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雨集》是《中國雜文》系列叢書之一,收錄的是我國著名雜文作家劉興雨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面對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及當下的社會現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作了深刻的剖析,見解深刻,啟人才智,讓人品嘗到歷史深處的雋永況味。
基本介紹
- 書名:劉興雨集/中國雜文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2013年5月1日)
- 頁數:180頁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劉興雨|主編:劉成信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ISBN:7553416320
- 開本:16
文摘
三皇五帝時的事過於遙遠,不說也罷。人們熟悉的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慈禧什麼的,還是從他們說起吧。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百姓也還過得下去,沒有誰犯賤,等著秦國來統一他們。但秦始皇憑藉虎狼之師,橫掃六合,誰能奈何他?
明朝末年,儘管烽煙四起,可中原人誰知滿族為何物?滿人何嘗得過中原人的心?他們不過靠鐵騎強行征服漢人而已。不然就不會有揚州十日的慘案、嘉定三屠的悲劇,就不會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話傳下來。如果再加上成吉思汗的例子,我們似乎可以將這句歌詞改為得兵權者得天下,或者有武力者得天下。
另外,這句歌詞也可改為得上心者得天下。上心即最高統治者的心。以《雍正王朝》為例,雍正之所以能繼位大統,主要的不是因為得了民心,而是得了上心,即康熙皇帝的心。倘上心不得意他,就是再得民心也是白搭。
1976年的時候,鄧小平深得民心,四五運動時,人們將小瓶掛在樹上,表達自己的心愿。可當時上心已不得意他,他只好再次下台。至於唐太宗、宋太祖、慈禧什麼的,差不多是靠陰謀得的天下,就更提不起來了。
如果不怕傷了百姓的心,我們還可以提出一個命題,那就是,民心也並不是十分可靠的東西。因為民心也有受迷惑的時候,也有迷亂的時候。還以《雍正王朝》為例,雍正提出的讓旗人種地,就很不得旗人的民心。他們打下江山後,享受著優厚待遇,過慣了悠閒自在、喝茶遛鳥的生活。所以,讓他們種地,他們起而反對。實在不行,又用欺騙手法,將土地租出去。但我們能說旗人的民心就對嗎?
同理,我們當初搞“大躍進”,搞“文化大革命”,似乎很得民心。然而,那時的民心處於一種受益惑的宗教迷狂狀態。縱使表面是熱火朝天、不可阻擋,終究是歷史河流上的泡沫,很快也就消失。
有人會問,那統治者就可以無視民心,為所欲為了唄?非也。雖然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但失民心者一定失天下。這方面例子真是數不勝數,秦時橫徵暴斂,民心盡失,所以秦朝本想統治萬世,卻到了二世就壽終正寢。明朝末年,饑饉流行、餓殍遍地,李自成一聲招呼,天下也就易了主。只不過這天下沒讓李自成坐穩,就叫滿人把天下搶了去。
這兩件事過於久遠,我們未能親見。親見的是國民黨在大陸統治後期,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使共產黨得了民心,也得了天下。親見的是“四人幫”飛揚跋扈,喪盡人心,最後只好去品嘗鐵窗的滋味兒。 看來,得天下者,開始未必都得民心,但要長久地坐穩天下,就一定要得民心。與秦朝二世而亡相反,清朝統治者雖然開始並不得人心,但他們用各種辦法籠絡人心,爭取人心,包括讓很多讀書人走上仕途。結果,康乾盛世得以出現。
許多人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得天下了也就得人心了,或者以為自己得天下是得人心的結果,因而不去體恤百姓,作威作福,一意孤行。還有人不過將這句話作為招牌,讓別人不敢覬覦自己的龍椅而已。
我理解,這句歌詞就像古詩中的興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重要的不是前一句,而是後一句。就像這首主題歌,儘管前面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卻不得不在後面補上一句,看江山由誰來主宰,這才是關鍵所在。
【原載1999年第5期《雜文選刊》】
P8-11
目錄
乾隆致文人的一封信
得民心者得天下嗎?
赫魯雪夫的可愛之處
文化名人的悲哀
慈禧做的一件好事
吳剛捧出傷心酒
皇帝們的鬧心事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岳飛死因探微
很遺憾,我只能犧牲一回
五四運動的背後
陳獨秀為何不去延安
史達林的微小缺點
林肯死因別解
我也有個發現
范仲淹看望小人首領
思想的作物這樣生長
最後的試卷
應該讓誰瞧得起
讓廟裡沒有屈死的鬼
領導們共同的缺點
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人何以變成禽獸
動人的排練
隋煬帝啟示錄
人的三根軟肋
良知丟失在哪裡
夫妻在一起有罪
傑弗遜的賬單
差等生邱吉爾
假如江姐活到今天
三位一把手
和尚為何把經念歪
這個魔鬼怎樣醒來
心平氣和說出賣
為何視生命如兒戲
成熟,難矣哉
秦檜不跪的申請書
印象決定命運
請魯迅原諒
可怕的循環
我願喪失部分記憶
不必害怕野心家
作者簡介
復旦大學著名教授賈植芳於仙逝前在網上發文稱:“劉興雨,好樣的!文章謂天下一絕,魯迅先生的骨髓流淌在現代人骨骼中的一種寫照。”
《追問歷史》是他用5年時間寫成的雜文隨筆集。通過對歷史上大家熟悉而有誤解的事件和人物的剖析,結合現實,進行文化與人性的探討。2003年10月出第一版,2004年再版兩次,並有了盜版。多次榮登北京、廣州、杭州等地圖書排行榜。
該書出版後,讀書界反響強烈,成為《新書推薦》2004年第一期推薦的十本書之一。《中華讀書報》、《創新作文》將他與鐵凝、王朔、余華、王小波、孔慶東等6人的作品並列向讀者推薦。翰林芬芳網站將他的書與柏楊、林語堂、余秋雨的書一起向大學生推薦。
序言
人類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的推進、發展,其分門別類日益精細——從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話、故事等逐步演繹出詩、散文、小說、戲曲。直到上個世紀初,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融合,又有了電影、電視劇等。
有一種文學藝術雖然在中國問世兩千餘年,由於後人未給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紀初,才從文學藝術譜系中分野出來,這就是古老而年輕的雜文。
人類和自然界大體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萌芽、生長與消弭。兩千多年來,雜文本應與小說、詩、散文、戲劇、音樂、電影等姊妹藝術一道,繁花似錦、根深葉茂。然而,它沒有像先賢們渴望的那樣,而是纖弱,時生時滅,時有時無,同其他汗牛充棟的文學藝術作品相去甚遠。
二
時序到1915年,中華文學藝術寶庫迎來新曙光,一個精靈出現了——雜文在多災多難的中華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接受了!
雜文這個新成員一俟來到華夏,其特性便與眾不同——首先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它主張順應歷史潮流。它不重複生活,不還原歷史,不演繹過去,而最突出展示將來,預期社會走勢,判斷人間是非。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便告之,它嚮往和平、民主、科學、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雜文憎惡專制、昏聵、愚昧、野蠻、特權、貪婪、奴性、虛偽及假惡醜。雜文與其他文學藝術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就融於文學大家族,與各種文學藝術形成天然的血肉聯繫。它不像小說刻畫人物,而是粗線條勾勒人與事;它不像詩、散文等那樣纖細、抒情,而是明白如話,開誠布公。但雜文能夠調動各種姊妹藝術如寓言、故事、說唱、戲曲、元雜劇等“為我所用”。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它就友好地“拿來”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多種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學,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選擇,才能解析身邊社會的變數;雜文不是社會學,但只有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才能適應人間叢林法則;雜文不是歷史學,但人總應撥開歷史霧障,略知歷史長河的走向;雜文不是生理學不是心理學,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讀人生、理順人際關係;雜文不是方法論,但它無處不閃爍思想方法光芒;雜文不是文藝學,但它評價文藝現象既深刻又形象;雜文不是美學,但每篇優秀雜文無不抨擊假惡醜,無不嚮往美、讚揚美……
理解雜文、認識雜文,才能與雜文為友,才懂得雜文的大愛。雜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書。
三
雜文打撈歷史風塵,知恥近於勇。雜文對於文化批判,社會批判,歷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來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雜文、討厭雜文者,甚至欲將雜文從百花園中斬草除根,所以,雜文往往難以長成大樹,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學藝術那般枝繁葉茂。有人說雜文偏激,有人說雜文片面,有人說雜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對雜文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解。以致於把雜文稱之為烏鴉,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雜文身上。
雜文,曾為作者“惹”下多少禍根,有人曾因雜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雜文人曾為自己帶來難以洗清的污穢。
然而,實踐證明,雜文只能為民眾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為雜文洗刷了一切不實之詞,它為人們啟蒙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四
本書作者總計三百八十位,分當代、現代、歷代。
我們試圖把1915年《新青年》“隨想錄”誕生前的雜文劃為歷代,1915年到1949年劃為現代,從1949年到當今劃為當代。
1915年“隨想錄”之前稱之為雜文,主要是根據作品性質、特點,而不是按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談的“雜文”。
當代作家選五十位,每人一部雜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幾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現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雜文,七萬多字,另有四十多位雜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後選七十多位歷代雜文作家,均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註解、題解、古文今譯。
當代五十位雜文作家大體是根據五點遴選的。
一、雜文創作時間超過二十年;二、曾創作有影響的雜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創作經典性雜文作品;四、作品強調思想傾向的同時,藝術性也不為之忽視;五、曾在國內組織帶領作家創作雜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來,我曾在助手們協助下選編各種版本雜文集五十餘部,選編如此大型雜文叢書,對我是一種嘗試,深知其難度。這部《中國雜文》(百部整整花費我四年時間。雜文作品浩如煙海,讀數百冊雜文集、數百7-篇雜文作品,難免掛一漏萬,特別是這部大型叢書在國內尚無參照系,錯訛在所難免,恭請諸位指正。
選編者2012年11月10日
於長春雜文選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