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是為了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行動,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見國發〔2021〕23號)及《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見京政發〔2022〕31號)相關要求,結合海淀區實際,制定的實施方案。

2024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印發《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4年5月
  • 發布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
  • 文號:海政發〔2024〕8號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內容解讀,

發布信息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海政發〔2024〕8號
各相關單位:
現將《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
2024年5月28日

內容全文

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行動,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見國發〔2021〕23號)及《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見京政發〔2022〕31號)相關要求,結合海淀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和對中關村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機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化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和能源體系,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首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健全,具有代表性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套用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多個具有代表性的綠色低碳或零碳園區、樓宇,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重點領域能耗強度持續下降,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逐步推行,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斷最佳化,形成示範性綠色低碳產業。到2025年,確保完成市級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穩步提升,各項數據繼續保持在碳達峰平台期。
“十五五”期間,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健全,重點領域和重點主體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套用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區科技園區基本實現低碳或零碳改造;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取得重大進展,重點領域低碳發展產業模式取得顯著成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更加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治理體系基本健全,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輻射力的綠色技術創新中心核心區基本建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確保完成市級下達目標,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和占比顯著提升,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到2060年,以科技創新引領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更加完善,淨零碳技術全面普及,CCUS、BECCS等負碳技術廣泛套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如期實現碳中和,全面支撐首都和全國碳中和。
三、實施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領行動
(一)加快部署基礎前沿技術研究
面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重大需求,對標全球科技創新前沿,依託中關村科學城優勢,集聚區內科研資源和科研力量,打造碳達峰、碳中和基礎與前沿技術創新策源地。加強氣候變化成因及影響、生態系統碳循環、溫室氣體計量監測與核算等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加強高效光伏電池、新型核能發電技術、電力多元高效轉換技術、前沿儲能技術、二氧化碳高值化轉化利用技術、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術等前沿和顛覆性低碳技術研究。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建設國家碳中和“雙一流”學科,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和項目,爭取國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項目。加強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跟蹤,持續強化本區碳達峰、碳中和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到2025年,在“雙碳”基礎前沿技術領域布局推進一批重點項目。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雙碳”領域原創技術成果,為國家參與國際氣候治理提供支撐。(主要責任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
(二)加快適用先進技術研發套用
聚焦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戰略需求,統籌區域創新要素和政策優勢,全面推進重點領域綠色關鍵環節適用先進技術攻關與產業化套用。在能源領域,重點圍繞先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及綜合利用、新型電力系統及其支撐、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新型儲能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與套用示範。在工業領域,重點圍繞高碳工業流程的低碳、零碳再造和數位化轉型開展技術攻關與套用示範。在建築領域,積極開展生態建築材料、高效節能技術、建築智慧型改造與拆除回收等技術攻關與套用示範。在交通運輸領域,積極開展先進軌道交通技術、新能源汽車及綠色智慧交通等領域技術攻關與套用示範。在農林業領域,積極推動生物固碳增匯技術攻關,開展農林複合系統碳匯提升、農林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技術研發套用。積極開展氫能套用示範,探索氫能在交通、發電、供熱等多領域全場景的示範套用。到2025年,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綠色低碳核心技術,打造一批典型套用場景。到2030年,實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綠色低碳技術由“技術引進”到“反向輸出”,推廣一批典型技術優秀示範案例。(主要責任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海淀運輸管理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園林綠化局)
(三)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生態
依託“海英計畫”等市區人才相關項目,加大“雙碳”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依託中關村科學城“一軸一廊一極、多組團多節點”的空間布局,為綠色技術創新企業提供高品質產業承載空間。依託首都科技條件平台建設,鼓勵企業建設“雙碳”領域的共性技術平台,為其他企業提供測試、監測、研發等服務。加快完善綠色技術領域創業孵化、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科技金融服務等服務體系,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加速轉化。到2025年,推動建成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專業研究機構等,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型企業和專業人才。到2030年,將海淀區建設成為創新引領作用突出的綠色技術產業聚集區。(主要責任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地方金融管理局)
(四)增強綠色低碳技術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把握“兩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機遇,積極對接津冀、全國乃至全球低碳發展需求,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搭建連結全球創新資源的綠色低碳技術轉移中心,強化區域間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積極發起或承辦各類綠色技術學術研討、論壇會議、技術交易、展覽展示、賽事路演等活動,將“雙碳”納入中關村論壇和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海淀展區)等活動,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納入“雙創”賽事。加快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領域成果轉化和技術輸出,增強以中關村科學城為主導的低碳技術創新引領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主要責任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發展改革委)
四、實施產業體系綠色低碳升級行動
(一)推動產業結構深度綠色發展
依據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不斷夯實以大信息為支柱、以生命健康為突破、以科技服務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持續發展壯大數字經濟、醫藥健康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鞏固高質量發展成果。堅持將綠色低碳融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進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街鎮)
(二)構建循環型低碳產業體系
加強循環型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資源、能源高效利用,進一步推行重點產品綠色設計。不斷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動重點企業自願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改造提升計畫。進一步推進園區循環化發展,鼓勵園區設施共建共享、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處置。依託海淀區再生資源預處理中心建設,推動再生資源規範化回收利用。在建築領域,推動節約型工地建設和裝修垃圾減量,推進建築垃圾循環利用綜合處置項目建設,持續最佳化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布局。在物流運輸領域,持續推動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推行簡約包裝、可循環包裝等,探索包裝材料綠色設計、簡約使用、分類回收、循環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全過程管理模式。在農林業領域,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持續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施用,強化廢棄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鼓勵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試點套用。(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城市管理委、區生態環境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商務局、區農業農村局、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街鎮)
(三)推動數位化綠色化融合發展
把握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契機,依託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區塊鏈等高新技術套用開發,打造一批國際化數字經濟優勢企業。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制造業、農業和服務業數智化轉型,為新一代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和區域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動力。持續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區域能源、建築、交通等領域,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升級,提升經濟社會精細化管理水平,構建數字經濟與綠色低碳融合互助的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區域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6%。到2030年,區域數字經濟增加值較2020年翻一番。(主要責任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
(四)不斷提升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效能
按照節約優先的能源發展戰略,嚴格落實能源和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要求。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強化節能審查意見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充分發揮本區各類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加大重點領域綠色技術創新支持力度,推動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示範套用。加快淘汰落後低效用能設備,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持續推動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推進智慧能源、餘熱回收等節能改造工程示範建設。支持企業開展能源審計、清潔生產審核、能源管理體系認證等,助力企業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到2030年,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街鎮)
五、實施能源體系綠色低碳發展行動
(一)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按照“節能、減氣、少油”的總體思路,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持續最佳化燃氣城鎮輸配系統布局,發揮天然氣在能源低碳轉型中的支撐過渡作用。通過燃氣機組熱電解耦、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措施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構建天然氣多元供應體系,推動小噸位燃氣供暖、液化石油氣和管道天然氣烹飪“氣改電”,促進氣電一體化發展。推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電氣化、低碳化替代,逐步降低汽油、柴油消費規模。(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海淀運輸管理分局,相關街鎮)
(二)推進光伏發電有序開發利用
落實《建築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範》、北京市《居住建築節能設計標準》等行業標準要求,推進“陽光工程”,新建學校、醫院、體育館等公共機構原則上同步配套建設光伏發電系統,對新建公共建築、園區、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能用盡用”,在推進既有低效樓宇、廠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過程中同步配套建設光伏發電系統。以翠湖農業等農光互補項目為試點,建設低碳農業設施項目。(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街鎮)
(三)推動低碳智慧供熱體系建設
落實全市供熱發展建設規劃,推動供熱系統重構,實施可再生能源暖民工程,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散式供熱。原則上不再新建獨立燃氣供熱系統,在新建耦合供熱系統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不低於60%。有序推進既有燃氣鍋爐房整合聯網,實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熱替代。結合城市更新、園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淺層地源熱泵、中深層地源熱泵、再生水源熱泵、餘熱熱泵等可再生能源。探索推進供熱管網智慧化體系建設。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到203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耦合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2.5%左右。(主要責任單位:區城市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街鎮)
(四)深入推動能源體系智慧發展
加快建設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適應的新型電力系統,綜合運用先進的感測和測量技術、電力設備、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微電網、區域網路,提高配電網的承載力和靈活性。積極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的智慧能源體系,加快推動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互聯互通智慧能源生態圈建設,試點推進海淀多場景區域級虛擬電廠項目建設。發揮峰谷電價等價格引導作用,鼓勵電力用戶最佳化用電方式,積極配置具備需求側回響能力的用電設備和設施,增強削峰填谷能力,緩解電網運行壓力。鼓勵區內用戶積極參與綠電綠證交易,通過市場化交易方式引入綠電。(主要責任單位:區城市管理委、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街鎮)
六、實施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一)推動製造業綠色低碳化發展
依託區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競爭優勢,實施綠色提升工程和生產方式數字轉型行動,探索數位化賦能產品生命周期綠色低碳路徑。鼓勵工業企業對照綠色製造標準體系,積極創建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推動重點用能單位積極對標國際先進能效與碳效標準,執行能效限額管理標準。加快推動重點行業智慧型製造,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搶占綠色高質量發展標準高地。(主要責任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
(二)加快建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落實《北京市建築綠色發展條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建築領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建民用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逐步提升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的比重和建築單體裝配化程度。鼓勵新建居住建築安裝太陽能或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持續推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及既有公共建築節能綠色化改造,推廣超低能耗建築,不斷提升建築能效水平。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公共建築能耗數據統計,完善限額管理數據,降低公共建築電耗。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築實現綠色建築全覆蓋。(主要責任單位: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街鎮)
(三)提高交通運輸智慧低碳水平
推進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慧型的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倡導綠色出行。配合市級相關部門加強軌道交通線路和站點再最佳化,推進捷運12號線、13號線建設,加快城市快速路、主次乾(支)路項目建設,不斷完善重點區域路網結構,著力提升交通連通度和通行效率。依託重點區域間的主幹道,持續提升慢行系統品質,打造軌道交通、地面交通、腳踏車和步行系統協調發展的綠色出行網路。持續推動運輸工具低碳化,加大高排放老舊機動車淘汰力度,促進公共服務車輛和貨運配送車輛電動化替代。完善充換電站、配套電網以及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光儲充換”一體化運行模式。強化科技賦能,增設交通科技設備提取路面交通基礎數據,通過信號燈聯網聯控對主要道路實現綠波管理,提高道路交通通行智慧型化、智慧化管控水平,降低擁堵率。2030年底前,綠色出行比例不斷提升,區內環衛等公共領域用車基本完成新能源車替代。(主要責任單位:區城市管理委、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委海淀運輸管理分局)
(四)提高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
探索完善林業固碳監測系統和評估機制,加強林業生態系統建設和管護,因地制宜採取科學撫育手段,改善林地生長條件,持續提高森林健康水平,保障西山生態屏障功能穩定,推廣適合本區的高碳匯量樹種,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加強重要生態空間保護與監管。推動農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田土壤碳匯能力。加強農業綠色低碳試點示範,打造低碳農業基地、生態農場等。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林業碳匯項目參與自願減排交易。(主要責任單位:區園林綠化局、區生態環境局、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街鎮)
七、實施重點主體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一)強化公共機構低碳引領作用
積極引導和推動公共機構開展綠色低碳轉型,鼓勵公共機構終端用能電氣化,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太陽能光伏、光熱及地熱資源,提升新增及更新公務用車使用新能源車的比例。支持公共機構加大綠色採購力度,優先採購節能、低碳、循環再生等綠色產品和資源綜合利用產品,並在物業、餐飲等服務採購中,強化綠色低碳管理要求。鼓勵公共機構通過能源費用託管等契約能源管理方式,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用能系統改造和運行維護。宣傳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深入推動節約型機關、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等相關綠色低碳試點創建工作。到2025年,公共機構單位建築面積綜合能耗和單位建築面積碳排放分別下降8%、9%。(主要責任單位:區機關事務管理服務中心、區發展改革委、區教委、區財政局,相關街鎮)
(二)提升算力中心綠色低碳水平
著眼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引領區的目標,深入最佳化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推動新型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嚴格開展算力中心項目節能審查,合理控制建設規模。有序推動“以舊換新、增減替代”,將以冷、靜態數據備份為主的數據中心替換為支撐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發展的算力型數據中心。新建及改擴建數據中心應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加強餘熱資源回收利用,通過綠色電力交易等方式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新建項目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年能源消費量的比例按照每年10%遞增。支持數據中心按照綠色數據中心要求,通過最佳化供電架構、提高綠色電力使用比例、推動綠色智慧型運營等方式,創建綠色數據中心。(主要責任單位: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街鎮)
(三)推動重點單位綠色低碳發展
嚴格落實全國和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要求,加強重點碳排放單位管理,督促區內重點碳排放單位做好碳排放報告和履約工作。積極探索重點用能單位、重點碳排放單位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引導重點企業積極落實減排主體責任,充分挖掘節能減排潛力,推廣套用碳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推動區內國有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等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積極制定企業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戰略,加強對市場機遇的研判把握,打造綠色低碳燈塔企業,主動融入國家“雙碳”戰略和綠色發展大局。(主要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區國資委,相關街鎮)
(四)構建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格局
充分利用捷運通道、公交候車廳等載體,以及廣播、微博、微信等各類媒體平台,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普及碳達峰、碳中和知識理念。依託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全國生態日、節能宣傳周、綠色出行宣傳月等主題宣傳活動,積極開展居民生活低碳消費、減塑限塑等專項宣傳活動。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商場、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引導居民全面深入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全民節約糧食和反對糧食浪費,號召居民和餐飲行業實行“光碟行動”,嚴格杜絕糧食浪費行為。引導居民綠色出行。鼓勵社會組織探索運用碳普惠機制,圍繞“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行為開展公益活動,引導公眾積極踐行綠色低碳行動。鼓勵居民參與綠色消費,杜絕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製品,推動電子產品、廢舊家電、書籍、衣物等物品回收利用。(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商務局、區教委、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城市管理委、區委社工部、區婦聯,各街鎮)
八、實施綠色低碳支撐保障提升行動
(一)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
按照國家和北京市核算體系和方法的統一要求,進一步完善全區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組織編制區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開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核算和評價工作。依託“智慧城市”平台,充分利用遙感、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構建碳排放監測平台。依託區大數據平台,加強全區各類平台數據銜接和共享,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提升數據支撐作用。(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統計局)
(二)提高跨區域協同治理水平
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與產業資源優勢,積極與周邊區、生態涵養區開展合作,探索跨區域生態碳匯補償機制。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推動京津冀碳達峰、碳中和創新要素一體化布局,通過共建共享綠色發展平台,發揮區域科技創新優勢帶動京津冀綠色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城市間合作對話,共同推進綠色低碳和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攻關和制度規則制定。積極參與或承辦具有影響力的碳達峰、碳中和峰會或高峰論壇,進一步對外開展綠色低碳技術交流、產品展示與成果宣傳。(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
(三)強化節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推動節能減排與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在“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和節能評估的準入作用,實現污染物、能源和碳排放協同管控,依法依規開展生態環境執法和節能監察。探索完善市場導向的節能降碳減污增效協同推進機制。(主要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街鎮)
(四)發揮氣候投融資助力作用
發揮區域金融機構和創新要素集聚優勢,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積極開展綠色貸款業務,開闢綠色貸款業務快速審批通道。大力發展綠色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整合區內有關基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設立綠色低碳產業基金,為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注入動力。(主要責任單位:區地方金融管理局)
九、實施綠色低碳示範試點創建行動
(一)加快推進區域海綿城市建設
構建“西山源、雙核心、六連廊、多點連片”的海綿城市格局。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5年,建成區4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要求。(主要責任單位:區水務局、相關街鎮)
(二)持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
全面落實市、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加快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區域綠色生態空間數量、質量,推動區域生態擴容、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健全生態文化體系。利用三山五園地區、京張綠廊、中關村森林公園等自然生態本底,繼續推進造林綠化工程,加快海淀北部生態科技綠心建設,打造連片成規模、連通成體系的高品質綠色生態空間。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最佳化森林結構,改善林分質量,以精細化治理打造綠水青山。到202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至35.50%,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1.54%。2030年底前,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覆蓋率繼續穩步提升,民眾綠色感受不斷增強。(主要責任單位: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街鎮)
(三)開展綠色低碳試點示範建設
加快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套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聚焦綠色建築與超低能耗建築、綠色智慧交通、低碳循環農業、生態碳匯提升等領域,支持重點園區、企事業單位、校園、社區等各類主體建設綠色低碳試點示範,探索形成重點領域和重點主體碳減排典型場景和路徑,形成可複製、能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推進低碳城市建設,重點在三山五園地區打造多領域試點示範。(主要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機關事務管理服務中心、區教委、區委社工部、區政府辦,各街鎮)
十、組織實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
加強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部署和推進區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科學分析本區域碳達峰、碳中和路徑,推動各項任務落實。強化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理論知識教育培訓,切實加大各級管理人員節能降碳培訓力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推動“雙碳”工作水平。(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委組織部)
(二)加強規劃政策銜接
加強各類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等。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與規劃設計、產業布局、結構調整、技術創新、項目審批等政策的協調銜接。完善區域碳達峰、碳中和配套政策制度,合理有序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確保實現碳達峰任務目標。(主要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海淀分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
(三)嚴格目標責任管理考核
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與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相結合,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目標管理。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落實情況考核,推動重點行業領域主管部門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分解落實重點任務,嚴格督促各項任務落實落細。(主要責任單位:各相關單位)
(四)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推動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向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產業方向傾斜,對“雙碳”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適用先進技術研發套用以及雙碳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等予以支持。加大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強對節能低碳技術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綠色低碳建築等項目的支持。落實國家和北京市有關綠色低碳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政府綠色採購要求,加大綠色低碳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支持力度。(主要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區生態環境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財政局)

內容解讀

一、政策背景及依據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市委、市政府關於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決策部署,積極穩妥推進本區碳達峰工作,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見國發〔2021〕23號)及《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見京政發〔2022〕31號)相關要求,海淀區政府印發《北京市海淀區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二、總體思路
海淀區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總體思路是1+2+2+N,即圍繞綠色技術創新一個核心,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和能源兩個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主體兩個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工業、建築、交通等N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
三、發展目標
《實施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綠色低碳轉型關鍵期,提出階段性目標,主要包括:
“十四五”期間: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健全,建成多個具有代表性的綠色低碳或零碳試點示範,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斷最佳化。到2025年,確保完成市級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穩步提升,各項數據繼續保持在碳達峰平台期。
“十五五”期間: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健全,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取得重大進展,重點領域低碳發展產業模式取得顯著成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更加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治理體系基本健全。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確保完成市級下達目標,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和占比顯著提升,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此外,《實施方案》對2060年提出預期性目標,到2060年,以科技創新引領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更加完善,淨零碳技術全面普及,CCUS、BECCS等負碳技術廣泛套用,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如期實現碳中和,全面支撐首都和全國碳中和。
四、任務措施
《實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七大專項行動。主要包括:
一是實施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引領行動,包括加快部署基礎前沿技術研究、加快適用先進技術研發套用、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生態、增強綠色低碳技術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實施產業體系綠色低碳升級行動,包括推動產業結構深度綠色發展、構建循環型低碳產業體系、推動數位化綠色化融合發展、不斷提升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效能。
三是實施能源體系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包括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光伏發電有序開發利用、推動低碳智慧供熱體系建設、深入推動能源體系智慧發展。
四是實施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包括推動製造業綠色低碳化發展、加快建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高交通運輸智慧低碳水平、提高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
五是實施重點主體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包括強化公共機構低碳引領作用、提升算力中心綠色低碳水平、推動重點單位綠色低碳發展、構建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格局。
六是實施綠色低碳支撐保障提升行動,包括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提高跨區域協同治理水平、強化節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發揮氣候投融資助力作用。
七是實施綠色低碳示範試點創建行動,包括推進區域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開展綠色低碳試點示範建設。
五、專有名詞解釋
碳達峰: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後經歷平台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
碳中和: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技術體系:實現淨零排放的主要技術體系。碳中和願景的技術體系主要由零碳電力系統、低碳/零碳終端用能技術、負排放以及非CO2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四大類技術構成,其中前三項是CO2淨零排放技術體系的重要支撐。
CCUS: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術,指將CO2從工業過程、能源利用或大氣中分離出來,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層以實現CO2永久減排的過程。
BECCS: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是將生物質能與碳捕集封存技術相結合,對生物質燃燒或轉化過程中產生的CO2進行捕集和封存實現負碳排放的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