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北京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

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在歷史系內成立考古專業。

據2022年4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2個系,開辦6個本科專業;現有教師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含新體制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College
  • 簡稱:北大考古
  • 創辦時間:1922年5月4日
  • 辦學性質:公辦本科二級學院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類型:人文類考古學
  • 屬性:985高校
  • 現任校長:郝平
  • 現任院長:雷興山
  • 建院宗旨:考古學家的搖籃
歷史沿革,師資力量,師資介紹,學術帶頭人,授課師資,學科介紹,人才培養,招生專業,辦學條件,機構設定,學院領導,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行政部門,教研部門,科研機構,學團機構,學院科研,合作交流,

歷史沿革

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考古為標誌的現代考古學傳入我國。勇開風氣之先的北京大學,1922年即在國學門(後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馬衡為主任的考古學研究室,外聘羅振玉、伯希和等為考古學通信導師。這是北大考古專業的前身。
1923年,在考古學研究室又成立古蹟古物調查會。次年,古蹟古物調查會更名考古學會。從此便開始了一系列考古工作:1925年,陳萬里受考古學會委派參加美國哈佛大學華爾納敦煌考古隊;馬衡赴朝鮮參觀樂浪墓發掘;1926年,與日本東亞考古學會聯合組成東方考古學協會,在東北地區發掘貔子窩(1927)、牧羊城遺址(1928);1927年,與瑞典斯文·赫定聯合組成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北京大學教務長徐炳昶任中方團長,黃文弼作為團員在新疆羅布淖爾、吐魯番塔里木盆地進行為期3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1929年,馬衡、傅振倫調查河北燕下都遺址;1930年,與北平研究院等合組以馬衡為團長的燕下都考古團,發掘燕下都老姆台遺址;接著又調查了洛陽的漢魏故城
1934—1937年,整理所藏金石拓本、文物和西北科學考察團存北大的居延漢簡。這些工作為以後北京大學的考古教學和研究打下了基礎。
1934年,馬衡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改由胡適兼任考古學研究室主任。
1946年,北京大學因日本侵華而南遷8年後返京,成立以向達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為導師,開始招收考古研究生。
1947年,以胡適為首的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成立。次年,正式開始籌備博物館,由韓壽萱出任館長。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的積極支持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正式設立,蘇秉琦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請鄭振鐸、裴文中、夏鼐林耀華郭寶鈞諸先生為兼任教授。原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北京大學博物館以及燕京大學史前博物館合併成為考古教研室文物陳列室。同年,北京大學與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之後三年間共舉辦了四期,先後參加培訓學員達346名,後大多在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考古專業的課程設定、師資培養和學術研究均取得重大進展。基本上形成比較完備的教學、科研體系;培養出一大批專業基礎紮實、動手能力強的考古專業畢業生;師資方面,專業成立之初形成的以外請教員為主的局面也基本得到改變;其間還獨立組織了河北邯鄲、陝西華縣、河南洛陽王灣、北京昌平雪山、山西大同雲岡等田野考古發掘實習和古代建築與佛教石窟調查實習。在成立之初,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就把培養學生的田野工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其中1957年的河北邯鄲實習,是考古學專業開始自主組織的田野考古實習,制定了“調查—發掘—整理—編寫報告”的完整訓練模式,被中國考古學界稱為“北大模式”。1958年,還開始了有計畫的中國考古學教材的編纂工作。
70年代中後期,經過“文革”十年浩劫、教研活動數載停滯之後,考古專業開始步入興旺發達的時期。
1975年,《中國考古學》各段講義及其輔助教材已初步編纂出來。
1977年,隨著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恢復,開始實行學分制和學位制度。
1981年,考古專業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博士點
1983年,北京大學的考古教學和學術研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標誌就是北京大學考古系正式成立。7月11日,北京大學校長辦公會議決定,考古專業從歷史系分出而獨立建立考古系,任命宿白為第一任系主任。
1988年,考古系更名考古學系,嚴文明任系主任,考古學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高校重點學科。同年設立博物館學專業,並開始招生。
1992年,李伯謙任系主任,考古學系與歷史學系共同建立的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開始工作。
1993年,國內高校第一所考古專業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建成開幕,為考古系的教學科研以及北京大學的對外文化交流創造了新的良好條件。
1998年4月8日,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與國家文物局簽署合作辦學協定,將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擴辦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又名“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這是北大考古歷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她既為考古學研究在利用北京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方面創建了一種新的運行機制,同時又為向校外延攬人才,吸引其他考古教學科研單位的優秀研究人員共同從事國家重點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這無疑為北大考古教學和研究獲得更大和更全面的發展創造新的條件和動能,是北大考古教學和學術研究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000年,高崇文任主任。2002年5月4日,“考古文博院”正式更名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高崇文任第一任院長。

師資力量

師資介紹

學院凝聚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方向均衡、規模效應明顯的頂尖師資隊伍,現有教師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含新體制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同時還十分注重發揮退休老教授的作用和藉助其他單位的教學科研力量。

學術帶頭人

蘇秉琦先生所創建的學科理論推動了全國各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從1934年起,蘇秉琦先生在陝西省的渭河流域從事田野調查,並參加了寶雞鬥雞台墓地的發掘。在他所著的《鬥雞台溝東區墓葬》(1948)報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進行了分析,並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問題。1950年,他參加了河南輝縣戰國墓的發掘和《輝縣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1954年,他主持了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沿線的發掘工作,這對認識洛陽地區的仰韶文化和商殷、兩周、漢唐各時期的物質文化面貌及其發展的階段性,是一項基礎性的有意義的工作。在《洛陽中州路(西工段)》(1959)報告的結語中,他運用地層學類型學,對仰韶文化和商、周、漢、唐幾種不同文化遺存的分期和性質進行了理論性探索。其中對東周墓葬的分期研究,為建立中原地區東周墓葬的斷代標尺奠定了基礎。1957~1960年間,他先後主持了河北省邯鄲市澗溝和龜台龍山—商周遺址、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元君廟墓地以及洛陽王灣遺址的發掘,這些工作對揭示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面貌及其類型劃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他發表的《關於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考古類型學的新課題》等學術論文,就一些考古學文化的淵源、特徵、發展途徑等問題作了嘗試性分析,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區域分布的格局、系統等問題,提出了創見,並對此賦予研究方法的意義,在考古學界有廣泛影響[ ]。
宿白先生是我國歷史時期考古和佛教考古的開創者。曾多次主持北京大學石窟寺遺蹟的考古實習,對國內主要石窟都作過測繪或部分測繪、記錄和研究。1959年,還參加對西藏文物的調查。宿白先生運用類型學方法,對魏晉南北朝隋唐墓葬作過全面的分區分期研究,從而為研究這一時期墓葬制度的演變、等級制度社會生活的變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他結合文獻記載,對這個時期城市遺址作了系統的研究。對當時都城格局的發展、演變提出了創見。宿白先生對宋元考古曾作過若干專題研究,其中《白沙宋墓》(1957)一書,成功地運用了文獻考據與考古實物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宋元考古學的重要著作。在佛教考古方面,宿白先生開創性地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中國石窟寺遺蹟。宿白先生的主要學術論著還有:《中國石窟寺研究》(專著)、《藏傳佛教考古》(專著)、《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專著);《北魏洛陽城與北邙陵墓》、《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容》、《隋唐城址類型初探》等,這些都成為歷史時期考古的經典性著述。
鄒衡先生素有“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1952年,鄒衡先生大學畢業後考入考古專業攻讀副博士研究生,是新中國第一位考古學研究生。5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夏商周考古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對商周考古工作有開拓之功,在大量田野考古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夏商周三代考古學的體系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學界引起震動的學術觀點。如提出二里頭文化即夏文化、鄭州商城即商湯毫都、先周文化為姬姜二姓文化的融合等論點。他最早提出並論證了河南二里頭遺址1至4期均為夏文化,首次對殷墟進行了文化分期,發現了西周燕國晉國的都城遺址,指導和參與過西周晉侯墓地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主要著作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天馬——曲村1980—1989》等,並參與編寫了由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其中《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被學術界認為“在20世紀後半葉的夏商周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嚴文明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專家。從1958年起長期從事考古教學與研究,並且與田野考古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學方面,他先後開設了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考古學(上)、田野考古學、考古學導論和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等8門課程,絕大部分為首次開設。培養了數十名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人員和外國留學生,曾獲北京市高校教學一等獎。田野考古方面,嚴文明先生主持或參與主持了河南洛陽王灣鄧州八里崗、山東長島北莊和江西萬年仙人洞等數十處考古發掘項目,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陶器和稻作農業遺存,揭示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多種類型的聚落遺址,為復原中國史前和早期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科研方面,首先提出了比較全面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期與分區方案,對農業發生、聚落形態演變、文明起源、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主體文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比較完整的體系。對考古類型學和考古學文化等基礎理論也有所充實和發展。先後發表的著作主要有《仰韶文化研究》(1989)、《遠古時代》(合著,1994)、《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1997)、《史前考古論集》(1998)、《農業發生與文明起源》(2000)和《長江文明的曙光》(2004)等。
李伯謙先生自1961年以來,一直在北大講授中國考古學課程,參與建立完善了中國考古學相關課程教學體系,培養了30多位碩士、博士研究生。1993年,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李伯謙先生參加和主持過河南偃師二里頭、安陽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晉侯墓地、江西吳城、湖北盤龍城、青海柳灣等遺址的發掘。30多年來,圍繞教學開展科學研究李伯謙先生累計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對夏文化、先商文化、西周晉文化、燕文化及中國北方與南方地區青銅文化進行過深入研究。出版有專著《中國青銅器文化結構體系研究》,系統勾劃出了以夏商周文化為中心的中國青銅文化網路體系,探討了中國文明起源、發展的進程。1995年,李伯謙先生提出考古學研究的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廣泛套用。同年出任國家“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2000年又參與主持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課題“中國文明探源工程:華夏文明的形成及其早期發展研究”項目的工作。2000年,出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

授課師資

北大考古擁有國內高校最完整的考古學科體系,學院凝聚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方向均衡、規模效應明顯的頂尖師資隊伍,現有教師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含新體制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職教師
舊石器時代考古教研室
教授
副教授
長聘副教授
李鋒
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
教授
趙輝、張弛、孫華雷興山孫慶偉、董珊
副教授
長聘副教授
預聘副教授
田天、趙昊
助理教授
鄧振華
歷史時期考古教研室
教授
副教授
研究員
預聘副教授
助理教授
丁雨、李雲河
外國考古教研室
教授
魏正中
副教授
秦嶺
科技考古教研室
教授
長聘副教授
崔劍鋒
助理教授
姜曉晨陽、寧超
古代建築教研室
教授
徐怡濤
長聘副教授
張劍葳
助理教授
彭明浩、俞莉娜
文物保護教研室
教授
胡東波
副教授
周雙林、胡鋼
助理教授
王愷
博物館與文化遺產教研室
副教授
張成渝
預聘副教授
黎婉欣
助理教授
王思渝
博物館
副研究館員
曹宏、王偉華
館員
路菁、劉彥琪

學科介紹

考古學(Archaeology)屬於人文學科的領域,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多從屬於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或者博物學的,2002年中國教育部將考古學類為一級學科
其任務在於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在於田野調查發掘工作。
按照考古學研究的年代範圍、具體對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學具體劃分為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田野考古學及各種特殊考古學等等分支。學習專業課後,不僅能夠掌握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還能通過學習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古人類學大大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在我國考古學做為一級學科,考古學專業衍生的標準二級學科專業為博物館學專業、文物保護專業、科技考古專業、田野考古技術專業以及古代建築專業文物鑑定專業屬於博物學領域雖與考古學有交叉性和知識共通性,中國古代考古學、金石學與文物鑑定學存在同枝同源的淵源,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當代的考古學(1952年始)與當代文物鑑定學(2005年始)則形成了不同領域的兩個獨立學科。

人才培養

考古文博學院現有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系;下設考古學、博物館學兩個本科專業,古代建築、文物保護兩個本科專業方向。研究生階段則有舊石器時代考古、新時期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古文字、佛教考古、陶瓷考古、中西亞考古、科技考古、中國古代文物、博物館學、文物保護科學等方向。學院還設有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點和考古學博士後流動站
學院的課程按本科、碩士、博士分層次設定。本科課程主要有《考古學導論》、《中國考古學》、《考古學技術》、《博物館學概論》、《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套用》、《文物保護概論》、《文物建築導論》、《文化人類學》等專業課。本著學校本科階段要淡化專業,提高素質的教改精神,學院將不斷調整、最佳化課程設定。研究生課程加強了相關專業理論、方法的學習內容,旨在培養高層次的研究人才。
學院擁有強大的教師陣容,現有教授16人、副教授17人、講師16人,並每年外聘著名專家學者多人講學、講座,參與我院的教學工作。
學院每年面向海內外招收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生約200餘人。學院正擬採取與國內著名研究機構聯合辦學的形式,擴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數。此外,學院每年還接收進修生、訪問學者,並承擔著國家文物局等委託的專業崗位培訓等重要工作。
學院已培養出各類畢業生約2000餘人,他們活躍在全國各地文博單位的第一線,成為當地文物、考古、博物館事業的重要力量。海外學生學成回國後,更成為所在國家地區開展中國考古學教學研究的主力。

招生專業

考古學專業
考古學專業創建於1922年,是北京大學具有悠久歷史的專業。專業現有以16名教授和10名副教授為骨幹組成的專業師資隊伍,除招收來自國內外的本科生外,還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並有博士後在站工作。考古專業作為國家唯一的該領域的重點學科,擁有一批在國內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考古教學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力。本院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重大精品項目“多卷本中國考古學”、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等多項重要科研課題,先後有19項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獲獎,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21世紀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
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是為了適應國家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而在1988年創辦的專業。專業創辦以來,在國內外同行的支持和幫助下,已經擁有一支博物館學的專業教師隊伍,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專業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系統開設了博物館學各方面的課程,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兩級教學體系。專業還聘請了多位在京的國家博物館學和文物研究的知名學者擔任專業課的兼職教員和研究生導師,科研和教學工作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是我院適應國家文物事業的需要而創辦的按專業對待的專業,主要培養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招收理科考生,本科生畢業後還可以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專業擁有自己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實驗室配備有多種分析儀器及研究設備,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專業科研成果豐富,承擔的古代竹簡的保護、土遺址防風化保護、文物風化機理及保護材料、脆弱紡織品保護加固材料等項目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急需解決的課題,有的已有突破性的進展。
考古學專業(文物建築方向)
文物建築專業方向是應國家文物事業的急需於1998年新設立的專業方向,主要培養文物建築保護、維修、復原的具有文物與文獻並重素質的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招收理科考生,本科畢業生除了可以繼續攻讀文物建築方向的研究生外,其餘畢業生可以選擇文化遺產相關領域就業,如古代建築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文化遺產管理部門、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設計院、開設文化遺產相關教學內容的高等院校等單位工作。
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專業(考古學方向)
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學方向)專業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外國語學院和元培學院聯合設立的複合專業。目標是培養素質高、學識寬闊、基礎紮實、適應力強的外國考古學人才,並為相關學科輸送高質量的研究生人才。
本專業方向由考古文博學院負責組織實施考古學方面的教學和學術研究訓練,由外國語學院負責組織實施外語教學。開設阿拉伯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7個語種方向。

辦學條件

學院擁有圖書資料室、考古教學標本室、考古技術室、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CAD製圖室、專業教室、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教學設施完備,為學生提供了優越的學習條件。
此外,學院還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大窯、山東臨淄桐林、河南鄧州八里崗、山西曲沃曲村、陝西扶風——岐山周原暨周公廟等遺址處,建有田野考古教學實習基地。

機構設定

學院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沈睿文
副院長
崔劍鋒、張海、張劍葳
黨委書記
陳建立
黨委副書記
曹蓓、張海

學術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主任
張弛
副主任
沈睿文
委員
孫慶偉、 李鋒、 楊哲峰、 吳小紅、 陳建立、 陳星燦、 雷興山

學位委員會

職務
姓名
主席
沈睿文
副主席
張弛
委員
孫華、孫慶偉、楊哲峰、吳小紅、胡鋼、徐怡濤、黎婉欣

行政部門

職務
姓名
行政辦公室主任
施文博
行政辦公室副主任
王小溪(兼)
教務辦公室
王小溪、 趙增煜
科研辦公室
周融榮、 張悅然、 白玉萌、侯維雙
繼續教育辦公室
苗夢雨、 張蓉芳
學工團委
張潤芝、趙小雯
博物館辦公室主任
紀小慧

教研部門

職務
姓名
考古學系主任
張海
舊石器時代考古教研室主任
何嘉寧
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主任
曹大志
歷史時期考古教研室主任
楊哲峰
外國考古教研室主任
秦嶺
科技考古教研室主任
崔劍鋒
文化遺產系主任
張劍葳
博物館與文化遺產教研室主任
黎婉欣
古代建築教研室主任
徐怡濤
文物保護教研室主任
胡鋼
實驗室主任
崔劍鋒
北京大學考古實驗實踐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主任
沈睿文
北京大學考古實驗實踐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副主任
秦嶺、崔劍鋒
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主任
沈睿文
北京大學考古虛擬仿真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
張海、張劍葳

科研機構

類別
研究機構
負責人
研究基地
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
張弛
虛體機構
陶瓷考古與藝術研究所
丁雨
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孫慶偉
宗教考古研究所
彭明浩
中國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
秦嶺
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孫華
公眾考古與藝術研究中心
王思渝
世界文博發展研究中心
沈睿文
掛靠機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
沈睿文
---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
沈睿文
---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
曹宏

學團機構

1984年12月14日,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在蘇秉琦、宿白、嚴文明等著名考古學家的關懷和支持下成立,是北京大學成立較早的學生社團。協會成立28 年間,在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支持下,在一批又一批會員的努力下,協會克服種種困難,不斷發展壯大, 成為北大學生社團中歷史較長、影響較大的社團。風雨三十載,協會積澱的是北大人文情懷,腳踏的是考古人上下求索的實踐精神,書寫的是中國公共考古事業的頁頁新篇。
自成立以來,協會一直本著“普及文物知識,宣傳文物法令,增強文物意識”的宗旨,立足北大面向全社會,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加深會員對祖國文物的了解,喚起社會對祖國文博事業的支持。從舉辦高水平的講座到放映有關文物知識的錄象;從參觀博物館,到舉辦文物圖片展,知識競賽;從形式多樣的街頭宣傳,到大型的假期調查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無數的觀眾,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新聞媒體對協會的活動給予了報導和肯定,許多考古戰線的專家和圈外人士也給予了好評。協會多次被評為北大十佳社團,四大,八大優秀社團之一,並屢次獲得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的表彰。1993年協會被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評為“文物保護先進單位”。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為祖國文博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作出了青年人應有的貢獻。
青年考古學家》協會會刊
《青年考古學家》作為一個學術刊物,又為青年學子提供了展示風采的廣闊天地。自創辦以來已出版十一期,得到國內外讀者的好評。更重要的是,通過會刊,協會加強了與全國眾多文博單位和刊物的聯繫,加深了同各高校相關專業同學間的學習和交流。
在協會過去的18年的工作中,我們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的老師們以及各文博單位的鼓勵和支持。我們一定會再接再厲,繼續為“普及文物知識,宣傳文物法令,增強文物意識”的宗旨而不懈努力同時也真誠希望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為祖國的文博事業貢獻力量!

學院科研

考古文博學院科研力量雄厚。設有教育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遺產地保護與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機構,以及實驗設備先進的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通過這些機構,每年組織和實施一批重大研究課題,以及承擔國家重要研究任務。在舉世關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國家項目中,北大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學院科研
考古文博學院的教師隊伍也即科研的主體,他們中的許多人分別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做出了開拓性成績,是學科發展的帶頭人。當然,這些科研成果也不斷地體現在學院的教學之中。
考古文博學院正密切跟蹤國際學術發展趨勢,不斷提升科研實力,以推動中國考古學的建設與發展。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4月,學院已培養出本碩博畢業生3136人(含大專班52人),其他畢業生3578人,接納了前蘇聯、越、日、韓、美、英、德、法、意、波蘭匈牙利挪威、瑞典、丹麥比利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墨西哥斯里蘭卡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進修生、本科生、研究生190名,將中國考古學推向世界。同時,學院曾先後邀請美、英、日、韓等國家和我國港台地區的學者前來講學,教師經常外出參加學術會議、訪問、講學或合作研究;並同美、日、土耳其、匈牙利、蒙古、波蘭等國學者合作進行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院舉辦了多場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和系列講座(線上、線下)。通過這些交流,取長補短,大大提高了教研水平和國際視野,促進了學科建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學員交流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