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寧

胡世寧

胡世寧(1469年-1530年),字永清,號靜庵。浙江仁和人。明朝中期名臣。

胡世寧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初授節推轉郎,後擢德安府推官。任南京刑部主事時,上書極言時政缺失。再遷郎中,與李承勛、魏校、余佑稱“南都四君子”。後遷江西副使,疏論寧王宸濠反狀,系錦衣獄,減死戍遼東。嘉靖中,拜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陳兵政十事,又上備邊三事。後以疾乞歸,卒贈少保諡號“端敏”。

胡世寧為官清廉,嫉惡如仇,為時人稱道。著有《胡端敏奏議》等。

基本介紹

  • 本名:胡世寧
  • 別稱:胡端敏
  • 字號:字永清
    號靜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浙江仁和
  • 出生時間:1469年
  • 去世時間:1530年
  • 主要作品:《胡端敏奏議》
  • 主要成就:屢言時政,主掌兵部
  • 官職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 追贈太子少保
  • 諡號:端敏
人物生平,從農入仕,直諫下獄,昭雪起任,辭歸恩民,端坐而逝,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親屬成員,軼事典故,狀貌,與李承勛,面察言貌,半取贈銀,力疾賦詩,唱和佳事,史料記載,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從農入仕

胡世寧為浙江仁和橫塘人,後遷居江乾艮山門。胡家世代為農,節衣縮食,以支持胡世寧讀書。
弘治五年(1492年),胡世寧舉鄉試第二。
弘治六年(1493年),胡世寧登進士第。初授節推轉郎,後擢德安府推官,因任內廉敏剛正,先後任南京刑部主事、廣西太平知府等職。在南京時,與李承勛魏校、余佑善並稱為“南都四君子”。
正德七年(1512年),胡世寧以四十四歲的盛年,擢升江西兵備憲副。

直諫下獄

當時江西南昌設有寧王府,寧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玄孫,皇家嫡裔,非常驕橫。朱宸濠早有異心,他結交權貴,賄賂朝廷官員,圖謀叛逆。自稱國王,把自己的指令稱“聖旨”,並把一些江洋大盜招入府中,擴充勢力。朱宸濠謀反跡象暴露無遺,但官員懼其權勢,均不敢聲張。胡世寧明知揭露這件事將危及身家性命,依然冒死向明武宗上疏,把朱宸濠的劣績一一列舉,並指出寧王謀反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朝廷要早作防備。朱宸濠得知胡世寧上奏,大怒,決心置他於死地。朱宸濠買通了右都御史李士實、左都御史石珓,讓二人上疏誣衊胡世寧輕率、狂妄,應當治罪,朱宸濠也奏胡世寧離間宗室間的關係,妖言誹謗。武宗聞言,令錦衣衛捉拿胡世寧到京。在這之前,朝廷已升遷胡世寧為福建按察使,正在上任途中。在從江西到福建的途中,胡世寧順便去杭州家中省親,朱宸濠沒在江西找到他,就誣胡世寧畏罪潛逃。朱宸濠又令其黨羽、浙江巡按潘鵬下令,要他把胡世寧逮往江西,並派出幾百名軍士到杭州協助抓人,要私自把胡世寧置於死地。
胡世寧在獄中雖然受盡折磨,仍三次上書,進一步揭露朱宸濠的逆行。朱宸濠非常驚慌,於是重金賄賂相關官員,協迫他們把胡世寧擬成死罪。幸虧諫臣程啟充仗義執言,胡世寧才免於一死,被發配到遼東。

昭雪起任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果真叛亂,率領叛軍從南昌出發進鄱陽湖入長沙,過了九江後,進攻安慶,揚言要直取南京。明廷上下十分震驚,武宗準備御駕親征。這時,正值提督江西汀、漳一帶軍務的副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陽明),主動調集湖廣、南贛一帶兵力三十萬征討,採取直搗南昌的戰略。朱宸濠趕忙從安慶撤軍救援南昌。兩軍在鄱陽湖相遇,進行決戰。結果朱宸濠的叛軍大敗,朱本人也被王守仁擒獲,次年被處死。朱宸濠的叛亂平息後,胡世寧的冤獄自然昭雪,而且他冒死上疏、視死如歸的秉性,剛直的“杭鐵頭”氣質,更受到人們的敬重。出獄後,他先後擔任湖廣按察使、右僉都御史等職,後來明世宗即位,胡世寧又提出了許多軍備方面的建議,都被採納了,以致世宗要升他的俸級,胡世寧連上兩疏推辭。
嘉靖四年(1525年),胡世寧擔任兵部左侍郎。除了建議辦理邊防事務之外,他還針對世宗迷信方士、濫用藥物的習慣進行勸誡,並且從《四書五經》中摘編了講義三章,供世宗閱讀。這年秋天,胡世寧升任刑部尚書。在任職期間,他自始至終秉公斷案,當時有件案子,是太監誣陷兵丁偷盜御服,有二千多人受到連累。胡世寧對太監的惡行了解得很多,懷疑這案子是太監誣告,經過認真審理,終於真相大白,法辦了誣陷的太監。有一個大臣因私隙誣陷另一個官員,被誣的官員判了死罪,也因胡世寧秉公執法才得以倖免。
嘉靖七年(1528年),胡世寧轉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參贊軍機事務。他在兵部尚書任內的主要貢獻是提出“邊備三事”:武備、人才、邊儲。其涵意是加強軍事準備,重用軍事人才,充實邊境戰爭物資儲備。又“陳兵政十事”,針對明代在西北邊防中的薄弱戰爭環境,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由於他的邊境經營的策略正確,明代一直外患不斷的北方邊境,得到了短暫的安寧。這是胡世寧對國防事業作出的貢獻。

辭歸恩民

嘉靖八年(1529年),胡世寧與朝內的權臣政見不合,加上身體日漸虛弱,於是決定辭官,告老還鄉。他返鄉時,世宗感念他為官清廉,給他很多賞賜。胡世寧竭力推辭,說:“此乃民脂民膏,臣有何功?敢當此重賞,望陛下留賜勛賢。”而世宗卻說:“朕知卿清貧,而卿不為子孫計耶?”胡世寧表示,自己不為子孫打算,但是為家鄉的父老鄉親著想。他提出,自己的家鄉杭州仁和筧橋因臨近錢塘江,是沙磧旱土,不產糧食,鄉民要到百里之外的江蘇吳江去買米來交納漕糧,十分艱難。如果聖上以銀兩折成漕米,為民提供便利,勝過給我子孫恩德千萬。嘉靖帝當即允準,並責成浙江方面查明辦理。這件事大大減輕了當地鄉民的負擔。

端坐而逝

胡世寧告老回鄉半年後,於嘉靖九年(1530年)九月在家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三歲。世宗聞訃訊,賜祭葬,追贈太子少保諡號“端敏”。

人物評價

席書:論事如結舌,草奏如懸河。
邵銳:胡公嫉惡如仇,善則猶己。
唐樞:偉器局,雄視百夫,而才略足以副之……所至有勞績,禮圍孔棘,公亦預當一面。然獨惟公疏論議和平,雍雍鳴鑾無詭,遇獲禽之意。公外矯矯,而內縷縷,揮霍詳明,淵乎莫得涯涘之也。
鄭曉:公朴忠直諒,氣壯才雄,淡泊寧靜,清素不淆。
雷禮:士以直道事人,顧不艱哉!以胡公之忠鯁,稽古展蘊,期而勵焉,將若何而極也?然自其推官,挺挺特立,而擠之散郎,既以是蹶。及郎剛果,以狥其職,而再擠之惡郡,則又蹶。至逆濠炰烋於時,在位者悚息避禍矣,而公獨首犯之,豈其懵於保哲者哉?既天悔禍起,躓踣九死之餘,而危言蹇蹇,迄不少挫。向非聖明灼知,倚任於上,而能顯其聲施若此,其卓卓難矣!傳曰: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公其人哉,彼楊已取名,瞭然使戶曉者,蓋胡公之細耶?
徐階:世寧風格峻整,負經濟遠猷。貞諒自持,有羔羊之節。初橫犯逆藩,幾陷不測,海內士想見其風采。嘉靖初,既與大政,侃侃持論,多所建白。其議禮,是張桂而立朝,殊與抵迕。至若建開留城新河、閉關棄哈密二議,足稱謀國之石畫雲。
雷禮:士以直道事人,顧不艱哉?以胡公之忠鯁稽古,展蘊期而勵焉,將若何而極也。然自其(闕一字)推官,挺挺特立,而擠之散郎。既以是蹶及(闕一字)郎,剛果以徇其職。而再擠之惡郡,則又蹶至逆濠炰炰。於時在位者悚息避禍矣,而公獨首犯之,豈其懵於保哲者哉?既天悔禍起,躓踣九死之餘,而危言蹇蹇,迄不少挫。向非聖明灼知,倚任於上,而能顯其聲施若此,其卓卓難矣。傳曰:“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者)矯。”公(闕一字)其人哉?彼楊已取名瞭然,使戶曉者,蓋胡公之細耶?
趙時春:嗚呼悲夫!端敏公之論卓然哉!
項篤壽:方宸濠之謀逆也,吏江西者,劫於積威,輒依違不惶,間有循默自保、觀望規避,脫虎口於幸耳。孰有奮不顧身如胡公者哉?疏入禍發,左右寢居皆逆徒也,而間走得免。及械繫掖庭,備嘗百毒。黨濠者批抵機穽,幾陷不測。賴御史徐文華等抗章申救,末減遠戍,而濠之逆謀始彰著矣!已卯之變,孫、許駢戮,朝野震驚。向使當國者采徙薪之謀,謹履霜之戒,先事制變,禍階何自生哉?端簡鄭公(鄭曉)謂胡公身不逾中人,言期若不出口。及論大政事、決大疑,侃侃諤諤,守死不回。居常憂國,不惶寢食。事有不可者,即閉門草疏,無少顧忌。嘗憤守正者遭誣落職,懇懇言之。正色立朝,孤立無與,賴主上明聖,曲加優納。一時新進用事之臣,雖極恩寵。然上所敬憚者,胡公一人而已。見幾勇決,進退有禮,世尤高之。孔子所謂大臣,莊助所云社稷臣,若胡公者,近之矣!
耿定向:公早歲貧困,寄食就學,卓有經濟之志。仕幾四十年,雖祿一品,被服飲食,猶素士也。
王世貞:世寧、(李)承勛號齊名,其機力勇量等。而世寧稍則於道,不為揣合陰解,故易退焉。承勛能抗郭勛,固偉然。頗借閹人(張)永力,何大相遠哉!孜孜奉國、知無不為,亦庶乎近之矣。
屠隆:薛文清瑄(薛瑄)、李忠文時勉(李時勉)、章文懿懋(章懋)、王忠肅翱(王翱)、王端毅恕(王恕)、項襄毅忠(項忠)、馬端肅文升(馬文升)、劉忠宣大夏(劉大夏)、胡端敏世寧嶽嶽之風、侃侃之節,宏材足以濟時艱,正氣足以褫奸魄。李夢陽所謂“居則岳屹,動則雷擊,大事斧斷,小事海畜。”斯其人矣。
黃澍:在武宗則以王文成、李康惠為首,胡端敏為輔。
張岱:宸濠初起,撲滅猶易,稍遲則槎孽不伐,將尋斧柯矣。然世以其成功易也,而報亦易之。胡世寧、范輅曲突徙薪,功固不齒……我明之武功終於不振,有以哉!
查繼佐:胡世寧常言:“(馬)昊善用兵,輕用其長,故敗。臣短用兵,重用其短,故勝。”時以為定論。蓋世寧以不用為用也,以不得不用為用也。
張廷玉:①世寧風格峻整,居官廉。疾惡若仇,而薦達賢士如不及。②李鉞諸人皆以威略幹濟顯於時……胡世寧奮不顧身,首發奸逆,危言正色,始終一節。《易》稱“王臣蹇蹇”,世寧近之矣。
紀昀:世寧為推官時,屢折岐藩之勢……為主事時,上書極論時政闕失……為江西副使時,上疏劾寧王宸濠,為所構中,危禍幾於不免。宸濠敗後復起,又屢糾中官趙欽、剛聰等。風節震一世。惟議大禮與張璁、桂萼合,而他事又無一不與璁、萼忤。蓋意見偶同,非有所依附也……史稱世寧吶不出口,及具疏,援據古今,洞中窾會……考正德末,宸濠、劉瑾內外交訌。嘉靖初,璁、萼專權相軋。世寧牴牾其間,動多掣肘,遂時時有引退之心。蓋孤立危疑,不能自安其位,不得已而出於斯。或以恬退稱之,非其志矣。
蔡東藩:棄大寧,棄交趾,並棄哈密,此皆明代衰微之兆。昔也辟國百里,今也蹙國百里,可為世宗詠矣。況封疆之寇未除,中央之爭已起,陳九疇有御番才,乃為張璁所傾陷,代以王瓊,滿速兒請以哈密易牙木蘭,竟欲勉從所請,胡世寧主張不遣,是矣,然必謂哈密可棄,得毋太怯。我退一步,寇進一步,玉關以外,從此皆戎,較諸明初之威震四夷,能毋生今昔之感耶?

個人作品

胡世寧著有《胡端敏奏議》十卷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皇明經世文編》錄有《胡端敏公奏疏》及《胡端敏公奏議》共四卷(卷133~卷136)。《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有“奏議二十卷及所著書數十種”,都“有裨於世務”,並非空言。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祖父
胡皓
——
父親
胡瑢
——
母親
馮氏
——
子輩
長子
胡純
曾任肇慶知府,有才行。
次子
胡繼
通曉兵法,在胡世寧被下獄時發病逝世。
表格參考資料:

軼事典故

狀貌

胡世寧面色黝黑(黑面)、眼眸如電(電眸)、鼻挺如獅(獅鼻),見到的人無不詫異。

與李承勛

李承勛與胡世寧為同年,都是弘治六年(1493年)的進士。二人同任南京刑部主事、刑部郎中,互相切磋經世之學,延及古文經術。又同時任江西屬府的知府,以招捕大盜而建立功名。至嘉靖初年,二人同日轉任都御史。胡世寧以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李以副都御史巡撫遼東。之後又在同一年分別出任南京刑部、工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年),又在同月被分別北調為刑部尚書吏部尚書,中途胡世寧被改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勛也被改授為刑部尚書,一同加官太子少保。嘉靖七年(1528年),李承勛進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提督團營。第二年,胡世寧改任兵部尚書,也進官太子太保,旋即致仕,並在嘉靖九年(1530年)秋逝世。嘉靖十年(1531年),李承勛猝逝。二人都被贈官少保。他們同樣受到明世宗的重視及禮遇,在“大禮議”前後與張璁桂萼等人頗有意見相同之處,史稱“帝所信任,自輔臣外,獨(李)承勛與胡世寧,大事輒咨訪。二人亦孜孜奉國,知無不言”。二人“才望聲實無不同者”,後人多將胡世寧、李承勛並列評論。
胡世寧雖然與李承勛情誼篤好,但二人在朝政的處置上卻不隨意附和:李承勛在兵部時,建議授西南夷芒部的隴勝官職,以恢復芒部的舊地。但胡世寧卻認為隴勝並非彝族隴氏的後代,不應該重新置芒氏。

面察言貌

胡世寧掌都察院事時,正值考察。閣臣建議明世宗禁止官員私自拜謁御史,胡世寧說:“臣的官職以察為名。如果不去觀察一個人的外貌,聆聽他的言談,就沒有辦法察覺他內心的邪正、才能的高低。假使讓臣等拒絕接見士大夫,只按照別人的評語來作判斷,那么毀譽就失去真實性,難以適當地拔擢人才。”世宗贊同他的話,並沒有下詔禁止官員的私謁。

半取贈銀

胡世寧得中鄉試第二名後,巡按御史送來一百兩銀,胡世寧推辭說:“彭侍郎因為本地遭受災害的緣故而減半,我不敢全取。”於是僅接受一半的數額。

力疾賦詩

胡世寧早年仕官時,曾患重病。醫生來診視,說:“還有神光。”胡世寧聞言,力疾賦詩,其中有“萬死神光還自在,再生事業敢能為”之句。

唱和佳事

胡世寧素來推重刑部尚書林俊。到他稱病歸鄉後,已經致仕的林俊以詩相招,胡世寧作詩唱和,稱:“朝野正愁元老去,雲莊(林俊的號)新報主人歸。”又道:“事業廣平真宰相,風流康節(邵雍)舊人豪。”

史料記載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九·兵部尚書胡端敏公世寧傳》
《國朝獻徵錄·卷三十九·胡端敏傳》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

後世紀念

胡世寧去世後,被安葬在杭州西湖區五雲山排山塢,歷代史書都有記載,但胡墓現已不存。
為了紀念胡世寧,浙江江乾人民在江乾筧橋弄口村建造“永惠祠”,此外,在胡世寧的故鄉橫塘村也建有紀念禮堂,後遭兵火焚毀,今已不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