《正蒙》等書中的有關內容,更把《內經》的理論貫穿始終,來探尋其學說的主旨。他認為《內經》中論述的火,大概跟太極動而產生陽氣、五行中火性恆動理論相符合;他又認為《內經》中論述的人體精血陰氣最容易虛損,又跟《禮記》中談到的養育陰氣的意思正好相同。丹溪翁於是提出了相火易動和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兩條理論,來闡發他的觀點。
從此,丹溪翁的醫術更加聞名。各地因為疾病來迎請的人,就聚集在路上,丹溪翁都前往奔赴病人家裡。他所治的病有多少,病狀怎樣,施用何種良方,服用何種藥劑治癒,從過去到現在,取得效驗的是哪些人,住在何縣何里以及病人姓名,從人們的所見所聞中了解這些情況,清清楚楚地可以記載。 浦江鄭義士患痢疾,一天晚上忽然昏倒,兩目上視,小便失禁並汗液泄出。丹溪翁為他診察,脈象虛大沒有規律,就告訴家人說:“這是陰虛而陽氣突然斷絕,是由於病後飲酒並且行房事而得這種病,然而我能治癒他的病。”
趕快讓人配製人參膏,並且急忙灸病人的氣海穴。一會兒病人手能動,又過一會兒嘴唇也能動。等到人參膏配製好,給病人飲服三次,病人就甦醒了。以後病人又服用幾斤人參膏,疾病痊癒。 天台周進士患惡寒證,即使在暑天也須用棉織物蒙裹著頭部,服用附子數日,病情加重。丹溪翁為他診察,脈象滑而數,就告訴病人說:“這是熱極而反現的寒象。”於是用辛涼藥劑,病人服後吐出一升左右痰水,蒙頭的棉織物就減去了一半;接著用防風通聖散給他服用,病癒。
周進士實在高興得很,丹溪翁說:“病癒後必須用清淡飲食來養育胃氣,排除雜念來保養精神,那么腎水得以滋生,心火才能下降;否則,附子的毒性必將發作,恐怕就不能救治。”周進士沒能這樣做,後來聽說癰疽發於背而死去。 一個男子患小便不通,醫生用利尿藥治療,病情更加嚴重,丹溪翁為他診察,右手寸脈相當弦滑,丹溪翁說:“這是積痰病,積痰在肺臟。肺臟屬上焦,而膀胱屬下焦,上焦肺氣閉塞那么下焦膀胱就郁阻不通,比方像滴水的器具,必須是上面的孔通透,然後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於是按照療法使病人大吐,吐完,疾病如同丟失一般治癒。
一個婦人產後有物像衣襟一樣不回縮,醫生們不知道是何物。丹溪翁說:“這是子宮,由於產婦氣血虛,所以隨著胎兒下垂脫出。”立即給病人黃芪、當歸之類藥物,並加上升麻提舉它,接著用制皮工人製革的方法,用五倍子煎煮成藥液浸洗,使子宮收縮。
過了一會兒,子宮上縮了。丹溪翁安慰產婦說:“三年後能繼續生育,不要擔憂。”後來果然如此。 一個貧婦守寡獨居患麻風病,丹溪翁見她後心中憐憫,便說:“這種病世人稱為難治的原因,是因為病人不遵守禁忌。這個婦人貧困而沒有膏粱厚味,寡居而沒有性慾房事,或許能夠治癒。”丹溪翁就自己備藥治療她,疾病治癒。隨後又服用四物湯多日,終於不再復發。
丹溪翁的行醫治病,都是這樣一類情況。因為他遇病施行治療,不拘泥於古方,因而所治療的病都治好了;然而對於各家的方論,卻是沒有什麼不通曉的。別的醫生拘泥固執,死守著古法,他卻靈活運用,變化多端,而終究又都與古法相吻合。一時間,學醫的人都像聲音一樣跟隨,像影子一樣依附著他,丹溪翁教導他們十分勤奮,忘記了疲倦。
供奉一年四季的祭祀,他訂出禮儀祭文而恭敬地哀悼先人。事奉母親,則按時照料她的飲食起居而忠心奉養。在財物方面寧可讓自己少一點,也一定要讓兄弟多得一點。寧可對自己的孩子虧待一些,也一定要厚待兄弟的孩子。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跟他交朋友,不是正道的話就不說。喜歡談論古今的成敗得失,慷慨激烈的樣子,有以天下為憂的大志。社會上有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虛心地向他請教,丹溪翁直率地向他們陳述治世之道,沒有什麼顧忌。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生氣地甩開衣袖起身走了。跟人交往,完全用三綱五常作為行事的準則。
他曾經說:天下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行為就表現出美德;天下沒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言辭就表現出虛華。品德行為是根,言辭是隨它產生的。假如他見到有人喜歡浮誇的言談,致力於追求虛榮,而捨棄德行這個根本,就會使他怒氣充滿在面容上,像將要受到玷污似的。
他的特立高尚的品行都像這樣,而行醫僅僅是一個方面罷了。不過他講學行事的主要方面,已經載在我的朋友太史宋濂為他寫的墓誌里了,這裡不再記錄,而只是記下他行醫中值得傳布的事情給他撰寫的傳記,希望使後世的君子能夠來互相參考。
評論說:過去,漢代的嚴君平廣泛學習,沒有什麼學問不通曉,在成都大街上賣卜為生。如果人有邪惡的不正當的卜問,就依卦象給他們陳述行邪害正的危害。跟當人兒子的人談卜,就依據於孝道;跟當弟弟的人談卜,就依據於順從;跟當臣子的人談卜,就依據於忠心。史書上稱頌他的風度、聲望、志氣、品節,足以使貪夫受到感動而改邪歸正,使庸俗之士受到勸勉而棄舊圖新。
丹溪在婺州學到了宋儒道學的源流,而置身在醫務界,有人以就醫的身份來求見,他總是拿保全精氣、養育神氣來啟發他們的思想。至於日常生活中的或語或默,或出外或居家,凡是關係到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的,特別諄諄教誨,使人立刻精神振奮,感慨激動不已。左丘明說過:“仁德之人的話,它的利益很廣大啊!”真是千真萬確。像丹溪翁這樣的人,就是古代人所說的正直、誠實而博學的良師益友,又怎能因為他是醫師就小看他呢?
孫思邈《大醫精誠》
晉代學者張湛說:“經典的醫方難以精通,由來已經很久了。”這是因為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的緣故。
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但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如果把極精細、極微妙的醫學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淺的思想去探求它,難道不是很危險嗎?如果實證卻用補法治它,虛證卻用瀉法治它;氣血通利的卻還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順暢卻還要去阻塞它;寒證卻給他用寒涼藥,熱證卻給他用溫熱藥。
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的煩惱一樣,內心悲痛,不避忌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不能產生推託和擺架子的想法,像這樣才能稱作百姓的好醫生。與此相反的話,就是人民的大害。自古以來,有名的醫生治病,多數都用活物來救治危急的病人,雖然說人們認為畜牲是低賤的,而認為人是高貴的,但說到愛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樣的。
損害別個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惡的,何況是人呢!殺害畜牲的生命來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離開“生”的道義就更遠了。我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藥的原因,確實就在這裡!其中虻蟲、水蛭這一類藥,市上有已經死了的,就買來用它,不在此例。
只是像雞蛋這樣的東西,因為它還處在成形前的狀態,一定遇到緊急情況,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這才是能識見超越尋常的人,也是我比不上的。如果有病人患瘡瘍、瀉痢,污臭不堪入目,別人都不願看的,醫生只能表現出從內心感到難過的同情、憐憫、關心的心情,不能產生一點不快的念頭,這就是我的志向。
一個德藝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淨,知我內省,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的樣子,氣度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雖然說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並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譽,這樣做就太不仁德了!
還有到了病人家裡,縱使滿目都是華麗的鋪設,也不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琴瑟簫管之聲充斥耳邊,不能為之分心而有所喜樂,美味佳肴,輪流進獻,吃起來也像沒有味道一樣,各種美酒一併陳設出來,看了就像沒看見一樣。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因為只要有一個人悲痛,滿屋子的人都會不快樂,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沒有離身。如果醫生安心無慮地高興娛樂,傲慢地洋洋自得,這是人神都認為可恥的行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這些大概就是醫生的基本品德吧。
做醫生的準則,應該是慎於言辭,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不大聲喧譁,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誹謗攻擊其他醫生,藉以誇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昂頭仰面,而有自我讚許的樣子,認為自己天下無雙,這些都是醫生的不可救藥的壞毛病。 老子說:“一個人公開地有德於人,人們自然地會報答他;一個人暗中有德於人,鬼神會報答他。
一個人公開地作惡於人,人們自然會報復他;一個人暗中作惡於人,鬼神會來害他。”探求這兩個方面的行為,陽施有陽報,陰施有陰報,難道是騙人的嗎? 所以醫生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一心謀取財物,只要存有救濟別人痛苦的想法,(積下陰德)到陰曹地府之中,自會感到是多福的人了
。還有,不能因為別人有錢有地位,就任意給他開珍貴的藥物,讓他難以找到,來炫耀自己的技能,這確實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我志在救護幫助世人,所以瑣碎地談論了這些。學醫的人不能因為我說得粗俗而感到恥辱。
宋濂《贈賈思誠序》
同鄉張君寫信來對我說:“壬辰年的秋天,農民起義軍向中原進兵,大江以南,到處騷動不安。當時只有伯嘉納公拿著部使者的節符來到浙東,謹慎地選拔各種人才用來保障一帶的安定。我雖然不聰明,但伯嘉納公不認為我無才學,讓我擔任代理錄事判官這一職務。
錄事判官的職責在於安撫治理全城的人口繁殖和聚積物資等生產生活秩序的事,凡是那些有關城市防禦社會安定和睦的措施,我都不懼晝夜勞苦而勤奮努力地實行它。用來作為對伯嘉納公賞識重用之恩的一點微小的酬謝報答。
而沒有施用調節宣散的養生之道,日積月累,一天天加重,因勞累而得病。疾病初發作時,全身發高燒,接著就昏倒在地,等到我醒來時,兩眼昏花,耳中發出如秋蟬鳴叫的聲音;精神恍惚,像孤孤單單地離開人群而獨自站立,像駕御著風暴飄遊在太空,又像乘著沒有拴縛的船顛簸飄蕩在峽灣海流之中,完全不能自我控制。
聽說丹溪翁朱彥修先生醫名傳四方,就急忙請他來給我治病。朱先生來到,診完我的脈後說:“體內的真氣被搖動了,外表的形體過於勞累,因而使陰精虧損,就耗損生命。你應該到清靜無為的環境裡閉目塞聽地休養,不能夠專門憑藉藥物來治癒疾病。”於是囑咐他的優秀弟子賈思誠留下來,給我護理治療。賈思誠先生看待我如同兄弟一樣親密,沒有什麼地方不得他的關心:考慮到我過怒,就用悲來給我治療;悲太過,就用喜來給我治療;喜太過,就用恐給我治療;恐太過,就用思來給我治療;思慮太過,就又用發怒的方法來給我治療。他幫助我,扶持我,另外又更進一步調理我,安撫我。還不止是這些,如果我突然昏迷跌倒,他就用針刺或艾灸來使我甦醒;如果我自覺心跳劇烈,他就給我按摩心俞穴來使我安定。
像這樣精心給我調治好幾年,我一朝一夕也不能離開他了。寧可不吃新鮮的佳肴,不穿漂亮完好的皮衣,怎么能夠一天沒有賈君呢?寧可讀書不能成為孔子、孟子一類的儒生,做官沒有做到公侯,怎么能夠一天沒有賈君呢?我的病於是就被賈君治好了,因而賈君對我的功勞真是太大了。請您惠賜我一篇文章,讚揚賈君的善德善行,從而表明我對於賈君的恩德不敢忘懷。不知可不可以呢?” 我拆看張君的信,對於信中所寫的事頗有感慨。世上那些給百姓當官的人,常常飽食終日吃喝玩樂,他們看待百姓的艱難困苦,非常冷漠的樣子就像古代的越國與秦國距離很遠,就像不相關聯的樣子。不只是不關心,還要吸飲他們的骨髓、刮盡他們的膏脂卻還不知道停止。
哪裡有像張君為百姓勤苦操勞而勞累成疾的呢?今世上的醫生,酬應接待頻繁,忙於社會交際,沒有空閒來從容不迫地醫護病人,不到兩宿就辭謝離去,竟至有看病卻沒有時間切脈,切了脈沒有時間開處方,就勿勿離去而挽留不住的,哪裡有像賈君那樣給病人調理護養幾年之久而不生厭煩之心的呢?這些都可以書寫下來。
我正在拿起筆來,跟文學家學習寫文章,這些事情如果不寫下來,那還寫什麼呢?
雖然如此,然而當今的為官行政,苛殘暴虐,打擊殘害百姓,天天惟恐不足,我們的百姓民眾憂患這種情況已經很久了。我環顧天下四方,這樣兇殘的官吏是多么地紛紜眾多啊!各郡縣邑之間,哪裡有能施用一點點救濟弊政的方法來救助百姓困苦的好官吏呢?如果有這樣的好官吏,我雖然不聰明靈敏,還能夠研墨沾筆,大寫特寫而不以一次書寫為滿足。以上這些,就作為給賈君的贈序。
袁枚《與薛壽魚書》
想 要改變薛雪是一個醫學家的評定豈可輕易!上天生下一個萬古不滅的人,可是他的兒子或者孫子定要把他推送納入到必朽的地方,這就是我憂悶悲憤的原因。那些稱得上不朽的人,不是一定要成為周公、孔子那樣的人以後才不朽。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醫學界中不朽的人物,他年老去世,我正想要輯錄他的生平概略及主要醫學成就,以便使他這個人的功績長傳於世,永不磨滅,然而沒有想到你寄來的墓志銘中,沒有一個字涉及到醫,反而依託於陳文恭那些談論理學之流,如此等等。
啊!從此以後,一瓢先生的功績失傳了,被磨滅了。 學問貴在親自實踐,身體力行,不在於空談。最高明的學問沒有什麼可比得上仁學的了,薛雪先生能憑醫術仁愛民眾,使他們不早死或病死,這就是孔子的使老年人安寧,使青年人懷歸的學問啊!他安於平素所處的地位而且奉行仁愛之學,沒有比這更偉大的學問了,因而又何必在你為他寫的墓誌中要捨棄它而尋求別的內容呢?
王陽明的功勳業績可算燦爛可觀,胡世寧卻譏笑他只是一個講理學的人,陳文恭先生也還是從事這一套,這在我心中同樣認為是不對的。然而,文恭是做官的,你的祖父,是平民百姓。官員借百姓來尊重自己,名聲就高雅;可是百姓如倚仗官員來抬高自己,就顯得很卑下了。如果你拉住一個過路人問他:一瓢先生不是名醫嗎?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會有不同(即否認是名醫)的言詞。
又問他說:一瓢先生是理學家嗎?即使是你的親友,也會有不同的意見。你不用人們共同相信的醫學成就來為你的祖父作傳,卻用人們都疑惑的東西來為你的祖父作傳,大概不會是拘泥於“技藝的成就居於下位”的說法吧?不知道某種技藝就是某種學說中的仁道的表現,精心地去探求,哪一種技藝不是仁道?如果從表面上去承襲,那么,仁道和技藝兩者都會失去。燕王噲把君位讓給子之,子之騙得了燕王噲讓給的國家,他們又何嘗不是依託唐堯、虞舜的禪讓而自鳴高尚呢?
可是終於被梓人、匠人、輪人、輿人這樣的工匠們恥笑。醫道作為一門技藝,尤其是不能輕易論說的。神農開始創立它,黃帝使它昌盛起來,周公派冢宰統領它,它的理論通達於天地之大道。現在,天下的名醫絕跡了,只有講學這一流的人反而不絕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醫術的效驗是立刻會顯現的,所以名醫一百個裡邊沒有一個;而道學的空談無從考查,因此那些才學淺陋的文人到處都是。
你不把你的祖父尊崇於百無一人的名醫之上,卻反而把他貶低在到處都是的淺陋的文人之中,錯了啊!即或薛雪先生在衰老之年精神上無可聊賴,有過這方面的附和接觸,那么也只應當連帶地寫上這一點,卻不可完全淹沒他的醫學經歷。我過去患重病,生命危險得很。那時,即使有十個周敦頤、二程兄弟、張載、朱熹等道學家在我身邊,又有什麼用處呢?
然而,一瓢先生獨能用他的醫術救活我,這就是我內心佩服而認為他是不可磨滅的原因啊!可以料想到,除此以外,他一定還有可以救人、可以使世人長壽的奇異的醫案、良好的方劑,如把它們編輯起來,傳給後世,一定會超出那些道學先生的語錄、陳言爛調萬萬倍之上。你竟然迴避這些不加宣揚,甘心地背棄那神妙的醫學而依附那臭腐的理學,在理學界未必能給一瓢先生增加一個假冒的席位,而在醫學界反而被失去一位真才實學之士了。難道不是太荒謬了嗎!難道不是太令人痛心了嗎!
《醫案六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