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雲集》收錄了作者謝雲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這裡有最酣暢的文字、最勇敢的吶喊、最精粹的傳承、最真摯的情感、最冷靜的思考、最清醒的堅持……在這個紛擾多變的年代,我們選擇讀書悟道,尋找精神安頓之所。 《謝雲集》中的這些文章有事實、有根據、有分析、有理論、有文采,是非常優秀的雜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雲集/中國雜文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80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謝雲 劉成信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341628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編輯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謝雲集》是《中國雜文》系列叢書之一,收錄的是我國著名雜文作家謝雲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面對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及當下的社會現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作了深刻的剖析,見解深刻,啟人才智,讓人品嘗到歷史深處的雋永況味。
作者簡介
謝雲(1925— ),男,漢族,生於江蘇省南通市,高中畢業。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10月由“三野”調入浙江省委,先後在華東局辦公廳、中央二辦機關工作。1956年在政府的對外文化聯絡機構工作。1960年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司長。“文革”中去農村勞動。1972年調人民出版社任副總編輯,主編過《人物》雜誌,1986年離休。“文革”前喜歡寫文藝評論,“文革”後主要寫雜文,結集的有《中國當代雜文選粹·謝雲之卷》、《五味集》、《烏啼三聲》等。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郭國之君
柔石皺眉
為朝雲一辯兼談拍馬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翻箱底
“好好先生”三論
我們那時候……
“讀雜文”三忌
一個人與五個師
詞條新編
也說“難得糊塗”
“打熟張”
“我們”又怎樣?!
塗抹術
聽話引來的話
沒有瞄準靶子
“某公”與“諸公”
“信教”與“吃教”
按棋理下棋
是非經
有數不如無數
葉公魂歸以後
海內何妨存異己
說“教”
大佛
慚愧
從隱私權說到“隱公權”
贈君一法防“被淹”
從宋振庭念白字說起
孟子的厄運
兩滴淚水
說“有”易,說“無”難
烏啼三聲
一口咬定
誰鑄造了靈魂?
關於慶祝和紀念
惑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質疑
神聖的一票
憲法的故事
尊重民間思想者
從馬寅初那個夜晚說起
為人作嫁的痴情
書縫偶窺
零思碎想
文摘
聽話引來的話
還是去年的事。有一天早晨在新聞廣播中,聽到我國南極考察隊的同志與國內親人通話的錄音,那是很使人激動的。但其中一位對他孩子說的一句話——“要聽媽媽的話”,卻在我們家庭中激起了一點波瀾。對於這樣的囑咐,大概正合著自己的思路吧,聽來是頗順耳的,但我的孩子卻發開了議論:“為什麼不能說點別的什麼呢?中國的父母,似乎就只會叫孩子聽話!”聽得出來,她所說的“父母”是連我也包括在內的,不免心裡一動。當時雖未繼續談下去,其後卻常常想著這問題,終於慢慢地似有所悟了。
如果有人做個統計,在中國家庭里,父母對孩子講得最多的,恐怕要數“聽話”這兩個字吧。父母評價孩子,最高的褒詞大概是一個“乖”,而所謂“乖”,則以“聽話”為標準。“好孩子”,“乖孩子”,“聽話的孩子”,實際上是同義語。回想自己做孩子的時候,是經常得到大人們如此這般褒獎的。後來做了父親,便也常常以此來誘導、訓誡、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是效果有時不那么理想,不免生出九斤老太式的感慨來。現在認真一想,便覺得“聽話”固然給了童年、少年時代的自己以不少益處,但也確實使自己損失了許多可貴的東西。且不說精神方面的影響,只說一件事。抗戰初期,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早就有新四軍在活動,我雖曾心嚮往之,但由於“聽話”卻並未挪動腳步;只是後來終於不肯再“聽話”了,這才走進了黨的行列。
按照中國的古訓,“天地君親師”,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的話自然是金口玉言,父母(主要是父親)的話也只能“無違”,至於師,據說是一日為師便終身為父,也神聖得很。所以,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人了學聽老師的話,進入社會則聽皇帝和長官的話(後來皇帝推倒了,長官卻還在的),便成了天經地義的事。一個人如果在生命旅途中,始終沿著“聽話”的軌轍走去,便能從好孩子升為好學生,再升為好官員,自然更多的人只能從好孩子變為好百姓。現在情形雖已有所不同,但在許多人心目中,“聽話”仍然是極重要的美德,無論對於孩子或學生或幹部或民眾,這都是把尺子,而要“聽話”的諄諄教誨,也常不絕於耳。
人們所以將“聽話”與“好”聯到一起。除了舊的治人者是為了造成馴良的臣民,以便於自己的統治外,一般人大抵是出於一種信念:父母、師長、上司的話,等於正確,聽他們的話便意味著走正道。但事實上說出話來“句句是真理”的人在人世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無條件的“聽話”,就不免有聽了錯話而走上歧途的危險。就算世界上有著言必真理的全能先知吧,但也總不能像冥冥中的上帝那樣,時刻與我們同在並指示著我們的行動。所以習慣於“聽話”和照“話”行事的人,一旦無話可聽了,便不免於像失去了引路人和拐杖的盲人那樣,前後左右都不敢舉步,只好坐在那裡呆等。
人類社會能進步到今天這樣子,固然與人能通過“聽話”接受前人和先輩的經驗有關,但同時而且是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不肯“聽話”的結果。翻翻歷史,社會巨大的進步,哪一次不是與衝決“聽話”桎梏,實現思想解放結伴而行的!如果人們只是一味地“聽話”,恐怕我們現在仍將停滯於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境地,並且恪信著天圓地方、上帝造人一類說法的吧!所以一概反對“聽話”,固然是愚蠢,但無條件地強調“聽話”,卻會窒息和扼殺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才能,所培養出來的至多不過是先輩二世。不“聽話”,未必便有出息,但只知“聽話”卻注定不會使人偉大。一個民族,如果只知“聽話”的人多了,決不是福音。
我不能估計,我們傳統的“聽話”教育和以“聽話”作為衡人尺度的價值觀,給了我們民族心理和社會進步以怎樣的消極影響。我深信不疑的是:在開拓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四化建設,使中華民族騰飛於世界的偉大事業中,我們決不能再把“聽話”教育奉為圭臬,再把“聽話”行為不加分析地視為美德。自然,這不能與否定遵紀守法、下級服從上級混為一談,是不言而喻的。
1986年7月10日
P45-48
序言
本文原為《五味集》的自序,現在讀來,覺得所言尚不無道理,所以借來作為本集的代序。
收在這本集子裡的,主要是1986和1987兩年間所寫的短文的一部分,大致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列。另有幾篇,是前幾年所寫,但未收入《當代雜文選粹》“謝雲之卷”,現在看看,似乎還有點意思,便也收了進來,排在最後。
邦有道則庶人議,庶人議則邦有道。這幾年雜文的發展雖也有過起伏波折,但總的說是日見其興旺了。隨之而來的,是有關雜文的功能、時代特徵、藝術表現等等的議論,也逐漸多了起來,這是極好的現象。但在我,大抵只是有話想說,而又自以為這些話可能有益於世道人心和社會進步,而且並非全是陳言套語的,便寫了出來,很少考慮是否符合論者的尺度。如果說此外還有一些什麼要求的話,便是力求文與人、言與行之間,不要背離得太遠。
雖說雜文也可用於歌頌,但就其主要功能而言,恐怕還在於揭示和抨擊社會上醜惡和落後的東西,以促其死亡。扶正祛邪,祛邪,正是為了扶正,實際也就起了扶正的作用。滅蟲鋤草與澆水施肥,對於植株的茁壯成長,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這就出現了一個雜文作者的文與人、言與行之間能否一致的問題。雜文作者雖非什麼領導者、教育者,但他的文字既要祛“邪”,他的為人,便理應比較的“正”,這才有道義的力量。“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雜文作者不能學那些假道學、偽君子的樣。
我自知缺點甚多,而又要執筆為文,這就產生了矛盾。我的辦法是“有所不為”。這“有所不為”,大致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不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譬如說,如果自己偷了東西,就絕不指著別人的鼻子罵他是賊;如果自己削尖了腦袋鑽營什麼官位,也絕不堂而皇之地去指斥別人是“官兒迷”。這是一種藏醜法,自然並不神聖,但至少可以心安一點。二是凡自以醜惡並加以攻擊了的行為,自己以後便特別注意加以檢點和約束,不去做那樣的事,以免被人指著背脊並投過來輕蔑的冷笑。
在我看來,雜文作者只要不以聖人自居,並願審視和改造自己的靈魂,當他把筆尖指向社會的時候,實際上也正是在蕩滌自己心靈里的塵垢。如果一定要自己一塵不染,那就只好大家擱筆。
1988年1月6日
編輯推薦
《謝雲集》是《中國雜文》系列叢書之一,收錄的是我國著名雜文作家謝雲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面對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及當下的社會現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作了深刻的剖析,見解深刻,啟人才智,讓人品嘗到歷史深處的雋永況味。